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我读过的“名著”
查看: 2009|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读过的“名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3-5-17 2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3-5-17 21:31 编辑

我在名著这个词上之所以加引号,不是对名著的看法,我是对读过的“名著”是否是名著的不确定。
我在这里曾经写过一个东西叫《我的一些碎片》,那里介绍了我误打误撞的看上书了,这里不赘述。
我接触的第一本中国小说不是西游记等等的传统小说,是一个叫王鲁彦写的一本小说,名字好像叫《归家》。年代久远内容已经忘记,大概是一个乡村里的故事。书本不厚,大概有十万字左右吧?
那本书很破,书皮已经没有了被包上了一个蓝色的纸皮。就是这个纸皮也是皱皱巴巴,上面的书名是用蓝色的钢笔写的。
关于这本书由于忘记了内容谈不上感想。
我接触的第一本外国小说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是《青年近卫军》什么的,而是一本由英国女作家伏立契写的《牛虻》。这本书很让我激动,当时为什么在中国出版也很奇怪,我想应该是在文革以前,否则这本小说是不会在中国出版的。据说这本小说在英国出版以后无声无息没有引起谁的注意,但是在中国却发行了100万册。
关于这本书相信爱看书的人都应该看过我就不多说了,但是这本小说非常的吸引我。前苏联后来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也看了两遍。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由前苏联功勋演员斯特希洛夫和斯特西洛娃扮演。在我的印象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能够符合原著程度很高的不多见,这部电影的确很不错。
那个时候还年轻,为小说中男主人公亚瑟(也就是牛虻)和女主人公卓玛的爱情吸引。
说道这我很想建议,前苏联的电影是很棒的,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摄影等等各个环节都很专业,难怪他们出了一个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的电影理论和表演理论以及电影的拍摄都是受他的影响很大,只可惜我们并没有完全吃透,如果还有时间,如果那个时候我们不是完全照搬只是表面化的理解他的理论,如果我们不是和前苏联那么快就因为政治分歧翻脸,我们的电影应该是有比较大的发展的。
很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或者是另外一个表演流派的代表人物德国的布莱希特,我不那么认为。
扯远了,先说道这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3-5-17 20: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5-17 21:02 |只看该作者
归家我不晓得。牛虻肯定是名著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5-17 21:02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鹰王对名著的阅读量应该是远胜于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5-17 21:2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5-17 21:26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5-17 21:02
我感觉鹰王对名著的阅读量应该是远胜于我的~~~

这个可不敢当,您有点过奖了,不过我会当鼓励听的。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5-17 21:27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5-17 21:02
归家我不晓得。牛虻肯定是名著啊~~~

不过据我所知,《牛虻》在世界文学层面上算不上名著。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5-17 21:3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外国的,我更喜欢影视。文字的,我更爱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5-17 21:41 |只看该作者
北冥神功 发表于 2023-5-17 21:30
外国的,我更喜欢影视。文字的,我更爱中国

还是语言的问题。
翻译作品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文学作品。能够准确的翻译原意或者达到原著的效果很难,我国文革前的翻译家都不错,比如傅雷,李青崖等等。因为一个好的翻译家,他必须是他要翻译对象的研究者,这就很难了。
大家知道北京大学有一个教授叫杨宪益,他曾经和他的夫人英国人戴乃迭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在国外的反响非常好。原因是什么呢?杨宪益不仅是翻译家,他还是中国文学的研究家,他的夫人多年在中国,也是北大的教授,她的英国文学和中国生活教学的经历都很深厚,这样就让他们能够准确的翻译中国的作品介绍给外国。
试想,现在人别说翻译书,看书的人都少,谁还费那么大的劲呢?
我看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些外国名著的翻译,和我以前看过的翻译对比,有的真的很烂。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5-17 22:15 |只看该作者
中外小说的经纬在于对人性,心理的刻画。


五·六十年代,由于向老大哥学习。翻译了大量的苏联(前俄)的文学作品。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A,列夫,爱伦堡,肖洛霍夫···。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不得不说,老毛子虽然那个。但是,与欧洲文化一体的俄罗斯,他的文化(文艺作品)的深度,此地不能与之相较。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5-18 07:57 |只看该作者
随一 发表于 2023-5-17 22:15
中外小说的经纬在于对人性,心理的刻画。

的确,俄罗斯产生了如列宾,苏里科夫,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巴浦洛夫等等各个领域里的巨人。前苏联,有16人获得诺贝尔奖。
这种现象直到前苏联解体到俄罗斯以来停止了,什么原因好像不用说了。
俄罗斯人一直有欧洲情节,他们认为他们是正宗的欧洲人。而欧洲则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俄罗斯有蒙古人的血统,他们算不上血统纯正的欧洲人。血统论是人类的缺点,欧洲人尤其如此,希特勒就是以这种借口祸害了整个欧洲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5-18 08:03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3-5-18 07:57
的确,俄罗斯产生了如列宾,苏里科夫,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巴浦洛夫等等各个领 ...

大概和咱们“中原”、“蛮夷”概念相似。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5-18 08:43 |只看该作者

苏联的我读过《安娜卡列尼娜》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5-18 08:46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我看了囫囵半片,读了也似乎没读。
现代小说《围城》、《青春之歌》、《白鹿原》、《平凡的世界》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5-18 11:31 |只看该作者
真巧,《牛虻》也是曾深深打动我的一部作品。我记了笔记,并写下读后感的长篇只有两部,其一就是这部,另一部是《复活》。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5-18 12:19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5-18 11:31
真巧,《牛虻》也是曾深深打动我的一部作品。我记了笔记,并写下读后感的长篇只有两部,其一就 ...

蒙大拿的丽丽教授读世界名著的机会比大家多。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5-18 17:01 |只看该作者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读过,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小人书中的人物形象。朱赫来,算是保尔参加革命的领路人吧,还有冬妮娅,那时对她的印象非常好。感觉她很洋气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5-18 21:01 |只看该作者
~钢定版书,并非作者的原意。不过是被迫上墙,身无所择。


无非,主义之伟大,个人之渺小。翻译


普天之下,主义至大,至圣。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3-5-18 21:49 |只看该作者
刘庄主 发表于 2023-5-18 08:03
大概和咱们“中原”、“蛮夷”概念相似。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3-5-18 21:51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5-18 08:43
苏联的我读过《安娜卡列尼娜》

那您的感受是啥呢?
中国人那个时代的人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只记住了这个名字。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3-5-18 21:52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5-18 08:46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我看了囫囵半片,读了也似乎没读。
现代小说《围城》、《青春之歌》、《白鹿原》、《平 ...

这些名字我都熟悉,但是我没读过,因为我已经不读书改行喝酒了。别恼我,是真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3-5-18 21:53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5-18 11:31
真巧,《牛虻》也是曾深深打动我的一部作品。我记了笔记,并写下读后感的长篇只有两部,其一就 ...

谢谢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3-5-18 21:54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3-5-18 17:01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读过,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小人书中的人物形象。朱赫来,算是保尔参加革命的领路人吧, ...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但基本是谎言。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3-5-18 21:54 |只看该作者
随一 发表于 2023-5-18 21:01
~钢定版书,并非作者的原意。不过是被迫上墙,身无所择。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3-5-18 21:56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题目,真的,但是一说就没完,也许得罪了不同观点者。我是个不乐意得罪别人的人,因为犯不上,生活本来挺艰难的,否则大家为什么聚集在这里?
但是,只要把握分寸,我还是乐意继续参与。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3-5-19 07:57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3-5-18 21:54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但基本是谎言。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3-5-19 11:11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3-5-19 12: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3-5-19 12:53 编辑

我那个时候读书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小时候淘气,姥姥爱看书,就租借小人书给我看。一分钱一本,厚一点的是二分钱。非常奇怪,租金是以书的薄厚定价的。
再后来回到北京,母亲被分配到厂图书馆当管理员。也是一个奇怪的事,母亲14岁给日本人当童工,一辈子没读过书只是年轻的时候上过“识字班”却成了图书管理员,只因为她因病做了手术,厂里照顾她给她找个轻松点的工作。
可是厂里哪里会想到,做事认真的母亲从清理收拾旧书开始,直到修补,分类,上架等等都是一个人干,常常很晚才回到家里。按照她的话说,比上班还累。
我每星期天不上学的时候就去帮她,因此接触到了很多的书。
再有一个是,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很有些人喜欢看书,只是因为除了这个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我想当时如果有网吧,恐怕就没那么多看书的人了。
那时候能看的书的范围和很窄,因为很多书已经被禁,特别是关于爱情方面的。这也成了年轻人好奇的首选。
母亲在管理图书馆的时候干了一件我认为了不起的事。按照规定,图书馆里的禁书是要上交的,上面给母亲一个目录,按照目录来查找。
这些上交的书就要送到造纸厂,可是母亲没有这么干。这到不是她有什么前瞻的判断,完全是她没上过学,特别羡慕书。“这么好的书都送到造纸厂多可惜?”她说。于是她就单独找了个书架放在不显眼的墙根,把所有禁书都放在上面,用一块布帘把书架挡住。
我就是那些被挡住的旧书的阅读者,当然是拿回家来看。
本来这些书我留在家里也没问题,但是母亲坚持要我看完一定还回图书馆,不许自己留下。
“那是公家的东西,不能自己拿走。”她说。
当然,她是绝对不会知道这些书都是所谓禁书
当时外国小说以俄罗斯,法国的小说居多,英国的也有。
法国的比如莫泊桑,左拉,福拜楼,巴尔扎克,雨果等等,俄罗斯的最多,大家熟知的托尔斯泰,果戈里,屠古涅夫,肖洛霍夫还有很多革命作家,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还有高尔基。
又一个奇怪的事,有朋友后来去俄罗斯旅游,当他们像俄罗斯的年轻人问及这些作家的时候,特别是后面这些励志文学的作者,居然没有人知道。
法国小说我看的最多,最早接触的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小仲马一辈子就写过这么一本书,据说是他的自传。
看的时候年轻,年轻人阿尔芒和上流社会妓女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曾经很吸引我,这也是一本在母亲图书馆禁书目录里的。
有一个情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死了以后,阿尔芒非常的想念,到了饭不思茶不饮的地步。朋友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想了个主意,让他到玛格丽特墓地把棺材打开看看。阿尔芒照做了,结果展现在他面前的不是玛格丽特那个让他朝思暮想的美丽面孔,而是一个令人毛发悚然的骷髅。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阿尔芒虽然还是思念玛格丽特,但是已经大大减轻了痛苦。
于是我开始怀疑爱情,难道真的像中国人说的那样,以色事他人能的几时好吗?
在中国出版的法国小说,多数类似茶花女这样的类型,男欢女爱,偷情等等。比如莫泊桑的《俊友》,改革开放以后,这本书被再版,而且换了一个翻译,不再是李青崖的版本,名字也改了叫《漂亮的朋友》。
在法文里这两个名字也许是一个词,但是总觉得后来的这个有点啰嗦和肤浅。
英国小说我看的很少,印象深的是狄更斯。莎士比亚的剧本看过几个,当时觉得没啥意思,啰里啰嗦,更加上他说的那些王朝我听都没听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根据他的《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王子复仇记》,非常的精彩,对莎士比亚喜欢起来,同样精彩的是为哈姆雷特配音的孙道临老师的配音,绝了。
女作家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她的姐姐写的《简爱》都很好看。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英国的小说被翻译过来在中国出版,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等等。
有一本书出版了却一起很大的争议,后来不知道是被禁了还是什么原因,书店里找不到了,那就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查特莱太太的情人》。
俄罗斯小说自然不必说了,大量的出版,也容易找到。很多故事当时看了也很激动。记得法捷耶夫在《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里形容姑娘的嘴里有一股牛奶的味道。当时没有接触过女人的嘴,感到很奇怪。牛奶自然是那个时候孩子们永远忘不掉而且不是随时能喝到的东西,所以联想起来就觉得姑娘的嘴的味道一定不错。后来接触到了,没什么美好的,更没有牛奶味,这让我觉得法捷耶夫是个骗子。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在我那个年龄时代的人都很爱看,其中最念念不忘的是冬妮娅。
后来又有连环画出来,大家看了都觉得那个冬妮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就跟看了红楼梦都觉得林黛玉不像似的。
文学作品创造的人物在读者的脑子里一定形成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模糊不清,但是一但被影视或者画作具体化,他们却又能指出像不像,这是不是很奇妙的一种感觉?
《战争与和平》看过,但是那个时候看着很吃力。一个是对沙俄时代的历史不够了解,还有就是太厚了,光名字就记不住,看着看着就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了。同样的事在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里都遇到过,当时手头有这些书,不过是间断着看,只要有别的书就先不看他,没得看继续读。因为年轻的时候时间永远是充裕的。
有一本书我记得我看的是最卖力气也是最快的,那就是意大利人乔万尼奥里写的《斯巴达克斯》,我当时上夜班,夜班一般只有半宿活,后半宿就可以下班好回家,我们没有回家,在更衣室的椅子上一次看完了这本书。一个是书中的情节吸引了我,再有就是,这本书是别人借的,借期是三体,他匀给我一天,时间仓促必须看完。
我唯一没有看过的就是金庸的系列武侠小说,尽管很多的读者到了上厕所都手不释卷的地步。
当然,古代的侠客小说看过很多,什么《三侠五义》,《雍正剑侠图》等等。
后来有机会到当时火的不行的由北大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打杂,听了袁晓圆的讲座,她提到过《金瓶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看了看不过如此。和这些书同时被我偷着留起来的还有清代吴楚材和吴调侯两人人编纂的《古文观止》,因为带着书批,对我后来接触古文有点帮助。
当然,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但我看过,大家都看过。那个时候,这几本明清小说也不在禁止之列。
明朝的小说比较好看,比如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但这是禁书,也是我唯一偷着藏起来没有被母亲发现的留了下来的书,同时留下的还有中国书店藏售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据后来人说很值钱,只可惜搬家的时候都被我老婆当废品卖了。
又捣鼓了一大堆,如果有时间我们讨论一下大家都有兴趣的一本书,谈谈想法。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3-5-19 12: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3-5-19 12:54 编辑

我对读书几乎没有甄别,因为完全是消遣,跟现在看电视一样。因为我没有上过几天学,这不是自谦,也不是搞噱头而是真实的情况。因为我那个年代读高中的都很少,乐意也不行。
当然,那个时候的人也对上学没有今天这么热衷。上学的时候能不上就不上,更何况初中毕业以后就不用上学了,简直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
今天的孩子从六岁到大学毕业,要有十三年也就是起码是十八岁左右。这么长时间,把人生最美好,最快乐,最有价值的时间段耗费在学校里,想起来都可怜。
我直到今天对没有多上几年学感到后悔。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3-5-19 13:25 |只看该作者
我是78年进入大学以后才有了外国名著的概念,第一次去学校简陋的图书馆借书,一是借了一本绿色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记得好像是全四卷,二是借了一本《呼啸山庄》。艾米丽一口气读完,老斯的看了半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