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酒 巷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查看: 14352|回复: 19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复制链接]

在喧嚣的日子里,静静地啃点儿硬书——我陪大家读《通鉴》
写在前面
我写过一首诗叫《镜子》,如下:
翘起的白发
下垂的眼袋
宽了一倍的脸
耷拉的泳圈腰
我不相信
镜子里的那个人
是我
于是
我对那津津乐道了
千年的古训
产生了不容置疑的
质疑
所谓古训,即,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铜都不能“信”,何谈信“人”、信“史”?历代统治者都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却还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来没有哪个王朝因读了史就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始皇“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的政治理想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
然而,还是要读史,因为——
可以留下点干货。网络的碎片让大家狂欢,张五毛的《2000万人假装生活在北京》,引发一片热潮;冯唐憋出来的“油腻的中年男人”没有毁了中年男人,倒把“油腻”这个词给毁了;咪蒙、拾遗们每天发着貌似有理实则毛用没有的鸡汤暖文……各种媒体绞尽脑汁寻找着大众的G点,偶尔搔中,一边假装呻吟一边左顾右盼,这些碎片看似热闹,但每天都被新的碎片所冲刷,有如一波一波涌来的海水,伪高潮退去后什么也没剩下。
而读史,能让你回溯中华民族的兴起,了解这一片江山的由来,仰望诸子百家当年仰望过的星空,凭吊英雄豪杰壮怀激烈过的山河……窃以为,头脑中留点这些东西,比是不是假装生活在北京、能不能甩出一身油腻、鸡汤和鸡精哪个更健康,可能更有价值些。
况且,历史比小说精彩。我的《资治通鉴》已经在书架上呆了十有五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主要是畏惧历史的干巴晦涩。然而真正读进去后,发现生旦净末丑,喜怒哀乐愁,书里全都有。因了《三国演义》,人们知道了魏蜀吴和刘关张,因了《杨家将》、《岳飞传》,杨六郎、岳武穆耳熟能详。然而,比他们贡献大得多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比他们的传奇更传奇的传奇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未经小说评书演义流传开来,老百姓无从知道而已。大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对中国疆域的变化,小到西瓜、葡萄什么时候落户中国,偏到赵飞燕究竟能不能在手掌上跳舞,执到王朝的灭亡与皇帝的生育能力究竟有没有联系……你会在本已经过修饰打扮的历史中,咂摸出种种有趣的玩意儿。
可能,看待事物更为公允。话说有一个太监,因参与宫廷阴谋有功,加俸封侯,位比九卿;再靠溜须投机,权倾一时,满朝文武无不服膺,后因权力中枢换人,畏罪自杀,为万人唾。这个太监发明了一种东西被称为“蔡侯纸”,这个太监的名字叫蔡伦。西汉大将陈汤在两千年前说了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读之热血激荡,然而,时人称其“贪财好色”。陈汤之赫赫战功消解不了他的“贪财好色”,蔡伦之阴鸷狡诈也埋没不了他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和事,“一白遮百丑”或“一黑臭万年”都不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最不济,也能给吹牛时加点分。当别人为“华月”还是“毕月”掐架时,你可以很随意地告诉他们,芈八子是排在第几档的妃子;当别人正纳闷贰师将军李广利为啥指挥两支部队时,你可以淡定地告诉他们,汉武帝要抢大宛国的汗血宝马,那些马藏在大宛国的贰师城,所以称他为贰师将军。当各种或惊诧或敬仰的目光轰炸到你的脸上,会让你有一种不一般的牛逼感。
对我自己而言,感觉到被裹胁在欲望的大潮中,出的汗都带着一股子浮躁味儿,于是想静下心来,啃本硬书
可是,为什么选《资治通鉴》?——
无他,一是这书足够“硬”,二是这书我恰好有。
那么,怎么读?——
阅读内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很重要但是有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涉及的一些历史常识(比如,芈八子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有些细碎或无聊的内容,比如某年日食、某年祭祀、某部落反叛等,除非必要,就老实不客气跳过去。另外,对一些比较重要或有趣而又记述过于简略的内容,我打算参考相关史书加以补充。
体例安排:《通鉴》是编年体,时间脉络清晰,但一些重要的人或事的记述往往分散在数十年间,对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时有跳跃感、断裂感。我的想法是以编年为基础,根据叙述需要,或上溯若干年,或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归并来写,使读者不会因在几十年间跳来跳去,感觉到内容的支离破碎。感谢柏杨先生,让我这样古文功底停留在初中水平的人,能够顺利把《通鉴》读下去。笔者虽然水平有限,也学柏杨先生,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以“衣赐履说”的形式加以阐述。个人的斤两与柏杨先生等史家无可比较,微信的好处就是能给咱们普通人一个发言的机会。
节奏安排:《资治通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历史,我的版本是三十六本,一万五千多页,即使一周读十年,也需要两年半时间,听起来有些吓人,不过不要紧,我慢慢梳理撰写,读者慢慢看,一天花个三五分钟,啥时读完啥时算。
行吧,让我们开始吧!

6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2-5-8 10:28 |显示全部楼层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1)

公元前403年,是让儒家知识分子极为愤怒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受到周天子的册封,于是,三个封国大夫摇身一变成了三个国君,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乱臣贼子得到承认,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人把这一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司马光选这一年作为《资治通鉴》的起点。

周天子册封,使韩、赵、魏成为诸侯,就好比姨太太晋升为夫人,有了正式名分。如果没有实力,姨太太怎么可能上位?实际上,韩、赵、魏早就瓜分了晋国,这就要话说从头。

据说,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于公元前544年到晋国出差,与晋国的三个大夫韩宣子、赵文子、魏献子见面会谈后,预了一个神奇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也(如此神奇的预言,我们姑且听之,呵呵)。

此时,晋国比较强大的大夫有六家,谓之六卿,除韩、赵、魏之外,还有范、中行、智三家。在晋国办事,国君说了不算,得找这六家去办。究竟谁说了算,还要看枪杆子在谁手里;都有枪杆子,那就看谁的枪杆子更硬、更利、更猛。公元前458年,智氏联合韩、赵、魏灭了范氏、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其实基本上被智氏独吞,其他三家没捞到多少油水)。

此时,智氏在四卿里力量最强,扛把子名智瑶,史称智伯,晋国国政,皆出其门。当初,智伯的老爹智宣子要指定智伯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反对,他认为,智瑶优点突出: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各项技能,文章流利,坚决果断(真全才也),但也有一个致命缺点:胸襟狭窄,刻薄寡恩。才干超群,必然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容人,则众叛亲离。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必被灭族。智宣子听不进去,坚持立智伯。于是,智果立即分家出去,并在晋国太史处立案,另立族谱,改姓“辅”。

衣赐履说:易经上说,履霜坚冰至。智果果然智慧,一眼看到数十年后。智氏被灭族时,智果后人因姓“辅”而得免。

智伯继位后,果然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瞅瞅这两个国君的谥号,被乱棒打得离家出走的曰“出”,被人搁在国君位子上说什么都不算的曰“哀”),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伐齐、伐郑,威震诸侯。聪明能干而又胸襟狭窄的人,位置越高越危险。智伯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先是戏弄韩康子,然后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族人智国劝他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笑说,我就是祸患的化身,我不祸害别人就是他们的造化,谁敢祸害我?

不久之后,智伯要求韩康子割让领土,把韩康子气得差点吐血。上次被智伯一并侮辱的家臣段规劝说,智伯贪婪而刚愎,如果不给他地,恐怕会对我们动武。不如给他一块地,他得了甜头,一定又向别家要地,别人不给就会发生战争,我们既逃过一劫,又可以坐以待变。于是,韩康子割让一个万户人家的城市给智伯。

衣赐履说:韩康子割地也没安好心,他是巴望别人跟智伯闹起来,他收渔翁之利。回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个日本鬼子就能押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去枪毙,没有一个逃跑的,更没有一个反抗的,难道他们不想跑吗?否!他们都想等第一个跑的、反抗的,他们可不想当第一个送死的,所以,大家都死,岂不悲哉!

果然,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和韩康子一样,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割让一个万户人家的城市给智伯。

再往后,用磕膝盖也能想出来,智伯必须立即向赵氏首领赵襄子要地,然而智伯没想到的是,这个赵襄子又臭又硬,居然不给!还放出狠话来说,有本事智伯你自己来拿啊!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5-9 10:27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8 10:32
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啊

梦里取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5-9 10:29 |显示全部楼层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2)

在此,还得讲一下赵襄子为什么敢说“不”,这又得话说从头。赵襄子名赵无恤,老爹叫赵简子,赵简子要立继承人,在长子赵伯鲁和幼子赵无恤之间犹豫。实际上,赵无恤是庶出,小老婆生的(《史记》上说,无恤母是赵简子侍婢,连小老婆都算不上,还是狄人,狄人相对于汉人,就如同黑奴相对于白人农场主。但也许正是异族通婚的原因吧,赵无恤聪明而刚毅),据说长得还特别对不起观众,照理说基本上竞争力不强。赵简子给两个儿子各一只竹简,上面刻有相同的训诫的话,并让他们牢牢记住。三年之后的某一天,赵简子突然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背诵那段话。伯鲁当然很鲁,张嘴结舌,一个字也背不出。而无恤则不但流利背出原文,甚至还从袖子里取出了竹简,让老爹大感欣慰,一举奠定了成为继承人的基础。

衣赐履说:柏杨先生认为赵无恤能够三年竹简不离身,此事颇为蹊跷,也许赵无恤在老爹身边安排有暗探也未可知。我倒觉得未必,因为从后面赵无恤临终前确定继承人的情况来看,他似乎不大可能会为了谋取权力而大动心机,我感觉如果真有这事儿,只能说明无恤的记性一定特别好,在我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见过不少领导,记性好到令人瞠目咂舌的地步。

《史记·赵世家》记载,前464年(晋出公十一年),智伯伐郑,赵无恤为将,智伯酒醉,强行灌赵无恤酒,还殴打赵无恤,赵氏家臣要以死相拼,被无恤制止。而智伯回国后,还要求赵简子废掉无恤,另立太子。这些事情合到一起,无恤对智伯的忌恨已非一日之寒。

此番智伯如法炮制,更加过分,向韩、魏要地,并未要求具体城市,而向赵襄子要地,点名要蔺邑、皋狼(均位于现在山西省吕梁市)。前仇新恨聚在一起,赵襄子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智伯本来都指派人员去接收土地了,结果遭到拒绝,韩、魏都割地,你赵襄子凭什么不割?是可忍孰不可忍!

双方都不可忍,于是,开打!智伯命令韩、魏出兵,与智伯一道,三家一块干赵襄子。赵襄子打不过,跑!一路跑到赵家的老根据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到了晋阳,赵襄子巡视一周,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的箭矢。手下汇报说,早年修建晋阳时,先人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读如族,即箭头)。于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未雨绸缪多么重要)。

前454年(晋哀公三年),三家大军围攻晋阳,鏖战三个月不下,又围困一年多未克。于是智伯掘晋水(汾水)灌晋阳,城中变为泽国。

晋阳城外的水越来越高,眼见就要漫过城墙,魏桓子和韩康子陪同智伯在城外高冈上巡视,智伯见晋阳城即日可破,不禁高兴起来,说,到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智伯说者无意,韩、魏听者有心。魏桓子用手肘轻轻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轻轻碰了一下魏桓子,他们当然怕得要死,汾水可以淹晋阳,也能淹安邑(山西省夏县,魏的根据地),绛水可以淹平阳(山西临汾,韩的根据地)。
智伯的谋臣絺疵(絺,读如吃)提醒说,韩、魏可能会叛变。

智伯问,这话怎么说?

絺疵说,我只是通过人之常情加以判断。我们跟两家约定,消灭赵家后,三家共同瓜分赵家领土。眼见晋阳就要攻破,他们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两人却忧形于色,很显然,他们一定会想到,一旦赵家灭亡,下次的对象就会是他们,因此,韩、魏之间如果没有阴谋,那才奇怪。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韩、魏二人,两人委屈万状,指天发誓说,这一定是赵家的反间计,挑拨盟友间的感情,使你因怀疑而防备我们,进而松懈了攻击晋阳的军事行动。试想一想,我们人再傻,也不至傻到舍弃已经到嘴边的赵家领土,而去干危险万状必不可成的荒唐勾当。

二人告辞后,絺疵进来,质问智伯,你是不是把我说的话告诉那两个家伙了?智伯吃惊道,你怎么知道?絺疵说,我发现他们抬头向我凝视了一下,加快脚步,低头走掉,很显然,他们已经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肺腑。智伯当然不肯承认自己居然也会犯错,两人不欢而散。絺疵既已嗅到危险,找了个机会出使齐国,脱离险地。
衣赐履说,絺疵何等人才!见一叶而知秋,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前面说过,聪明能干的人,如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自己认为永远正确,即使内心知道别人正确,这品性都逼迫他不能承认。智伯之败,咎由自取。但也不得不服,智伯手下还是有能人的,絺疵为一,后面要讲到的豫让也是一个,所谓没有百分百的坏蛋。故意把一些私密的话告诉别人,并不完全都是错误的,比如光武帝刘秀就经常把别人抵毁的话告诉被抵毁的人,当事人知道后明白这是##对自己的信任,于是更加忠心、更加谨慎。而智伯把絺疵的话转告韩、魏,我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我们知道结果,就是牛逼的人如果犯错,一错就万劫不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5-9 10:29 |显示全部楼层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3)

晋阳城中,赵襄子心急如焚,派出谋臣张孟谈,连夜潜出城外,会见韩康子、魏桓子。张孟谈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如今智伯带着你们伐赵,赵一亡,接下来就是你们。韩、魏两人本是一样的想法,于是立誓保密,约定日期,共同伐智。

到了约定日期,赵襄子派出精锐部队,突击智家守军,反决堤防,大水倒灌智氏阵地,军营大乱,韩、魏两家部队,乘势从两翼夹攻。赵襄子亲率人马奋勇当先,生擒智伯,立即斩首。接着把智姓家族全部屠灭。只留下智果不死,因为他早已改姓为“辅”(有时越读越有意思,改什么姓不好,非要改个奇怪的“辅”,我猜,智果就是以这个姓来说明,我不是野心家,更不想当老大,我只是个“辅臣”而已)。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氏领土。

衣赐履说:司马光在此评论说,智伯之败,在于他的才能胜过他的品德。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在经不住推敲。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我就未见他的品德胜过了他的才能;宋襄公因品德高尚被楚国军队打得大败,身死为天下笑,被毛主席评价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我看品德远远胜过了才能。不知司马光在评论智伯时,是否想到此两位。此外,在整个事件中,韩、魏都是相当被动的,如果赵襄子也如他们一般割让土地,势必智伯会有新一轮的无理要求,就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智伯迟早要把三家吞掉。伟哉!襄子!

直到本年(前403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任魏国第一任国君,称魏文侯。

韩康子的孙子韩虔任韩国第一任国君,称韩景侯。

赵籍任赵国第一任国君,称赵烈侯。在此要说明一下,借司马光的“才能品德”论来看,赵襄子固然才能卓越,然而其品德似乎还在才能之上。赵襄子非常爱戴他大哥赵伯鲁(就是那个背不出训诫的大哥),所以,他自己有五个儿子,都没有定为继承人,倒把赵伯鲁的孙子赵浣(读如换)定为接班人,称为赵献子。前425年,赵襄子逝世,赵浣继位,几个月后,襄子的弟弟赵嘉驱逐了赵浣,自己继位。前424年,赵嘉去世,赵姓家族长老决定,为了避免争位,把赵嘉的儿子诛杀,重新迎接赵浣复位。赵浣生赵籍,成为国君。

衣赐履说:权力之争,至为凶险。赵嘉的儿子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但他的死可谓飞来横祸。再往后几千年,再没有见过赵襄子这样的人,我不抢位子就不错了,我还要让位子,不可能!晋国一分为四(还有一小块仍归晋国,没有赶尽杀绝),韩、赵、魏均入七雄,可以想见当年晋国有多强大!宋神宗赵顼为这部巨著起名《资治通鉴》,并在前言中交待,司马光之所以从本年开始记述,是由于周威烈王于本年下令擢升韩、赵、魏三家,当封国国君,标志着周王朝纲纪已毁。山西省简称晋,也有人称其为三晋,历史由来就是三家分晋,当然,那时的晋国范围更大,除现在的山西省外,还包括河北、河南等地。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5-9 12:37 |显示全部楼层
简一竹 发表于 2022-5-8 21:35
粗粗看过,没楼主这么细致。欢迎楼主入驻华夏。

我已经读了五年,才读到三国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5-9 15:42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要码字,不得不来回看,还有就是脑子不好使,看了就忘,不得不重复看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5-9 17:31 |显示全部楼层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9 16:02
且将历史依次捋。

这个解释我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5-9 17:33 |显示全部楼层
光阴之逆旅 发表于 2022-5-9 17:25
楼主的ID 衣赐履,就想起 衣带诏~那个可怜的汉献帝,不过 结局还好
那时 对逊位的皇帝都不赶尽杀绝

我还没读到东晋灭亡。司马氏倒是没有把曹氏灭门,曹髦之死,是主动求死的。我印象里,杀前朝皇帝,应该是从刘宋开始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5-9 23:41 |显示全部楼层
光阴之逆旅 发表于 2022-5-9 17:50
楼主是天涯煮酒来的 ?
我很早就在那里潜水,以前高人很多的。我后来不太去了

是从天涯过来的,在天涯我也是新人,呆了差不多半年了吧,前几天有个叫废金的网友推荐来这里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5-10 01:04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0 00:03
那是我的马甲。这个板块刚开辟不久,定位历史、民生等,想多找些朋友过来玩。

我逛天涯时顺带会挑 ...

谢谢版主!确实感觉比天涯宽松很多,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5-10 11:16 |显示全部楼层
02行刺的和被刺的,都值得敬仰——豫让刺赵襄子

说到智伯,则不能不提豫让,这哥们儿也被太史公收入到《刺客列传》中。豫让早年跟着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混,智伯灭了范、中行后,他又尊智伯为老大,此后一直跟着智伯,没再瞎投简历了。

韩、赵、魏三家灭了智伯后,族智氏全族。豫让有幸逃脱,决心为智伯报仇。他思前想后,觉得智伯之所以被杀,全是由于赵襄子的缘故,后来又听说赵襄子把智伯的脑袋割下来,在头骨上涂了漆,用来当酒壶(原文为“饮器”,不知是酒壶还是酒杯)。也有一种说法是拿来当夜壶(我实在是搞不懂,那玩意儿放也放不稳,洞眼儿又多,不管是当饮器还是夜壶,肯定洒得到处都是,呵呵),这让豫让更加愤怒,所以,他就准备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豫让逃到山里,向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对我如知己,我必为他报仇,就算死了,我的魂魄也不会感到惭愧了。然后他就改了名字,跑到赵襄子家里应征当个杂役(看来赵襄子用人“政审”不太严格)。有一天,豫让拿着匕首躲在厕所里,准备等赵襄子上厕所时一刀弄死他。人有三急,赵襄子也是人,地位再尊贵也不能让他人代劳,趿拉着拖鞋就向厕所冲去;可是赵襄子又不是普通人,他到了厕所边上时,突然心里面通通乱跳,于是就问左右,打扫厕所的人是谁啊?左右把豫让抓过来盘问,一问,是豫让,手里还拿着刀,说是要为智伯报仇(真实称!问啥说啥)。

左右就要杀了豫让,赵襄子说,算了吧,这是个义人啊,义薄云天!智伯死后,一个后人都没有,他只是个臣子,还能为智伯报仇,这是天下不多见的贤人,放了他吧。

豫让正要走,赵襄子又问,今天我放了你,能不能化解这段冤仇?

豫让说,您放了我,是您对我的私人恩惠;我要为智伯报仇,是我作为臣下对主公的大义,我还会来杀你的。

赵襄子的左右说,这家伙又臭又硬,不杀他终究是个祸患。

赵襄子说,我既然已经答应放了他,怎么能失信呢?以后小心防范也就是了,然后当天就搬回晋阳城,以躲避豫让之祸(读到此处,对赵襄子的敬意油然而生)。

豫让回到家中,一边郁闷一边想办法,赵襄子这回有了防备,他的手下也都认识自己了,以后怎么下手好呢?最后,决定整容。豫让不知用什么药物,涂遍全身,浑身上下长满癞痢,然后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声音弄哑,搞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想想这哥们对自己能下这么狠的手,I服了Him!)。然后他跑到市集上乞讨,看有人能认出他不。他妻子经过,没认出来,但有个朋友认出他了(为什么老婆认不出而朋友能认出他来?因为啊,太史公想让豫让说话,必须有个朋友能“认”出他来,呵呵),问他,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朋友看他这个样子,不由流下泪来,说,以你的才能,如果真要报仇,何苦如此呢?你只要假意臣服于赵襄子,立些大功,赵襄子一定会欣赏你的,那时一定会经常与你接近,此时,你随时可以找到机会刺杀他,又何必把自己糟蹋成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呢?(这朋友真是个高人,与田忌赛马中的孙膑是不相上下了!)再说了,你现在弄成这个鬼样子,想要刺杀赵襄子不是更难了吗?豫让说,如果我委身于赵襄子,然后又刺杀他,那是怀着二心对待主人。我现在想刺杀他是很难,但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要让天下后人,那些怀着二心对待主人的人,我要羞死他们!(看到这里,我真是热血沸腾了!出离敬佩了!)

此后,他就天天等机会。有一天,赵襄子出门,豫让躲在赵襄子要经过的一座桥下面,准备等赵襄子一上桥,就跳出来给他几刀。也是赵襄子命不该绝,这次他的心没有乱跳,而是他的马嗅到了危险,走到桥边,死活就不挪窝了,乱蹦乱跳,就是不往桥上去。赵襄子对左右说,一定是豫让来了,他肯定在桥下面。(牛人就是牛人!牛人的马就是牛人的马!)手下人一搜,果然,把豫让给扽(音den,去声)出来了。

赵襄子这回是真生气了,质问豫让,你曾经也当过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但是这两家都是被智伯灭掉的,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智伯,成了智伯的臣子。这回对我怎么不是这样呢?我虽然灭了智伯,你怎么不像投靠智伯那样投靠我,反而追着我不放,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我给范氏、中行氏当臣子的时候,他们对我也就像对阿猫阿狗一样,给口饭吃而已,所以我也就像阿猫阿狗对他们一样;可是我给智伯当臣子,智伯待我有如国士,我当然要以国士的标准回报他!

赵襄子听他说完,十分感慨,说,你对智伯确实没说的,你的声名也传出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我已经放了你一次了,我做得也算仁至义尽了。虽然我很欣赏你,但我也不能拿我的命开玩笑,放你一次也可以了,这次我不会再放你了。然后让士兵把豫让围起来。

豫让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上一次您放了我,天下没有不称颂您的。这次我本难逃一死,但请您再成全我一次,把您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几剑,也算是我为智伯报仇了吧,这样,我死而无憾了,死后也不会觉得有愧于智伯了。

赵襄子听他说完,也是从内心深处对豫让既敬佩、又怜悯,于是把外衣脱下来给豫让。豫让三次跳起来用剑刺衣服,然后说,我可以无愧于智伯了。说完自杀了。他死后,赵国的志士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流泪。

有传说,赵襄子回去以后不久,背上起了三个大毒疮,最后毒疮迸裂而死,就是豫让在他衣服上刺的那三剑弄的。

衣赐履说:世上很多事情不能仅仅以对错来判断。比如豫让,很难来评价他的行为,他肯定不是那种识实务者为俊杰的人,但他那种精神,那种要羞死后世对主人三心二意的人的那种精神,不由不让人从心眼儿里敬佩!但是豫让啊,你可知道,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本就没有脸皮,没脸没皮的小人能被你这近于疯狂的举动羞死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5-10 16:49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都是经过改造的。要离的事,在战国之前,《通鉴》里没有,所以我就不讲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5-11 11:41 |显示全部楼层
03“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面含意无非是做好自己、管好家庭,然后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还常有文章解读这句话说,首先要修身正己,其次要清正家风,方能治理国家。

那么,“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封建制度。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在我们的意识中,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大清国灭亡的两千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就是封建社会,对那些思想比较保守、跟不上时代的人,我们称其为老封建,他们的思想是封建思想。封建似乎成为不求上进、因循守旧、甚至欺上瞒下、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的代名词。

社会制度如此分类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恰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基本结束了封建制度。

周朝灭掉商朝之后,定都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王”,被人们尊称为“天王”,周武王即周朝第一任王。武王在意识形态上继承了商朝的遗产,但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了封建制。

什么叫封建?

所谓封,就是划分土地,由周天子派人在这块土地周围犁出一道沟,然后种上树,这个就叫封。所谓建,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任命国君,就是这块土地上的最高统治者。

下面,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天下、国、家这几个概念的关系。

所谓天下,就是周王朝所统治的地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是周天子能知道的地方,几乎都在他的统治之下,这就是“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天下之内,要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委派信得过的人去代理天子统治当地人民,这就是封国。武王把天下分成很多封国(有说数百个,有说数十个),每个封国都委派一个人去统治,这个人就是诸侯,也称为该国的国君。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表示地位的尊卑,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齐国,是侯爵国;嬴姓家族被封到秦国,是伯爵国;芈姓家族被封到楚国,是子爵国,等等。

每一个封国也象周天子一样,可以将自己的封国分为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指派一个人去掌管,这些封国下面的小封国,就是“家”,家的首领就是大夫。因此,那时的国和家,与现在意义上的国和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封国建家的制度,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被逐渐废除。秦始皇将全国分为若干郡,郡下面又分为若干县,所以叫郡县制。乍一看,封建制与郡县制没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很大。

首先,在封建制下,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所有诸侯封国都要听他的号令,但实际上随着封国之间的兼并和周王朝的衰落,各封国对周天子渐渐不那么言听计从了,而在郡县制下,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要听中央***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其次,封国有自己的部队,自己的税收,周天子所有的,封国几乎都有;而郡县制下,各个郡是不能有自己的部队的,部队全部由天子掌握,调动部队必须经过天子同意,否则就可以论为谋反,是要诛九族的。全国统一税赋,各郡县的官员可以互调,全部直属中央。

再次,封国可以继续建家,国和家在某种意义上是私人领土,但郡县制则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长官可以有自己的地,但不是封地,他可以收租,但不是收税,他地上的人可以种他的地,但那些人并不隶属于这个人。
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封建制下,国和家都可以世袭罔替,子承父业或者兄终弟及,而郡长县长可没有这个特权。

因此,“家”就是小一点的“国”,“国”就是大一点的“家”,“齐家”之后再“治国平天下”就符合理论逻辑和运行逻辑。实行郡县制以后,“家”逐渐转变为现在家庭的概念了,把“齐家”理解为管好老婆娃娃就要闹笑话了。
前面讲的“三家分晋”,并不是说三家人把晋国给瓜分了,而是“家”的首领——大夫把晋国给分了,前403年,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后,三个“家”变成了三个“国”,韩、赵、魏三个大夫也就变成了三个国君。人家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齐家治国,呵呵。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5-11 13:12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1 12:00
学习了。不读此文还真没意识出这个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5-11 15:19 |显示全部楼层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5-11 13:44
看镰仓幕府,武士即为家臣。
各藩主,即家主。

日本的情况我不了解,看起来有点类似,但规模比我们要小得多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5-11 15:21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1 14:01
主要说的是赵襄子的两次未卜先知,那太神了吧。

未卜先知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我现在读到三国末期,各种未卜先知多得很,人民群众需要这种传奇的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5-11 16:16 |显示全部楼层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5-11 16:11
级别降一级。
像朝鲜的王,儿子只能称为世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5-12 10:29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2 09:45
宝贴,已申请全坛置顶。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5-12 10:32 |显示全部楼层
04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齐国名将田穰苴

后面我们会讲到大神吴起,而田穰苴(读如瓤驹)作为烘托吴起风采的陪衬,有必要先在这里唠两句。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生卒时间不详,是齐国大夫田完(田姓齐国的始祖)的后人。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击齐国的东阿和甄城(山东省境内),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军大败,齐景公既恼火又忧虑。宰相晏婴(就是那个“二桃杀三士”的策划者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主角)向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文韬武略当世少有,希望国君能试试他(从田婴的话中我们约略可以窥得,那个时代,嫡子和庶出子不但待遇差别大,甚至可能连智商高低都受到歧视,虽然有不少庶出者后来也身居高位、大权在握,比如前面讲过的赵襄子,但他们付出的努力恐怕与嫡子相比是天差地别吧)。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和他探讨军国大事,相见恨晚,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老大,我地位太卑微,您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我怕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我的权威树立不起来,没办法带兵打仗,希望您能派一位您信任、大家都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这样我就好发号施令了。齐景公答应他的要求,派宠臣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明天正午在营门会合,可不许迟到哦。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木表即在地上立一个木杆,通过太阳投影判断时间,相当于日晷;漏壶即水漏,也是古代计时工具),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牛逼,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我不到你们还能提前开拔不成?平时应酬就多,这次要出发打仗,那些亲朋好友大臣小吏排着队为他饯行,一碗一碗地干,把庄贾喝得这个美。正午到了,庄贾还没影儿。穰苴一秒钟都不耽误,立即砸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打着酒嗝来了。

穰苴问,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

庄贾讪讪解释说,没办法啊,人缘太好,亲戚朋友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

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在前方拼命,国君吃不下、睡不安,举国上下的生命都在你的身上,你居然为了送行喝成这样!
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依军律,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怎么惩处?

军法官说,应当斩首。

庄贾一听,玩儿真的啊!这酒也醒了,嗝儿也不打了,赶紧派人飞马报齐景公前来搭救。可惜人家田穰苴请你来就是为了要杀你,杀你就是为了立威,报信的人刚走,穰苴立即下令行刑,一刀砍了庄贾的脑袋,示众三军,全军将士无不震慑。

衣赐履说: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穰苴向齐景公要人当监军是假,杀监军立威是真,慢说庄贾日暮才磨磨蹭蹭到了军营,就算只迟了一秒钟也要他死;即使没有迟到,也会找其他理由干掉他;至于在军队前宣布法令,恐怕一共也就那么几条,就是为斩杀庄贾而量身定制的。否则,明知道要出征,为什么不派人去把庄贾从酒桌上拉过来,或至少警告一下?我估计他早就在脑海里排演好多回了,见到庄贾之后,行个军礼,微笑着说,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田穰苴,鸡贼得很,呵呵。

之后,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律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当场被吓个半死。穰苴接下来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于是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倒霉的仆从、马车和那匹马,招谁惹谁了?)。穰苴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

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尉他们。还把自己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跟士兵分享。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撤军了。燕国也撤军,但因渡黄河时队伍松散,穰苴派军追击,打得燕军大败,收复了沦陷领土。齐景公后来任命穰苴做大司马,再后来穰苴干脆以官职为姓,故又称司马穰苴。

齐威王时派人研究讨论古代的各种“司马兵法”,而把大司马田穰苴的兵法也附在里边,故而定名叫《司马穰苴兵法》。

衣赐履说:司马穰苴斩庄贾立威,一下子就让人想起孙子斩吴王爱姬立威,将军威望不足,恐怕难以打出胜仗来。总体上感觉穰苴比吴起善于自保,杀庄贾以立威,放使者以给齐景公面子,至于那个倒霉的仆从,在穰苴眼里根本就算不上人,说杀就杀了,有谁会想到那仆从的老婆孩子呢?而庄贾,作为景公宠臣,想来自己也觉得在景公心目中很有些分量吧?然而,说杀也就杀了,穰苴凯旋回来,升官发财,景公哪里还想起庄贾是谁?宠臣还不好找?想要的话,车载斗量,要多少有多少,呵呵。另外,我怎么感觉司马穰苴这仗打得有点让人不服呢?虽然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交战的最高境界,不过,一听说司马穰苴整训部队三天,晋军、燕军掉头就跑,这也太儿戏了吧?在读这一时期的史书时,经常感觉一记到齐国就有点吹牛逼的感觉,好像史家都是齐国人似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包括齐相田婴“二桃杀三士”,给我的感觉就跟神话似的,毫无可信度。

另,有朋友说,光读史,不联系实际,恐怕没人爱看。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儿,那就说两句吧。不管混体制的还是混企业的,谁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你的领导或老板再欣赏你,再夸你是根很大很大的葱,你也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太牛逼了,时刻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因为,司马穰苴砍了庄贾的脑袋后,齐景公可一滴眼泪都没流啊,人家该喝酒喝酒,该把妹把妹,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2-5-12 15:54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2 13:55
好看。

有个小提问,赵襄子既为“幼子”,不是最小的么,他还有弟弟?

幼子指年龄比较小的儿子,不一定是最小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5-12 15:56 |显示全部楼层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2-5-12 12:16
周时期的诸侯国分同姓与异姓
例如文中提到的齐国楚国秦国属于异性国
当时同姓国都有谁

这个我没有详细研究,您需要查看专门的学术文章。抱歉!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5-12 15:57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2 11:31
又立威又树立纪律。主要是临阵为帅,上下都不熟悉,杀一儆百效率最高。

古代某后生要娶妻,妻子各 ...

高!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5-12 16:36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2 16:25
好看,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读这个最好,又接近史实又能看到评论,还省力气

追更

不知道你能追更多久我已经写了五年,才到三国,后面估计还得写十二到十五年,有信心追更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5-12 22:25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2 18:14
必须追,你要再写个三五十年,说不定我有了念想,能长命百岁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5-13 10:25 |显示全部楼层
05到哪里都“犯小人”的全能型CEO——大神吴起

衣赐履按:战国时期,由于各国间的竞争,对人才的需要量大增,这就给非贵族出身的士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如果把各封国比作公司,那么国君就是董事长,董事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招聘合格的CEO,只要你有能力有本事,不管是土鳖还是海龟,很可能一夜之间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部分CEO都有专业倾向,有的擅长经济,有的擅长外交,有的擅长军事,而吴起是一个全能的CEO,哪个公司和他签了合同,哪个公司立即股价大涨。然而,吴起的悲惨命运与他的治国成就完全正相关,成就越大,命运越惨,这是个值得所有人思索的问题。

魏文侯魏斯,尊重贤能,礼贤下士,各国能人听说后,纷纷到魏国来投简历。

卫国人(今河南省濮阳市)吴起,在鲁国担任官职。鲁国物色大将,而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鲁国***怀疑一旦跟齐国发生战争,吴起不一定能够忠心不贰。于是,为了表忠心,吴起把妻子杀掉,然后击败了齐军。于是有人向鲁国国君挑拨说,吴起从前跟曾参(孔子学生,以诚实守信闻名,著述甚多,被后人称为曾子,尊为宗圣)上学,老娘逝世,他不奔丧,曾参认为他不孝,跟他断绝关系。现今他为了当上大将就害死妻子,这种人残忍无耻。而且我们鲁国是一个小国,一旦传开来说我们有力量大破强敌,恐怕各封国会联合抵制,打我们的主意,鲁国就吃不了兜着走。

吴起得到消息,恐怕被杀,听说魏文侯贤明,就投奔魏国。魏文侯征询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既贪财又好色,可是,如果率军作战,就算是齐国名将田穰苴(读如瓤驹,牛人,咱们前面已经讲过他的故事了)也打不过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担任大将,攻击秦国,占领五个城市。

衣赐履说:吴起是卫国人,出生于公元前440年,曾参是鲁国人,公元前435年去世。我们不由不乐出声来,曾参去世时吴起五岁,他是如何向曾参学习的?如何做到母死而不奔丧的?不由掩面。谎话编到这个程度,依然骗住了鲁国国君,吓得吴起撒腿就跑到了魏国,我也是无语了。我还有个纳闷的地方就是,柏杨先生为什么没在书里指出这一点呢?除非此曾参非彼曾参也。由此来看,吴起杀妻求将的事,其真实性恐怕也要打个折扣。
吴起身为大将,可是却跟最卑微的士兵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就在地上,连床都不用;行军时徒步,绝不骑马;亲自背负干粮,不用士兵帮忙。士兵中有人害疽疮的,吴起亲自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兵的娘听到这件事,痛哭失声。人们说,你儿子不过一个无名小卒,而大将军给你儿子吸脓,你还有什么可哭的?娘亲说,当年,吴起曾为孩子的爹吸过疮脓,孩子爹奋力杀敌,战死沙场。而今吴起又吸孩子的疮脓,不知道孩子将死在何所,怎么能不哀伤?(我总觉得这个事儿有点邪乎,可能是谣传。)

前397年,魏文侯去世,儿子魏击继位,是为武侯。一次,魏武侯乘舟顺着黄河飞奔而下,水势奔腾,峭壁夹岸,行到中游,武侯心情激荡,对旁边的吴起说,多么美丽的锦绣江山啊,固若金汤,这是我们魏国的至宝啊!吴起说,国家的安然不在地势险要,而在领导人的品德。从前三苗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鄱阳湖,可以说万无一失,但因为头领堕落,夏禹把他们消灭了。到了夏桀时,首都在安邑(山西夏县),东有黄河、济水,西有会山,南有伊阙(洛阳市南),北有羊肠阪(山西省平顺县东南太行山中)。可是政治腐败,商汤把他赶下宝座,放逐远方。等到商纣出场时,西边是孟门(山西吉县西),东边是太行山,北方有恒山(非山西恒山,在河北省曲阳县北),南方有黄河,可是他暴虐无道,周武王把他诛杀。由此看来,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如果主上不为国家尽责,恐怕现在跟主上同船的亲信,到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敌国的人啊。武侯搔了搔脑袋说,我谨记你的话。

衣赐履说:对吴起之言,武侯虽然表示认同,不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吴起为人有多直,他的话有多让人不爱听啊!连我一介布衣都看得面红耳热,武侯当作何想?吴起拙于谋身,就这一段已显露无疑。另外,《史记》和《通鉴》上都记述,吴起说“在德不在险”,这个“德”我总觉得未必是指“品德”,吴起是兵家,甚至可以归为法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儒家,只有儒家对“品德”的要求至高无上,对“品德”的作用夸大到极致,所以,我感到吴起所谓的“德”,应该是德行与智慧的结合。

魏武侯任命田文(此田文非孟尝君田文)担任宰相。吴起不高兴,他对田文说,我想跟你讨论一下你我对于国家的贡献,你以为如何?
田文说,好。
吴起说,指挥武装部队,官兵们愿意牺牲性命,使敌国惊惧,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使***的功能充分发挥,使全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库充实、社会富庶,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防卫西河(潼关以北的黄河),秦国不敢向东侵略。而韩国与赵国不敢不对我们唯命是从,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靠!你这也不如那也不如,凭什么你官位比我高?
田文说,主少国疑,有权势的重要官员互相猜忌,随时可能发动政变,民心恐慌。此时,你觉得宰相的位子应该属于你,还是属于我?
吴起沉默很久,说,我承认,应该属于你。

衣赐履说:一代战神、全能的国之栋梁,文治武功后勤都比田文高出好几个珠穆朗玛峰去,然而当不了宰相,被田文一句“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噎死在那里。充分说明,不是吴起能力素质不行,是他在官场上搞关系、摆平衡不行,尤有甚者,做事他不怕,做人太老实,在鲁国被人诬蔑,紧接着在魏国要被陷害,最后在楚国被一群屎一样的人害死。如果一部《资治通鉴》,就是讲述官场中人如何斗争,其实想来想去,不看也罢。另外,文侯于公元前397年逝世,享年七十六岁,武侯是文侯的嫡长子,虽然史上没有记录其出生时间,但古人生子甚早,如汉文帝十四岁就生了汉景帝,即使文侯四十岁生武侯,继位时也应该三十六岁了,什么叫主少国疑?我想,吴起之所以沉默良久,主要可能考虑的是王室贵族、位高权重者他无法摆平,只得长叹一声,说出违心的话来。

田文死后,公叔任宰相(看,武侯还是未用吴起,这说明什么?),他的老婆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忌妒吴起的超凡才能,想把吴起排除。他的一个仆人说,这事儿好办,吴起这人虽然很有才,但他行为刚直,喜欢胡说八道还不知道会招来祸患。咱设个套儿,摆他一道。你去向国君报告,就说吴起了不起,是大才,可是我们魏国是个小国,恐怕留他不住。如果许配给他一个公主,他肯定就留下来了。如果他志不在魏国,非投奔其他大国不可,必定拒绝这次婚姻。然后,你在家设宴款待吴起,席间让夫人对你百般羞辱,而你要装作被欺负惯了样子。吴起一旦看到连宰相都被公主不当人看,那就算杀了他的头,他也不敢娶魏国公主了,如此,大功告成。
公叔听后,大喜,简直是找到知己了,跳起来就跑去按计划落实。魏武侯当然希望吴起成为驸马,满心欢喜地表示要把一个公主嫁给吴起,没想到热脸子贴上了冷屁股,那小子一想到公叔宰相在家的惨状,立即感到心惊胆战,硬着头皮向魏武侯表示无福消受金枝玉叶,武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后,吴起反应过来他中了暗算,然而为时已迟,怕魏武侯翻脸杀了他,吴起逃亡,投奔楚国。

衣赐履说:吴起这样的人,不论走到哪个国家,一定都如同锥子一样,刹那间扎出袋子来。但是他到哪里肯定都是悲剧。一个谋事的人,如果没有保护自己的方法,总想着靠功劳立身,往往是不现实的。中国几千年来别的发展如何我不作评论,但官场这一套害人的东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这种陷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想,一个误会,向领导澄清了不就行了吗?吴起向魏武侯说明是公叔陷害他不就行了吗?如果真这么想,那再过十年再读此书吧,呵呵。田文拜相时,吴起还去和他理论了一下,这次公叔拜相,吴起已经学乖了,爱谁谁吧。然而,田文虽然能力不如吴起,却能够用吴起之长,也没有祸害吴起。而公叔则是实足的(>_<),手下还有一群更渣的帮闲,这帮帮闲“足智多谋”,不是为国效力的智谋,而是恶毒害人的智谋,他们为##出的主意,不由让人后背发凉!

楚悼王早就敬慕吴起的贤能,立即命他当宰相。吴起上了位,在手心唾口唾沫,搓几搓,就开始大干特干。推行改革,制定合乎时代的法律,建立法律的尊严,罢黜所有吃空饷的闲散官员(能吃空饷的哪个没后台?),撤销血统疏远的一些王室成员的爵位俸禄,加强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跟秦国和解。(我在敲这段话的时候,每敲一句,心里默念一句,吴起,休矣!)在吴起强烈的革新运动下,楚国陡地强大。数年之间,疆土扩张到百越(东南沿海的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北方阻止三晋——韩、赵、魏的南侵,西方数度攻击秦国。各国对楚国的迅速复兴,大为忧虑。可是,在楚国内部,那些因改革而失势的贵族和既得利益集团,对吴起十分仇视。

那一天,终于来了。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因吴起厉行政治革新而丧失既得利益的皇亲国戚,乘丧暴动,追杀吴起。吴起逃到灵堂,趴在楚悼王尸体的旁边。暴徒们乱箭齐发,射死吴起,但同时也射中悼王的尸体。下葬之后,即位的楚肃王下令宰相逮捕作乱的暴徒,屠杀七十余家。

衣赐履说:看过不少评论,说吴起聪明,死后还能为自己报仇。我们说,吴起的确是天才,但是在拉关系扯裙带上,他即使不是白痴,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因此,不论在鲁国、魏国还是楚国,功勋卓著却无法自保。至于他跑到楚王尸体身边这件事,起作用的还是兵法的思路,而不是玩人的思路。一代良臣、良相、良才,可以称其为全才的人,就这么死了,悲夫!另外,我很奇怪为什么楚悼王的谥号是个“悼”字,按史料上说,在他任内做了很多大事,吴起的所有功劳可以说都是他的,理论上应该给个“武”啊“威”啊之类的,怎么给个“悼”?我猜,恐怕跟王室宗亲被剥夺了权利有关吧,算是借了吴起的光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死得比较早吧,谥法上说,年中早夭曰“悼”。能够放手支持吴起变法,恐怕的确比较年轻,历史上没有听说老头子变法的。

另,后代时有人自比为管仲乐毅,绝没有比作吴起白起的,主要是这两位“起爷”都没善终,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2-5-13 12:20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3 10:57
吴起杀妻是大事,拜师学习是小事;大事不容易搞错,小事可能搞错。而且,既然是挑拨,可能本来就是在骗人 ...

实际上,齐鲁两国通婚的很多,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鲁国王室都得被清洗了才对。诚如逍逍兄所言,或许吴起杀妻这个事儿有,但肯定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只做一个武将,吴起大志难以实现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2-5-14 00:29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2-5-14 00:31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5-13 19:21
吴起才是德不配位忒自私~

司马懿父子配吗?得了天下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2-5-14 09:30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5-14 08:27
忽然想到这是为什么了,体制不同了啊,司马懿那是封建社会,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进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