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从春节说开去<也说节气、节令和节日>
查看: 41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春节说开去<也说节气、节令和节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9-21 08: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9-21 09:12 编辑

从春节说开去―――也说节气、节令和节日

    说来,“年节”的概念,源远流长,其发祥于中国远古的农业社会,又融入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浩浩荡荡的大河之中。“过年”的习俗、“大年初一”的热闹,应该是华夏传统文化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过年”之最初的文化意义,应该是与农事及节令相关的。为了祈求丰衣足食的幸福日子,也为展望一年一度的新气象,欢度新年伊始的“年节”,便反映了早期炎黄子孙的一种简单也美好的过日子的愿望。

    应该说,自远古以来,无论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还是莺歌燕舞、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过大年的风俗,始终深深地扎根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之中。延续了数千年之“过年”的习惯,本质上只是一种民俗、民风而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种民俗、民风又被渐渐演绎成为了一种“年节”的概念,但这儿所谓的“年节”,更多的时候,只在于进行一种拜天求神的祭祀仪式,而作为一种正儿八经的节日,所谓的“春节”之说,其实,其历史并非十分悠久。或许没有多少人经意,作为中华民俗文化之魂,且已经写进了华夏经典文化之中的“大年初一”,在百年之前,又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年节”始被更名为“春节”。如今所言之“春节”几乎是一个现代概念了。

    那么何来关于“春节”的区区百年之说?所谓“春节”的历史渊源到底如何呢?“春节”的概念在华夏历史上是如何之演变的?“春节”的文化内涵又是如何演绎的呢?以下的字或也只是粗线条,皆因将要到来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想着去写几个关于节令和节日的字罢。

    有意思,先看看百度中关于“春节”的5种常见的英文翻译:
  1. Spring Festival
  2. the Spring Festival
  3. lunar New Year's Day
  4. Chinese New Year's Day
       5. The New Year's Day of China.

    从第1种英文翻译中可以看出,“春节”带有浓重的“节令”意味,其中的spring”泛指春天或春季。即“春节”可理解成是一种广义的“节令”概念,这从下面的例句中可以读出。

    如《后汉书·杨震传》中有文字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儿的“春节”当然指的是节令无疑。在南朝梁元帝的《春日》诗中也有类似说法:“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 “春节”在元帝的笔下,是那般美好的一个季节。而南朝梁江淹之《苦雨》诗中也见到了“春节”一说:“有弇兴春节,愁霖贯秋序。”这儿所闻所见之“春节”,指的都是一种节令罢。不过,宋人王安石的那首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那个“春”字,则不光具有典型的春天的含义,多少可以从中读出一点“节气”的意味了。

    在自然界和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既是鸟语花香荡开一刻,也是耕耘播种开始之时,故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自古以来,人类对春天从未停止过讴歌,所谓之春色美景、春暖花开、春风得意、春花烂漫、春光明媚等等美好的词儿,都来自于人类对春天的一种崇拜,随着文化意识的慢慢沉淀和堆积,从远古而来的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节令”意义上的“春节”意识,只是其文化内涵源于一种民以食为天的农民意识,只在于一种对春天的向往和对温饱的追求。

    从第2种英文翻译中可以看出,多了一个定冠词“the”,那当然有所特指了。原来,the Spring Festival”古指立春,“立春”是一个“节气”名。“节气”区别于“节令”,在于“节气”对应着具体的时日。而“the Spring Festival”既含有古之即有的“立春”的气象,也把“立春”看成了古代意义上的一个特别具喜庆的日子。

    南宋诗人尤袤在其《全唐诗话》中说到:“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宋人文天祥的《狱中》诗也说到:“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显然,尤袤和文天祥所提及的“春节”,便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年”了。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古代历法中的“立春”是按天文学的意义给出的,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的演变更为社会瞩目,成为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指出,清以前的2000多年,立春通常指又一个农历年或中国阴历年的开始。即把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岁首,故而立春日相当于现在的春节,意思就是春天从这天开始。故而“立春日”意义上的“春节”,实际上是一种关于节气的文化渲染,其文化内涵是对万象更新之春天的歌颂,故而带有很隆重的为日子祈福的意喻。

    但从清代起,把夏历中的正月初一定为了岁首,从而春节由正月初一来定义。立春作为春节的意义从此不复存在。从第3种春节的英文翻译lunar New Year's Day中,读出的春节即是阴历新年,特指农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盛大节日(也包括除夕与初二初三)。农历正月初一日对应的公历日期不固定,一般是121220之间。而如今24节气中的立春,常常翻译成“spring begins”,其显然不再具有节日的意义了。

    指出,关于春节的第4和第5种翻译Chinese New Year's DayThe New Year's Day of China,应该视为彻头彻尾的西语意义下的翻译:中国年。而“中国年”在中国文化中只能指“大年初一”。

    惟“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年节”不再,“春节”依旧。“年节”和如今所谓的“春节”,它们在“血缘”上应该是完全等价和一脉相承的。

    再说说传统节日概念的形成。

    传统的节日应该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节日是世界各民族为适应自身的生产环境和本土的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各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类处于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候,便对自然充满了神秘感和依赖感。因此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依托,从而产生了各种祭祀的仪式。因不同的地区和文化的差异,祭祀的内涵会有所异同。

    那么在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华夏文化中,其节日的内涵为何呢?其实,节令和节气最早都是来自中国的早期农业社会,而节日的说法就比较晚了,应该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确切地说,节令和节气才是正儿八经的华夏文化。节气和节令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故而,祭祀的仪式或可理解成最早的华夏节日仪式。

       节日自身的文化意义在于创造、丰富和展示人类的若干重要文明,而节日的社会意义则在于推进人类物质文明之繁衍和繁荣。看得到,在人类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日概念,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之强有力的催化剂,同时,也成为了时尚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其主要被刻画者,有且仅有两样东西,那就是人物和事物。在多如牛毛的历史人物和纷纷杂杂的历史事件中,总有一些会是人类所不能忘却或是不可以忘却者,因为那些人或那些事,都是划历史的,其曾经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过实质性的重要影响。为了纪念那些人或那些事,人类便产生了关于“节日”的概念。无一例外,在中外的许多节日概念中,节日必须含有两个要素:其一,是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定义;其二,是有一个明确的节日主题。

    关于节日的时间定义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从一开始便有着极为明确的时间表述,比如我国的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以及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等等;一种是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后,针对某种文化现象,慢慢形成了一个不可动摇的时间概念,比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等等。

    由上述关于节日之时间定义的两种情形,可以看出节日时间之两个不同的特征,如母亲节和我国的国庆节,其时间概念来自节日自身之客观的人文内涵,不带有人类任何的主观性。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其时间概念则来自民俗或宗教。事实上,大凡带有民俗或宗教意义的文化内容,皆会无可避免地带有诸多人类主观上的因素,杜撰者也当不可避免,但其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不断的洗礼,最终才形成一种被人类大多数所接受、所认同的共识。

    如今,国人每每说到“过年”、“清明”以及“中秋”等等地地道道的本土节日时,都会和日子中耳熟能详的“农历”概念联系起来。目前中国的农历是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农历”事实上是中国的一部具悠久历史的民间历法,其前身是自远古而来的“夏历”。

    传统节日有很多形式,一般认为节令、节气和节日均来自历法、禁忌、祭祀、宗教以及多神信仰和原始崇拜。其中,与农业、祭祀和人生礼仪等有关的节日概念最为常见。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它们都和祭祀有关。那么,一般意义上的节日和历法之间有何干系?节日于历法的文化意义又何在呢?在华夏数千年的“年文化”中,“春节”到底是一个何样的民俗?“春节”一说,何时才成为中国民间乃至全社会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概念呢?

    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中,最初只有“年节”的概念。根据和“年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似乎可以确认,华夏民族号称有“年节”的历史已有4千多年了,谓大约是自虞舜时代兴起的。不过故纸堆中的这一说法,只能理解为先民的某种口说无凭的流传文化。据《吕氏春秋》的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扫尘的风俗,并流传至今。事实上,家家户户过年扫尘的风俗,一直是“年文化”中的重要一叶,这倒是可说明“年节”的概念早在尧舜时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然不一定完全就是今人所理解的年节。伴随着悠悠岁月中的文明积累,从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中,最终才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年节”。但“年节”到底起始于哪朝哪代、哪年哪月,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无法精确考证,

    “一年之际在于春”,或给出了“年节”最初的含义。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民间只有所谓“过年”或“过大年”的说法,也即过“年节”。其中的“年”,便是农历意义上的一个“节日”概念,其时间为农历纪年中之每年的第一天,一元之始,故而“年节”又称为“元旦”。不过,在今人的印象中,于农历新年,“元旦”的说法早已经作古了,至少在我儿时以来的记忆中,只有“过年”、“过大年”和“过春节”之说,尤其是“过年”迄今仍然是全球华人最为习惯的说法。

       从“年”的概念到“年节(元旦)”,再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最终便成为了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传统节日。传统的东西往往都被根深蒂固的文化概念所呵护、所关爱,于是也便能够持久地存在和繁衍。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的哪种变革之中,“过年”,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巍然不倒的品牌文化!成为了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似乎可以这么说,华夏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众多的传统文化,包括那些传统的节日,都是存在于夏历的背景之下的,比如二十四节气、过年,还有清明扫墓等等,其实都是和夏历一脉相承的产物。毋庸置疑,年节或春节,均属于古历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和“过年”息息相关的两个概念,那便是除夕夜的“守岁”和初一早上的“拜年”。“守岁”不光是对过去一年的怀念,更表达了一种对即将到来之年的美好期待。故而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贴对联、燃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用红色渲染的对联和爆竹,洋溢着一种吉祥和喜庆。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的拜年便开始了。拜年可以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民间还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可见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是中国“年文化”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篇章。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规定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和民间使用夏历,同时为“便于统计”,限定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且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作为“元旦”,当今的元旦概念即始于此。关于“春节”一说,目前有案可稽者,是191110月武昌起义以后,革命党人执掌的湖北军政府于是年1231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其中明确地将(夏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927,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的法案,明确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考虑到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故也同时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从此,正儿八经的“春节”之说正式列入了中国的节日法典,并一直沿袭至今。与此同时,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都在使用农历推算诸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不过,在当代的节日概念中,还有一类可谓之现代节日。它们严格说来,不是农历本身的产物,而是人类文化中催生的新的概念,农历只不过是那些节日的一种形式上的载体。比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等。

    也说到一种思想,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价值,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价值已经不再具有规定性,它至多只是一个文化遗产和遗迹。如传统的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但现在的春节却完全改变了其本性。在饥饿的岁月里,它是饱餐的时机,但在温饱的年代里,它几乎只是一个例行公式。人们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如在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到教堂去赞美上帝,在家里和亲人相聚。但在中国过圣诞节,人们往往只和朋友们狂欢。其中既不是崇拜天地,也没有仰望上帝,而是各种体育和娱乐明星成为了时代的偶像。但那些偶像显然并不代表某种最高的原则,只是因为其在某个领域里或风流时尚,或风头正甚,而被时代冠之为名人。尽管最具时代特征的各种类型的造星运动,可以将一个非英雄变成英雄,如芙蓉姐姐。但这些人物几乎没有任何传统文化的意义,甚至可以说,那些明星概念,其实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泛滥结果而已。(参见了若干网络文字和有关资料,鸣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9-21 09:17 |只看该作者
想起了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要写一些知识点多,长命的文字。
也许这样的文字难以哗众取宠,文字里的知识性、拓展性,自有其不俗的深意。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9-21 09:25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晚上再来详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9-21 10:30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1 22:18 |只看该作者
快要过年了,让一篇旧字从水底下出来冒个气~~也值此机会,向论坛拜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