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那就说两句范曾
查看: 48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就说两句范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4-13 06: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4-4-13 06:55 编辑

      未来可能的漂亮国国母酸菜鱼的思维已经不和我们一样了,脑回路清奇。于是她邀我说说“著名”画家范曾。

    接下来的文字可能不算对她的回应,但,一定是己见。

    前几天,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胡须花白,真看不出年纪的老人家,对着屏幕怒斥范曾,言语之间多有不屑,甚至可能算是“人参公鸡”,但是,老头说的很痛快,有点击鼓骂曹的味道。

    这老爷子我是不陌生的,因为我见过他多少次,当街作画送人。画功确实相当了得,丹青之气注入笔锋,或泼墨挥洒一气呵成,或峰回路转看山不平。

    查了一下,老爷子也有来头,算是人中龙凤之辈的。至于他瞧不起范曾,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一个槽子容不下两条驴,还是同行相轻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从他的言语之中,是能听出端倪的。

    终归,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开宗明义:我不喜欢范曾。

    当然,我喜欢不喜欢,并不影响别人,就是我自己。

    不说他文G期间是如何犹大了恩师,以及师徒之间毕生的恩怨。因为循着时间往回推,那都是差不多半个多世纪的事情,算起来,范曾那会儿还真的年轻,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年轻人把握不住自己,干点欺师灭祖的事情,那真的不是意外。

    我对此公的讨厌更多源自于,他和我们大连的一个文化人之间的恩怨。这个事情,闹腾到了法庭,最后好像是大连这个文化人输了官司。

     事情的起因不算复杂,大连这个文化人在网络上撰文,直刺范曾的作画,并且附图。图中,一面墙,挂了十几张白纸,范先生现场作画,都是一模一样的笔触,一模一样的画面,大连这伙计也不怎么客气,直言嘲笑这不是画家,这是他娘的复印机。然后就惹恼的范大师,然后就告官了,然后就官司了,然后,这伙计就输了,说是为了给范大师挽回名誉,大约是赔了些碎银的。原本算是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之争,最后闹腾成了官司。

    记得,有人说,范大师这么作画没毛病,因为白石老人也这么玩过,他画的很多蝈蝈,画面都一模一样。

    你看,引经据典找到根源了。既然白石老人可以这么画,范大师为何不能东施效颦?

    范大师是有过如日中天辉煌的,又是画又是字,画不懂,咱不说,字我觉得透着俗世的媚,至于什么是俗世的媚,对不起,不展开说,我就这么认为的。

   从沈从文先生,到真正的大师李苦禅,以及范曾的导师蒋兆和,范曾的老师黄永玉先生。范大师这一路人生,就凭着对导师们,授业恩师们的缠斗和出卖,终于熬死了对手,终于脱颖而出了,可喜可贺。

    应了一句儿歌:

    老大一死我当家。

    人字很简单,就一撇一捺,有些人写了一辈子也立不起来,因为没有脊梁而已。

    这两天范大师刷屏了,说是因为春风又度,燕尔再婚。

    这个就不说了,恭喜范大师,新婚快,燕尔幸吧。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4-4-13 06:48 |只看该作者
范曾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4-13 06:48 |只看该作者
我横直顶一个。范大爷,都老爷爷了,我不嫉妒。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4-13 07:17 |只看该作者
愤世嫉俗,鞭挞人间百象,,正义公理在胸,赞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4-13 07:44 |只看该作者
年少媳妇老年狼
一枝梨花压海堂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4-13 07:56 |只看该作者
平常人家平常心 发表于 2024-4-13 07:44
年少媳妇老年狼
一枝梨花压海堂


还梨花,破球花。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4-13 09:07 |只看该作者
不熟悉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4-13 09:0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小鱼可能让你说说范老娶媳妇的事儿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4-13 09: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一下,并非像媒体说的娶了模特之类,娶的是他的多年的助理,范老夫人好像是新冠期间去世,去世三四年了吧,跟助理加生活秘书结婚照顾起来更方便。很多老人不是还娶了小保姆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4-13 10: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不熟,意思是这老b贼坏呗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4-13 10: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4-4-13 10:51 编辑

他画的东西不喜欢,匠气,很老干部风。搭配老干部诗正合适。不知道是他媚俗还是俗学的他,总之那种风格的东西满大街都是,就像口水歌。黏糊糊的,也不耐看,都不如现在一些搞商业插画小盆友……

和齐白石没法比,人家齐白石虽然人品也不好,但架不住画很水灵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4-13 12: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乐福同学让你拐哪里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4-14 10:09 |只看该作者
范曾的老师李苦禅辞世前曾这样说过:“我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
那场运动中,他为了献媚讨好,对自己的老师、兄长沈从文写了几十张大字报,列举了几百条严重错误,说“沈从文头上长脓包,烂透了,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
他忘了前面是怎样天天讨好沈从文给他写信并上门拜访的,没有沈从文,他也不会到历史博物馆美术组去工作。
这些大字报让沈从文先生足足“学习”了三半天。
一生厚道的沈从文,后来用“十分痛苦、巨大震动”八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对老师不义,对兄长不义,对前面三个老婆不义,这样的人有何脸面还活在世上?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4-14 19:06 |只看该作者
潘采夫按】

北京文艺座谈会之后,本山大爷激动得睡不着觉,国画家范曾更是挥毫赋诗数首,了本山的风头,告诉人们谁才是真正的弄潮儿。
关于范曾,流传着很多佳话,在每一个历史的拐点,都有他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去一归都是戏。前几年,我为报纸写过一篇书评,对范曾写的一本书谈了些感受,不乏偏见。编辑老师比较了解范曾,为缓和气氛,特在文前加了一段:“范曾,一代国画大师,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故宫举办过个人画展的书画家。这篇文章,可能读起来会令范先生及其拥趸觉得刺耳,但望范先生雅人有雅量。”
不想范曾真的读到了文章,也果然显示了雅量,他特地联络报馆上级领导,说已跟某某部打过招呼,小心关了报馆云云。其雄姿英发,至今想来,耳畔尤有虎啸之声。
几年过去,报馆犹在,范曾更红。特将旧书评找来重贴,以纪念这段值得纪念的过往。不知这次,范曾会不会把我的微信给关了?心下惴惴,不知如何向马化腾交代。

范曾:一个特别景仰自己的人
文/潘采夫
《范曾自述》读过之后,最大的印象是,他对自己的景仰真如滔滔长江之水连绵不断。
在“往事堪怀”部分,范曾写道:“当我有了这样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我自以为几根衣纹足以睥睨南宋,与梁楷伯仲。”
不低调,也是文人的可爱之处,既然压抑不住对自己的崇拜,那就任它喷薄而出,狂狷任性,藐视流俗,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但范曾自己说,他“获得了各阶层人民的喜爱”,这种刘德华一般的本事,显示出范曾与狂狷又不是一回事。
范曾在书里写了不少跟他有过往还的文人,我以为其中会有文怀沙先生,这次没有。但还是写了一句,“著名文学家文怀沙的《修乳法堂记》,我以为是一篇千古妙文。”是不是千古妙文呢?特意找出来看了看,未见得吧,如果放在“千古”里面,算得上“小升初”水平。
范曾出生于南通范氏家族,据本人称是范仲淹的后代,明清十二代先人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范曾书中讲了他母亲、父亲和哥哥的事情,这三个人让我肃然起敬。范曾的母亲一生当小学教师和校长,但在文革中被挂牌游街,于1970年去世;范曾的哥哥是革命者,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1年含冤病逝;范曾的父亲一生淡泊,很爱写诗,范曾给他印了一百本诗集,老人死后,家人整理遗物,发现诗集还有九十九本放在角落包着。
范曾一家的经历非常典型,江南的书香门第家庭,很多世代诗书传家绵延不绝,记录这个家族的历史,包括它的衰落史,应该是具有文化史意义的史料。先祖上曾经阔过,到如今家族人材畸零,作为家族继承人,应当有所思有所得,可惜只见摆家谱,不见人反思。再一个,范曾的父亲不知名利何物,与范曾在书中的文风大相径庭,两人倒也体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影子。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范曾号召在中国书画界来一次扫“俗”,他说:“首先得从头面人物做起,他们这些年奔走于大江南北,举行层出不穷的创作研讨会,必邀地方大款助兴,事后一个个如布袋和尚,背负着、挟持着他们心仪已久的事物打道回府。更有甚者为酒厂设计一个酒瓶,索款数千万,宛如他设计的是一架新式的波音747民航飞机或华贵的轿车,报纸上刊载着他踌躇满志的笑容,旁边则刊有那布袋似的酒瓶。”
为酒厂设计过酒瓶的,据我所知也就黄永玉一人吧,给酒鬼设计了一个布袋形状的瓶子。请问范曾先生,设计酒瓶子就比设计飞机轿车俗吗?设计酒瓶获取报酬是市场交换,怎么就成了布袋和尚呢?这个暂且不论,这种号召要扫什么,并猛烈攻击别人的作风,怎么看起来有些文革遗风呢?
本书中范曾收录了一文,《忧思难忘说沈老》。这篇文章的起源,是学者陈徒手在《读书》上的文章,《午门下的沈从文》,其中写了文革中范曾对沈从文的批斗和构陷,范曾此文即是反驳陈徒手的。有兴趣者可翻出来做一对比,沈从文本人对此亦有记载。
我不是艺术界中人,对范曾的画无可置喙。但看他的画多了,也有一点印象,那就是太像我小时候看的连环画,看不出中国画的意蕴来。我这样外行人都能看透的画,“睥睨南宋”又如何说得出口呢?
【附录一】
众说范曾
沈从文: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我自然感到十分痛苦,巨大震动。过去老话说,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出几百条……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憋死的!      
李苦禅:我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
黄永玉:范曾这个人我不喜欢他。
郭庆祥说:1995年我曾以每平方尺4000元的价格购买了范曾的200幅画,展开一看,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疑问之下,到其画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等题材和前100张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
西门不暗:范曾,应作范增,因为他的字土。
【附录二】
范曾公开信一束
辞国声明
我为了追逐心灵的自由,来到了法兰西,还将去到更多、更遥远的国度。哪儿有灿烂的文明,哪儿就是艺术家的故乡。国内有些部门对我的心愿或者有些误解,那我除去原谅而外,不准备多置一词。因此,与其说我的行为是政治的,莫如说是心灵的。于是,我想到,有的政治制度,可能使心灵的张力较大,更有利于心智的发展;而有的政治制度,无疑对心灵约束和扼制较多,从而使心智迟钝。艺术家永远需要心灵翱翔于溷浊的泥淖之上。我的出走,对从政者的看法是遗憾多于仇恨,他们倘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想益处多于害处。
还有,自去年中华民族巨大的悲剧之后,我很多至好的朋友如刘宾雁、方励之、严家其、刘再复、徐刚诸人,在各地漂泊流亡,他们对祖国的拳拳之爱,我十分理解,我出来对他们是一种安慰。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使我相信他们是人民的敌人。他们的学问、才华和人品,我视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将是他们永恒的朋友。待来年遍地杜鹃花,我愿与他们重返故园。人们请相信,可怕和可恨的永远不会是他们。我匆匆赶来巴黎,似乎就是想和徐刚重温同住团结湖时一杯酒、一壶茶的旧梦,问题既简单又真实。
再者,目下还没有任何压力促使我需要政治的庇护,我从心里感到坦然。一个享有相当声誉的东方艺术家,来到西方的文明古城巴黎,除去艺术的呼应而外,没有任何政党、组织向我伸臂相迎。
另外,作为艺术家,我愿向诸位披露一则消息,我的出走也包含着爱情上的原因,我愿与我深爱二十多年的楠莉小姐共赴天涯,我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离开祖国,有些怅惘,走向世界,有些高兴,如此而已,谢谢诸位。
范曾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七日于巴黎
与丁关根同志信函
丁关根同志:
我于一九九零年秋辞国蛰居巴黎两载,冷静回顾之后,决定回国,原因有四:
一、在国内我一向提倡爱国主义和奉献意识,而辞国远走与自己内心抱负相悖。国外各国留学生住处几乎都挂有我为教委所题赠他们的字幅“月是故乡明”、“砥砺品学”、“忧乐关天下”等耿耿情怀,至今依然;
二、自一九八五年为天津南开大学“二年画一楼,两鬓添秋霜”,今此楼已成,我所一手建立的东方艺术系亦已开学两年,莘莘学子,我所深爱至今未见我一面,我的辞国带给全系师生无可言说的遗憾和痛苦,此亦我远居异域,内心不安的主要原因。
三、我一向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年初以还,国内请方正亟需用人之际,我愿竭尽棉力,继续为中华民族之振兴奋斗二十年。
四、我辞国之主要原因其一是家庭生活之不睦,今我已与原偶分居逾三年,离婚之事当不成问题,这对我亦如释重负。
回国之决心已定,尚盼各方鉴谅!
此颂
近祺
范曾 1992年11月3日
归国声明
近三年在域外岑寂而孤独的生活,使我知道一旦远离幅员无垠的神州大地山河,离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土壤,我只能写出如此的嗟叹∶“归程应识天无际,寄寓翻知海有涯”,和如此的凄惶∶“雨冷丁香,忍识他乡是故乡”。从而使我悟到艺术家不能囿于因一时一际困惑而追求的小自由和小解脱,这就可能重陷另一种心灵的桎梏。唯有与祖国同在,才应是我永恒的、不朽的追逐,才是我心灵的大自由、大解脱。
我是一个艺术家,于政治殊甚懵懂。然而历史在前进,当我看到二十世纪末世界经济萧瑟,而故国一枝独秀这不争的事实时,我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所蕴含的自我调节力而自豪。向前看是一片横无际涯的浩荡景象。我的心境已非畴昔,往日所执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情随事迁。我深知没有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一切都徒托空言。目前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得人心,我表示支持,并愿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尽其绵力。近日有诗句云∶“已卜家山花万树”,“杜鹃花开”宜作此解。
我曾说既爱江山,又爱美人,而今楠莉又如何?她不愿看到我空白少年头,她无法慰藉我无边的烦恼。其实我刚来巴黎不久,我已有诗谶云∶“前程是异域羁旅,长空有莫名愁绪,莽天涯,只剩我与汝。”我们都深感去日苦多,不愿再在天涯飘泊。消除烦恼,便识归程,我深祷故国山河无恙,亲人安康。
范曾 1993年6月27日于巴黎
四婚公告
爱妻楠莉故去近三载,最初缘悲痛孤寂,更由于轻微脑梗,致艺术生涯举步维艰。徐萌女士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身心全面康复。徐萌不唯关怀且鼓励我艺事长青,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更作贡献,情深谊笃,经我俩双方同研详究,愿永结连理,正式结婚登记,艺林佳话,此足徵矣。
范曾 2024年4月10日于新浪微博
(四一跋:读了范曾公开信合订本,忍不住想起美发言人怼俄的一句话:优秀的粪便推销员总是口含样品。)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4-14 19:06 |只看该作者
潘采夫按】

北京文艺座谈会之后,本山大爷激动得睡不着觉,国画家范曾更是挥毫赋诗数首,了本山的风头,告诉人们谁才是真正的弄潮儿。
关于范曾,流传着很多佳话,在每一个历史的拐点,都有他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去一归都是戏。前几年,我为报纸写过一篇书评,对范曾写的一本书谈了些感受,不乏偏见。编辑老师比较了解范曾,为缓和气氛,特在文前加了一段:“范曾,一代国画大师,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故宫举办过个人画展的书画家。这篇文章,可能读起来会令范先生及其拥趸觉得刺耳,但望范先生雅人有雅量。”
不想范曾真的读到了文章,也果然显示了雅量,他特地联络报馆上级领导,说已跟某某部打过招呼,小心关了报馆云云。其雄姿英发,至今想来,耳畔尤有虎啸之声。
几年过去,报馆犹在,范曾更红。特将旧书评找来重贴,以纪念这段值得纪念的过往。不知这次,范曾会不会把我的微信给关了?心下惴惴,不知如何向马化腾交代。

范曾:一个特别景仰自己的人
文/潘采夫
《范曾自述》读过之后,最大的印象是,他对自己的景仰真如滔滔长江之水连绵不断。
在“往事堪怀”部分,范曾写道:“当我有了这样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我自以为几根衣纹足以睥睨南宋,与梁楷伯仲。”
不低调,也是文人的可爱之处,既然压抑不住对自己的崇拜,那就任它喷薄而出,狂狷任性,藐视流俗,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但范曾自己说,他“获得了各阶层人民的喜爱”,这种刘德华一般的本事,显示出范曾与狂狷又不是一回事。
范曾在书里写了不少跟他有过往还的文人,我以为其中会有文怀沙先生,这次没有。但还是写了一句,“著名文学家文怀沙的《修乳法堂记》,我以为是一篇千古妙文。”是不是千古妙文呢?特意找出来看了看,未见得吧,如果放在“千古”里面,算得上“小升初”水平。
范曾出生于南通范氏家族,据本人称是范仲淹的后代,明清十二代先人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范曾书中讲了他母亲、父亲和哥哥的事情,这三个人让我肃然起敬。范曾的母亲一生当小学教师和校长,但在文革中被挂牌游街,于1970年去世;范曾的哥哥是革命者,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1年含冤病逝;范曾的父亲一生淡泊,很爱写诗,范曾给他印了一百本诗集,老人死后,家人整理遗物,发现诗集还有九十九本放在角落包着。
范曾一家的经历非常典型,江南的书香门第家庭,很多世代诗书传家绵延不绝,记录这个家族的历史,包括它的衰落史,应该是具有文化史意义的史料。先祖上曾经阔过,到如今家族人材畸零,作为家族继承人,应当有所思有所得,可惜只见摆家谱,不见人反思。再一个,范曾的父亲不知名利何物,与范曾在书中的文风大相径庭,两人倒也体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影子。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范曾号召在中国书画界来一次扫“俗”,他说:“首先得从头面人物做起,他们这些年奔走于大江南北,举行层出不穷的创作研讨会,必邀地方大款助兴,事后一个个如布袋和尚,背负着、挟持着他们心仪已久的事物打道回府。更有甚者为酒厂设计一个酒瓶,索款数千万,宛如他设计的是一架新式的波音747民航飞机或华贵的轿车,报纸上刊载着他踌躇满志的笑容,旁边则刊有那布袋似的酒瓶。”
为酒厂设计过酒瓶的,据我所知也就黄永玉一人吧,给酒鬼设计了一个布袋形状的瓶子。请问范曾先生,设计酒瓶子就比设计飞机轿车俗吗?设计酒瓶获取报酬是市场交换,怎么就成了布袋和尚呢?这个暂且不论,这种号召要扫什么,并猛烈攻击别人的作风,怎么看起来有些文革遗风呢?
本书中范曾收录了一文,《忧思难忘说沈老》。这篇文章的起源,是学者陈徒手在《读书》上的文章,《午门下的沈从文》,其中写了文革中范曾对沈从文的批斗和构陷,范曾此文即是反驳陈徒手的。有兴趣者可翻出来做一对比,沈从文本人对此亦有记载。
我不是艺术界中人,对范曾的画无可置喙。但看他的画多了,也有一点印象,那就是太像我小时候看的连环画,看不出中国画的意蕴来。我这样外行人都能看透的画,“睥睨南宋”又如何说得出口呢?
【附录一】
众说范曾
沈从文: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我自然感到十分痛苦,巨大震动。过去老话说,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出几百条……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憋死的!      
李苦禅:我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
黄永玉:范曾这个人我不喜欢他。
郭庆祥说:1995年我曾以每平方尺4000元的价格购买了范曾的200幅画,展开一看,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疑问之下,到其画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等题材和前100张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
西门不暗:范曾,应作范增,因为他的字土。
【附录二】
范曾公开信一束
辞国声明
我为了追逐心灵的自由,来到了法兰西,还将去到更多、更遥远的国度。哪儿有灿烂的文明,哪儿就是艺术家的故乡。国内有些部门对我的心愿或者有些误解,那我除去原谅而外,不准备多置一词。因此,与其说我的行为是政治的,莫如说是心灵的。于是,我想到,有的政治制度,可能使心灵的张力较大,更有利于心智的发展;而有的政治制度,无疑对心灵约束和扼制较多,从而使心智迟钝。艺术家永远需要心灵翱翔于溷浊的泥淖之上。我的出走,对从政者的看法是遗憾多于仇恨,他们倘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想益处多于害处。
还有,自去年中华民族巨大的悲剧之后,我很多至好的朋友如刘宾雁、方励之、严家其、刘再复、徐刚诸人,在各地漂泊流亡,他们对祖国的拳拳之爱,我十分理解,我出来对他们是一种安慰。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使我相信他们是人民的敌人。他们的学问、才华和人品,我视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将是他们永恒的朋友。待来年遍地杜鹃花,我愿与他们重返故园。人们请相信,可怕和可恨的永远不会是他们。我匆匆赶来巴黎,似乎就是想和徐刚重温同住团结湖时一杯酒、一壶茶的旧梦,问题既简单又真实。
再者,目下还没有任何压力促使我需要政治的庇护,我从心里感到坦然。一个享有相当声誉的东方艺术家,来到西方的文明古城巴黎,除去艺术的呼应而外,没有任何政党、组织向我伸臂相迎。
另外,作为艺术家,我愿向诸位披露一则消息,我的出走也包含着爱情上的原因,我愿与我深爱二十多年的楠莉小姐共赴天涯,我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离开祖国,有些怅惘,走向世界,有些高兴,如此而已,谢谢诸位。
范曾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七日于巴黎
与丁关根同志信函
丁关根同志:
我于一九九零年秋辞国蛰居巴黎两载,冷静回顾之后,决定回国,原因有四:
一、在国内我一向提倡爱国主义和奉献意识,而辞国远走与自己内心抱负相悖。国外各国留学生住处几乎都挂有我为教委所题赠他们的字幅“月是故乡明”、“砥砺品学”、“忧乐关天下”等耿耿情怀,至今依然;
二、自一九八五年为天津南开大学“二年画一楼,两鬓添秋霜”,今此楼已成,我所一手建立的东方艺术系亦已开学两年,莘莘学子,我所深爱至今未见我一面,我的辞国带给全系师生无可言说的遗憾和痛苦,此亦我远居异域,内心不安的主要原因。
三、我一向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年初以还,国内请方正亟需用人之际,我愿竭尽棉力,继续为中华民族之振兴奋斗二十年。
四、我辞国之主要原因其一是家庭生活之不睦,今我已与原偶分居逾三年,离婚之事当不成问题,这对我亦如释重负。
回国之决心已定,尚盼各方鉴谅!
此颂
近祺
范曾 1992年11月3日
归国声明
近三年在域外岑寂而孤独的生活,使我知道一旦远离幅员无垠的神州大地山河,离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土壤,我只能写出如此的嗟叹∶“归程应识天无际,寄寓翻知海有涯”,和如此的凄惶∶“雨冷丁香,忍识他乡是故乡”。从而使我悟到艺术家不能囿于因一时一际困惑而追求的小自由和小解脱,这就可能重陷另一种心灵的桎梏。唯有与祖国同在,才应是我永恒的、不朽的追逐,才是我心灵的大自由、大解脱。
我是一个艺术家,于政治殊甚懵懂。然而历史在前进,当我看到二十世纪末世界经济萧瑟,而故国一枝独秀这不争的事实时,我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所蕴含的自我调节力而自豪。向前看是一片横无际涯的浩荡景象。我的心境已非畴昔,往日所执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情随事迁。我深知没有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一切都徒托空言。目前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得人心,我表示支持,并愿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尽其绵力。近日有诗句云∶“已卜家山花万树”,“杜鹃花开”宜作此解。
我曾说既爱江山,又爱美人,而今楠莉又如何?她不愿看到我空白少年头,她无法慰藉我无边的烦恼。其实我刚来巴黎不久,我已有诗谶云∶“前程是异域羁旅,长空有莫名愁绪,莽天涯,只剩我与汝。”我们都深感去日苦多,不愿再在天涯飘泊。消除烦恼,便识归程,我深祷故国山河无恙,亲人安康。
范曾 1993年6月27日于巴黎
四婚公告
爱妻楠莉故去近三载,最初缘悲痛孤寂,更由于轻微脑梗,致艺术生涯举步维艰。徐萌女士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身心全面康复。徐萌不唯关怀且鼓励我艺事长青,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更作贡献,情深谊笃,经我俩双方同研详究,愿永结连理,正式结婚登记,艺林佳话,此足徵矣。
范曾 2024年4月10日于新浪微博
(四一跋:读了范曾公开信合订本,忍不住想起美发言人怼俄的一句话:优秀的粪便推销员总是口含样品。)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4-14 19:07 |只看该作者

沈从文和范曾,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界的大佬。前者,以文学创作、文物研究名世;后一位,则昂然以书画巨匠、学问宗师、当世大儒自居不疑。表面上所事行业、所攻领域都不同,实际上曾是师徒关系。

他们两人之间,整整相差36岁,属两代人,乃前后辈。年轻时的范曾,初出茅庐,不名一文,内无奥援,外无帮助,为此曾异常恭谨地拜沈为师,而沈从文亦极看重这位青年才俊,引举誉荐不遗余力。也正是在沈公的着意栽培下,范先生如愿以偿,得以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逐步踏入京城上流文化圈。

后来,“丙午丁未年之劫”降临,范先生“真是快人”,不仅陡然变脸,立即与沈从文割恩断义,甚至投井下石,主动密告诬害,师徒二人遂彻底决裂。沈从文晚年,曾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谈到,这是他后半生最感愤然的一件事了。此后,任何公开场合,他再也不愿提及范曾的名字了。

沈、范师徒的反目,是当代文化界很著名的一起公案。唠叨旧事,既是出于公心表达爱憎,更意在重温,在那个惊魂动魄的时代,所有人其实都在失去尊严的悲音。

从现有材料看,沈、范二人能相识,并且结下师生情缘,主要是青年范曾主动、刻意及努力的结果。

1949年后,侥幸躲过生死线的沈从文,被安排进入彼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代文坛大家,就此改弦易辙,转换主业从事文物探究,尤其是注目于周公交付给他的职司使命,即“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

到了1960年代前后,逃离烽火口,识趣默存的沈从文,境遇实已逐渐改观。据“沈学专家”凌宇《沈从文传》一书记录,早在1958年,彼时掌舵文化界的周扬,甚至拟请沈出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只是为沈所婉拒;他还有单独受到某巨公接见与鼓励的无上殊遇。

这些年,社会上一直流传一个说法,说他自解放后就不再从事文学写作云云,几成定论。这其实多半也是以讹传讹的误解。最好的反证,自然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的40卷本《沈从文全集》——在这套书中,明显可以看到,他1949年之后的文学作品,依然占据很大篇幅,不过再无名作罢了。


总之,这一切都可证实,当时的沈从文,已有再度受到重视的态势,起码是有点话语权的。

沈从文的这番变化,天生百样玲珑的范先生,也许早就看在眼里了。据陈徒手的《午门城下的沈从文》一文披露:1962年,25岁的范曾,行将从中央美院毕业。为能谋得个好去处,范曾“天天给沈从文写信”,表达横无际涯的崇仰之意。

在这批意在投贽的书信中,范先生甚至曾动情倾述说,有一回“梦见沈先生生病,连夜从天津赶来”,感人肺肝之态,着实令人毛发皆耸。这份谦恭至极的表白,的确让沈从文甚为感动,热心为之联络疏通,帮助他如愿调入历史博物馆美术组,成为自己的助手,给中国古代服饰做插图。

以上所述,范先生在日后的《范曾自述》一书中,大体也是这么讲述的。这就是二人早期关系的定位:沈从文对范曾有照拂提携之恩,俩人一度是亲密的师生关系。

沈从文诚笃君子,陋于知人心,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手法,范先生早先就屡试不爽。同样著名的一段学界掌故:几乎是同时,即将毕业的范曾,以《文姬归汉图》为结业作品。

画成,他四处打听到了郭沫若的住址,腋下夹画每日守在其门外。有一日,终于逮到郭下班回家,他立即趋前请求题词。郭一看是年轻人,画也确实不错,挥笔就是一首四十八句五言古风诗。

拿到郭沫若题画诗的范曾,一夜成名。这事也在中央美院轰动一时,传得沸沸扬扬。但这种求名心切,不惜走终南捷径的格调,却也让范曾当时的指导老师蒋兆和、系主任叶浅予极为不满,认为他心术不正,意在借郭的名头逼压校方,是“靠名人光芒愚弄观众,虚抬自己的投机行为”。开始,叶浅予坚决不让此画参展,经人说情,才以“郭先生题字必须盖掉”为条件,得列1962年央美的毕业展览,并最终被该校美术馆收藏。

可惜,好景不长。这一对才华盖世的师徒,“蜜月期”不过只维持了4年左右。时间来到了1966年,中国大地翻云覆雨,什么都将是未知数。沈从文与范曾,往日弦歌堂内的师弟子,关系也陡然生变,直到势同水火的破裂。决裂的原因,一般公论,是因为范先生向壁虚造的中伤,与必至死地的构陷。



归纳起来,则无非有二:1、范先生陆续贴出10多张大字报主动揭发、陷害沈从文。这起是非的关键证据,除了“知情者说”之外,主要还来自于当事人沈从文彼时及此后所留下的文字:1966年7月的《一张大字报稿》、1969年11月的《致张兆和信》、1975年2月的《致一画家信》、1977年4月的《致汪曾祺信》,都在《沈从文全集》第18~26卷中能找到。

在这批书信中,沈从文感伤说道,“揭发我最多的竟是范曾”,“说是丁玲、黄苗子、萧乾等,是我家中经常座上客,来即奏爵士音乐,俨然是一小型裴多菲俱乐部”,总的罪状就有“几百条”,分布在“12大张纸上”,其中只要“十大罪状已足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了几百条”,可是“无中生有”、“无一条成立”。

2、范曾幸灾乐祸投阱下石,处处不忘公开羞辱前恩师沈从文。沈从文曾在《致张兆和信》《致汪曾祺信》等私人书信中有过言评,认为范曾这人,“为人阴险”,喜欢“损人利己”,学识欠缺严重,“业务上常识不够认真学”,“善忘”,而且特别自负,“太只知有己,骄傲到了惊人地步”。最后,是一句断言,说范到历史博物馆10年,“还学不到百分之一,离及格还早”。


他对范先生的好攀附名人亦表鄙夷,说他“大画家”的名头,跟“名人”身份,都是到处设法而来,说他只是“在一种‘巧着’中成了‘名人’”。他这种观点,实际上李苦禅大师辞世前评价如出一辙的:“我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

对范先生,尽管在亲友书信中,沈从文偶有义愤流露,可在公开场合,他实际一贯保持沉默。唯一的一次例外,大概是劫难过后,有回接受学生黄能馥采访时曾感慨万千。

那日,沈从文与这位爱徒闲聊往事,不知怎地,谈到了范曾。他说,有回范曾画了一幅屈原像,沈见后,善意提出一点服饰上的谬误,不料范突然勃然大怒,“你那套过时了,收起你的那套,我这是上头批准的,你靠边吧”,沈黯然而退。

这种来自昔日高足的羞辱,显然让以宽厚著称的沈从文,终身不忘。他旧事重提,是为了借机叮嘱眼前这位同样敦厚的白发老学生,日后招手弟子时,也需要慧眼识人,避免自己的惨痛教训再度上演。据黄能馥回忆,闲谈最后,沈从文还意味深长地感叹了一句,“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憋死的”。

这些,都是流传了几十年的陈年旧事了,是非曲直也早有公断。再后来,名满天下的范曾大师,终于写出《我与沈从文的恩恩怨怨》面对非议。对于外界那些指控,他倒大体都大方承认了,只是辩白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是“大家同样概莫能外地在层出不穷的运动中颠簸所导致的”。

范曾先生到底是绝顶聪明之人呀!所有的成就,他都巧妙地归功给了自己;而所有的荒谬,他都乐善好施地推给了一个叫“时代”的玩意。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4-14 19: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按倒就亲 发表于 2024-4-14 19:07
沈从文和范曾,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界的大佬。前者,以文学创作、文物研究名世;后一位,则昂然以书画巨匠、 ...


这一大段我竟然看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