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酒 巷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楼主: 衣赐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22-7-28 10:02 |显示全部楼层
40邯郸保卫战之毛遂自荐

秦攻邯郸
前259年九月,秦国五大夫(秦官第十二级)王陵,率军攻击赵国。白起生病,未能领军。
前258年正月,王陵攻击邯郸,失利(秦再次发动战争,是在秋收之后,从前259年九月到前258年正月,用了四五个月时间,大军兵临邯郸城下)。秦昭襄王嬴稷大举增援,不能取胜。此时,白起病愈,嬴稷打算让他接替王陵。白起说,邯郸确实不易攻下,而各国救兵随时都能抵达。那几个国家对咱们怨恨已久。咱虽然在长平大获全胜,但将士死伤过半,国内空虚,再长途跋涉去攻击别人的国都,此时,如果赵国积极抵抗,其他国家外线包围,秦军必然大败。嬴稷发觉白起不听招呼,又让应侯范睢去劝说。但白起始终以病坚决推辞,于是嬴稷只得派王龁去接替王陵。
衣赐履说:前260年九月,白起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打算直接攻击邯郸,后被嬴稷、范雎阻止。到了前258年,嬴稷数次督促白起领军攻打邯郸,白起一直到死都没有答应。白起不答应有两个原因,一是和嬴稷赌一口气;二是他认为确实打不下来。如果真的打不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前260年时,可以挟长平之战的胜利,一鼓作气拿下邯郸,且当时各国还没有派出援军,赵国被灭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呢,秦军的粮食能不能跟得上,不好说。总之呢,嬴稷和白起都不是傻子,嬴稷是站在国君的角度看问题,白起是站在打仗的角度看问题,各有各的道理,呵呵。
毛遂自荐
在秦军的强大压力下,赵孝成王赵丹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赵胜打算在门客中挑二十个人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个,最后一个挑不出来。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对赵胜说,我可以跟随君上前往(以前只知道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这两个成语是出自这个故事,这次读史,才知道毛遂去楚国的真正原因)。
赵胜说,一个人才,就像布袋中的锥子,锥尖立即能露出来。如今毛先生你到我这里已经三年,从来没听说先生有什么过人之处,怎么带你去呢?
毛遂说,靠!那是我的问题吗?你从来没给过我机会啊!今天,不过是请你把我放到布袋里而已!如果早把我放进去,我早就把布袋扎出大窟窿来了,岂止是露出个锥尖呢!
赵胜虽然觉得毛遂是在吹牛逼,但没人可用,就带他同行(赵胜三千门客,挑不出二十个人来,不知道养的都是什么客,呵呵)。赵胜到了楚国,见到楚考烈王芈完,重述合纵战略,从早上谈到中午,芈完犹豫不决。站在台阶下的毛遂手按宝剑,冲到赵胜面前,说,合纵抗秦无非“利害”二字,从日出谈到现在还不能决断,是什么原因?
芈完大怒,对毛遂道,你算哪根儿葱?我和你主人说话,轮得到你插嘴吗?给我滚下去!
毛遂手按剑柄,上前几步,说,大王,现在咱们相距不到十步,你卫士再多也没用,我随时可以要了你的性命。在我的主人面前,你为什么喝斥我?我毛遂听说商汤以七十里地方为开端,最终称王天下;周文王以一百里土地起家,使诸侯臣服。他们难道是仗着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吗?只不过是顺应历史大势、振奋扬威而已。现在楚国有五千里土地,军士不下百万,这是称霸的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各国都难以抵挡。白起,不过是个小人物,带着几万兵,兴师动众与楚国作战,一战就夺去鄢城(湖北省宜城县南)、郢都(楚故都,湖北省江陵县)两城,再战便火烧夷陵(湖北省宜昌市),三战已将楚国宗庙平毁,侮辱楚王祖先,这是百世难解的仇怨,连赵国都替你羞愧,而大王却不以为难堪。现在提倡联合抗秦,实在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啊(毛遂这几句话说的,实在让人不能忍受)!在我的主人在面前,你还好意思喝斥我?
芈完说,先生说得是,我愿意以全国的力量与你们合作。
毛遂说,合纵抗秦的事定了吗?
芈完说,就这么定了。
毛遂便对芈完左右随从说,取鸡、狗、马的血来!(结盟时,因身份不同,用的血也不相同。天子国王用牛血、马血,封国国君用狗血、猪血,大夫以下用鸡血。)
之后,毛遂举起铜盘跪着上前对楚王说,请大王歃血宣誓订立同盟,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于是在宫殿之上,歃血为盟(歃读如煞,歃血,把血涂到嘴唇上,表示饮到肚子里,神明共鉴,永不反悔)。
毛遂左手持铜盘,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你们也来歃血宣誓吧!你们跟来跟去,还是靠着别人才办成了事情。赵胜与楚国订立盟约后回到赵国,对人说,从今后我不敢再说能识别天下人才了!
于是奉毛遂为上宾。楚国派春申君黄歇率军赴援。
衣赐履说:毛遂自荐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恐怕小学生都知道。我们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但这段记录也是矛盾重重。毛遂冲进会议厅,而且带着宝剑,这是让人不解的事。渑池之会时,蔺相如逼着秦昭襄王嬴稷来一段打击乐,并没有带剑站在一旁。毛遂作为赵胜的仆从,能够参与赵楚之间的重大结盟事宜,要说不是吹牛逼,我实在有点信不过。历史的真实只能推测,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国新败,不到一年时间,秦军又兵临邯郸,此时赵胜到楚国就是求救,合什么纵?赵国有筹码跟楚国谈合纵吗?芈完非常清楚,这次不帮赵国,一旦赵国被灭,后面很快就轮到楚国了,所以,此时,这个谈判不会艰苦,最多就是芈完耍耍牛逼,赵胜说点好话,就成了。与毛遂何干?
至于后面,签个协议,把赵胜的二十个人都叫上来喝鸡血,楚国大殿,是你们赵家班开的吗?
我不敢说毛遂这人历史上没有,但他的故事,一定另有缘由。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22-7-29 16:48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7-29 12:52
受教。一直以为歃血为盟是刺血喝酒呢,原来人类结盟鸡牛遭殃。

毛遂墓在河南新乡原阳县,有历史博 ...

兄台的知识面我真的是很佩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22-7-30 09:33 |显示全部楼层
41邯郸保卫战之窃符救赵(外一篇:白起之死)
衣赐履按:战国四公子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读过信陵君的事迹之后,会发觉把他和那三个放在一起并称,真的是拉低了信陵君的水准。
魏国公子魏无忌,是魏安釐王魏圉(釐读如西,圉读如雨)的弟弟,被封为信陵君,为人仁义,礼贤下士,食客三千。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家中贫穷,在魏都大梁任夷门(北门)守门官吏。一次,魏无忌大摆酒席,宾客坐定之后,魏无忌却吩咐准备车马,他亲自去接侯嬴。侯嬴也不含糊,破衣烂衫,毫不谦让,上车之后昂然而坐。魏无忌亲自驾车,更加恭敬。走在途中,侯嬴说,我有个哥们在闹市当屠户,请绕到他那里一下,我跟他说几句话。魏无忌驾车进了集市,侯嬴下车见到哥们朱亥,故意不咸不淡谈了好久,偶尔瞥一眼魏无忌,发现魏公子面色沉静,十分谦和,于是侯嬴告辞朱亥登车,到了魏无忌府第。魏无忌引侯嬴坐在上座,向各位宾客介绍称赞他,宾客们都很惊讶。
衣赐履说:有时候,不知道古代人评判人的标准是什么。魏无忌有三千食客,不晓得为什么对侯嬴如此不同。当然,可能是因为后面侯嬴给了他巨大帮助,所以才这么写的吧。我说,屠户里面出人才,真是如此啊,这个朱亥,又立大功了。
前258年,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圉令大将晋鄙统兵十万救赵。秦昭襄王嬴稷派人对魏圉说,赵国,我肯定打下来,早晚的事儿。各国哪个敢救赵国,我打下赵国之后,下一个就收拾它!魏圉惧怕,派人告诉晋鄙停止前进,屯兵邺城(河北省临漳县南邺镇),名义上说是来救赵,实际上脚踩两边。
魏无忌是赵胜的小舅子。秦军围困赵国邯郸之后,赵胜派到魏国求救的使者有如走马灯一般,指责魏无忌说,舅子啊,我赵胜与你成为姻亲,不是因为你姐姐貌美如花,而是我仰慕你的高义,能够急人之危。现在邯郸被秦国围得水泄不通,保不齐哪天就完了,而魏国援兵裹足观望,即使你看不起我赵胜,难道不考虑你可怜的姐姐吗?
魏无忌也着急,多次请魏圉命令晋鄙出兵救赵,又派门下能说善辩的宾客百般游说,然而魏圉总是装聋作哑,不肯明示。魏无忌没办法,一发狠,聚集门下宾客百余乘车马,准备到邯郸去和秦军拼命。
他经过大梁北门时,见到侯嬴。侯嬴淡淡地说,公子您好自为之吧,我老了不能陪你前去!魏无忌离开后,走了几里路,越想越不是个滋味,我对你那么尊重,现在我去赴死,你竟然跟没事儿人似的,岂有此理!于是又转回去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知道你就会回来!就你带着这几瓣蒜就要跟秦国人拼命去,那不是肉包子打狗吗?屁用不顶啊!魏无忌于是下车请教。侯嬴屏退左右随从悄声说道,我听说可以调遣晋鄙的兵符(柏杨先生注:调兵遣将、颁布军令,都用兵符作为信物,符是铜制的,上面铸出虎像,表示勇猛,所以也称“虎符”。把铜符从当中纵剖为二,一半交给出征的统帅,一半由国王保存,国王任何命令,都须用兵符作证,两半完全密合,才可接受),在大王卧室里,他最宠爱的如姬,有办法偷出来。我曾听说公子您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表示愿意为您办事,万死不辞。公子只要一开口,就可以得到调兵的虎符,夺去晋鄙的兵权,北上救赵,赶走秦军,这是五霸的功业。
魏无忌依计行事,果然拿到了兵符。临行前,侯嬴又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晋鄙验过兵符仍不交出兵权,还要向魏王请示,那就坏事了。上次你见到那个屠户朱亥,是个勇士,可以与你一齐去。晋鄙如果听从,最好不过;如果不听从,直接让朱亥干掉他!
于是,魏无忌带朱亥前往邺城,晋鄙合验兵符后,怀疑说,我率领十万大军在此驻扎,而你孤身单车前来替代我,未免太儿戏了吧?朱亥二话不说,从袖中扯出四十斤重的大铁锤,一锤就把晋鄙砸碎了。魏无忌接管军队,下令说,父子两人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两人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一个没有兄弟的,可以回去奉养父母;于是选定八万士兵,挥师邯郸。
此时,秦将王龁围攻邯郸已经一年多了,多次组织大规模攻城,损兵折将,没有成效。
前257年,而各国救兵陆续抵达,魏无忌率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王龁败走。秦将郑安平无法突围,率领二万人投降赵国。
魏无忌不敢回国,让人把军队带走,就在赵国定居,
衣赐履说:除了楚国和魏国,没有见到其他国家是怎么派兵的,想来齐、韩也是有可能出兵的。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信陵君魏无忌到了就行。这家伙是魏国的王室成员,带兵打仗的本事,看起来不逊于任何一个秦国大将。感觉历史总是垂青秦国,基本没有出现昏庸无道的大王,且碌碌无为者任职时间都很短,但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比如,魏无忌如果是魏王,历史可能就要重写,天下格局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
白起之死
王龁率军攻邯郸,一年多不克,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进攻,都没有收获。白起听到消息,忍不住说,大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样?嬴稷恼羞成怒,强迫白起接替王龁打邯郸,咱们的战神就是不去,宣称病势转重,不能领兵。
衣赐履说:从上次白起拒绝领兵开始,就已经为自己的坟墓开始掘土了,当“大王,现在进退不能,当初不听我的意见,我看你怎么办”这种带有幸灾乐祸的言语一出,他是想不死都不行了。倘若接受王命,取代王龁,不论胜败,都不会有好结果。没有帝王能够容忍臣子对自己的蔑视。秦昭襄王也不能。何况,老人家已经执政四十九年了!历史上无数明君,都是在执政几十年之后逐渐迷糊,昏招不断,汉武如此,唐玄宗如此,康乾亦如此。
前257年,十月,秦王免除白起官爵,贬为士兵,把他放逐到阴密(甘肃省灵台县)。
十二月,白起因病不能起程。前方王龁被联军打得满地找牙,向秦王要求增援的使节不绝于道,嬴稷急得满嘴起泡,想起白起一定在家里嘲笑他,火就不打一处来,下令白起必须出发,管你病不病,不走就干掉你。白起没办法,只好出发,出了咸阳西门十里,到达杜邮(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秦咸阳西南小镇)。嬴稷和范雎等商议说,白起走时,心中不服,牢骚满腹,不可不防。于是,派人追上白起,赐宝剑一口。一代战神,接过宝剑,自裁。
衣赐履说:一般而言,武将优势在打仗,往往拙于谋身。前面的吴起,后面的韩信,都和白起是一个量级上的名将,打仗可以是多多益善,政治斗争那就差得太远了。据说,白起在自杀前,想到了坑四十万赵卒,认为是自己煞气太重,遭了报应。也许?也许!
邯郸保卫战,以秦国大败而结束。此后,秦国国力大损,二十年间没有力量再次发动类似的灭国战争,给了六国空前的发展机会。然而,秦国利用这二十年,迅速恢复了国力,而六国的君主们比着昏庸,勾心斗角,自砍栋梁,特别是像信陵君、李牧这样的杰出人才,或被疑、或被杀,令人心痛。此后,在秦王嬴政大军面前,六国摧枯拉朽,让人扼腕。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22-8-1 09:47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 09:12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杀猪屠狗之辈心思单纯,道理简单,又有勇力,再碰上智力超群的,那 ...

杨兄所言甚是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22-8-1 09:49 |显示全部楼层
42信陵君沉湎酒色而死,究竟是谁的悲哀?

前257年,信陵君魏无忌率领多国部队,大破秦军,解了邯郸之围。然而,杀晋鄙擅调兵,这是灭门死罪啊!于是,救下赵国以后,魏无忌怕老哥魏安釐王魏圉(釐读如西,圉读如雨)收拾自己,就派人把军队带回魏国,自己则与门下宾客留在赵国居住。
赵孝成王赵丹与平原君赵胜商议,打算赐给魏无忌五个城作为汤沐邑。赵丹亲自迎接魏无忌进宫,用规格最高的礼节,请魏无忌从西面台阶登上大殿。魏无忌则坚决辞让,侧着身子,从东面台阶走上,不敢以国宾自居(有时候感觉挺有意思,书上不经意的一句话透露出,西面比东面尊贵),表示自己是戴罪之身,有负魏国,对赵国也没有什么功劳。赵丹与魏无忌喝得挺嗨,从白天整到半夜,不过由于魏无忌谦让低调,赵丹想要赐给他五个城的话倒说不出口了,最终,把鄗城(河北省柏乡县北)送给了魏无忌。魏国也没治魏无忌的罪,维持他信陵君的爵位。
魏无忌听说赌徒毛公和酒贩子薛公是赵国的高人,托人表示想与两人结交,结果人家不给面子。于是,魏无忌就不带下人不骑马,自己步行去拜会他们,一道出游。姐夫赵胜听说后,感觉这个小舅子怎么这么不着调啊!魏无忌说,我听说姐夫赵胜贤能,才不惜背弃祖国、援救赵国。现在看他与人交往,并不是为国家选择人才,只不过是随性所为罢了。我跟毛公、薛公二位出游,直怕他们不愿意当我为朋友,赵胜竟然认为这是羞耻!于是假装不高兴,要离开赵国。赵胜赶紧跑去谢罪挽留,魏无忌才留下。
魏无忌在赵国一住就是十年。前247年,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山西省晋城市)和汲城(河南省卫辉市)。魏军屡战屡败,魏王魏圉为此而忧虑,这时,想起来还有个信陵君在赵国,于是连忙派去请他回国。魏无忌心存顾忌,怕老哥诱骗他回国后治他的罪,不敢回去,告诫门客,有胆敢替魏国使者通报的,一律处死!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毛公、薛公为此拜见魏无忌,说,公子您之所以还受各国待见,是因为你本人吗?不是啊!是因为你身后还有个强大的魏国,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一旦秦军攻陷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别说当公子了,您又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
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即刻驾车赶回魏国。魏圉见到信陵君后,抱着他泣不成声,任命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担任魏国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援救。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无齐国)在黄河以南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逃走。信陵君督师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关内后才领兵还魏。这次胜利,使魏无忌再次声震天下!
衣赐履说:蒙骜也是一代名将,战功无数。然而一旦碰到魏无忌,立即撒丫子跑掉。秦军虽然强悍,但从之前的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到现在秦、魏之战,似乎战争胜负,并不完全依赖于国力,与主帅是谁关系也很大。魏无忌带五国联军攻秦,齐国并未参加,其短视可见一斑,都到这个份儿上了,齐王还时不时妄想与秦分东西而治,这个千秋大梦还可以再做二十年,呵呵。
秦庄襄王嬴异人(秦始皇的爹,前250年即位)对信陵君的战斗指数大为惊惧,于是故伎重演,派人带二十四万两黄金到魏国,制造各种流言,又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在魏王魏圉面前说,信陵君流亡国外十年,现在重新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各国将领都对他敬服,现在啊,全天下只知道魏国有个信陵君,根本不知道还有魏王您啊!
嬴异人为了把戏演足,没事儿就派人给魏无忌送礼,说,君上,您啥时候能当上魏王啊?
魏圉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信陵君的话,不能不信,于是夺了信陵君兵权。信陵君明白自己的处境不妙了,便托病不再上朝,日夜饮酒作乐,沉湎于女色中,过了四年就死去了。
衣赐履说:读书至此,掩卷长叹。魏国有魏无忌,赵国有李牧,秦军不敢东窥。然而,赵杀李牧,魏忌信陵,硬生生让魏国唯一能与秦抗衡的大将死在了把妹作长夜饮上。无忌一死,魏国就已经亡国了。国家危难有忠臣。这话是老子说的吧?然而国家危险刚刚解除,君王第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位子了,谁对我有威胁,我就办了谁,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22-8-1 20:45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 17:47
信陵君真是个人才。

毛公薛公是赵国人,咋着也是赵胜的小弟弟。信陵君想跟他们交往,有点挖墙脚的意思 ...

能成为高祖的爱豆,哪能没两把刷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22-8-3 09:22 |显示全部楼层
43春申君黄歇混官场的第一桶金

衣赐履按:战国四公子,前面已经出场三个了,今天轮到春申君黄歇。
前264年,楚顷襄王芈横病重(就是在秦国打死人跑回楚国的那位爷),此时,楚国太子芈完在咸阳当人质。黄歇对应侯范雎说,现在楚王的病恐怕难以痊愈,秦国不如让楚太子回国。太子能够即位,一定会更加侍奉秦国,对您也会感恩戴德。如果不让太子回去,他在咸阳不过就是个普通小市民。楚国再立一个君王,肯定不会侍奉秦国。您说对吗?
范雎于是向秦昭襄王嬴稷汇报了此事,嬴稷说,让太子师傅先去看看楚王病的情况,回来再做商议。
黄歇对芈完说,秦国不放您回国,无非就是万一大王驾崩了,楚国要接您回去即位,秦国将把您当筹码,和楚国讨价还价谋取利益。但是您要知道,阳文君(可能是芈完的叔叔)的两个儿子都在楚国,大王一旦去世,您不在国内,王位就很可能落到阳文君的儿子头上。依我看,您不如跟师傅一起逃离秦国,我留在这里,大不了一死而已。
芈完于是扮作车夫混出关外。黄歇则看守在太子馆舍中,向外宣称太子生病谢绝来访。他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无法追回,便去告诉嬴稷说,太子已经归国,大王是追不上他了,我就是烂命一条,大王愿意要就拿去吧。
嬴稷勃然大怒,打算砍了黄歇。范雎说,黄歇作为臣下,献身以救他的##,如果芈完即位,一定会重用黄歇。我们不如赦免黄歇,放他回去,以与楚国结好。
衣赐履说:人嘴两张皮,看你怎么说。听这帮家伙说同一个事儿,正反两说,听谁说得都特么那么有理,呵呵
嬴稷想想也有道理,就放黄歇回去了。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秋风乍起,楚顷襄王芈横逝世,芈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当然要感谢黄歇,任其为宰相,封给他淮河以北的土地,号称春申君。
衣赐履说:在芈完即位问题上,黄歇赌对了,这是他之后在楚国把持朝政数十年的政治资本。
前255年,楚国占领鲁国(首府曲阜),把国君鲁顷公姬雠(读如愁)放逐到莒城。前249年,楚国又攻入莒城,把姬雠放逐到卞城(山东省泗水县),贬作平民。(柏杨先生注:第一次放逐时,姬雠仍保持国君头衔。此为第二次放逐,头衔全无。鲁国自前1108年至前249年,立国860年,到此灭亡。)
衣赐履说:莒城是齐国土地,不知楚国是如何把鲁顷公放逐到此的。看到此处,再次为齐国感到悲哀。虽然齐鲁一直不太和睦,不过,楚国灭鲁,已经打到家门口了,齐国连屁也不放一个,让人无话可说。不过,前265年,齐襄王田法章逝世,子田建立,年龄小,由王太后主持国政。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借粮,也是这个婆娘坚决不借。
前248年,黄歇对芈完说,淮北地区与齐国接壤,一旦有战事,不易防守,请把我封到江东(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在那里设一个郡,作为国家退路。芈完对黄歇有求必应。于是,黄歇就在故吴国首都姑苏(江苏省苏州市)废墟上筑城,大兴土木,建造的宫殿极尽豪华。
前242年,各国感觉到秦国过于彪悍,不断蚕食各国,于是重新发起合纵战略。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再次结成合纵联盟,共同讨伐秦国,芈完担任纵约长,黄歇执掌军务,挥军夺取寿陵(今地不详),直逼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一哄而散。芈完将联军的失利归罪于黄歇,开始对他疏远。
衣赐履说:一哄而散,实在是太形象了!军队还是那些个军队,兵也还是那些兵,信陵君挂帅,就打得秦大将蒙骜逃得比兔子还快,楚考烈王挂帅,不知名的秦将出关迎战,联军就“一哄而散”,只不过换了统帅,就完全两个概念。自推行合纵战略以来,楚怀王芈槐当了一次联军司令,楚考烈王芈完当了一次,都是大败而归。所以,那句著名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我还真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本是一个强国,只是因为由您掌权才弱下去了。但我不这么看。先王在世时,秦国与楚国相友善,二十年间从不攻击楚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国如果取道黾阨塞(古代九塞之一,河南省信阳市西南平靖关。黾读如萌,阨读如爱),十分不便;而要借道分裂了的周王国,背后是韩魏两国大军,有后顾之忧。但是现在不同了。魏国朝不保夕,随时都会被灭掉,迟早会把许邑(河南省许昌市东)、鄢陵(河南省鄢陵县)割让给秦国。这样的话,秦军距离楚国都城陈丘就不过一百六十里了。我预料,秦楚两国将天天陷于缠斗。
楚国于是迁都寿春(安徽省寿县),改称郢都。春申君即去到他的封国吴地,仍行使宰相的职权。
衣赐履说:四公子,的确是各有长处,也都为国家立过功劳,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个人对信陵君比较推崇,一个是人品高洁,另一个是,在强秦面前,其他人只能鸡鸣狗盗,而信陵君是可以带人干秦国的,而且干的是蒙骜,蒙是继白起之后秦国最猛的大将,可以和后来灭楚的王翦一较长短的。然而,六国还是一个接一个被灭掉了,究其原因,能够在私利和国家利益之间选择国家利益的,不多,他们宁可最后被灭,也不能少了自己的利益。黄歇最大的贡献是帮助芈完夺取了王位,之后再也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22-8-5 10:03 |显示全部楼层
44吕不韦做了一单史上最大的风投生意

秦昭襄王嬴稷立儿子嬴柱为太子。嬴柱身体不错,一口气生了二十几个儿子,然而最宠爱的太子妃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嬴柱还有个小老婆叫夏姬,生个儿子叫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秦国隔三差五修理赵国,因此,赵国人对嬴异人实在是不感冒,甚至觉得都没必要杀掉他。异人在兄弟们中间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种,本国应该给人质的各种生活待遇,秦国就像把他忘了似的经常不给,故异人在经济上入不敷出,政治上一片黯淡,生活上西黄悲凉。
大约在前261年左右(书上没写时间,秦始皇生于前259年,故我估计吕不韦是在前261年左右来到赵国),阳翟(河南省禹州市)巨商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听说有嬴异人这么一个货色,大喜道,这是可以屯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于是前去拜见异人,说,我可以提高你的门第!
异人笑了,说,你还是先提高自己的门第吧!
吕不韦说,呵呵,我的门第自然要靠你的门第来提高。
异人知他有所指,便与他深谈。
吕不韦说,现在,你爷爷秦昭襄王老了,随时可能会死。你爹嬴柱是太子,继承王位肯定没问题。你爹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你兄弟二十余人中,嬴傒(读如西)是长子,已被公认为合法继承人,再加上身边有一圈智囊辅佐,王位指日可待。而你从来不受待见,又长期在外做人质。嬴傒到时立为太子,你就歇菜了。
异人动容,说,哥啊,那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能够确立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我理解,除了太子妃的儿子是嫡子,其他小老婆生的都是庶子)。我吕不韦虽然算不上暴发户,口袋里没几个钱,但我愿意出资去秦国为你游说,让华阳夫人立你为继承人。
异人激动了,说,你就是我亲哥,如果有一天我当上秦王,秦国分一半给你!
吕不韦于是拿出十二万两黄金给异人,让他广交天下宾客,又花了十二万两黄金置买奇宝珍玩,自己携带前去秦国。他见到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把珍宝献给华阳夫人,趁机称赞异人贤明,宾客遍天下,常常日夜哭着思念太子和华阳夫人,说,异人把夫人当做自己的上天!华阳夫人听了之后,极为喜悦。
衣赐履说:华阳夫人听了吕不韦的鬼话,如何会“极为喜悦”?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看到价值十二万两黄金的珍宝,这才是真的“极为喜悦”,呵呵。不过呢,吕不韦当然知道,珍宝只是敲门砖,要获得华阳夫人的真正支持,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后续工作。
前期的铺垫工作做足了之后,吕不韦又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向华阳夫人提醒说,靠容貌侍奉别人,年老色衰之后怎么办?现在夫人虽受到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早在嬴柱的儿子们中选一个贤良孝顺的,推举他为嫡子,等到年老恩爱淡漠时,即便想说一句话,也做不到了。现在异人贤明,又知道自己根本无望即位,夫人如果这时候提拔他,异人就从无国变成有国,夫人也从无子变成了有子,便会终身在秦国得到宠幸。
衣赐履说:珍宝是敲门砖,这段话才是硬道理。要让看似没有需求的华阳夫人,真切地感受到,不是异人有求于她,而是她有求于异人!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吕不韦的确是营销大师。
华阳夫人认为有理,找个机会便对太子嬴柱说,儿子异人绝顶贤明,来来往往的人都称誉他。又哭道,我不幸没有生儿子,想把异人立为自己的儿子,使后半辈子有个依靠!宠妃哭求,梨花带雨,嬴柱哪里抵挡得了?立即把美人儿抱在怀里,忙不迭说,宝贝儿,别哭别哭,我答应你不就是了!于是与华阳夫人刻下玉符,约定异人为继承人,送给异人丰厚财物,并请吕不韦辅佐他。异人的名望声誉从此在各国盛传。
衣赐履说:吕不韦真乃一世奇才。我们回过头想,异人被安排在赵国当人质,但是秦国见天儿打赵国,就好像不存在人质这回事儿似的。仅从这一点即可看出,秦国根本不介意异人的生死,异人在秦国王位继承上的竞争力几乎为零。在所有人都觉得异人只不过是头烂蒜的时候,吕不韦凭着商人的直觉,立即断定,此为“奇货”,自此,生意也不做了,倾万贯家财为异人铺就秦王之路。从这个角度看,异人并非奇货可居,而是吕不韦一步一步把他塑造成奇货。换句话说,在赵国当人质的如果是异人的其他兄弟,吕不韦一样会把这个兄弟“屯”起来,呵呵。
从吕不韦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感觉到,天下间没有办不成的事儿。吕不韦下了血本来使异人这个破烂货变为奇货,其格局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大约在前260年(本年长平之战),吕不韦娶了一位邯郸美女(赵姬),直到她怀孕了,请异人来饮酒。异人一下子就被迷倒了,立即要求吕不韦把赵姬送给自己(此时,异人已非吴下阿蒙,现在身价不一样了,抖起来了)。吕不韦假装动怒,斥责异人,但过了不久还是把赵姬献给异人。赵姬怀孕一年后(前259年)生下儿子,名叫嬴政,异人便把她立为正室夫人。
前257年,邯郸被秦兵围困时,赵国人想杀死异人,异人与吕不韦用六百斤黄金送给看守,逃到秦军中,于是得以回国。异人身穿楚国服装前去见华阳夫人,夫人说,我是楚人啊!我把你当作亲生儿子。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为嬴楚。
衣赐履说:起先,吕不韦传话说,异人在赵国天天哭着想念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当然知道那是扯淡。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她和异人已经是利益共同体了,以母子相处,双方有利;互相算计,两头落空。在紧密的政治关系的压力下,我想,华阳夫人和异人,哦,不对,子楚,可能也会培养出一些真感情来。
《史记》和通鉴都说赵姬怀孕十二个月生嬴政,这是鬼话。一是异人也不是傻子,岂能白痴到弄不清儿子是不是亲生的地步?二是即使异人蠢到那个程度,吕不韦是要到秦国主政、继而把持天下的人,这样的大格局,岂会做这种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安排赵姬,最可能的想法是在异人身边安插眼线,随时掌握异人动向。异人要赵姬,吕不韦先开始不答应,还骂了异人,后来又送给异人,只不过是把这场戏演足了,让异人不要怀疑赵姬的“卧底”身份而已。
在嬴政的孕期问题上,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显得很“小人”,因为他们可能都认为秦始皇残暴无比,非他们心中的圣明之君,但又奈何不得,于是,就用“血统”这一利器来喷污始皇帝,硬说人家是野种!这就感觉像是外国人骂你就直接“Fuck you”,而中国人却非要问候人家老娘似的,这种意淫,既可耻又无聊。
前251年秋,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嬴稷在执政五十六年后,终于撒手去了,太子嬴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立嬴楚为太子。于是,赵国派人将太子嬴楚的老婆娃娃送回咸阳(前257年,异人和吕不韦逃离赵国,没有带赵姬母子)。
前250年,十月(注意,秦制,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秦孝文王嬴柱正式登基,仅只三天,竟然逝世。嬴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尊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
前249年,秦庄襄王嬴楚,任命吕不韦当宰相。至此,吕不韦的奇货终于卖出了天价,他做的这单史上最大的风投,回报率高到无可数计。
衣赐履说:秦孝文王嬴柱,正式继位三天即崩,传说原因很多,但都没有实际依据,我也就不再探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22-8-7 20:53 |显示全部楼层
45合纵有风险,没准要亡国——天下共主覆灭记

前256年,秦国大将摎(姓不详,读如究)攻击韩国,占领阳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负黍(登封市西南),杀四万人。再攻击赵国,占领二十余县,斩杀及俘虏九万人。位于洛阳的周天子,周赧王姬延(赧读如南,上声),大起恐慌,秘密跟各国联络,企图重组南北合纵同盟,由姬延亲自率领联军,出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五公里),攻击秦国,切断秦军粮道,使它再不能进入阳城。大将摎正在喝茶,听说天下共主周天子来犯,忍不住大笑起来,结果被茶水呛得咳嗽了半天。摎放下茶碗,率军直抵洛阳,生擒姬延,掳往秦国献俘。周所属三十六个城市,人口总计三万,全部并入秦国。稍后,又把姬延放回,贬作平民,就在本年,死于洛阳。
周朝自前1134年武王即位,到前256年四十三任王姬延死,共立国八百七十九年,悄悄消失,没有引起一丝涟漪和一声抗议。
衣赐履说:古书里动不动就来一句“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什么的话。意思是只要行仁政,不论地盘多大,都能王天下。周赧王“合纵”前,还有三十六个城市,想来应该超过七十里了吧?然而,秦国的一个武夫摎,咳嗽一声就断了周朝八百多年的气数。可见,所谓七十里、百里之类的东西,往下挖,一定是口深井。
《史记》和通鉴里都没说周与哪几个诸侯合纵,从当时的情况看,韩、魏都被打趴下了,其他几个国家根本不敢主动招惹秦国,周赧王能与谁合纵?很有可能是秦国想灭周而找了个漂亮理由罢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22-8-9 10:10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9 09:14
描述的有趣,喝茶呛着,相当于《三国演义》里其酒尚温、倒履相迎,明显的文学手法吗。摎相当于把溥仪 ...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发表于 2022-8-9 10:12 |显示全部楼层
46燕王姬喜也跳出来凑热闹

251年,燕国国君姬喜派使臣栗腹晋见赵孝成王赵丹,献上十二万两黄金,与赵国结为兄弟国家。栗腹返回燕国后,向姬喜汇报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中了,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可以去进攻赵国。姬喜问昌国君乐闲(乐毅的儿子)的意见。
乐闲说,赵国是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有强敌,所以国内百姓都是战士,拉起一票人马就能打仗,咱不能去攻伐。
姬喜说,我们五个人打赵国一个人还不行吗?
乐闲说,那也不行。
姬喜大怒道,你丫闭嘴!其他臣僚都支持姬喜,认为可以攻赵。于是,姬喜调动两千辆战车,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城(河北省柏乡县北),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郡(河北省蔚县)。大臣将渠说,咱刚和赵国拜了把兄弟,并用十二万两黄金给赵王祝福,现在使臣刚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么不信不义,怎么能取得胜利?
衣赐履说:将渠人品不错,不过水平不行。无法取得胜利与讲不讲信义有毛关系?人家秦国十仗能胜九仗,凭的是讲信义?人家凭的是实力、战斗力!说明白燕国的脓包军队打不过赵军不就行了嘛,何必绕来绕去,搞得姬喜还以为自己人五人六呢。呵呵
姬喜不听劝阻,并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在大军后面出发。将渠情急之下拉住姬喜腰间结系印纽的丝带,姬喜一脚把他踢开。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您啊!
燕军抵达宋子(河北省赵县),赵国廉颇率军迎战,在鄗城大败栗腹。赵国大将乐乘在代郡大败卿秦,并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都蓟城。
姬喜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国表示,姬喜你滚蛋!我们只和将渠谈。姬喜于是任将渠为宰相,前往赵国议和,赵军撤退。
衣赐履说: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前257年,邯郸保卫战结束。这两场战争都是旷日持久,赵国实力大损。然而,前251年,依然轻松搞掂燕军,证明赵国的战斗力不是吹的,我们认为赵国是当时唯一能与秦国一较长短的国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笑的是燕王姬喜,我们弄不清他攻击赵国的目的何在,但从他的表现就可看出,左右不是猪一样的队友(齐),就是狼一样的队友(燕),想要合纵抗秦?你合纵个茄子!
廉颇、乐乘之辈,弄不过秦军,但对付燕军,还不是跟捏死个臭虫似的?
242年,姬喜觉得时机不错,又派人打赵国,又被赵国打得大败,被俘两万人。
衣赐履说:对于这种脑袋被车轮碾过的二货,我也懒得评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22-8-11 15:53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1 14:20
总想趁火打劫,每次引火烧身。

点评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22-8-11 15:55 |显示全部楼层
47大秦相国吕不韦,难道就是个姘头、皮条客兼沽名钓誉者?

249年,秦庄襄王嬴楚派吕不韦率军灭了东周,把东周公(名不详)放逐到阳人聚(河南省汝州市西北)。周朝皇家祭祀,到此断绝(前面讲过,前256年,秦灭周王国,末代王周赧王死于洛阳。估计周王国虽然灭亡,但秦仍允许保留若干职位祭祀周朝祖先,此东周公可能就是负责人)。嬴楚封相国吕不韦为文信侯,另将河南(河南省洛阳市西金谷园)、洛阳(洛阳市白马寺东)十万户人家,作为他的采邑。
247年,五月二十三日,秦庄襄王嬴楚去世,嬴政继位,年十三岁,国家大事,全由吕不韦决定,尊吕不韦仲父。嬴政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
衣赐履说:此之谓姘头。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这哥儿几个都喜欢结交宾客,号称门客都有数千人。吕不韦认为,秦国是天下第一强国,我吕不韦的门客岂能比他们少?于是广招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超过三千人。吕不韦让食客们记录各自的所见所闻,形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宣称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取名《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衣赐履说:此之谓沽名钓誉。成语“一字千金”,即来源于此。不过,我总觉得有些邪门,彼时没有纸,二十多万言的《吕氏春秋》是怎么刊布在咸阳城门上的?实在是相当蹊跷。如果此事为真,最大的可能是吕不韦将他比较满意的文章,弄几篇在城门上意思一下,就像是现在出版商搞宣传一样。至于增删一字就给千金,不过是一场噱头罢了,给个天做胆子,谁敢得罪大秦相国?呵呵。
嬴政逐渐长大,但赵太后正值虎狼之年,对床事索取无度。吕不韦感到这么下去很危险,何况年纪大了,无法满足太后(吕不韦已近五旬,生理机能自当下降,赵太后可能三十岁出头),就暗地里找了一个阳物巨大的人嫪毐(读如涝矮)作为门客,在歌舞娱乐时,让嫪毐用他的阳物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太后知道此事,以此引诱她(的确不好想像这个“转车轮”的实际动作、场面,估计嫪毐阳物巨大是真的,但“转车轮”不是吕不韦打的广告,就是太史公发挥了文学想像)。赵太后听说后果然大喜,向吕不韦要人。吕不韦让人告发嫪毐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然后私下对太后说,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太后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拔光胡子!假装个太监也不容易啊),然后调到身边享用。太后和嫪毐,干柴和烈火。本来就是个玩儿,结果不但玩儿出了感情,还玩儿大了,太后居然怀孕了!于是宣称卜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就搬到雍地(陕西省凤翔县)居住。太后不但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而且对他赏赐优厚,封长信侯。嫪毐借太后威势,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家中奴仆数千,为求得官职来当嫪毐家门客的多达一千余人。
衣赐履说:此之谓皮条客。
238年,有人向嬴政告发嫪毐,说嫪毐和太后商议说,如果嬴政死了,由他俩的儿子继位。本来秦人对太后淫乱找男宠都习以为常了,就算太后跟别人生儿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见拙文《治理国家、开疆拓土,不就床上那点儿事吗?——芈八子的快意人生》,宣太后和义渠王也私通生了两个儿子),但你要跟嬴政抢王位就不地道了。于是,嬴政下令严查此事,九月,车裂嫪毐,屠三族,杀光所有姓嫪的,诛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事情牵连到吕不韦,但因其侍奉先王功劳极大,又有许多宾客辩士为他求情说好话,嬴政没有下狠手。
237年十月(十月为一年第一个月,故此时为诛嫪毐后一个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遣返他回封国。
236年,吕不韦回封国一年多了,来访的各国使节依然络绎不绝。嬴政有些担心,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封你十万户。你和秦国有什么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人都迁到蜀地去居住!
吕不韦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前235年,文信侯吕不韦服毒自尽。
衣赐履说:吕不韦还是有智慧的人,以一人之死,换来全族之生。前249年,拜相,前237年,罢相,吕不韦当权十多年。在此期间,秦国对东方国家进一步蚕食,给秦始皇一统天下铺好了道路。《史记·吕不韦列传》写了这么几件事:奇货可居,向异人献赵姬,编著《吕氏春秋》,与赵太后通奸,向赵太后献嫪毐。吕不韦的功绩,唯一记录的是率军灭东周,而实际想表达的是,被儒家称颂千年的周王朝,灭在吕不韦手里。表面上是战功,其实是刽子手。因此,投机上位、私通主母、介绍男宠、沽名钓誉,这就是司马迁对吕相国的评价,呵呵。
太史公曰:由于吕不韦,嫪毐才能贵显,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有人告发嫪毐,嫪毐听到此事。嬴政查讯左右,事情还未败露。秦王到雍地祭天,嫪毐害怕大祸临头,就和亲信同党密谋,盗用太后的大印调集士兵在蕲年宫造反。嬴政调兵攻打嫪毐,嫪毐失败逃走,追到好畤将其斩首,并满门抄斩。而吕不韦也由此被贬斥。孔子所说的“闻”,指的正是吕不韦这样的人吧!(太史公原文: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衣赐履说:太史公把孔子请出来评判吕不韦: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千万不要以为在夸吕丞相。孔子之“闻”,出自《论语·颜渊》,“闻”是属于大奸似忠一类,表面上看,很仁义,实际作为,正好相反,还以名人自居,自以为是,不以为非(见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最后,还把吕不韦称为“子”,更是讽刺挖苦带冒烟。他说,孔子所谓的大奸似忠,说的就是吕先生这样的人吧?就跟我们说,真正的好姑娘,就是苍老师这样的人吧?一个意思。
我分析,司马迁和司马光这么不待见吕不韦,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暴君”秦始皇十分不爽,嬴政能够登基,究其根源就是吕不韦搞了个“奇货可居”,故吕不韦这厮,必须把他搞臭;二是吕不韦的身份低贱,是个商人,在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里,哪怕你再有钱、功劳再大,也不过就是个做买卖的,比杀猪屠狗的还不如,买卖人成了秦国相国,让士人的脸往哪搁?故立传时一定要狠狠打压,功绩全不讲,诲淫诲盗的事,有的没有的都往里加。比如,吕不韦和赵姬通奸,怎么没生孩子?怎么跟嫪毐就生了两个儿子?故通奸的事,大家看看也就算了,不能太当真。不要以为我在批评两位司马,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评判他人的时候,没有不戴有色眼镜的,不过是颜色深浅不同罢了。评判历史、他人,真正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何其难也!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22-8-13 09:37 |显示全部楼层
48春申君黄歇的儿子当了楚王?

楚考烈王芈完一直生不出儿子(有无子嗣真的是政治大事),春申君黄歇为此非常忧虑,找了不少会生养的女子进献给芈完(不知道这个标准是什么,是丰乳肥臀,还是以前生过孩子,呵呵),但还是半个儿子也没生出来。有个叫李园的赵国人,本来打算把妹妹献给芈完,可听说芈完生不了儿子,于是先找到黄歇,做了个舍人。
黄歇纳李园的妹妹为妾。过了不久,李园的妹妹怀了身孕。李园让妹妹劝黄歇说,大王对您非常宠信,对您比对他的亲兄弟还好。如今您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了,可是大王无子。等他去世后肯定是他的某个兄弟继位,而您执掌权柄二十多年,肯定得罪过大王的兄弟们,一旦他们登上王位,您不但荣华富贵到头儿了,很可能将会大祸临头啊。现在我身怀有孕,并无人知晓,倘若您将我进献给楚王,我一定会得到他的宠幸。如果我有幸生下一个儿子,那么就是您的儿子要继位为楚王了。这样一来,楚国便全都是您的了!您觉得怎么样?
黄歇一听,眼冒绿光,立即将李园的妹妹献给芈完。不久,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了个儿子(芈悍),被立为太子。
衣赐履说:黄歇贵为宰相,李园在他前面吊了一个“可以当楚王的爹”的胡萝卜,立即上钩,如一头驴,巴巴地蒙上双眼、欢天喜地随着李园兄妹的小皮鞭,向着政治断崖冲了过去。权力对人的诱惑可见一斑。也难怪帝王们防权臣比防外患更为上心,宁可亡国也要自毁长城的例子比比皆是。
另,感觉史书上把这些国王们说的跟傻子一样!传位是最重要的事,知道自己怀孕,至少得一个月时间,然后无缝对接成为楚妃,八个月之后生王子,就算楚王是白痴,还有别的大臣,还有别的妃子。他们难道不会怀疑?前面还有赵太后怀孕十二个月生嬴政,估计这些事儿,司马迁是想影射什么。
母凭子贵,李园的妹妹成为王后,李园也随着地位显赫,当权主事。但是他又害怕黄歇泄漏秘密,便暗中收养死士,准备杀黄歇灭口。
前238年,楚王卧病不起。门客朱英对黄歇说,世上有飞来横福,也有无妄之灾。现在您处于生死变化不定的环境中,服侍喜怒无常的君王,身边怎么能没有紧急应变的朋友呢?
黄歇问,什么叫作“飞来横福”?
朱英说,您担任宰相二十多年,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却相当于国君。如今大王病重,随时都会死去,一旦病故,您即可辅助幼主,从而掌握国家大权,待幼主成年后再还政给他,或者干脆就面南而坐,自称为王。这便是所谓的“飞来横福”了。
黄歇问,什么叫作“无妄之灾”?
朱英说,李园以舅父身份,却不能掌权,已经成为你的仇敌。不管理国防军务,却长期豢养勇士。楚王一旦逝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杀您灭口。这即是所谓的“无妄之灾”。
黄歇问,什么叫作“紧急应变的朋友”?
朱英说,您将我安置在郎中的职位上,待大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时,我一刀干掉他以除后患。这就是所谓的“紧急应变的朋友”。
黄歇说,您就不必过问这些事了。李园那个脓包蛋不足为虑,况且我又对他很好,出不了什么幺蛾子!
朱英一看,黄歇不采纳建议,于是逃亡他乡。十七天后,楚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进宫,安排豢养的勇士藏在里面。黄歇一进来,勇士们即两面夹击,乱刀砍死,割下头颅,扔到宫门外面。然后,李园又派人把黄歇家人全部干掉。
随后,太子芈悍继位,是为楚幽王。
衣赐履说:不能说春申君是个窝囊废,不过,确实也不是高明的人。居危而不知,甚至有人提醒也不知道提防,真的是该死。李园这样的人,被柏杨先生称为“腻人”,除了害人,什么本事都没有。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人永远都存在,而且层出不穷。
至于芈悍是不是黄歇的儿子,我认为有出入。理由如下:
文中已经提到,如果李园的妹妹是带孕嫁给楚考烈王芈完的,势必早产,即使生了儿子出来,也很难顺利成为太子。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李园的妹妹不想跟黄歇混了,就假装说自己怀孕了,然后黄歇把她献给楚王,后来真的怀孕了,生芈悍。
李园为什么要杀黄歇?如果芈悍是黄歇的儿子,黄歇会不知死活泄露秘密吗?真正的原因恐怕是,黄歇发现自己上了李园兄妹的当了,芈悍根本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样李园才会害怕黄歇报复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干掉黄歇,以除后患。
或问,不是楚考烈王芈完没有生育能力吗?
谁说的?书上只说考烈王“无子”,并没有说人家没有生育能力。恐怕考烈王很生了几个公主呢,所以,李园的妹妹才会去赌一把能不能生出儿子来,而且,芈完娶了李园的妹妹之后,连着生了好几个儿子。
《史记·楚世家》载,前238年,芈完死,太子芈悍继位。前228年,芈悍死,同母弟芈犹(通鉴为芈郝)继位,是为楚哀王。哀王立二月余,芈犹的庶兄芈负刍袭杀芈犹,自立为王。
看,考烈王至少有三个儿子。
当然,后来的事也有点蹊跷。
大约在前264年,黄歇拜相。李园的妹妹说,您执掌权柄二十多年,云云,要求黄歇把自己送给楚王芈完。我们按黄歇为相二十年算,约在前244年,即使明年(前243年)就为芈完生下太子芈悍,到前238年芈完死,芈悍5岁。那么芈悍的亲弟弟芈犹最多4岁。十年后,芈悍15岁死,14岁的芈犹继位,两个月后,被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负刍杀了。前面说过,芈悍是老大,因为之前芈完没有儿子。等李园的妹妹生了儿子之后,考烈王芈完有如神助,当当当连着生儿子。庶出的芈负刍不可能超过15岁,发动政变灭了弟弟芈犹,说起来也有点牵强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22-8-15 10:28 |显示全部楼层
49赵王冤杀李牧,就如去了势的公牛,只能任凭秦国宰割

245年,赵孝成王赵丹逝世,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前244年,赵偃任命李牧为大将,率军攻击燕国,占领了武遂(河北省徐水县)、方城(燕长城,燕国沿着海河支流漕河所建筑的长城)。李牧是赵国防守北部边疆的优秀将领,曾经领兵驻扎在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山西省右玉县),防备北方匈奴部落(柏杨先生注:王庭设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匈奴”第一次出现)南侵。
李牧带兵,很有意思。当时,人事任免和税收分配,都由李牧说了算。他每天杀牛宰羊,将士的伙食搞得扛扛的。严格训练骑射技能,严守关卡,派出大量侦察兵打探敌情,同时申明号令:如果匈奴来犯,我军立即收拾起人马、牛羊、物资,退入堡垒中固守,有胆敢逞强出击者,一律处斩!这样,只要一发现有匈奴来犯,各烽火台立即点起烽火报警,人畜物资呼啦啦全部收回,只守不战。就这么整了好几年,李牧是一仗也没打,但匈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于是,匈奴人都认为李牧是个脓包蛋,就连赵国的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帅没血性,是个胆小鬼。赵王(书上没指明,按时间推测应该是赵孝成王赵丹)为此而责备李牧,但李牧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作变动。赵王愤怒,派其他人取代李牧统兵(不知派的是谁)。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新任将领屡次率军迎击匈奴,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匈奴尝到甜头儿,三天两头儿来犯,使边境骚扰不断,百姓无法耕作、放牧。虽然很没面子,赵王还是硬着头皮请李牧复出。李牧说自己有病,不见赵王使者。可是赵王也铁了心,非让李牧重新出马不可,李牧无奈,提条件说,非让我去,也行,那我怎么带兵您别干涉,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说,好好,只要你去,你爱干嘛干嘛。
李牧重返边境,还是老一套。匈奴又是好几年毛都抢不到一根,都骂李牧这个胆小鬼不是个东西。赵军每天吃得好睡得好,还不断有赏赐,都憋着劲儿想跟匈奴打一场大架。李牧看兵养得差不多了,于是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并大力组织放牧。匈奴人小规模地入侵,李牧指令部队佯败,还专门丢弃数十人给匈奴,告诉匈奴赵国守军有多脓包云云。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率大军来犯。李牧节节败退,引诱匈奴大军深入,然后派出两支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后方,大破敌兵,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顺便扫荡襜褴(读如搀兰)部落、东胡部落、林胡部落。匈奴单于领残兵向北逃去,此后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衣赐履说:柏杨先生在书中多次感慨,古人写史,往往在时间上非常混乱,让后人不知如何理解。以李牧为例,我们就弄不清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戍边、什么时候一战成名的。或曰:那些情况有必要知道吗?我想,非常有必要。前面我们说过,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军亡45万;前257年,邯郸保卫战结束,虽然是秦军败走,但是赵军至少也得付出几万人的代价吧?前256年,秦将摎(姓不详,读如纠)斩杀赵军9万,也就是说,在前260年到256年,不到5年时间,赵军死亡60万人左右。李牧是前244年被任命为大将伐燕,按上面的叙述,他应该在北地镇守了十几年,也就是说,破匈奴应在长平之战后不久,问题来了:长平之战时,李牧在哪?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赵国受到重创,男丁严重不足,而李牧居然能够“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5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10万人”,注意,这15万人都是“精选”出来的,也就是说,李牧手下的士兵可能在20万以上!加上赵军损失的60万,赵国在同一时期至少拥有80万以上的军队,这样的数字,是不是让人感觉赵国男丁都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树上长出来的呢?
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如果这些数据准确,则说明赵国作为四战之地,国家实行寓军于民的战略,长期四面作战,使得民风彪悍,可能与秦国一样,人民群众拿起锄头就是庄稼人,拿起刀枪就是战士。
236年,赵悼襄王赵偃逝世,子赵迁继位,是为赵幽缪王。赵迁的母亲本为娼妓,赵偃爱她死去活来,竟然把原太子赵嘉罢黜,立赵迁为太子。赵迁品行恶劣,全国闻名。
衣赐履说:赵国国母本为娼妓,看到这句话,不由感叹,赵国民风粗犷,以至于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就相对好理解了。赵武灵王、赵悼襄王,两次在继承问题上“废长立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赵国的悲剧。
234年,秦将桓齮(读如椅)率军征伐赵国,在平阳(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击斩扈辄,斩杀十万人。赵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领兵在宜安(河北省藁城市西南)、肥下(藁城市)与秦军会战,秦师大败,桓齮逃回秦国。赵王因此封李牧为武安君。
衣赐履说:李牧一战,干掉秦军。然封为武安君,与白起一个号,是不是也预示了什么?
232年嬴政出动大军进攻赵国,一路军队抵达邺城(河北省临漳县南邺镇),一路军队抵达太原,分别攻克狼孟(山西省阳曲县)、番吾(河北省磁县),李牧率军迎战,秦军即行撤退(自秦孝公以来,秦军什么时候有过不战而退的情况?只能说明,又在李牧手里吃了瘪,大败而归)。
衣赐履说:看李牧的战绩。廉颇一定汗颜。我真不知道战国四大名将,起颇牧翦,廉颇是怎么排进来的?
229年,秦国派大将王翦、杨端和进攻赵国,赵国派大将李牧、司马尚领兵迎战。秦军无法取胜,于是,秦国故技重施,派人用重金收买赵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和司马尚,说他们企图谋反。赵迁信以为真,便派赵葱及齐国的将领颜聚取代他们。李牧不接受命令,赵迁派人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迁和他的将军颜聚,赵国实际上已断了气(赵国前太子赵嘉又拉起个小朝廷,残喘了一段日子)。
衣赐履说:这一小段,看得我无比悲愤。大厦将倾,就剩李牧这一面承重墙了,然而“诬以谋反”的法宝一出,白痴赵迁立即诛杀李牧,三个月后,赵迁成了秦国的俘虏。自毁长城的事,各个时代都有。李牧的下场,一下子让我想起一千八百年后的袁崇焕,也是在大明帝国危机四伏、风雨摇荡的时候,无数亲信告诉崇祯,袁崇焕要反!于是,崇祯活剐了国之栋梁,京城市民一人一口把英雄吃得就剩一具骨架,大明亡。
纵观孝公以来秦军与各国的战事,能与秦国大将一战的只有信陵君、赵奢、赵括、李牧等四人,而李牧败蒙骜、阻王翦,可以说秦军遇李牧而无措,必须借助反间计才能取胜。如果说李牧是赵国这栋危楼的承重墙,那么,赵国就是六国的承重墙,此一阶段,秦国遭遇硬仗的对手都是赵国。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亡,六国摧枯拉朽。虽然,从历史洪流的角度看,秦国一统天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就局部着眼,李牧一身,扛着六国命运,良将如此归宿,让人嘘唏不已。
注:为行文方便,上面说是六国,实际上韩国去年(前230年)已亡。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22-8-15 15:59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5 11:51
臆测的成份多一些。古代得知怀孕估摸一个月,献给楚王当往后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总得有流程手续和 ...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22-8-15 16:00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15 11:56
赵王看了假的《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赵国和秦国文字不同,白起和李牧都封为武安君 ...

两人都封武安君,都死,为小说提供了很好的宿命素材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22-8-19 09:40 |显示全部楼层
50灭赵国者非秦也,“秦国卧底”郭开是也!

245年,赵孝成王赵丹任命廉颇代理宰相,率军征伐魏国,攻取了繁阳(河南省内黄县)。本年,赵丹去世,太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赵偃在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廉颇,于是派武襄君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大怒,攻击乐乘(惹不起赵偃,只好收拾乐乘,呵呵),乐乘惹不起廉颇,躲了。廉颇便逃奔到魏国的都城大梁。但他在魏很久,仍得不到信任重用(刚刚领兵伐魏,又跑到魏国来避难,想受重用恐怕有难度吧)。后来,秦军不断狠揍赵国,赵偃又想起了廉颇,于是派使者前往大梁,打探廉颇的情况。于是,郭开出场了,他以重金贿赂使者,把廉颇回赵的事情搞黄。史上没有记录廉颇的生卒年月,不过此时恐怕很有些年纪了,但是雄心未老,会见使者时,有意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类似这样文学性胜过记实性的数字,使我对以长平之战为代表的各种伤亡数字,越发怀疑),然后披挂铠甲,跃上战马,以此显示自己还可以率军攻城陷阵。使者回到赵国后向赵偃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不过身体很好,饭量也大,不过呢,吃了一顿饭,却拉了三回屎。赵偃一听,叹口气,老廉是真的老了,召回来也没用啦,遂不用。楚王(应为楚考烈王芈完)获悉了这一情况,就偷偷派人到魏国去迎接廉颇。廉颇担任楚国大将后,发现楚军腐败,不可救药,根本没办法作战,不由感慨说,我思念赵国的战士!(廉颇的感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军胡服骑射之后,战斗力确实很强,这是与秦军能够抗衡的物质基础)最后,在寿春去世。
柏杨先生注:赵国亡国后,秦国发现,郭开制造的冤狱之多,打击民心士气之重,挖***墙脚之努力,其他卖国贼给他提鞋都不配,论功行赏封他当上卿。
229年,郭开又收了秦国巨贿,怂恿赵幽缪王赵迁诛杀李牧(昨天已经讲过,此处略),毁了赵国最后的长城。
衣赐履说:郭开至少侍奉了赵悼襄王赵偃、赵幽缪王赵迁两代,都深得信任。其做事的标准就是,怎么样能加速赵国灭亡就怎么做,仿佛他不是赵国人,而是秦国安插在赵王身边的卧底。赵亡后,郭开又当上了秦国的上卿,这样的人,不服不行啊!。
几千年来,郭开这样的人,连绵不绝。齐桓之竖刁、易牙,后主之黄皓,徽宗之高俅,嘉靖之严嵩,乾隆之和珅……我们一直都在怒斥这些奸臣,媚主求荣,祸国殃民,然而,郭开们为什么在任何朝代都有?为什么他们不必有什么功劳,却总是大权在握?为什么永远是他们跟##关系最亲近?……
我们总说,以史为鉴。历代帝王也都熟读史书,为什么英明的少,而如赵迁者却不绝于史?如郭开者绵绵不绝?我想,一定有某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绝大多数人,到了那个位置,一定会犯那样的错误。我们笑话赵迁,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没到那个位置而已,呵呵。
给个让人愉快的结局吧。
郭开之死
228年春天,秦王赢政收到消息说李牧已死、司马尚被罢,龙心大悦,一拍大腿,说,王翦、杨端和,给我把赵国干掉!
没了李牧和司马尚的赵军,就如同瞎了老虎,战斗指数刹那间几乎降为负数,一战即溃,秦军兵临邯郸城下于是,赵迁在“秦国卧底”郭开的劝说下,献城投降。
秦军占领邯郸城,将赵迁和赵氏宗族大臣全都囚禁起来,送往秦国首都咸阳。赢政以郭开之功,封他为上卿。赵迁失德亡国本应治罪,因其献城投降,免去死罪,削去封爵,流放于房陵(今湖北十偃市房县)。
郭开在赵国为官二十余年,在位其间曾利用职权搜刮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埋藏在宅地下。在秦国为官后,一直惦念着他的宝贝。后来他经嬴政批准休个假,带着百余名家丁前往邯郸旧宅挖掘财宝,装了满满四车。可惜运气不好,在回咸阳的途中,遇上了一伙凶恶的强盗,他的百余名家丁尽被杀死。这些人把郭开剥,绑在一棵大树上,一人一刀割下郭开的肉,每割一刀,大伙儿就喊一声为李将军报仇!最后把郭开割得只剩下了骨头和一滩血水。据说这伙人都是李牧的部下,他们为了给李牧报仇,专门派人打入郭开府中充当耳目。在掌握了准确信息后,他们于归途中设伏,杀人夺宝,为李牧将军报了仇,然后带着四车财宝扬长而去。
衣赐履说:这一段是在网上找的,不知出处哪里。不过,我们希望郭开真的是这个结局,以慰英雄在天之灵。
闭着眼睛想像,几百人一齐高喊“为李将军报仇”,这个既悲痛又震撼的场景,让我的心跳陡然加速。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22-8-21 09:48 |显示全部楼层
51整天醉熏熏的乐队主唱不是好刺客

衣赐履按:要说荆轲是史上最有名的刺客,恐怕还是当得起的。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讲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其实,这几位都不是专职刺客,曹沫是大臣,有说他就是《曹刿论战》里的曹刿;专诸是有名的厨子,一道浇汁炙鱼天下闻名,这才请得动王僚;豫让本是智伯的门客,武功似乎一般;聂政是个狗屠,也不是专业刺客;至于荆轲嘛,则更像个歌唱家,一个整天醉熏熏玩儿乐队的主唱。荆轲暴得大名,是源于一次失败的刺杀。
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荆轲曾经到榆次游历,天下闻名的剑客盖聂论剑,言不投机,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掉头走了。荆轲游邯郸,和一个叫鲁句践的争执起来,鲁句践怒,起身大骂,荆轲”冷笑几声,走。之后来到和一个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甚为相得(筑似琴,有弦,用竹击之),荆轲嗜酒,每日与狗屠高渐离在市集中狂饮,喝到,高渐离击筑,荆轲放声高歌,有时兴致高昂,有时唱着唱着又相拥而泣,旁若无人。荆轲在各国游历时,喜欢结交贤豪长者,到了燕国,又认识了一个高人田光,田光对他也掏心掏肺,认为他不是一般人。
衣赐履说:古龙讲,世上最古老的两个职业是刺客和妓女。古龙笔下的刺客,站在人群里,就如一滴水落进池塘里,你绝对看不出他是个刺客。这些刺客,从来不饮酒,饮食有规律,有个别的,除了白水煮蛋,什么都不吃,睡觉时和衣而卧,剑不离手。做派比墨家子弟还要严格。这个荆轲同学,与人论剑,一言不合就逃走;与人狂饮,不到喝嗨不结束,从哪里看都不像个刺客啊。
燕国太子姬丹从秦国逃回了燕国。姬丹和秦始皇嬴政是如假包换的发小儿,按北京话来说叫“铁磁”,俩人小时候都在赵国做人质,都不大受待见,同病相怜之下,经常互相舔舐伤口。等到嬴政回国即位后,作为燕国的人质专业户,姬丹又被他爹燕王姬喜送到秦国做人质。姬丹觉得他和嬴政是铁磁,想着嬴政总得时不时找他喝一杯叙叙旧吧,岂料嬴政根本没把他当回事儿,姬丹是热脸子贴上冷屁股,于是,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这一年,是前232年。
228年,秦国大将王翦攻陷邯郸,生擒赵幽缪王赵迁(此时赵国还不算亡国,前太子、赵迁的哥哥赵嘉跑了,在代郡继承王位,称代王)。燕国上下一片惊恐。姬丹本来就对嬴政怀恨在心,想要报复,为此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认为燕国应该联合韩、赵、魏、齐、楚,重搞合纵,还要跟北方的匈奴搞好关系,才有可能对抗秦国。姬丹说,您的计划虽然不错,但短期内无法实现,让人烦躁,我实在等不下去了。不久之后,秦国将领樊於期(於读如乌)在本国获罪,逃到燕国。姬丹收留了他。
鞠武规劝说,秦王暴虐,且一向憎恨燕国,让人胆寒,等他知道咱们收留了樊於期,就像是把肉丢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我建议您尽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
姬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前来投奔,我当然应该舍命保护他,你看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鞠武说,想要安稳,却做危险的事;想要祈福,却又制造灾祸;为了结交一个新的朋友,却不顾及国家可能遭受大的危害,这真是招灾引祸啊!
姬丹对鞠武的劝说置之不理。
姬丹找到高人田光,为燕国的前途问计。田光表示自己老了,国家大事,太子可以去找荆轲商议。于是,姬丹携带厚礼,态度谦卑求见荆轲。
姬丹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乘势举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威逼赵国。赵国无力对付秦国,那么灾难就要降临到燕国头上了。燕国既小又弱,多次为战争所拖累,哪里还能够抵挡住秦国的攻势啊!各诸侯国都屈服秦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再合纵抗秦了。目前,我个人的计策颇愚鲁,认为如果真能找到一位勇士,让他前往秦国胁迫秦王嬴政,迫使他将抢来的土地归还给各国,就像曹沫当年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领土一样。如此当然是最好的了。假若不行,便乘机刺杀他。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于是君臣之间相互猜疑。趁此时机,各国如能够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击败秦军。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情。
荆轲沉默良久,说,这是国之大事,我愚驽,恐怕完不成这个任务(这可不是谦虚啊,是真完不成)。
姬丹膝行向前,连连向荆轲叩首,撒泼表示,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荆轲一看这情形,推不掉了,只好答应(实在是没办法啊,如果不答应,荆轲活不过明天,高人田光为了表明不会泄密,已经自尽了)。于是,姬丹任为上卿,住规格最高的馆舍,他每日前来拜访,上最好的饮食,珍奇异物不断,荆轲白天看上哪个美女,晚上一定送到荆轲卧室,此时的荆轲,套用一句阿Q的话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尽管如此,姬丹还是小心谨慎,生怕惹荆轲生气撂挑子不干了。
衣赐履说:据说,荆轲与姬丹在太子宫游玩,荆轲拾瓦块投掷池塘中的青蛙,姬丹立即让人上金子做的弹丸,由他亲自捧着让荆轲用金丸投掷;一次,两人共骑一匹千里马,荆轲随口说了一声,千里马的肝味道不错,姬丹立即让人杀了千里马,做了一盘炖马肝;还一次,姬丹与樊於期在华阳台开酒会,有美人擅长鼓琴,荆轲说,好漂亮的手!转眼那美女的手就被砍下来,装盘送到荆轲面前(不知道生的还是烹制过的)。荆轲实在是无可奈何,说,太子对我太好啦!
这种好法,想想真是很吓人!什么叫骑虎难下?荆轲现在就是骑虎难下。
就这样过了一段日子,荆轲似乎一点要出发的意思都没有。姬丹内心焦急,想让荆轲出行。
荆轲说,我现在前往秦国,怎么见秦王呢?没有能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啊。如果有樊於期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奉献给他,他必定很高兴召见我,那时刺杀他才有可能。
姬丹说,樊将军穷途末路时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杀他呢!
荆轲于是私下里找到樊於期说,秦国对您,可以说是残酷之极,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或编为官奴了。现在我听说秦国悬赏千斤黄金、万户封地购买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
樊於期叹息地流着泪说,有什么办法呢?
荆轲说,太子派我去刺杀秦王,我想借你的头颅一用,献给秦王,这样他才可能召见我,到时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刺他的胸膛。您大仇得报,燕国遭受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
樊於期说,靠!就这么办!随即拔剑自刎。
姬丹闻讯急奔而来,伏尸痛哭,但已经无可奈何了,就用匣子盛装起樊於期的头颅。姬丹又派人购得铸剑名家徐夫人(男的哦,不是姓徐的老婆,呵呵)打造的匕首,令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之中,又用这染毒的匕首试刺人,见血封喉,没有不立即倒毙的(用人试毒,姬丹也是够让人瞠目的)。燕国有个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时就杀过人,没有人敢和他对视。姬丹让秦舞阳当荆轲的副手。又过了些日子,荆轲似乎还是没有动身的意思,姬丹心急,又害怕荆轲改主意了,就催促他说,再不出发恐怕来不及了,您是怎么打算的?实在不行,我让秦舞阳先出发了。荆轲闻言大怒,叱责姬丹说,太子这么说有意思吗?如果去了而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安全返回,那是二货!着一把匕首入不测之秦,我之所以一直不出发,是等一个帮手跟我一起去,如今既然你等不及了,那我就出发(咱们一直不知道荆轲究竟等的是谁)!
出发那天,姬丹和知道此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冠为荆轲送行。到了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徵读如纸,变徵之声估计是那种悲壮之声),送行的人无不垂泪涕泣。荆轲继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头也不回,登车而去
227年,荆轲抵达咸阳,嬴政大喜过望,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在咸阳宫安排朝会大典迎见荆轲。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盒子(想来那时的防腐技术已经相当厉害了,要不然,樊於期的头颅已经砍下来好几个月了,居然没臭没烂,还能认出来是谁,反正挺邪乎的),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盒子。两人走到嬴政宝座的台阶下,秦舞阳突然脸色大变,哆嗦不能前行秦国大臣们觉得很怪异(如果不是太史公为了衬托荆轲的沉着镇定,那秦王宫殿可能跟东方不败在黑木崖上的大殿很像,深而远,秦王高高在上,无形的压迫扑面而来,勇士秦舞阳才可能被吓尿了)。荆轲回头看看秦舞阳,笑了笑,对嬴政说,这是北方蛮夷乡下人,没见过天子的威势,吓成这样
于是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嬴政,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嬴政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刺中,嬴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嬴政,嬴政绕着柱子奔跑。事发仓猝,大出意料,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秦国法律规定,大臣上殿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因此大家只好徒手上前扑打荆轲,侍从医官夏无且(读如居)用他的药袋投击荆轲,荆轲躲闪,给嬴政赢得宝贵时间。嬴政终于拔出剑来回击,重创荆轲的左大腿。荆轲肢体残废无法再追,便把匕首向嬴政投掷过去,但只击中了铜柱。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我们在前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曾经探讨过裤子问题,古人所谓“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是很不礼貌的动作,因为那时没有内裤,没有连裆裤,这样坐着,相当于把私处露给对方,此处意为荆轲没把秦王放在眼里)坐在地上骂道,今天让你逃脱,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各国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言罢,侍卫们冲上前来乱刀砍死荆轲,嬴政半天惊魂未定。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四千八百两)。
嬴政没想到姬丹那个脓包蛋居然敢派刺客来,差点儿要了自己的性命,越琢磨越冒火,于是增派军队随王翦攻打燕国,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赵军(代王赵嘉)会战,大破燕赵联军,前226年十月,攻陷燕都蓟城(北京市)。燕王姬喜、太子姬丹率其精兵跑到辽东(辽宁省辽阳市),秦将李信一路追击。代王赵嘉写信给姬喜说,秦国之所以追着你不放,是因为恨太子啊,大王赶紧杀了姬丹献给秦王,秦军必退,燕国还能幸存啊。此时,姬丹躲到衍水(今地不详)。姬喜派人把自己儿子杀了,派人献给秦王。秦军不久之后撤退,五年后,灭燕,生擒燕王姬喜。
衣赐履说:姬丹派荆轲刺杀嬴政有两个想法,一是逼着嬴政签协议,退还强占其他国家的土地,然后荆轲全身而退;二是如果嬴政不肯答应,就干掉他,然后秦国内乱,其他国家可乘机重新合纵,足以与秦抗衡。如果荆轲完成了任务,历史会如姬丹想的那样发展吗?我们试着分析一下:1.假设嬴政签了协议,承诺退地给大家,于是荆轲收了匕首准备回燕国报喜。然而,大家还记得公孙鞅伐魏时把魏军统帅魏卬(读如昂)骗来叙旧的事吗?公孙鞅刚和人家斩鸡头、烧黄纸信誓旦旦说退兵,一转身就砍了魏卬的脑袋。秦王嬴政的时代,已经不是齐桓晋文的时代了,誓言和实利怎么可能相提并论?结果只能是,嬴政一脱离险境,荆轲立即被剁为肉酱。2.假设刺杀成功,嬴政死了。今年为前227年,嬴政32岁,大公子扶苏继位,应不超过15岁,国家大事由李斯等当权派说了算,丧事一完,立即东征报复,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那么,各国(韩国已亡,赵国已废,魏国已残)是否能够合纵成功?做什么梦啊!就燕王姬喜、齐王田建这几瓣烂蒜,别说合不起来,就算合了,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立即作鸟兽散。故,秦灭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刺杀嬴政成功唯一的好处就是,姬丹心理上得到巨大的满足感。
另,荆轲虽然勇气可嘉,但看来只是口活儿好,喝酒、唱歌、说大话,都不含糊。关键是剑术不行啊,这不是我说的,是陶渊明说的。陶氏有诗曰《咏荆轲》,如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又另,还有两件事很难想像,一是姬喜砍了自己儿子脑袋献给秦国时的心情;二是医官也跟一班大臣一样参加接见外国使节大典,恐怕历史上也只有这一次记录吧(太史公说,荆轲的事,是医官夏无且讲给别人听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22-8-22 08:44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22 00:26
郭开有这样的结局很正常啊。

众望所归?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22-8-22 08:46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22 00:33
砍手的故事还被附会到年羹尧身上。呵呵。春秋战国那些刺客,个人最喜欢豫让的故事,曲折凌冽,荡气回 ...

不晓得彼时的武功,是不是真的比马保国大师厉害?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22-8-23 10:11 |显示全部楼层
52战国的凛冬——六国纷纷覆灭,宛如风中落叶

衣赐履按:从前359年商鞅变法,到前230年韩国亡国,历129年;之后,到222年齐国亡国,六国覆灭只用了8年时间。用129年时间做准备,最后闪电般出击,不得不说,秦国真的很厉害。这129年间,秦国共打仗91场,胜85场,负6场(我数的,也许有误,但出入不会大,这是怎么样的一个胜负记录啊!)。今天摆一摆六国的灭亡,这时到了战国时代的严冬,秦军如同呼啸的寒风,所过之处,六片枯叶,随风飘落。
第一名:韩国
230年,秦国内史胜(姓不详),率军攻陷新郑(韩首都,河南省新郑市),生擒韩王韩安,韩国亡国(333年至前230年,立国104年)。韩国之亡,使战国时代急剧结束。这是六国中最先灭亡的一国,从此形势大变,十年之内,其他五国,一扫而光。
衣赐履说:韩国早就被打怂了,何时亡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前246年,为了消耗秦国国力,无法东征,派水利家郑国去秦国修郑国渠,在仲山(东仲山,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境)开山掘道,引泾水沿北山注入洛河的灌溉渠(郑国渠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南,注入洛河,东西长一百五十余公里)。修渠过程中,秦国发现了韩国的阴谋,打算诛杀郑国。郑国说,修渠确实能够为韩国延长几年寿命,但是这条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国将享受万世的福利。秦国觉得他说的有理,命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秦国的这种肚量,让人钦佩)。用挖出的泥土填高低洼地区,并覆盖在碱质土地上,使荒芜之地变成良田,多达四万多顷,每亩的收成都高达六斛四升,秦国更加富庶。韩国的“疲秦良策”真是如同抱薪救火啊!
第二名:赵国
228年,王翦破邯郸,生擒赵幽缪王赵迁。前太子赵嘉(赵迁的哥哥),集结残兵败将,跟皇族数百人,投奔代郡(河北省蔚县),继承王位,称代王。赵国逃亡官员纷纷投奔,跟燕国部队结盟,驻防上谷(河北省怀来县)。
222年,秦将王贲攻击赵国首都代郡(河北省蔚县),生擒赵王赵嘉,赵国亡国(326年至前222年,共立国105年)。
衣赐履说:我宁可把赵国算作第二个灭亡的,代王赵嘉建立的小朝廷,就如同大明亡国之后,永历帝朱由榔在西南边陲成立的南明小朝廷一样,把它当成大明还存在的理由实在太牵强了。实际上,六国中唯一有实力而且愿意和秦国拼一下的,就只有赵国,我在李牧那一章里已经讲过,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亡,六国摧枯拉朽。可以说,前228年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剩下的事情就是收拾残局,无非多用几年时间而已。
第三名:魏国
225年,秦国大将王贲攻击魏国,堵截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三月,城垣崩塌,魏王魏假投降,立即斩首,魏国亡国(369年至前225年,立国145年)。
衣赐履说:魏国和韩国的情况类似,也是残废一个,随时准备挨收拾。可惜了大好的一个信陵君,当时的情形,只有他能够振臂一呼,其他几国响应,大军出动,立即把秦军赶回函谷关。倘若他不是王子,没准儿他哥魏安釐王魏圉还能用他,可惜啊可惜,呵呵
第四名:楚国
226年,秦将王贲进攻楚国,攻陷十多座城。秦王嬴政询问将军李信说,我想要夺取楚国,根据你的推测,需要出动多少人的军队才够?
李信说,二十万。
嬴政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的大军不可。
嬴政说,老王啊,你是真老了,胆子都没了!
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王翦称病,返回故乡频阳(陕西省富平县)。
225年,李信进攻平舆(河南省平舆县),蒙恬攻击寝城(安徽省临泉县),大破楚军。李信再攻鄢陵(河南省鄢陵县),再破楚军,然后与蒙恬在城父(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会合。但楚军尾随在后,秦军三天三夜无法休息,楚军大破李信军,攻陷两个营寨,斩杀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
嬴政闻讯,暴跳如雷。暴跳之后,想了想,还是亲自前往频阳向老王翦道歉,说,老王啊,我没有采用你的建议,李信果然大败受辱。现在虽然你患了病,但难道就忍心抛下我不管吗?!
王翦仍推辞说,我实在病得不能领兵打仗了。
嬴政说,行啦行啦,赶紧起来,我听你的不就行了?
王翦说,大王,你非要让我去打楚国,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咬着后槽牙说,靠!就这么说。
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发,嬴政亲自送行到霸上(陕西省西安市东霸河畔)。王翦说,大王,我这一去啊,又危险又辛苦,我家的老宅子又漏雨了,我还没来得及修呢,我家的地也不长庄稼,你看是不是给我整点好地好房子啥的?
嬴政皱了皱眉,说,老王,你现在应该想的是打仗,打了胜仗难道我还会亏待你不成?
王翦说,身为大王您的将领,战功再大也封不了侯,所以趁着现在您还待见我,要点赏赐田宅,为子孙留下产业啊。
嬴政听后哈哈大笑。
王翦率军抵达武关,又陆续派遣五位使者向嬴政请求赏赐。有人说,将军啊,您这样向大王讨吃要喝的,是不是有点过分啊?
王翦说,幼稚!大王心性粗暴而多猜忌,我这次出来,带了全国的兵马,大王能放得下心吗?我若不借多求赏赐田宅为子孙谋立产业,表示我不过想当个富家翁,大王就会怀疑我是不是要谋反了。
柏杨先生注:***体制下,从没有过真正的精诚团结,领袖每天都在担心部下背叛,部下也每天都在担心被领袖怀疑背叛。这种心理状态构成的政治舞台,自然充满诡谲诈欺。因为这种缘故,贪污腐败不能绝迹,领袖希望部属贪污腐败,以转移他对政权的野心。部下也用贪污腐败表示志仅于此,来保全保家。当然,必须有背叛能力的官员,才能这样。否则,一旦贪污案发,还是要吃官司。其中自有微妙的分际,不投入实际官场,不易明了。
224年,王翦夺取陈丘(河南省淮阳县)以南土地,抵达平舆。楚国动员全国所有可以动员的兵力迎战。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楚人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也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搞好伙食,并亲自与他们共同进餐。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调查,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回答说,官兵经常比赛投掷石头,已超过军中规定的距离了。王翦说,军队可以作战了。楚军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王翦率军追击,大败楚军,直追到蕲县(安徽省宿州市南)之南,斩楚国统帅项燕(陈胜、吴广起义时,就打着项燕的旗号),又占领不少城市。
223年,王翦、蒙武生擒楚王芈负刍,设立楚郡,楚国亡国(自前741年至前223年,共立国519年)。
衣赐履说:楚国的面积是七国中最大的。楚国难灭,不在其强,而在其大,20万大军进入楚境,略一分散,就如同汤锅里撒胡椒面,一下子就不见了。王翦要60万大军,估计是有考虑,一方面与楚军打仗,另一方面,占领的城市势必要分兵把守。至于与楚军的决战,总觉得文学性高于史料性。
第五名:燕国
227年,荆轲刺杀失败后,嬴政暴跳如雷,派王翦进攻燕国,在易水(海河支流,流经河北省易县南)以西跟燕赵联军会战,大破燕赵联军。
226年,十月,王翦攻陷燕国首都蓟城(北京市),燕王姬喜跟太子姬丹,率军突围,退保辽东(郡***设襄平【辽宁省辽阳市】),秦将李信紧追不舍。代王赵嘉写信给姬喜,要求交出姬丹。姬丹逃亡,躲在衍水(今地不详)中,姬喜派人杀掉姬丹,把人头献给秦军。
222年,秦将王贲急攻辽东,生擒燕王姬喜,燕国亡国(333年至前222年,共立国111年)。
衣赐履说:所谓燕赵联军,赵国就是代王赵嘉那点人马,已不足虑。看姬喜和姬丹这父子两个都什么东西。燕国亡国较晚,没别的原因,就是距秦国远而已。燕国国君,除了燕昭王姬平(用乐毅的那位)之外,一个比一个烂蒜,提都提不起来。
第六名:齐国
265年,齐襄王田法章逝世,子田建继位,年纪还小,由太后主持国政。齐国东靠大海,不与秦国相邻。而那时秦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韩、赵、魏、燕、楚等国,这五国分别忙于调兵自救,无暇他顾,所以齐王田建即位四十多年未遭逢过战乱。太后即将去世时,告诫田建说,群臣中可以任用的是某某。
田建说,请让我把名字写下来。
太后说,好。
但等到田建取来笔和木牍,准备记下她的话时,太后却说,我已经忘记了。
衣赐履说:田建当齐王都四十多年了,还不知道该任用谁,朝廷上下就那么几个人,还得用笔记下来,这段对话仿佛是一个小品,让人哑然失笑。我猜,记这段故事的人可能与田建母子有仇,所以把他俩写得状如白痴。
太后去世后,后胜出任齐国的宰相,他大量接受秦国为挑拨齐国君臣关系而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后胜就是齐国的郭开,)。而齐国的宾客进入秦国时,秦国又给以重金,使这些宾客回国后都反过来为秦国说话,劝说齐王去朝拜秦王,不必整治、修建用作攻战的防备设施,不要去援助那五个国家进攻秦国。秦国也即因此得以灭掉了五国。
221年,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突然攻入都城临淄,齐国人没有敢于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田建,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田建于是便投降了,齐国亡国(359年至前221年,立国139年)。但是秦国却将他迁移到共邑(河南省辉县市),软禁在松柏树林之间,衣食不继,最终被饿死。
衣赐履说:看田建的下场,再回头想想燕国太子姬丹梦想胁迫秦王嬴政退还各国土地,不是痴人说梦吗?齐国在最后的四五十年间,始终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对其他五国的求救从不理会,包括长平之战时赵国借粮,被太后断然拒绝。我们说,齐国短视,最终被秦国所灭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换个角度看问题行不行?比如,瑞士,几百年来,不管谁和谁打,它始终保持中立,国际上许多重要机构都设置在瑞士,重要的会议也在瑞士召开。都是中立,为什么瑞士可以生存,而齐国就灭亡了呢?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22-8-26 09:37 |显示全部楼层
53始皇帝嬴政究竟得罪了谁?(上)

衣赐履按:不知不觉,讲到秦始皇嬴政了,确切的叫法应该是“始皇帝”,因为,他不仅仅是秦的第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这个人实在太厉害了,22岁亲政,49岁去世,仅仅用了27年,统一天下,筑道路、修长城、却匈奴,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废封建、置郡县……上面不管哪一项,安在随便一个皇帝头上,都是为国家和民族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放在嬴政身上,似乎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他的暴虐。我们无法想像,这个人是什么格局,这个人手下都有些什么人物,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能够如此高效率地完成这些划时代的任务。然而,上面这些内容,在史书上的记述少而又少,甚至有的只有一两句话,倒是他焚书坑儒、求仙问道、四处旅行、修建宫殿,极具浓墨重彩,以致人们一提到他,就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奢华恶棍,他究竟是把谁给得罪了?呵呵。然而,搞笑的是,不管历代怎么骂他贬损他,“百代皆行秦政制”却是一个基本事实。
另,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的事迹,已经散见于之前篇章里,这里讨论其他内容。
三大法宝
237年,嬴政免除了吕不韦的宰相职务后,心里还不痛快,觉得外国人(非秦国人)都有异心,挑拨秦人关系。秦国贵族重臣早就对外国人痛恨至极,于是添油加醋撒鸡精,哄得嬴政下令驱逐外国宾客。楚国人李斯上《谏逐客书》,大意为秦国之所以强盛,很大程度上都是外国人做的贡献,云云(该文耳熟能详,此处略)。
嬴政读了之后,幡然省悟,召见李斯,撤销驱逐令,并采用李斯的计谋:暗中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金珠宝玉去各国游说、离间。对各国有名望、有势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钱财贿赂的,便出重金收买,结交他们;凡是不肯受贿的,便秘密干掉他们。挑拨各国国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离间他们的感情,然后派良将率兵攻打各国。
衣赐履说:如果没读这段文字,我们恐怕以为秦国之所以在短短十年之间灭掉六国,只是因为军事实力强大,所有的功绩都应记在王翦、王贲、李信们的头上。其实,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信息量却很大。嬴政在征服六国的过程中,可不是光凭着一把子傻力气硬打出来的,我们在读史过程中,发现各国要么没有良臣,要么就是郭开之流,君王和重臣就是一帮白痴加恶棍,这段话告诉我们,不是没有能人忠臣,他们都被秦国干掉了!
我们能不能说,秦国最终胜出,因为有三大法宝:耕战制度,远交近攻,金钱匕首?
创皇帝制
221年,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品德超过了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功业超过了五帝(黄帝、颛顼【读如砖需】、帝喾【读如库】、尧、舜),于是不再称“王”,改称“皇帝”,皇帝颁布的文告称“制”,下达的命令称“诏”,自称为“朕”(柏杨先生注:从前每个平民都自称朕,嬴政之后,只有皇帝才称联,人民只好自称“我”了),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以后只有仍活着的老爹才称“太上皇”),下令说: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行为加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老子,臣子议论君王,非常无聊,从今以后,废除谥法(嬴政一厢情愿,秦朝灭亡,谥法立即死灰复燃,一直持续到清末)。我是始皇帝,后世以序数计算,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传到无穷。
五德相运
当初,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就是稷下学宫最火的时候,阴阳家邹衍研究创立了金、木、水、火、土终而复始的“五德相运”学说,并认为周朝是火德,即火是保护神,等到始皇帝一统天下时,齐国人将这个学说奏报给他。嬴政来了兴致,既然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那秦就是水德(水可灭火)。于是下令更改岁历,把十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元旦就是十月一日,新年朝会和庆祝大典,都放在这一天举行(每年从十月开始,肯定有它的理由,我们不明所以,不过巧合的是,我们的国庆节恰恰定在十月一日,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什么内在联系,呵呵)。衣服、旗帜、各种图案都用黑色(“五德”中,水神属于北方,北方是黑色。至于为什么水神属于北方,而北方是黑色,我们继续不明所以)。计数以“六”为一个单位(没找到例子,不知这种计数法的具体使用方法)。
衣赐履说:历史上常常出现战胜者征服了失败者后,把失败者的制度、学说或习惯继承过来,确实很有意思。这些学说神神秘秘,除了几个长老级的人物之外,没有人能弄得明白,其实,那几个长老明不明白,别人也不知道。但因为其神秘,又没有人敢直接反对。按照皇帝们的思维规律,尽管嬴政是千古一帝,此时也到了追求“长生、成仙”的年龄,对这些骗子、神棍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嬴政后期所做的昏聩、悖拗之举,基本上都是拜这些假神仙们所赐,呵呵。
废封建,置郡县
宰相王绾(读如碗)建议,国家疆土辽远,应该设置封国,分封王子,替国家镇守。嬴政把该建议交给***研究,廷尉(司法部长)李斯说,周朝最初设置封国,数目很多,开始还能互相亲善,但几代下来,大家情谊渐淡,甚至互相视为仇寇、相互攻击,周天子根本无力阻止。现在陛下神威,一统四海,不如国家只划分郡县。王子们和功臣们,可以多加赏赐,这样容易控制,全国没有与***相异的意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李斯真是大才,韩非若得使用,未必有李斯的成就。可惜李斯太过贪权,竟被车裂)。嬴政认为,天下永不休止的争斗苦战,都是因为有诸侯王存在的缘故,如今天下初步平定,如果又封侯建国,是又埋下今后缠斗苦战的隐患,然后再去扑灭动乱,岂不困难。就按李斯的意思办。
嬴政于是下令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
内史郡,陕西省咸阳市
三川郡,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
河东郡,山西省夏县
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
  郡,湖北省江陵县
九江郡,安徽省寿县
  郡,浙江省安吉县西北
会稽郡,江苏省苏州市(会稽,读如快急)
颍川郡,河南省禹州市
  郡,河南省商丘市
泗水郡,安徽省淮北市
  郡,山东省曲阜市
  郡,河南省濮阳市
琅邪郡,山东省胶南市(琅邪,读如狼牙)
  郡,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
上谷郡,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县
右北平郡,天津市蓟县
辽西郡,辽宁省义县
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
  郡,河北省蔚县
钜鹿郡,河北省平乡县
邯郸郡,河北省邯郸市
上党郡,山西省长子县
太原郡,山西省太原市
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
九原郡,内蒙古包头市
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
  郡,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堡
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
北地郡,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
汉中郡,陕西省汉中市
  郡,重庆市
  郡,四川省成都市
黔中郡,湖南省沅陵县
长沙郡,湖南省长沙市
每个郡设郡守(郡长)、郡尉(民兵司令)、郡监(监察官)。
把天下武器全收集到咸阳,熔化后铸成巨钟和钟架,再铸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重约千石(读如旦),放在宫廷院子里。统一度量衡,强迫天下十二万户富豪,从原籍迁移到咸阳。
每征服一个国家,就仿照它们的宫廷,在咸阳以北照原样建筑一座。沿着渭水北岸,从雍门(陕西省高陵县境)向东延伸,直到泾水跟渭水相交处,亭台楼阁,以复道互相连接,所俘虏的美女和各种乐器,都送到里面。
衣赐履说:此处,感觉史官们对秦始皇恨入骨髓,所以,不管他干什么,都把那些劳民伤财的事都记录下来,甚至变本加厉。收天下之兵,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反抗也没有武器,然而,几年之后,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反秦,各种部队加起来不下百万,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武器是从哪里来的。而十二万户富户,人口超过百万,是怎么搬到咸阳的?搬来了住哪里?这些似乎都没有考古方面的证据。且每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难的,却都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完成,实在是让人不能轻易相信。
214年,组建远征军,进攻南越陆梁地(南越,指广东和广西。陆梁,指五岭山脉南北的华南地区,民性好斗,被称为陆上强梁,所以叫陆梁),设置桂林郡(广西百色市北)、南海郡(广东省广州市)、象郡(广西崇左市),发配罪犯跟平民五十万人到五岭山脉,跟南越土著杂处(秦***初置三十六郡,今又增加三郡,另有二郡未载,即广阳郡、北京市,闽中郡、福建省福州市,共四十一郡)。
衣赐履说:废封建、置郡县,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改革,前面我们说过,封建就是封国建家,诸侯或大夫对自己的封地有全权,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是各封国除了每年上点贡,并不受周天子的节制,特别是到战国之后,周天子已经对各封国完全无能为力了。而郡县制则不同,由天子直接委任行政长官,郡内没有军队,职务不能世袭,一切由天子说了算,这样才形成真正的中央集权(西汉再度封王,是对郡县制的一种反动,给中央***造成极大威胁)。当然,郡县制并非嬴政的首创,春秋时就已经有了雏形,但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连皇子们都没有封国,则是划时代的,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深扎在中国人内心的大一统的观念的形成,我以为,应始自嬴政的郡县制。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22-8-29 09:05 |显示全部楼层
54始皇帝嬴政究竟得罪了谁?(下)
大兴土木
220年,在渭水南岸兴建长信宫(陕西省西安市西),竣工后改名为极庙宫。从极庙筑路通到骊山(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兴造甘泉宫(陕西省淳化县西北)前殿,修筑甬道(用墙垣夹街巷,行人或货物通过,外界看不见)连接咸阳,又以咸阳为中心筑驰道通往全国各地。
214年,蒙恬攻击匈奴(王庭设内蒙察哈尔右翼中旗),收回河南地(河套以南地带),设四十四县,修筑长城,顺应地形险要,建立营垒,从临洮(甘肃少岷县,洮读如陶)起,直到辽东(辽宁省辽阳市),长达一万余里。蒙恬率大军渡过河套,占领河北诸山(阴山山脉),再向北扩张,大军处于野战状态者,十有余年。蒙恬把兵团司令部设在上郡(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堡),威震匈奴。
212年,派蒙恬自云阳(陕西省淳化县)到九原(内蒙古包头),修筑直道,开山填谷,凡一千八百里,兴筑多年,不能完成(不知道是前212年开始,多年没有完成;还是到前212年,多年没有完成)。
嬴政认为咸阳人口太多,宫殿狭小。于是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御花园中,兴建宫殿。先在阿房山筑前殿(即世人所知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周以八尺为一步,秦以六尺为一步,后亦以五尺为一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纳一万人,下面可树立五丈高的旗杆,周围用木板搭起阁道,从阿房宫直抵南山(秦岭,两地航空距离四十公里),在南山的高峰上,建立华表(一种石柱),作为标志。再筑复道,从阿房宫向北,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象征天上从北辰星和阁道星,越过银河,直到营星和室星。征调遭受宫刑和其他徒刑的囚犯七十万人,分别投入阿房宫或骊山嬴政陵墓(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从事苦役。关中(陕西省中部,以西安市为中心的渭水流域狭长地带。东函谷关、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恰位于四关之中)兴建行宫三百座,关外(函谷关以东)兴建行宫四百余座。
衣赐履说:在修路、修长城、修宫殿方面,有意无意地,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给人以嬴政不恤民力、过分暴虐的感觉。我们一个一个来扒哈。
从词语使用上看:修阿房宫征调七十万囚犯,表述为“遭受宫刑和其他徒刑的囚犯”,用咯吱窝也能想明白,被宫刑者一定只是囚犯中的极少数,然而专门拿出宫刑与其他徒刑相对,暗示嬴政喜欢割人鸡鸡,心理变态、本性邪恶,当然,也可能是太史公本人对这个刑罚非常愤怒而使然。
从夸张运用上看:夸张是一种修辞方法,在文学作品中能够起到极好的渲染效果,但在史书里恐怕就不很适合了。书中对阿房宫的描述,几乎到了庄子恣意汪洋的夸张地步。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纳一万人。秦制,六尺为一步,一尺约23厘米,东西五百步就是690米;南北五十丈,十尺为一丈,南北就是115米。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宽690米,深115米,面积79350平方米,太史公说可容纳一万人,人均占地八平方米。要我写,一平米至少可容纳五个人,这个殿至少能容纳四十余万人。泛泛读过去,知道阿房宫很大,始皇不恤人力,仔细一分析,就知道太史公恐怕给人家夸张得太多了,慢说直到现在,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大殿能够宽达690米,相当于七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就算是真的,我们不得不怀疑嬴政修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用?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但这是文学作品,谁也不会真信它“气候不齐”。写史,也是这般夸张,就不妥了。
从民力是否堪用上看:有人估计过,秦朝统一后的人口大约在1600万到1700万之间,我们算2000万吧,嬴政当上皇帝之后,打匈奴、修长城、修通往全国的路、修阿房宫、修行宫、修自己的陵墓……仅一个阿房宫就需要70万农民工,且这些大项工程时间非常密集,人力都去干这些去了,正常的四境防守、农田耕种等谁来干啊?因此,我认为,在工程建设上,史料里是含有大量水分的。比如,修一万余里长城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把燕、赵、秦三国的原长城连接起来罢了,撑死了几百里;再比如,在关中兴建行宫三百座,关外兴建行宫四百余座,这些数字中的水分拧出来恐怕能灌满好几个昆明湖吧?呵呵。
关于直道、驰道、复道、甬道等,我们专门撰文介绍
歌功颂德
千古一帝,功盖三皇五帝,一统天下,当然要搞好宣传工作,歌功颂德是必演的节目。
219年嬴政东巡,登峄山(山东省邹县东南,峄读如义),树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勋业绩(柏杨先生注:嬴政足迹遍全国,共在七处树立歌功颂德碑。《史记》记载了六处碑文,只缺峄山一处)。召集过去鲁地崇信儒学的文人七十名,到泰山下商议祭祀天地的封禅之事(祭天称封,祭地称禅,刘备长子叫刘封,次子叫刘禅,其实就是刘祭天、刘祭地)。
始皇帝随即又向东出游沿海各地,祭祀名山大川及八神(天神、地神、兵神【蚩尤】、阴神、阳神、月神、日神、四季神。祭祀八神的习俗,相传开始于周王朝封国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所以八神的祭祀地均在今山东境内)。然后南登琅邪山,兴致勃勃,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还建造琅邪台,立石碑颂德,表明自己得天下之意。
衣赐履说:蚩尤是兵神,需要祭祀,说明我们现在的传说可能又有变异,在先秦时,恐怕蚩尤是值得尊重的大神。
218年,继续东行,攀之罘山(山东省烟台市北芝罘岛,罘读如服),刻石立碑,歌颂自己的功德。
215年,再次离开咸阳东游,前往碣石(河北省昌黎县北),命故燕国卢生求访古仙人羡门。然后在碣石刻石立碑,歌颂自己功德。
衣赐履说:对自己歌功颂德,实在是人的天性。我衣赐履如果一统天下,又干了那么多大事,我也得多竖几座颂德碑,让人民记住,我才是他们的救世主,呵呵。
焚书坑儒
卢生,燕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方士之一。前215年,卢生从海上回来,抄了一段《录图书》(一本神秘的书)上的话,使秦朝灭亡的,是“胡”。嬴政听到后,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北攻击匈奴。
衣赐履说:卢生说灭秦者“胡”,显然是扯淡的事,当为后世儒家编造的谎言。本来,嬴政派蒙恬把匈奴打得找不着北,是件值得大肆颂扬的事,但把原因归结为此,则是用来印证嬴政的愚蠢,“胡亥”灭秦,被嬴政理解为“胡人”灭秦,你说嬴政蠢不蠢?呵呵。
213年,丞相李斯上书说,过去诸侯国纷争,以高官厚禄招徕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出自朝廷,百姓就要致力于耕田做工,读书人就要学习法令规章。但今日的读书人(原文为“士”)却不学习现代事务,只知一味地效法古代,并借此非议现实,蛊惑、扰乱民众,相互非难指责现行制度,并以此教导百姓;闻听命令颁下,就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说、主张妄加评议。在办公室里,口是心非,离开办公处所,便街谈巷议。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煽动、引导一些人攻击诽谤国家法令。如不禁止,恐怕君王的权威就会下降;民间结党组派将会蔓延。这些情况必须禁止。因此我建议:凡不是秦***官方记载的史书,全部焚毁(毁各国史书);除博士官按职责收藏外,天下凡有私藏《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的人,都按期将所藏交到郡守、郡尉处,一并焚毁;两个人以上在一起谈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借古非今的,诛杀全家;官吏发现这种事情而不举报的与以上人同罪;此令颁布三十天后仍不将私藏书籍烧毁的,判处黥刑(脸上刺字),并处罚苦役四年。医药、占卜、种植的书,不在焚毁之限。如果想要学习法令,应以官吏为师。
嬴政批示,可。
衣赐履说:此为焚书。大一统的帝国,需要大一统的思想,实属正常,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致的。此处,把《诗经》、《尚书》拿出来对诸子百家作品,与上面宫刑对其他刑徒,表现形式是一样的,目的是突出对儒家学说的迫害。
212年,卢生劝嬴政说,陛下,如果您想长生不死,有一种方法,就是时不时的秘密出行,这样就能避开恶鬼,只要避开了恶鬼,神仙真人便会来到,所以呢,您住在哪个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然后就可以得到不死之药(咱也看不懂这是什么逻辑,反正嬴政是信了)。
嬴政听了大喜,说,我敬慕真人!于是就自称“真人”,不再称“朕”(这个逻辑咱也不明白,敬慕真人,说明自己不是真人,然而又自称“真人”,可疑)。然后,下令咸阳城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处宫殿楼台,都用天桥、甬道相连接,宫殿里住满美女,有嬴政专用的卧室和乐队。嬴政的办公处所也迁移不定,高兴住哪里就住哪里,有敢于透露他在哪里的,立即处死。
卢生、侯生(韩国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方士)议论嬴政,极尽嘲讽,然后逃跑,不知所踪。嬴政闻讯勃然大怒,说,这两个货,我尊敬他们,赏赐无数,现在竟然敢诽谤我!给我查,看咸阳的诸生,还有谁妖言惑众。于是下令御史逮捕并审问诸生。诸生彼此告发,结果判决四百六十余人有罪,一律坑杀。同时谪罚更多的人移民边疆。嬴政的长子扶苏规劝道,诸生全都诵读、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您全部用重法惩处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始皇大为恼火,派扶苏赴上郡任蒙恬部队的监军(埋下了胡亥、赵高乱政的伏笔)。
衣赐履说:始皇焚书坑儒,最为人所诟病,留下千古骂名。之所以说他坑的是“儒”,《史记》和通鉴上只有一个佐证,就是扶苏说的“诸生皆诵法孔子”一句。而引起嬴政暴怒的是卢生、侯生,这哥儿俩是方士,根本与儒生不搭界,方士惹了祸,最后倒霉的是儒生,于理不合。所以,我们不得不追究一下,《史记》上扶苏这句话的真伪。
北方民族大学的支晓亮撰文《浅析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认为司马迁本人虽然并非儒家,但对儒家的感情很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司马迁势必受到影响。其父司马谈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从小便让其拜孔安国、董仲舒两位大儒为师,司马迁受到儒家思想的全面熏陶,儒家思想对其创作《史记》和人格精神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写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然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和权威。汉武帝虽然行的是法家之道,但表面上还需以儒家学说撑门面,儒家推崇“仁政”,史官自然在人物、言论、事迹的选取时,向这个方向倾斜。嬴政是典型的法家作派,对儒生不放在眼里,所以必为儒家所诟病,其功业能省则省,其凶残暴虐的一面,则极尽夸张之能事。
那么,嬴政是个恶棍,其喜欢的也必是恶棍,其反对的则是“仁者”。卢生、侯生这样的人,荒诞不经,不能归于儒生,于是,只好把被坑的四百多人归为儒生。但怎么归需要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扶苏。公子扶苏,是历代史家所标榜的楷模太子之一,温良恭俭让,完全符合儒家的标准,因此,只消让他说一句“诸生皆诵法孔子”,那被坑的就是儒家的烈士了,秦始皇嬴政就更不得人心了。此为坑儒。
至于焚书,只消加上《诗经》、《尚书》,就又是反对儒家的了,其实,人家焚的是所有的书,诗、书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两本而已。
关于对始皇帝嬴政的记录,实际上是儒家系统对法家系统的一场战役。这一役,司马迁代表统治者和儒家学派,给了嬴政致命一击,导致两千多年来,始皇帝嬴政非但不成为千古一帝,反而成为千古暴君。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22-8-29 17:35 |显示全部楼层
海棠影下 发表于 2022-8-29 17:07
然而,比他们贡献大得多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比他们的传奇更传奇的传奇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未经小说评书演义 ...

是这样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22-8-31 09:09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焚书时都有副本,存在咸阳国立图书馆里,被项羽给烧了。坑儒,主要指方士,跟徐福他们一伙儿的那种。始皇帝遭人恨,历代儒家都不喜欢他,放大缺点,隐没功业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22-8-31 16:31 |显示全部楼层
55秦始皇的驰道、直道、甬道、复道、阁道,都是什么道?

以前读史,当故事看,以为都明白了,这次读得相对认真一些,突然发现,许多以为自己明白的东西,全不清楚,比如,驰道是什么?直道是什么?复道、阁道、甬道是什么?这些可不是空洞的概念,它们在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哩。
先看几个例子:
220年,兴造甘泉宫(陕西省淳化县西北)前殿,修筑甬道连接咸阳,又以咸阳为中心筑驰道通往全国各地。
212年,派蒙恬自云阳(陕西省淳化县)到九原(内蒙古包头),修筑直道,开山填谷,凡一千八百里,兴筑多年,不能完成。
修建阿房宫,其前殿(就是以前说过宽690米那个大殿)周围用木板搭起阁道,从阿房宫直抵南山(秦岭,两地航空距离四十公里)。再筑复道,从阿房宫向北,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说说驰道
秦朝交通建设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是修建驰道。

【大秦驰道】

西汉人贾山记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一句一句看哈。
广五十步。一步是六尺,一尺二十三厘米,就是说,路面的宽度达到69米,这可不是一般的宽啊,跟长安街有一拼,并行十二台卡车,一点问题没有。
三丈而树。应指在驰道的中间,以树木隔出三丈宽(6.9米)的路面,这是专供皇上行车的御道,其他人、车不能使用。
厚筑其外。指路基的构筑务必要求坚实,高于两侧,利于排水。
隐以金椎。此处“隐”,应通“稳”,意思是说路面全部用金属工具夯击,形成硬面大道。
树以青松。指道旁行道树主要选用松树。
驰,是快速行进的意思,驰道,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路面划分为三条,是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多车道道路(皇帝的专道一,两边各一,故三条)。
秦时,以咸阳为中心,全部由如此宽阔的大路向全国辐射,交通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如此浩繁的工程,谁来主抓呢?李斯在狱中向秦二世上书自陈,历数功绩有七项,其中第六项就是“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可见这一交通建设工程是由丞相这样的高级官僚主持规划施工的,建设驰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炫耀始皇帝的“得意”,呵呵。
由于驰道中间是皇帝的御道,横穿驰道就是件麻烦的事了。史载,汉成帝为太子时,老爹元帝急召,虽然是太子,还是不敢横穿而过,一直绕行至直城门,才找了个地方绕过去。此后,元帝下个命令,说太子可以横穿驰道。可见,驰道不能随处横穿,大约设置有专门的立交道口供人穿行,类似于北京的三环、四环,也得走好长一段才有过街天桥。
再讲讲直道
直道,专指自云阳(陕西省淳化县)到九原(内蒙古包头),由蒙恬修筑的道路。是秦始皇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全长一千八百里,直通南北,规模极其宏大。司马迁曾经走过直道全程,感叹说,我前往北疆长城防线,从直道回长安,一路看到蒙恬为秦修筑的长城防务工程以及铲削山岭、填平沟谷建成的直道,真是太不珍惜民力了。


【秦直道遗址】

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包括驰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可以体现出秦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史记》上说,直道多年没有完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修驰道主要是连接补筑,而直道则主要是新修。陕西淳化、旬邑、黄陵、富县、甘泉等地都有发现直道遗迹,有的地方宽达五十米至六十米。
直道长千八百里,一定涉及到过河问题。《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载,直道大致在黄河南岸昭君坟附近过河,终止于秦九原郡治所在地,即今包头南麻池古城。此处的河,即黄河。那么,直道如何过河呢?答案是,我不知道。呵呵。
复道和阁道
复道比较复杂。综合各种资料,我个人认为,复道应指离开地面,在空中架设的道路。


【复道】

【复道廊】
一般有三种。一是连接亭楼馆阁的空中道路。这在皇宫大院里应属经常,比如传说中的阿房宫,各宫殿间的连接通道,应属复道。二是某种交通枢纽。复道凌空而行,并不必与下边的道路方向一致。因此,在行人车马繁错拥杂的地段,可用复道解决连通问题,以立体交叉形式起到便利交通的作用。类似现在的过街天桥或立交桥。三是某种长距离的复道。按照史载,秦汉时期有长达数十里的复道,考虑到当时的工程技术因素,数十里的复道恐怕有些夸张,但数百米乃至数里的复道,虽然没有考古证据,恐怕还是可能的。我们套一下,北京市阜石路高架,就是典型的复道。


【阜石路高架桥是典型的”复道“】

那么,阁道是什么呢?


【阁道,找这个图片可真是费劲啊,呵呵】

阁道或许是复道的一种变化形式,即上有顶,侧有壁的空中楼廊。硬要加以区别,大约有以下两点:一是复道可长可短,而阁道往往很短,就在一个院子里,两个楼之间的道路。二是复道可以无顶,而阁道是全封闭的,可以在两壁开窗。
柏杨先生注说,复道是双层大道,可能欠妥。
啥是甬道?
前面讲过,方士卢生对嬴政说,皇帝去哪里、住哪里,都要保密,这样就能避开恶鬼,得见真人,可得不死之药。于是嬴政下令咸阳城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处宫殿楼台,都用复道、甬道相连接,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在哪过夜就在哪过夜,没人能知道。

【找这张凑个数,甬道基本就这么个意思】

说明,甬道的最大特点,就是很保密,走在里面,路外头的人看不见。
甬道又称夹道,是一种外侧筑墙的遮蔽型道路。甬道与复道的区别在于,甬道建在地面上,而复道则是凌空架设的。
此外,秦汉时代还有专门作为军事运输道路形式的甬道。
《史记·项羽本纪》载: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应当是修筑甬道作为运粮之道。项羽军“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看来破坏或阻断“甬道”,是取胜关键。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筑甬道以运粮,似乎成本甚高而功效甚低,且在军事上的应用年代并不很长,不过综合考虑当时的运输条件、作战效能、机动能力等因素,可能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吧。
叹为观止的栈道

【栈道,走都惊心,建时如何?】

秦惠王嬴驷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十五公里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全长二百多公里,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是为褒斜道。以后几百年,陆续又有金牛道、子午道、傥骆道等。



【越看越觉得不容易】



工程异常艰巨,先是采用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岩壁上凿成三十厘米见方、五十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这样,我们远望栈道好像空中阁楼一般,煞是壮观。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

【中山靖王刘胜之墓】

我国最著名、品相最好的金缕玉衣出自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同志的祖宗)墓。我去参观过该墓,洞深数十米,完全在石岩上开洞建成,就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建成的。先用火烧,然后泼上冷水,石头骤然变冷开裂,工匠以锄破之,就这样一点一点开掘,真是难以想像!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22-9-4 08:40 |显示全部楼层
56秦朝“车同轨”究竟是什么意思?

很早以前,就对“车同轨”有些迷惑,现代的卡车、轿车、货车就没有“同轨”,古代的马车,牛车,又不是轨道列车,为什么要“同轨”?

【过去的轮子,基本上是木制的】

车同轨,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所以,车同轨,并不是嬴政的发明,但是,作为一种制度的真正落实,应该说嬴政功不可没。
360百科词条对“车同轨”是这样解释的: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嗯,衣赐履捻了捻胡子:说的很有道理!
喝一口二锅头,就一颗花生米,摇头晃脑一阵子,突然想到,车在路上轧出了相距六尺的两条深深的车辙,这样,每辆车都在车辙上行进,又快又省轮子;不过呢,如果后面的车跑得快,想超车时怎么办?这个可是有难度了,万一前面的车夫闹肚子,钻路边野地里方便去了,那后面的车岂不是都堵在那里了?
有了这个疑问之后,就得看看,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是“六尺”,这是谁说的?
哦,原来还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读如毛京,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物件,用来接引神祇)、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我们继续推敲哈
1.如果轮距是六尺,一尺约23厘米,六尺就是138厘米,古时的车轮在车厢两侧(如图),这就限制了车厢宽度,估计也就120厘米左右,总体感觉,有点窄。

【轮距比车厢宽不少哩】

2.前面说过,如果都在车辙里行驶,后车想超车时怎么办?这是个难题。另外,古代对来往车辆走哪条道,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并不是像现在一样都向右行驶,两个车在同一条车辙上面对面碰上了,怎么办?
3.如果路面平坦,马可以跑得起来,如果路上是深深的车辙,那么,当马跑起来的时候,万一踩车辙里,岂不是要翻车?我们分析一下哈,车辙之间的距离是138厘米左右,一匹马拉车,行驶在两道车辙之间,马蹄应当不会陷到车辙里;两匹马拉车,对于训练有素的马,估计也能安全驾驶;不过,如果是三匹马、四匹马拉车呢?我敢说,如果马车能正常行驶二百米,而没有陷进车辙里互相打成一团,我把名字改成履赐衣!

【四马并排】

有人可能会说,四匹马可以分成前后两排,每排两匹马,咳!看看秦始皇的铜车马,人家可是四匹马并驾齐驱啊!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车辙不会那么深,所谓的轧出车辙,轮子在沟里跑得更稳更快,是个伪问题
4.嬴政的车宽六尺,1.38米,而驰道中间皇帝的专行道宽三丈(见拙文《秦始皇的驰道、直道、甬道、复道阁道,都是什么道?》),6.9米,是不是宽得有点过分了?呵呵。
以上几个问题,如果不能给出合理解释,车辙说就不能成立。
下面,我们再看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想,恐怕“同”字,指的是一个标准体系,而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指标,比如,书同文,指文字书写规范的同一,即文字统一于小篆,至于每个字怎么写,还是各写各的,不能全是一个字吧?行同伦,指大家要遵守同一个伦理规范,但男人有男人的要求,女人有女人的规范,父亲怎么做,儿子怎么做,君王怎么做,臣子怎么做,都有各自的规范,不是所有人遵守的都是同样的规范。因此,我个人大胆提出,车同轨,并非所有车轮距离都一样宽,而是车轮距离符合一个标准体系,比如,皇帝的车,车轮之间距离是多少,有规定;大臣的车,有标准;拉人的车,有标准;拉货的车,有标准,这些标准并不是以前没有,而是各国标准不同,秦统一后,想来是把秦的标准体系推广到了全国,这才是所谓的车同轨。
车同轨的意义是什么?
车同轨代表的是一个标准体系,轮距相同的车,其各种零件可能也是标准化的,有利于车辆维修,不管车在哪里坏了,只要拖到了4S店”,一说我的轮距是多宽,哪个零件坏了,修车师傅马上就知道给你换什么件儿,啪啪几下,修好走人,呵呵。
那路面上会不会出现车辙?
估计会有,毕竟那时的路不是混凝土的,即使是高质量的“驰道”,也是土质的路,路面夯得再实,车走的多了,恐怕总会轧出车辙来。这问题怎么解决?我想,在驰道上,每隔十里二十里,应该都设有路况维护工,出现了较深的、影响车辆通行的车辙,立即就会有人进行修补维护。特别是秦时工匠的责任心比较强(不强不行,出了问题可能要杀头),筑路时用金属重物把路面夯实,且那时的车并不很普及,想要轻易压出车辙,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要轧出这辙来,恐怕得需要百把年吧】

那么,这样的车辙是怎么压出来的?我想,这些地方多为关隘,运输的货物非常沉重,通过的时候,山路很窄,各种货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是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压出了车辙,这是可以理解的。
轮距六尺究竟什么意思?
上面说了,嬴政全面接受了阴阳家邹衍的五德之说,数字里以六为单位,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注意,“舆六尺”,是指车厢六尺,车轮在车厢的两侧,轮距恐怕就得七到八尺了。再看哈,“乘(读如剩)六马”,意思是拉车需要六匹马,我了个去!谁家敢用六匹马拉车?除了始皇帝本人外,其他人如果敢用六匹马拉车,有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
如此看来,舆六尺、乘六马应指的是嬴政自己的车,而非天下所有的车。因此,那些认为秦时所有车辆的轮距都是六尺的看法,显然错得无可辩驳,呵呵。但秦陵铜车马是四匹,与六马不符,应该另有原因。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22-9-6 16:22 |显示全部楼层
暴秦治下,居然恢复了古代圣王的太平盛世?

260年,也就是长平之战结束那年,一个五十余岁的读书人心有所动,搞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一边欣赏沿路风景,一边观察各地风土民情,白天行路,晚上著述,一路上颇为愉快。
这一天晚上,他在油灯下写道:
进入这个国家,发现百姓质朴淳厚,音乐高雅悦人,服装朴素大方,人们敬畏官吏,顺从法律,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人民啊。到了都市官府,各级官吏严肃认真,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没有粗疏草率的,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官吏啊。来到国都,士大夫走出家门,直奔衙门;走出衙门,直奔家门,没有私下的事务。他们不勾结、不结党,卓然超群,明智通达,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士大夫啊。观察朝廷,君主主持朝政,处理政事从无遗留,安闲得好像没什么事儿似的,真像是古代圣王治理的朝廷啊……
这段话后来被收进了《荀子·强国篇》。
是的,这个老者就是大儒荀子,韩非和李斯的老师。
上述记录是荀子和应侯范雎的一段对话。范雎问他入秦以来有什么观感,荀况老先生说了一大堆,虽然最后还是批评秦国不尊重儒者,但是对自己入秦之后的见闻,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
荀子眼中的秦国,是不是和我们印象中的秦国不大一样呢?
我们心目中的秦国,照理说应该是人烟稀少(都打仗去了),满眼残疾人(秦法严苛,动不动割鼻子、砍脚),官吏横暴(法家出酷吏),一派萧瑟(人民噤若寒蝉)。
然而,荀老先生一代大儒,似乎并不是以吹牛闻名于世的,让我们如何理解呢?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秦孝公与商鞅究竟搞了些什么名堂。
秦孝公为什么要用商鞅?
362年,秦孝公嬴渠梁继位,本年十九岁。
但凡雄主,多为早熟。十九岁,正是现代人埋头苦读想着考清华北大还是蓝翔技校的年纪,嬴渠梁在思考秦国向哪里去、他本人可以干点什么的问题。
表面上,作为国君,他有无限权力,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但是,一想到他之前的国君面临的窘境,嬴渠梁常常不寒而栗。史载,在孝公之前,秦国出了十个强权庶长,其中有五人主导了五位国君的废立,作为臣属的庶长,可以决定国君之立废,而且这个比例高到离谱的地步,让他情何以堪!国家政局错乱复杂,公族势力盘根错结,这个十九岁的年轻人,眼前一片迷茫。
怎样抑制公族势力,怎样收回国君权力,嬴渠梁想到了他最敬拜的祖先——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其所开创的盛大基业,核心的一点就是依靠外国客卿来制衡秦国公族(穆公名臣百里奚、蹇叔、由余,大家可求助于度娘)。于是,前361年,嬴渠梁发布招贤令。
商鞅闻讯前来应征,简历上“技能”一项,赫然写着“屠龙之技”,嬴渠梁大喜,两人一见倾心,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亲密合作(详见拙文《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

商鞅立法的基础
儒家的社会理想,似乎被法家实现了。这不像现实,倒像是讽刺。
荀子在与范雎对话时最后说,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国基本上达到了,但是,用称王天下者的标准去衡量,还差得远呢!
范雎问,为什么呢?
荀子说,因为没有儒者吧。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也做不到的就会灭亡。这也是秦国的短处啊。
不能说荀子说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只不过呢,儒家对社会理想的憧憬、对人性要求的苛刻,是无法用来在现实中进行的。我们当然希望国家发展得日新月异,每个人都是道德楷模,但这个可以作为某种追求的目标,倘若拿来作为用人的标准,你满世界找不到一两个这样的贤人,这不是纯粹扯淡吗?荀子对秦国的评价,恐怕没有最后这两句批评,早就被后世儒者删除了吧。
通过荀子的说法,我倒觉得他老人家这次在秦国一游,反而受到法家思想、特别是法家治下的社会现状的冲击甚至感染,这才有可能使一个大儒教出了两个法家巨子——韩非和李斯。
我个人感觉,法家最大的特点是:务实
《商君书·算地》说,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商鞅认为,法令的制定不考察民情就不会成功,政策的确立适应形势推行起来就不会抵触。
比如,商鞅说,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
意思是说,利用善民,人民就爱自己的亲人,不爱法制;利用奸民,人民就爱国家的法制,不包庇自己的亲人。
此处的“善”与“奸”,秦律的制定者赋予特定的含义。善是指不肯揭发别人的罪恶的人。奸之意恰与此相反。
商鞅又说,利用善民来治国,国家必乱,以至于削;利用奸民来治国,国家必治,以至于强。
商鞅还说,执行刑罚,如果加重刑于轻罪,那么,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这叫做“在治的形势下去治”。
从这些观点看出,商鞅重法制而轻人情。
他的这些话,让人读起来总不是那么个味道。
就像杨朱说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虽为至理,却听起来相当刺耳,乃至几千年来,除了文人士大夫批判他时作为靶子来用,我们找不到杨朱的思想专著。
务实,务的是当时秦国的实。但行务实之事,则非冷酷“奸人”而不能。
商鞅就是这样的冷酷“奸人”。
然而,只有他还不行,必须要有强大的支持——

秦孝公的支持
任何一场改革,不管是改得好的还是改得坏的,都势必要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疯狂抵抗。
马基雅维利在《君王论》中说,我们必须记在心里,在任何国家中企图推行一种新秩序,那是最难于着手,最险于进行,或者是最少成功把握的。因为一切从旧秩序中获得利益的人们都做了那个改革家的敌人,而一切有希望从新制度中得到好处的人,却都只是些不甚热心的保卫者。这种淡漠心情之所以会产生,一部分因为他们害怕那些受既存法律之惠的人,一部分则由于人类不肯轻信的天性——人们对于任何新事物都不会认真相信的,除非它已为实际经验所证明了。因此,每当机会来到,可以向一个改革家攻击之时,这些反对者们总是以偏激的热情向他进攻,而另一些人却只是没精打采地给他以保卫,处在这二者之间,他是冒着大险的。
商鞅是冒着大险的,因为,他每行一步都要收回公族旧势的权力,最后,甚至为建立郡县制而收回旧贵族的土地,这不是要人亲命吗!
幸亏,他有孝公的支持。
我最近常想孝公二十岁,商鞅三十岁,这两个年轻人,究竟靠着什么,能够在二十年间扳倒了既得利益集团?
孝公一死,商鞅车裂。
只能说,秦孝公嬴渠梁是秦国有史以来最坚韧、最铁腕、最睿智、最远见的君主,没有之一。后世的昭襄王、始皇帝,也都只能望其项背而已。
怎么防止官吏迫害百姓?

在这一点上,我也是服了商鞅了。
官吏仗着手中权力迫害百姓,百姓有冤难诉,这简直就是千古以来最常见的画面了。然而荀子说“各级官吏严肃认真,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没有粗疏草率的,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官吏啊”,这怎能让人相信呢?怎么办到的呢?
商鞅可以。
这家伙变法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愚民”,不能让老百姓知道太多,否则天天胡思乱想,对国家的“耕战”政策有害。
然而,他又让老百姓不断学习。学习什么?学习法律!
《商君书·定分》说,诸侯和郡县一接到朝廷送来的法令,就学习法令的条文。官吏和人民想要知道法令,都来问法官,所以国中的官吏和人民没有不懂得法令的人。官吏明明知道人民都懂得法令,所以不敢用非法的手段对待人民;人民也不敢犯法来干扰法官。假设官吏对待人民不遵守法令,人民就可以去问法官;法官就要把法令所规定的罪名,告诉他们;他们就会拿法官的话,严正地警告官吏。官吏知道是这样,所以不敢用非法的手段对待人民。人民也不敢犯法。
所谓“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这话听起来咋还有点公民权利的意思在里面呢?呵呵。
在一个国家,当官吏没办法迫害百姓时,还有谁能够迫害百姓?
日本学者堀毅在《秦汉贼律考》一文中指出,秦律事实上并不象《史记》或《汉书》等史书所说的那样严酷,而且在罪行法定方面的完备程度堪与唐律相媲美。

衣赐履说:今天先说这么多吧,想讲的太多,太繁杂,梳理起来也挺费劲,大家看个意思就是了。基本上感觉,本文里讲的,与之前讲的《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没有本质上的矛盾,不过,后者确实存在需要修订的地方。本文及后面几篇文章,都参考了刘义光的《能够兑现的法律——你所不知道的秦帝国》一书,向作者表示感谢!
刘义光先生在撰写该书的时候,也参考了很多文献,其中不乏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如:
堀毅的《秦汉贼律考》,籾山明的《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研究》,水间大辅的《秦汉时期县狱史的职责》,大庭脩的《秦汉法制史研究》,工藤元男的《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加藤繁的《汉代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的区别以及帝室财政的一斑》,富谷至的《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文书行政的汉帝国》,永田英正的《居延汉简研究》,等等。
我想,刘先生参考这些作品,是因为国内缺乏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日本人研究得没准比我们深、透,这让人实在有些发冷。我们自己的历史都缺乏人才去研究,更何谈去研究美、日?网民们天天吵着说要对美国说不、要收拾小日本,云云。你连人家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你收拾个茄子!现在是,我们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啊!想想真的好可怕!
刘义光先生,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有个称号叫“民间学者”。那我们的官方学者是否对秦汉的法制有足够的研究呢?我没发现。可能是我看得书少,也可能是研究成果保密,当然,还可能是没人研究,优秀人才都去当官、挣钱了吧。
再次感谢刘义光先生!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22-9-7 23:05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盛世,也未必是老百姓想要的,后世之人,还是应该选择来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