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倾杯小镇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料之我见
查看: 29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料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2-7 15: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料之我见
                                     《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分论之三
                                                    作者:闻所欲闻

      在史学领域,对三国时代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原本人们的看法较一致,是诸葛亮在战场上打败了司马懿。而经过网络一些历史爱好者、研究者的重新审视和挖掘史料,产生了新的问题:主要根据《晋书·宣帝记》的记载,有不少人认为其实是司马懿决战打败了诸葛亮,或至少打了个平手。对这个历史问题的准确认识,对于我的文章《被谋杀和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来说,非常重要!以下就此问题发表我的看法。

                                              一、史料的逻辑性
      据《晋书·宣帝记》记载: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这一记载从文意与大略的事理来看,并无难以理解的逻辑性矛盾。而所突出褒贬的是:
      1、魏国方面。
      体现司马懿知己知彼、料敌算策的谋略才能:“料前军独能当之者……”、“亮虑多决少……”、“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
      体现司马懿善抓兵机,军事行动迅速的才能:“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进次汉阳”、“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一气呵成。
      唐代杜佑的《通典·兵机务速》把此《晋书·宣帝记》的记载,当做军事行动高效、迅速的成功范例褒奖。
      体现司马懿的军人勇气:“诸将皆惧,帝曰:……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亮不敢据渭水”、“兵才接而亮退”、“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也是一气呵成,势不可挡。
      体现司马懿出类拔萃的军事技能:“兵才接而亮退”、“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总之,按照《晋书·宣帝记》的记载,司马懿的战功显著,各方面军事素质无可挑剔。
      2、蜀国方面。
      诸葛亮性格谨慎到胆小怕事的地步:“亮望尘而遁”、“亮不敢据渭水”、“兵才接而亮退”、“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诸葛亮的军事技能很差:“兵才接而亮退”、“帝攻拔其围”、“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这一段作为历史记载的细节不足。叙述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甚至不如孟达、公孙渊,这两人面对司马懿的攻击还与司马懿僵持了一阵,诸葛亮则一触即溃,被连追带打、损兵折将,落荒而逃!

      而据裴松之所注解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又有这样的记载:
      “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这一记载从文意与大略的事理来看,也无难以理解的逻辑性矛盾。而所突出再现的是:
      1、魏国方面。
      司马懿料敌算策的谋略才能还在:“料前军能独当之者……”,但已减少、逊色许多。
      司马懿善抓兵机,行动迅速的才能没有了:司马懿“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张郃:“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司马懿“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五月辛巳,(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
      司马懿的作战行为变成了磨磨蹭蹭。《通典·兵机务速》如果取用《汉晋春秋》这一段史料,怕是会以此作为贻误军机的典型范例。
      司马懿的军人勇气也不见了:司马懿一开始就“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张郃说司马懿:“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司马懿“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司马懿出类拔萃的军事技能无影无踪:“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宣王还保营”。诸葛亮“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总之,《汉晋春秋》和《晋书》记载的司马懿高大形象差远了。
      2、蜀国方面。
      诸葛亮虽性格谨慎,行动不快,但却勇气十足:“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司马懿“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张郃说诸葛亮:“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
      这里体现出诸葛亮出类拔萃的军事技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这一段记载,诸葛亮的战功显著,谋略划策的亮点虽不多,但军事技术方面却无可挑剔,亲自指挥小战、大战、反追击战均取得胜利。
      《晋书》和《裴注·诸葛亮传(主要取材《汉晋春秋》)》各自的记载如此相悖,同一段历史过程,竟然被不同作者写成对立、矛盾的历史事实! 难怪有人说历史认识是没有规范的,如同捏泥人一样,各人爱怎么捏就怎么捏。
      这样的史籍记载矛盾现象更使人认识到,历史记载仅是人对自己历史的种种近似认识,而非等于存在于我们认识之外的客观历史。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4-2-7 15:14 |只看该作者

                                                 二、史料的矛盾性
      以上史书《晋书》和《汉晋春秋》,谁的记载逻辑性更接近客观历史史实?谁“捏”的历史人物更像历史曾经存在过的?
      以过去人们的成见而二选其一,或各打五十大板、用调和矛盾的手法来解决,均无法解决史料矛盾。必须依据史料——1、全面分析这一段历史过程的具体情况,找出文理与事理相互支持的逻辑合理性、或不相符合的逻辑矛盾性;2、找出与这段历史过程具有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事物作为佐证和旁证。酱紫才能认清谁的记载有错误,谁的记载更准确,更接近存在于我们认识之外的客观历史史实。
      1、首先从事物的内部,从事物本身过程的矛盾性开始认识。
      《晋书·宣帝记》和《汉晋春秋》在史料取材上,魏主对司马懿的交代、司马懿所统部下情况、特别是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一次对话,基本上相同,二书史料可以看做同出一源,皆为魏晋方面的档案材料。
      《汉晋春秋》中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对话,《晋书》没有记载。从两段对话中张颌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军事认识水平记载,可以认为具有同一性和真实性,且史料同出一源。
      《汉晋春秋》中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二段对话是:“‘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张郃第二段话与《汉晋春秋》前面的记载:“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具有文理和事理的逻辑性连接。其中的“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不宜进前而不敢偪”这两句证实了司马懿在上邽东依险筑营,诸葛亮“请战不得”,故“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而张郃第二段话证明了“亮引而还”的退军原因是:“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反证了《晋书》记载的诸葛亮回军的原因是“望尘而遁”的虚构性。
      “望尘而遁”的虚构性,不仅与张郃之言矛盾,而且本身也不合乎理性。《汉晋春秋》记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晋书》也说:“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即然诸葛亮是来寻魏军主力决战而前进到上邽,见到达后的魏军“诸将皆惧”,诸葛亮应当高兴才是,怎么反而“望尘而遁”?“麻杆打狼”,你怕我,我又怕你,诸葛亮手里拿的是麻杆?
      有人论证诸葛亮只有几千人来上邽割麦,所以才会“望尘而遁”。“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能只带几千人进攻司马懿数万人?诸葛亮只有几千人,司马懿的数万人来攻还会“诸将皆惧”?——矛盾论证法分析事物是高效率的史学方法,能看清许多史料模糊和分析无证的地方。
      《晋书》对于诸葛亮从上邽撤军途中情况又有一段记载:“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说是魏军骑兵与蜀军步兵刚一接战,诸葛亮就叫撤军,这种关键时刻步兵能撤退么?那不是给追击的骑兵长矛一挑一个,马蹄子一踩一个?或者背部中箭,直到骑兵箭射完为止!这种说法是不顾及冷兵器时代军事常识的想当然。
      2、其次,要从与事物具有内部与外部联系的关联事物分析,作为判断这一历史事实准确与否的佐证和旁证根据。
      如果按《晋书》的逻辑性,司马懿:“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则说明诸葛亮和蜀军的作战能力极差!而三年后诸葛亮又来北伐,明帝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三国志·明帝记》。
      此事与前一事又构成逻辑事理矛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然诸葛亮上一次被司马懿连追带打、损兵折将,落荒而逃!明帝这一次怎么叫司马懿“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难道诸葛亮和蜀军的军事作战能力三年内大涨;司马懿和魏军的军事作战能力三年内大跌到无力再“攻拔其围”,而到了攻守互易、“退无与战”的地步?这难道是一种“股票板块轮流涨跌”的规律?
      《晋书》本身有记载证实了这种矛盾的无厘头说法:
      (这一次)“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晋书》还有记载证实了这种“板块轮流涨跌”说法:
      (这一次)“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三年之内,诸葛亮练就了什么“天下奇才”之法?连死去的诸葛亮也能吓走活着的司马仲达?
      《晋书》捏造历史人物就是这么捏的:一会儿把司马懿捏成“历史巨人”,把诸葛亮捏成“历史泥人”;一会儿把诸葛亮捏成“历史巨人”,把司马懿捏成“历史泥人”。爱怎么捏就怎么捏?
      再仔细对照品味一下《汉晋春秋》、《三国志·明帝记》和《晋书》这几段史料,不是证明了《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料的真实性,和《晋书》记载同一事件的多处虚假性吗?用俗话来说,这叫做《晋书》自己抽自己,把舌头伸给人家咬。

      3、有一种调和史料矛盾的方法,就是把认为有理的其它史料,“揉进”文意逻辑有理,却不合客观事实、事理的史料中,以达到解决文意、事理相矛盾的目的:
      在《晋书》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记载的具体情况中,“揉进”《汉晋春秋》这一段记载: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把这个记载放在《晋书》记载的“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和“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中间。
      用这样的“揉进法”,《晋书》的记载好像就没有破绽了:
      酱紫一来,诸葛亮你胜我野战;司马懿我拔你围寨,双方各胜一场。又显得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晋书》前后的记载也就不矛盾无厘头了。
      还就此得出一个很重要的史学结论:历史记载不可能毫无根据——“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记载不可能没有一点史实就把一场追击败仗说成是大胜,并且《晋书》中有“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的记载作:如果是假胜仗,司马懿还能“增封邑”?
      这种调和史料矛盾的方法能认识历史真实吗?当然不能马上随意否决之,还是要从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
      按照“史料揉进法”的逻辑,诸葛亮与司马懿以主力决战大胜以后,司马懿接着又来“攻拔其围”。既然诸葛亮和蜀军的野战能力很强大,司马懿又来挑战,侦察兵早就该不断回来耳报了(史料记载诸葛亮驻军侦察布防方法极严谨),诸葛亮为什么不出兵再打一个野地大决战?
      “揉进法”让《晋书》记载的逻辑又回来了:
      诸葛亮胆小怕事——“亮望尘而遁”、“亮不敢据渭水”、“兵才接而亮退”、“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诸葛亮不敢出兵再战,只能躲在围子里死守。
      再者,诸葛亮筑垒守寨是他的军事才能缺点吗?司马懿能如此轻松“攻拔其围(一点具体性史料信息都没有)”打下诸葛亮的重围大寨、“亮宵遁”?
      《晋书》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后诸葛亮再次北伐,《晋书》又记载:“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这个“天下奇才”即不敢再出兵野战,又不会守垒防御,“天下奇才”还会干什么?难道是司马懿讽刺诸葛亮“天下奇才”?
      《晋书》又给我们讲无厘头故事了!又回到《晋书》记载的逻辑上去了:
      诸葛亮胆儿小,攻、防军事技术都很差。其中还有包括一个刘备、诸葛亮均看好的攻防俱佳的守将人才:魏延。刘备东征、诸葛亮南征,离开汉中数千里都放心魏延创守的汉中“兴势重围”防御体系。
      “史料揉进法”的技术能解决这些矛盾吗?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事理逻辑的合理性为第一重要。事件本身的逻辑既要无矛盾,又要瞻前顾后与关联性事物的逻辑性相吻合。
      一些有关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其它细节问题,因无关大局,不再详细分析。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2-7 15:14 |只看该作者
                                           三、把握好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
      对于认识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把握其中历史人物的种种能力和思想行为最重要。其次是研究历史人物与具体历史环境的互动。
      特别是在史料缺乏、模糊或不确定时,要对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思想行为做定性和定量研究,这对于具体分析历史事件记载的矛盾性,具有指导性意义。
      如,诸葛亮和魏延,筑垒、守寨均为强手,“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司马懿没有能力在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攻拔其围”。而明帝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这是司马懿首战失利后,和明帝共同总结的对付诸葛亮北伐的知彼知己防御战略之道。
      《通典·兵机务速》载《卫公李靖兵法》的对话曰:
      “或曰:‘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辑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邪?’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
      这才是真正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人的能力和思想行为是有逻辑性、一贯性的,不可能一会儿是“历史泥人”,一会儿是“历史巨人”。
      有不少历史爱好者在看过我的文章以后不服,认为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俘斩万计”是真的。其实这很好解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有众多西县老百姓、姜维等魏国人跟随诸葛亮,降了蜀汉。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走时,司马懿派遣张郃追击诸葛亮。司马懿、张郃手下人多斩一些陇右地区不服管教的、跟随诸葛亮逃走时拉下的老百姓,再加上作战时斩获少量的蜀汉兵将,就能“名正言顺”地凑个“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战果,酱紫来抵消司马懿的失败、张郃的被杀而向上报功领奖。
      魏天子使者劳军,他还扒着一堆人头仔细看哪个是自家老百姓,哪个是对方蜀兵?当然上报“俘斩万计”了。
      我把本文的论证作为《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分论之三的原因是:
      若《晋书》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记载是历史真实,则魏延的“北伐关中战略”将失去诸葛亮军事技能的优势基础:
      1,一个胆小怕事、军事技术如此之差的诸葛亮,无法打赢与司马懿对战的任何一场战争;
      2,魏延依赖诸葛亮的军事技能为基础的北伐关中战略,就成为鲁莽的军事思想,魏延不足以担当诸葛亮之后的蜀国军事统帅大任;
      3,那么,诸葛亮临死时该当把军权交给杨仪;
      4,而《魏略》所记载的魏延案件真实性,在军事理性逻辑前提上崩溃;
      5,文章《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的有关论证,就缺乏必要的逻辑前提:魏延的正确战略思想和诸葛亮的优秀军事技术。
      所以把本文的论证作为文章《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的分论之三,——驳《晋书》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作战的记载:有悖历史事实。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2-7 18:06 |只看该作者
长篇大论啊!建议精华。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2-7 19:5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附议楼上的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2-8 05:58 |只看该作者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4-2-7 18:06
长篇大论啊!建议精华。

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2-8 09:31 |只看该作者

我代表楼主谢谢版主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2-8 09:46 |只看该作者
毛宁两可 发表于 2024-2-8 09:31
我代表楼主谢谢版主

啊呀,我还没有来得及感谢斑竹加精,我秘书同志已经帮我谢了!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2-8 09:58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2-8 09:46
啊呀,我还没有来得及感谢斑竹加精,我秘书同志已经帮我谢了!

我就系秘书身材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2-8 10:00 |只看该作者

保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2-8 10:0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2-8 10: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哈保奎诊所 于 2024-2-8 10:15 编辑

所谓历史,只是个别人带着好恶对既往事件一方面(片面)的记述。生动的描述就又带了感情色彩和遐想,离事实远了去了。想想看,那些对话是怎么传出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2-8 10: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闻所欲闻 于 2024-2-8 10:48 编辑
哈保奎诊所 发表于 2024-2-8 10:13
所谓历史,只是个别人带着好恶对既往事件一方面(片面)的记述。生动的描述就又带了感情色彩和遐想,离事实 ...

      【所谓历史,只是个别人带着好恶对既往事件一方面(片面)的记述。】
      这话本身就有片面性。
      中国历史有齐史之书和董狐直笔的成语故事,如果你不认为这是假的,那么这不就是追求历史记载的真实性、科学性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一门科学,一门最后的科学——当人类失去夸张掩盖自己历史的必要性的时候,历史就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自古以来,求真求实的历史研究者,不就是在做这件事吗。
      如果这位同学不相信历史真实,请指出本文的不真实之处。

     【生动的描述就又带了感情色彩和遐想,离事实远了去了。想想看,那些对话是怎么传出来的。】
     对话可以出自人对历史经历的准确记忆,也可以出自人的编造,既无全假,也无全真,要用你的历史知识和辨识智慧来分析真假。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2-8 12:15 |只看该作者
来了,精彩继续!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2-8 14:03 |只看该作者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2-8 14:44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2-8 10:44
【所谓历史,只是个别人带着好恶对既往事件一方面(片面)的记述。】
      这话本身就有片面性。 ...

本文和历史都真实。
只是于我个人而言,都不完整、都带有写历史人(个人、团体or阶层)的主观建树。所以成为了历史、成为了科学。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2-8 15:02 |只看该作者
哈保奎诊所 发表于 2024-2-8 14:44
本文和历史都真实。
只是于我个人而言,都不完整、都带有写历史人(个人、团体or阶层)的主观建树。所以 ...

不懂,不懂你在说什么。难懂,难懂啊。能不能把话说清楚一些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2-8 17: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哈保奎诊所 于 2024-2-8 17:21 编辑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2-8 15:02
不懂,不懂你在说什么。难懂,难懂啊。能不能把话说清楚一些

《晋书》和《裴注·诸葛亮传(主要取材《汉晋春秋》)》各自的记载如此相悖,同一段历史过程,竟然被不同作者写成对立、矛盾的历史事实!
两个写的都是真实的。只是观察记述的角度、好恶(认可的对象诸葛亮和司马懿)、史实的部分或方面等不同。就用部分人定义的科学来看待当今科学的东西,他们自己都知道:其实都只是些所谓的科学而已。
一个圆片,站在正面看是个圆,斜了看是椭圆,横了看只是一段线。同一个人如此,不同人也是如此。同一时间如此,不同时间也是如此。看到的都是事实,都是历史。主导者阶层更是可以随欲定义事物或者历史。
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2-8 20:02 |只看该作者
哈保奎诊所 发表于 2024-2-8 17:12
《晋书》和《裴注·诸葛亮传(主要取材《汉晋春秋》)》各自的记载如此相悖,同一段历史过程,竟然被不同 ...

      明白了。
       同样的历史记载并非只有《晋书》和《汉晋春秋》,还有陈寿的《三国志》。由于陈寿生活在晋朝,他不敢说实话,写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仗只是开了一个头就没有下文了,不说谁胜谁败。陈寿的《三国志》虽然吞吞吐吐,但显然和《汉晋春秋》的叙述吻合而毫无“俘斩万计”的影子,你再看看《三国志》的记载。由于本文不是专门研究这一仗的文章,所以没有在文章里详细论述战役细节。
      但是以前我已经和一干研究者讨论了好几十帖,他们不断变换方法、角度也无法合理证明司马懿获胜。特别是有一位,承认这一仗诸葛亮先胜,然后编出另一仗说司马懿“俘斩万计”后胜。你是编造,必然有种种漏洞,这也难不倒我。问题是“俘斩万计”不合历史军事记载的军事逻辑。要符合推论依据就要编造史实,任何三国历史记载都没有这种史实。
      不管圆片方片,你就找一找我文章论述这一仗的漏洞,或者把你认为的合理作战场面描述一番。
      这也如同日本电影《罗生门》里,几个人对同一事件各有说法,没有一个对。但是总有一个客观事实存在。
      别说历史,就是现实发生在眼前的事实,还有人看法不同,各取所需。历史研究,如果不是现代史,则与研究者无关。站在现代人的立场,要比陈寿写史轻松得多。陈寿写魏延事件,碍于反驳后主的决定就是反驳皇权,涉及影射也可反驳晋朝,所以明知故错;写司马懿落败,即使晋主不怪罪,也会被人弹劾。但是陈寿写这些历史的“小动作”不少,暗藏表面无关,实际有用的记载,见我为魏延翻案的主文章对挖掘的史料“谯周奔丧”和“一日之中,羽檄交至”的解析。陈寿写晋夺魏权也是,表面骂魏主魏后,实则点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实。
      所以你说正看斜看横看圆片,我把正看斜看横看都看过,你的马脚就藏不住了。就像瞎子摸象只摸一部,我把大象前后左右都看了,咋会看走眼呢?
      和“俘斩万计”者驳论,我的具体理由站得住脚,驳不倒。他们的具体理由被我驳倒,你强调圆片方片有什么用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