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酒 巷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楼主: 衣赐履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3 00:21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22 22:35
说的好

国人太缺乏规则意识,所以在以规则为底层框架的世界舞台上,要么四处碰壁,要么被人瞧不起

我比较悲观,基本上没啥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10:36 |显示全部楼层
14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们弄成了“伪君子”?——大帅哥邹忌

衣赐履按:邹忌大名,中国人恐怕无人不知,中学课本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文中对齐国的描写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齐威王与邹忌这一对君臣简直是人间绝配、君臣典范。让我们来看看刘向是怎么写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长八尺,神采焕发,容貌俊美。一天早晨,邹忌梳洗完毕,对着镜子,问他的妻子,你看是我英俊,还是城北徐公英俊?妻子说,老公,当然是你英俊,徐公怎么能跟你比?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大自信,又去问他的小妾,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小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来访,邹忌跟他闲谈时问,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

不久后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抱着徐公的脸细细地看,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徐公被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说,哥哥意欲如何?兄弟可不是断背啊。邹忌脸上微微一热,闲聊几句送徐公出门后,立即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发现在徐公面前,自己长得跟没发好的包子似的。晚上他躺在床上,一边流泪一边思量,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小妾说我俊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俊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啊!

于是邹忌入朝参见齐威王,他说,臣确实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偏袒臣,小妾害怕臣,客人欲有求于臣,异口同声说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乐毅攻打齐国时,占领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城、即墨二城未克,不晓得齐国哪来的一百多个城邑),宫中妃嫔、左右近臣,没有不偏私于大王的,朝中大臣没有不畏惧大王的,齐国上下没有不求于大王的,可见,大王实在被蒙蔽的厉害!齐威王听后称赞说,您说得对。

于是发出诏令:凡官民人等,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赏;能上书劝谏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朝政,只要为寡人所闻,受下赏。诏令刚刚颁布时,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堂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时不时还有谏言上奏。一年之后,人们即使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胜于邻国在于自己国家的内政修明、政治正义”啊!

衣赐履说:这个故事在《史记》和通鉴里都没有,仅见于《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重要的史料,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几乎看到了一对完美的君臣组合,为天下树立了标杆。这正是儒家知识分子所提倡和向往的内圣外王(读如望)的完美体现。然而,可能实现吗?三代同堂的家庭,就有解决不完的矛盾,偌大一个齐国,经过一年整治,竟然全国再也提不出一个问题、提不出一条意见了!

我们不妨想像,大臣甲提意见说,大王,咱首都临淄的天际线太乱了,需要整治啊!

齐王说,好,这个意见提得好,赏一百金!

明天,大臣乙提意见说,大王,咱首都临淄的天际线很美啊,现在正有一帮子什么人乱拆乱砸搞破坏呢,得赶快派人制止啊!

齐王这时候该怎么回答呢?呵呵。

《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刘向,著述颇丰,除《战国策》外,还编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楚辞》、《山海经》等,可谓当时的超级畅销作家兼责任编辑,呵呵。大多读者只知道他的作家身份,其实他的官位也颇不小,当过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所以,刘向是有丰富官场经验的读书人,在《战国策》里,他可能想借写史向皇帝提出其政治态度和治国理念,因此,史的部分恐怕很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我们可以合理推断,《战国策》的文学价值远大于其史料价值,邹忌则是刘向表达个人理念的一个载体。然而,邹忌实际上是个什么货色,咱们慢慢道来。

论琴拜相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通鉴里没提这事儿),邹忌弹琴技艺高超,借此进见齐威王,威王大喜,把他安排在宫中住下。有天,威王正在弹琴,邹忌推门而入,说,真是弹得好琴!

威王不高兴了,放下琴握住宝剑说,先生怎么知道我弹得好呢?(不很理解威王为什么要握住宝剑。)
邹忌说,大弦缓慢并且温和,这是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而清亮,象征宰相;手指勾弦有力,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发出的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婉转而不相互干扰象征四时(我判断,古琴弦多,不同的弦同时发声,产生共鸣,因此,才会有此一说),我由此能知道您弹得好。”

威王说,看来你对音乐很有一套。

邹忌说,岂止是谈论音乐,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也都蕴含在音乐之中。

威王有点不高兴,说,如果谈论五音的调理,我相信没有比得上您的。如果是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与弹琴有个毛关系?

邹忌说,大弦缓慢并且温和,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并且清亮,象征宰相;勾弦用力但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弹出的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婉转而不相互干扰,象征四时(把上面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回环往复而不乱,是由于政治昌明;连贯而轻快,是由于保了将亡之国,所以说琴音调谐就能保天下太平(原文是: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我的水平有限,实在不知道邹忌在说什么)。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和音乐根本就是一回事啊。

威王说,好极了。

三个月后,威王拜邹忌为宰相。

衣赐履说:在翻译上面的内容时,翻得云山雾罩,参考了很多版本,我感觉没有一个版本翻的是准确的,基本的感觉是威王和邹忌鸡对鸭讲,最后莫名其妙拜了相。我自己最终也没完全弄清邹忌究竟在说什么,总体感觉,邹忌硬生生把音乐和治国拉扯到一起,把齐威王忽悠得云里雾里,三个月后即拜为宰相,我也是醉了。如果邹忌碰到的是秦孝公,估计就算不杀他头,也得先打一顿板子再说。中国古代有一种万法归一的糊涂思想,以万事万物相类比,似乎到了化境就相通了。比如,弹琴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个一级演员,硬是跟治国理政搞到一起去了。

邹忌这一段论述洋洋洒洒,说得连齐威王都不好意思说他不对。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几千年来,没有人对这段话有任何质疑,我感觉主要是害怕被人嘲笑,万物相通,万理连宗,你连音乐和治国的关系都搞不清,听不懂,你实在太差劲了。于是,战国版的《皇帝的新衣》上演了,谁要是看不出音乐与治国的关系,那就是白痴。于是,大家都觉得邹忌是治国的奇才。那么,就由我这个心智晚熟的老男孩来叫一声吧,醒醒吧!唱歌弹琴演戏和治国都是毛关系都没有,别再拿出来忽悠人了!如果真有关系,填词圣手南唐后主李煜、书画双绝宋徽宗赵佶、***第一木匠明熹宗朱由校,这些个皇帝们应该治国上也都有一套吧?郎朗、李云迪之辈就算进不了政治局,但怎么也应该弄个省部级干部干干吧?呵呵。

“两忌”相争,不死亦伤

邹忌任齐国宰相,封成侯。田忌是齐国的大将,战功卓著。“两忌”感情不睦,互相猜忌。邹忌手下公孙阅献计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说,你小子可以啊!这招虽然损,可是我喜欢,哈哈哈。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阅商量对策。公孙阅出了个更阴损的主意,邹忌连连称妙。公孙阅派手下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一个卦师占卜,自我介绍说,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这四个字紧密联系的就是另外四个字——诬以谋反,置人死地的超级法宝),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手下卜完卦刚走,公孙阅就派人抓了卦师,连夜刑讯逼供,妄图给田忌捏造个谋反的罪名。田忌听说后,又惊又怒,带着一票人马杀向邹忌家,准备砍了这个无耻小人。邹忌早有准备,早就不知道躲哪儿去了。田忌没抓到邹忌,气得骂娘,如果被抓进狱里必然是死路一条,一跺脚,一路小跑投奔楚国去了。

衣赐履说:基本上是这么个意思,不过《史记》上这一段记得前后矛盾,前面刚说了赵国向齐国求救,邹忌反对出兵,后面马上又说邹忌鼓动齐威王派田忌出兵,在桂陵大败魏军,弄不清楚究竟怎么回事儿。至于田忌三战三胜,也不晓得是哪三战,也不晓得孙膑参加了没有。

原文附后,读者可参详。

二十六年(应指的是齐威王26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於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於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其後成侯邹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後北,而命在公矣。”於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扔到井里还不行,还得盖块大石板

由于邹忌的诬陷,田忌逃出齐国,避祸于楚。邹忌在齐国取得了更大的权柄,却天天睡不着觉,万一哪天田忌借楚国之力重回齐国掌权,还不得把自己剁成肉酱啊!又有手下(邹忌手下都是些什么货色,出的主意都是什么主意,呵呵)献计说,大哥,这事儿包我身上,我可以设法让田忌留在楚国。

于是,手下出使楚国,对楚宣王说,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国交好,只是因为担心田忌借重楚国重返齐国。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国,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

楚王听了觉得有理,把田忌封在江南。如此,邹忌才放下心来。

衣赐履说:看到这里,读者有没有感觉到,“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和与田忌“战斗”的邹忌似乎不是一个人啊!一个是阳光美少年,一个是阴损官油子;一个是春风拂面,一个秋寒刺骨;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啊,呵呵。人家邹忌还冤呢,我好端端一个“真小人”,奈何被你们弄成了“伪君子”?还我清白!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13:07 |显示全部楼层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2-5-23 12:23
又提到即墨了
田单的火牛阵击退乐毅
收服失地的事就发生在即墨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17:09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1 09:27
“没关系,师兄,我会把你弄死的”——庞涓与孙膑(下)

到了齐国,见到齐国大将田忌,一经交谈,田忌立 ...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都当故事听吧。不同之处在于,前两者是一种思维、思想的体现;后两者有一定历史基础,马陵之战最后夸张多了。


忘了黑泽明哪部电影里的剧情:某弱国士兵,白天架一把枪于某处并固定,瞄准某目标。说:根据现场布置判断,晚上敌国首领将在目标处休息、开会。但晚上没法瞄准,白天瞄准好固定下来,晚上来扣动扳机。结果,真把那首领打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17:23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2 12:04
13少一些“田忌赛马”式思维

衣赐履按:我对田忌赛马颇有些不同意见,附在此,与朋友们探讨。



田忌赛马是一种统筹方法和权宜之计;跟“空城计”都只能耍一次。

一般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骑兵才开始盛行,逐步取代战车。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17:30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3 10:36
14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们弄成了“伪君子”?——大帅哥邹忌

衣赐履按:邹忌大名,中国人恐怕无人不 ...



这个吧,真是故事。

前面说田忌打了胜仗是邹忌的功劳,败了田忌受罚,进退自如;后面田忌连胜三仗,就又不是邹忌的功劳了?呵呵。

说到徐公孰美,板块里有个网友叫徐公孰,前几天还专门发帖,想跟你掰扯掰扯,批评你史识不足呢。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23:40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3 17:09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都当故事听吧。不同之处在于,前两者是一种思维、思想的体 ...

这个片儿还真没看过,有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23:41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3 17:23
田忌赛马是一种统筹方法和权宜之计;跟“空城计”都只能耍一次。

一般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 ...

是的。不过武灵王时的骑兵以骑射为主,因为还没有马鞍,无法携重兵器与敌人厮杀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3 23:46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3 17:30
这个吧,真是故事。

前面说田忌打了胜仗是邹忌的功劳,败了田忌受罚,进退自如;后面田忌连胜三仗 ...

徐公孰为啥没来?被你劝住了?

我在解读战国部分时,刚起步,所以参考史料不多,只是就通鉴所述而评论。从楚汉相争之后,参考史料就逐渐多了,在内容上,基本上摆脱了通鉴的束缚,但主线还是按通鉴来的。战国部分,怎么说呢,一个是史料少,另一个是传奇色彩太浓厚,我就放弃了丰富内容的想法。如果有人想跟我争论战国部分哪条史料怎么说,我说的不对,云云,我也不想反驳。很多人都是拿《战国策》来说事儿的,其实战国策更像是刘向为了表达政治理念而搞的再创作,基本上当不得真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10:25 |显示全部楼层
15孟夫子,求您别再论政了!

衣赐履按:孟夫子,亚圣,在儒家里,是仅次于孔夫子的大腕儿。老先生身体不错,活到八十四岁,后半生都在与人辩论和向各国国君兜售治国理念而奔波,应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最后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但是大名远扬,绝对位列战国大V前三甲。通鉴里介绍了两篇孟夫子论政的故事。

孟子见魏惠王

前336年,孟子三十六岁,四处推销自己的治国方略。找了个机会见到魏惠王。
惠王问,先生,你不嫌遥远,跋涉千里而来,有什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建议吗?
孟子说,切,你怎么总是把利益挂在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义。你说有什么利于我们国家,官员们说有什么利于我们家族,平民说有什么利于我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斗争,国家就发生危险。而追求仁义则不然,从来没有充满爱心的人会忘掉他的亲人,也从来没有充满道义精神的人会把他的君主放到脑后。
惠王说,你说得对。

衣赐履说:感觉孟子一下子就把天儿给聊死了,惠王无以对,只好说,你说得对,但是请你走人。孟子的话,永远是大、空、对,但从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样的精彩语录,孟子说了很多,作为人们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当然是很好的标杆。但是,治国理政、国家竞争,从来都不可能只讲仁义、不讲利益,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拼的不是仁义,而是财力、军力,是综合实力。

在儒家那里,利和义似乎总是无法统一。孟子比较极端,甚至不允许别人提到“利”字。然而,亚圣以对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普通民众,恐怕没什么人会买他的账。只言义,不言利,历史上似乎只有墨家曾身体力行过,然而,墨家两世之后即或式微或转型了,墨家的“原教旨主义者”就不见了。因为,就连最底层的民众也无法长期跟着墨子过“乞丐加苦行僧”的生活。事实上,没有利益为基础的义,只是个伪命题。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名头再大、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一个空谈家。

孟子见魏襄王

前319年,孟子见魏襄王(惠王儿子,惠王本年逝世),出来后告诉别人,看他的模样,简直不像是一个君王,对他无法产生敬意。他一直在那里发呆,却忽然间发问,怎么才能获得和平?我说,等到天下统一。他又问,谁能统一?我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他又问,谁愿意让他统一?我说,天下所有的人都愿意。你可知道田里的秧苗?七八月间如果大旱,秧苗一定枯槁。可是天际渐布乌云,降下充足大雨,秧苗就青绿一片,生机再起。在这种情况下,谁能阻止?

衣赐履说:到今年,亚圣已经五十三岁了,说的话还是那么不着调。襄王今年刚继位,前面几十年,战乱不断,魏国既欺负别人,也被别人欺负,国家疲惫不堪,军队损失惨重,人民水深火热。
今年是前319年,我们简单列一下过去十年间与魏国有关的战争:
前330年,秦国攻击魏国,包围焦城(河南省陕县西)、曲沃(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魏国把少梁(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河西(陕西省黄河以西地区)割让给秦国。
前329年,秦国攻击魏国,渡过黄河,占领汾阴(山西省万荣县西南荣河镇)、皮氏(山西省河津市),攻陷焦城(河南省陕县西)。
前328年,秦国攻击魏国,攻陷蒲阳(山西省隰县)。
前324年,秦国攻击魏国,占领陕城(陕城即焦城)。
前322年,秦国攻击魏国,占领曲沃(山西省闻喜县)、平周(山西省介休市西)。

自魏襄王有记忆以来,魏国几乎每隔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就被秦国吊打一顿,紧接着就是割地赔款,受不尽的屈辱。本年襄王刚刚继位,面对虎狼一样的秦国,还得随时防备会在身后捅刀子的韩、赵、齐,怎样稳定国家,怎样与暴秦对抗,怎样谋求和平,这些问题估计每天都在折磨着襄王,故而孟子见他“一直在那里发呆”。襄王不愿再打仗,盼望和平,于是问亚圣“怎么才能获得和平”。而孟子老人家的回答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想表达什么。“等到天下统一”。那么怎么等?谁来统一?他回答“不喜欢杀人的人能”。那么请问,谁是不喜欢杀人的人?搞笑的是,一百年后,天下一统,而那个统一天下的人叫秦始皇,我实在不能认定他是个不喜欢杀人的人。

我们不由心生疑问,孔孟所提倡的东西,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个国家都不受待见,而到了西汉却被树为一尊?原因可能是世界变了,天下一统了,不需要人民有更多的思想,君君臣臣这一套东西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最好的诛心之举——诛人民群众之心。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粮”和“能打”才是硬道理,才能在诸侯之间说硬话、办硬事,儒家的仁义一毛钱都不值。那时是法家的天下。秦用商鞅,魏用李悝,韩用申不害,楚用吴起……但绝不会有任何国家用儒家。孟子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重用,对孟子而言可能是件幸事,否则可能会留下无数笑话,能否晋级为“亚圣”就不好说了。

通鉴没有记述听完孟子论政后魏襄王的态度。我私下揣测,襄王恐怕最后笑了,面对着孟老夫子,只能像他爹惠王一样无言以对,又不能用老先生,又不能杀老先生,好好招待一下送别的国家去忽悠,恐怕是襄王内心当时的想法。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10:41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3 23:46
徐公孰为啥没来?被你劝住了?

我在解读战国部分时,刚起步,所以参考史料不多,只是就通鉴 ...



来了,也写了。你专注本帖,没看见:

http://www.bdlx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7126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10:48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4 10:25
15孟夫子,求您别再论政了!

衣赐履按:孟夫子,亚圣,在儒家里,是仅次于孔夫子的大腕儿。老先生身体不 ...



孟子这个仔细想想挺搞笑的。

一是虚伪,光讲台面上不讲台面下;二是没眼色,魏襄王都快被欺负死了,他去讨论统一、和平。哈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11:25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4 10:41
来了,也写了。你专注本帖,没看见:

http://www.bdlx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712 ...

看了一下,我和他没有辩论的基础。
智瑶"胸襟狭窄,刻薄寡恩",这不是性格,这是利益分配模式。

这位老兄上来就把作为一个人的本性给抹杀了,所谓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往往这种叙事,显得很高大上,显得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脱离了个体个性的历史,就成为某种苍白的公式化的东西,索然无味,而且也脱离了历史本身

我读通鉴五年来,最讨厌的就是那种所谓的大的历史视野,无论什么历史事件,他们都能给整合到他们自己那套语境中去,振振有词。倘若把他们放置于历史事件中去,他们的那一套立即就会显出原型——什么都不是。

历史是由人组成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不讲人本身,只讲大道理,以我的水平,跟不上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11:27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4 10:48
孟子这个仔细想想挺搞笑的。

一是虚伪,光讲台面上不讲台面下;二是没眼色,魏襄王都快 ...

老孟是个可爱的老头儿,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可以在某国的国家管理顾问委员会谋个差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17:38 |显示全部楼层
打卡跟读,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23:23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5 09:24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贵贴,不用啃那些大部头,许多文史知识就得以补充和加固。尤赞里边的衣赐履按,基于当代人的个人见解非常独特,文笔自然流畅也诙谐有趣,这是真正的治学态度,也是很好的读史方法。

佩服,辛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5 09:36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25 09:24
通过贵贴,不用啃那些大部头,许多文史知识就得以补充和加固。尤赞里边的衣赐履按,基于当代人的个人 ...

您过奖了!老马赶路,不待扬鞭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5 09:38 |显示全部楼层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大王小王遍地开

本来,只有周天子称王,其他所有封国的国君无非就是公、侯、伯、子、男,比如,虞国国君的爵位是公爵,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都是侯爵,而秦穆公只是伯爵,楚庄王更不济,只是个子爵,所以文学作品里老是出现“楚子”,结果这家伙火了,老子地盘最大,武力最强,凭什么是子爵?你不给老子封,老子自己直接封王,搞了个楚庄王出来。至于吴王、越王什么的,也都是当时的化外之地,被中原视为野蛮人,所以他们自称个王什么的,周天子都懒得搭理,让他们自己乐呵去。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前334年,齐国国君田因齐、魏国国君魏罃,在徐州(山东省滕州市南)会晤,互相承认对方是国王。田因齐即一任威王,魏罃即一任惠王。(柏杨: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一大巨变,礼教、等级、名分,全部崩毁。事实上当然不是那回事,因为他们仍然都在周天子统御之下,而周天子本来就有权擢升任何一个人当国君。依司马光的标准来评论,本年,齐、魏国君忽然宣称自己成了国王,才是真正的巨变。从此以后,两国国君跟周天子一般高,平起平坐,公然成为可怕的叛逆,却并没有产生司马光所预料的效应,反而这种当国王的风气,使其他封国纷纷跟进。战国时代,遂进入跑道。)

我们前面一直称威王、惠王,其实到了本年才正式可以。
加上周显王和早就自称王的楚威王,现在中华大地上有四个王。还有越王、吴王。不过本年被灭了
前325年4月,秦国国君嬴驷自称国王,是为惠王。
前323年,韩国、燕国分别宣布建立王国,称韩宣惠王、燕易王。赵武灵王不肯,依然称君
前318年,宋国国君宋偃,自称国王,是为宋康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5 22:09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5 09:38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大王小王遍地开

本来,只有周天子称王,其他所有封国的国君无非就是公、侯、伯、子、 ...



两副牌斗地主,王炸多。拔苗助长,或曰通货膨胀。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6 09:32 |显示全部楼层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2-5-26 06:14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厨子哈哈
~~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6 09:32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5 22:09
两副牌斗地主,王炸多。拔苗助长,或曰通货膨胀。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6 09:36 |显示全部楼层
17在国君们的汪洋大海中畅游——横纵苏秦

衣赐履按:对纵横家,儒家非常反感,觉得他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无原则无气节,就凭一张嘴四处招摇、骗吃骗喝。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杰出代表,苏秦终其一生都在忙活合纵,张仪直到死都对得起秦国,还真没觉得他们朝三暮四、反复无常。苏秦本来是想事秦的,你看,连名字都是秦。但是秦惠王嬴驷没用他,只好投奔别的国家。但牛人就是不一样,苏秦如果在秦国干,有在秦国的干法,去别的国家,居然又能弄出一套完全相反的干法,让人不得不服气。

苏秦是洛阳人(周王国人),据说也是鬼谷子的学生,算起来应该是孙膑和庞涓的师弟(孙膑、庞涓学兵法,苏秦、张仪学纵横之术)。艺成下山,胸怀天下,放眼望去,只有秦国配得上自己这一身屠龙之术,况且,商鞅刚刚被秦惠王嬴驷车裂,秦国正需要他这样的栋梁之才。于是,苏秦兴冲冲奔往秦国(具体时间不详,前338年,商鞅死,苏秦赴秦当在此年之后),见到秦惠王后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立即滔滔不绝说,秦国四面山关险固,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渭水横穿国境,不愧是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苏秦刚刚开了个场,不料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入正轨,谈什么兼并天下?送客!
衣赐履说:据说秦惠王不用苏秦,并不是觉得苏秦的见解不好,而是因为刚刚干掉商鞅,正对喜欢游说的外国政客非常反感。不过,让我不解的是,既然不喜欢外国政客,还见苏秦干什么?可能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吧。

苏秦碰了一鼻子灰,并不泄气,口中念念有词: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学得屠龙术,还怕没有龙?苏秦一转身奔向赵国。赵国国君肃侯让宰相奉阳君赵成接见苏秦,岂料赵成也跟苏秦不对眼,没聊两句,赵成说,送客!苏秦碰了第二鼻子灰,依然不泄气,口中念念有词:此地不留爷……拔脚北上,直奔燕国。

衣赐履说:苏秦、张仪学的都是纵横之术。此时,秦国经商鞅变法后空前强大,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山东六国(崤山以东,尚有其他小国若干,不必考虑)都在秦国虎狼之师的虎视眈眈之下。因此,事秦,则实行连横战略,对六国进行打压蚕食;不事秦,则实行合纵战略,联合各国共同抗秦。苏秦见秦惠王时,显然是以连横战略游说的,惠王不用,苏秦再见其他国君,则改为合纵战略。两种完全不同的驾驭天下之策,纵横家们谈笑间运用自如,让后人不得不击掌佩服。

苏秦在燕国混了一年多才见到国君燕文公,他说,燕国之所以没有受到秦国的侵犯和掠夺,是因为南面有赵国做挡箭牌。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秦国要想攻打燕国,不但需要远涉千里,而且要路经其他国家,而赵国要攻打燕国,抬脚就能抵达燕国都城。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之外,实在让人费解。我希望君上能与赵国结为亲密友邦,两国一体,则燕国可以无忧了。燕文公说,燕国弱小,如果能够通过合纵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我愿倾国相从。

于是,燕文公资助苏秦车马,让他去游说赵国。此时,奉阳君赵成已死,苏秦进见国君赵肃侯说,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最强,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此为实话,后面我们会看到,赵国军队之强,不在秦军之下;赵国大将之强,甚至还在秦之上;只不过赵国国君之猪,更在秦国之上),然而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赵,就是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没有高山大川阻挡,一出函谷关便是一马平川,兵临两国国都就是分分钟的事儿。韩国、魏国不能抵挡,必定会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一旦不用顾忌韩国、魏国的牵制,就会立即把战火烧到赵国头上。来,咱们看看地图哈,各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而各国的兵力则为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同心,实施合纵战略,组成联军进攻秦国,一定可以攻破。现在主张结好秦国的人为了向秦国献媚,总是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国君,劝说国君以地赂秦,求得一时平安。秦国成就霸业他们可以获得个人荣华富贵,而各国遭受秦国的践踏和羞辱,他们却毫无分忧之心。因此,我为君上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各国为友邦,共同抵抗秦国,让各国派出大将、宰相在洹水(洹读如环,河南省安阳市北安阳河)举行会议,互换人质,结成同盟。盟约规定:如果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进行牵制,或者进行救援。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各国结盟对抗秦国,秦国势必不敢兵出函谷关。赵肃侯听罢大喜,拨给他安车(可以在车上睡觉)一百辆、黄金二万四千两、白玉一百双、绸缎三千六百米,去说服其他各国。后来又封苏秦当武安君(与秦国战神白起封号相同)。

苏秦合纵战略实施相当顺利,然而就在此时,秦国突然派公孙衍(又称犀首,也是纵横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为大将攻打魏国,大败四万多魏军,活捉魏将龙贾,攻陷雕阴(陕西省富县),之后扬言引兵东进。苏秦担心秦军攻打赵国会挫败合纵同盟计划,为了阻止秦国进攻赵国,苏秦用激将法挑动师弟张仪(不知他俩谁大,张仪后死,我们姑且认为他是师弟吧),前往秦国。

张仪是魏国人,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起先,张仪也到各国溜达了一大圈,但并未跟哪个国君对上眼,目前流落楚国(挺邪乎,此时张仪尚未成名,谁知其是阿猫阿狗,然而,身在赵国的苏秦却知道张仪在千里之外的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苏秦又暗中派手下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听了张仪的见解甚为高兴,任他为客卿。苏秦手下向张仪告辞时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合纵战略,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一定不让秦国攻击赵国。

衣赐履说:这个事情也是相当让人费解。苏秦何需“激”张仪去秦国?哥俩商量一下不就行了?张仪此时穷困潦倒,苏秦只需告诉他如此这般,张仪必定照办。张仪对秦惠王所说的,当然也就是苏秦当初对秦惠王说的,彼时秦惠王说“送客”,此时拜张仪为“客卿”,这个差别也是相当不小。

安排好了张仪的事情,苏秦离开赵国前往韩国,向国君韩威侯说,韩国方圆九百多里,有几十万甲士,拥有天下最强的弓弩兵器。韩国士兵双脚踏弩射箭,能连发百箭以上。用这样勇猛的士兵,披坚甲、踩劲弩(原文:跖劲弩),持利剑,可以说以一顶百。君上如果屈服秦国,秦国必定索要宜阳(河南省宜阳县)、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两城,现在满足了它,明年还会要割别的地。再给它已无地可给,不给以前的讨好就打了水漂。况且君上的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止,以有限的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求,这正是自找苦吃。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君上这样贤明,拥有韩国的强兵,竟然要当牛的屁股,我私下里可要为您害臊呢!韩威侯脸色大变,手按剑柄,仰天叹息说,我宁可死,也不向秦国屈膝,我愿率领全国,参加盟约。

衣赐履说:关于韩国的弩,我感觉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挺有意思的。我理解,弓和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弓由人拉弓弦把箭射出去,而弩则是由机械把箭射出去。文中说,韩国的弩是用脚踩来发射的(原文“跖劲弩”)。我们可以合理想像,韩国弩应该是放置在地上使用的,上好机关,一次能安放好多支箭,然后用脚猛踩发射。这样的弩,其精确性一定不如弓,但是如果对面是海洋一般的敌军,往哪里射都能射死人,则不需精准,只需对着人群发射即可,一张弩能够连续发射百箭以上,这在当时应该是了不起的超级武器,韩国兵器之厉害,也可见一斑(原文: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

苏秦又到魏国,对魏惠王说,大王的领地方圆千里,表面上虽不算大,然而村镇房屋的稠密,连放牧的地方都没有了。百姓、车马之多,日夜络绎不绝于道路,熙熙攘攘,好似千军万马。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家不亚于楚国。现在听说大王有野战军二十万、奴隶军二十万、突击队二十万、后勤部队十万、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却打算听从群臣的浅见,向秦国屈服。所以赵国国君派我向您建议,订立盟约,望大王明察决断。魏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再去齐国,对齐威王说,齐国四面要塞,广袤二千余里,披甲士兵几十万,谷积如山。精良的三军(上军、中军、下军),以“五家”为基础的兵力,进攻像离弦利箭,作战如雷霆万钧,撤退时有如风雨消失立即无影无踪。对外作战,敌人从来没有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的。临淄城里有七万户,以我的猜度,每户男子不下三人,不用到边远县乡去征发,仅临淄城就可征兵二十一万。临淄城富庶殷实,居民都斗鸡、赛狗、下棋、踢球。临淄的道路上,车多得互相碰撞,人多得摩肩接踵,衣服连起来成了帷帐,众人挥汗如同下雨。韩国、魏国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出兵对阵,作战用不了十天,就到了存亡的生死关头。韩国、魏国如果打败了秦国,自身也损伤过半,边境难守;如果败给秦国,那么紧接着国家就濒临危亡。所以韩国、魏国对与秦国作战十分慎重,常常表示屈服忍让。而秦国来攻齐国就不一样了,要背靠韩国、魏国的国土,经过卫国阳晋隘道(山东省郓城县东),再经过亢父(山东省济宁市南)的险隘,车辆、骑兵都难以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住险要,一千人也不敢通过。秦国即使想驱兵深入,也要顾忌韩、魏两国在它背后的活动,所以它虽骄横,却又疑心重重,虚张声势而不敢冒进攻齐,以此而见,秦国难以危害齐国是明显的。秦国对齐国根本就是无可奈何,但我听说贵国却要向秦国俯首称臣,这是大王的臣下们的失策。现在听我的建议,齐国可以免去屈服于秦国的卑名,而获得强国的实际利益,因此我希望大王您能留意划算一下!齐王表示,我愿率全国人民,追随赵国之后。

注:五家制为管仲创立的军制:五家(五人)为一轨(一班),十轨(五十人)为一里(一排),十里(五百人)为一连,十连(五千人)为一乡(一团),三乡(一万五千人)为一师。

衣赐履说:苏秦劝齐威王接受合纵战略的理由,恰恰又是齐国破坏合纵盟约的理由。六国之中,齐与秦距离远,中间隔着韩、赵、魏,总觉得秦国打不着它。正是这种心态,导致每次行动齐国都不很上心,总觉得事不关己,然而,当别人遭屠戮时,我不帮助抵挡,等轮到我被屠戮时,四下一望,就剩下刽子手和我自己了。齐国亡国,正亡于此。

最后,苏秦又到楚国进见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有方圆六千余里,百万甲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存粮可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的心腹之患莫过于楚国,楚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楚国弱,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各国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四季向您进贡,以求得大王的抗秦明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练兵整军,听从您的指挥。大王果真能采纳我这不成熟的计策,那么,韩、魏、齐、燕、赵、卫等国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女子,一定会充满您的后宫。燕国、代地所产的骆驼、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畜圈。所以,合纵成功了,楚国就能称王。连横成功了,秦国就能称帝。如今您要放弃称王称霸的功业,蒙受侍奉别人的丑名,我私下认为大王这种做法不可取。楚威王说,我自己思量,以楚国一国跟秦国打仗,不见得获胜。跟***高级官员策划,他们争争吵吵拿不出个方案,使我夜不能安枕,食不能知味,心乱如麻,好像大风中飘摇的旗帜。而今先生想团结天下,拯救危难,我楚国愿参加行列。
于是苏秦成为主持六国合纵联盟的纵约长,兼任六国的宰相。他北归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之多,可与君王相比。

衣赐履说:《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约定六国联盟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并向秦国送交了六国合纵盟约。秦国惊恐,此后十五年间不敢窥伺函谷关之外。

奇妙的是,燕、赵同意合纵不会在前336年之前(前338年商鞅死,苏秦到秦国递简历被拒,然后又到赵国被拒,然后又到燕国等了一年多才见到燕王,之后开始进行合纵,说服赵王后,担心秦国攻打赵国,又安排张仪去秦国任职,再加上那时的旅行速度,所以即使紧锣密鼓推进合纵大业,苏秦游说韩、魏、齐、楚也只能在前336年或之后)。苏秦游说韩国时曾说,秦国必定索要宜阳,可以判断当时宜阳还属于韩国,然而前335年,秦国占领宜阳,其他国家并未救援,说明合纵还没完全谈好。通鉴记载合纵事是在前333年,司马光显然认为合纵最终签约是在本年。于是,我们往下看,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公孙衍)逼迫齐国、魏国,共同出兵攻伐赵国,借此破坏各国盟约。赵肃侯斥责苏秦,苏秦十分恐惧,请求让他出使燕国,一定报复齐国。而苏秦一离开赵国,联合盟约便土崩瓦解。赵国引决黄河水淹灌齐国、魏国军队,齐国、魏国军队于是撤走。

这说明什么?说明六国合纵,维持了不到一年,山呼万岁了一阵子,又落得和以前的一样下场。太史公说,秦不敢窥伺山东十五年,姑且当成是一种美好愿望或文学修饰吧。

六国都认为合纵是一个最优战略决策,那为什么这个战略甫一出台就破产了呢?这就涉及了博弈论的内容。人是自利的,国家也是。我们说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没说过全世界的利益高于一切。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不多,更何况,合作伙伴太多,你远视,还得担心别人近视,有了这个担心,基本上联盟形同虚设。根本不用张仪出马,一个公孙衍就够六国喝一壶的了。贾谊说,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我们可以断言,合纵一定是个短命的行动。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6 10:04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6 09:36
17在国君们的汪洋大海中畅游——横纵苏秦

衣赐履按:对纵横家,儒家非常反感,觉得他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



理论上可行。好像是毛主席的批注吧,也可能记错,大概意思是:从未见实力相差不大的几家,联合一起能成功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6 10:49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6 10:04
理论上可行。好像是毛主席的批注吧,也可能记错,大概意思是:从未见实力相差不大的几家,联合一起能 ...

第一次听说,但和我最近一篇文章的观点相当一致。我在评论吴蜀联盟对搞魏国时,发现两弱对一强,迟早要被一强各个击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6 12:01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6 10:49
第一次听说,但和我最近一篇文章的观点相当一致。我在评论吴蜀联盟对搞魏国时,发现两弱对一强,迟早要被 ...



毛泽东评苏洵的《六国论》。

至于为什么“罕见成功”,毛没说。大概因为利益、制度冲突,不好集权,难以形成核心,无法统一调度。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7 10:57 |显示全部楼层
18大哥,王太后你也敢睡啊?——苏秦小故事

苏秦是一个传奇。

前面我们讲了他的合纵之路,今天讲一讲他的精彩人生。

前倨后恭

对了,这个成语来自苏秦。据说,苏秦早年到处游说各国国君,但没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在外混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他天天耍嘴皮子、不着调,活该!苏秦羞愧难当,闭门不出,继续苦读,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经常把大腿扎得血肉模糊,给我们留下半句成语,即,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的演员是汉朝的孙敬)。痛下苦功之后,苏秦觉得可以游说君王了,于是离开家,直到挂了六国相印。

前333年合纵成功,苏秦回赵国复命,随行车辆马匹人员浩浩荡荡,气派堪比王侯。途中经过老家洛阳,周天子周显王听说苏秦回到洛阳,立即找人为他清除道路,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回到家里,他的兄弟、妻子、嫂子都伏在地上,头都不敢抬,毕恭毕敬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卧在地上,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呀,因为小叔你位尊而多金啊!苏秦感慨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随后,苏秦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

衣赐履说:显然,苏秦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嫂子,这是个真实的人,没有任何花言巧语,一句话直奔主题——今天之所以尊敬小叔,是因为你位尊而多金。一下子就道尽了绝大多数人际关系的本质。有的评注者对这个嫂子颇有不敬之语,我以为没有必要。老实说,我不认为哪个嫂子会对一个经年累月游手好闲、白吃白喝、见天吹牛逼的小叔子有好脸子,那些批评这个嫂子的人,也做不到。苏秦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其实也是因为很大程度上他深谙人性,因此,他并没有富贵之后就对当年不好的人加以报复,那没有必要,而是一一给予赏赐,笑笑就过去了。苏秦因深谙人性而大度。

一席话换回十座城

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前333年,燕文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易王。前332年,易王刚刚登位,齐国趁着燕国发丧之机,攻打燕国,一连攻克了十座城池(刚刚合纵成功啊!)。燕易王对苏秦说,从前先生到燕国来,我老爹资助您去见赵王,于是才约定六国合纵。如今齐国首先进攻赵国,接着又打到燕国,还占了我们十座城,你不觉得你主导的合纵行动很搞笑吗?苏秦深感惭愧,说,大王不用担心,我负责把失地收回来。

苏秦于是到齐国进见齐王,拜了两拜,弯下腰去,向齐王表示庆贺;仰起头来,又向齐王表示哀悼。
齐王说,先生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下子庆贺,一下子又哀悼?

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宁可饿死也不吃乌头(可能是指一种可治疗风湿的中药,毒性较大),因为吃得越多死得越快。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占了燕国十座城池的便宜,却成了秦国的仇家,这和吃乌头是一回事儿啊。

齐王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说,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

苏秦说,我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够把灾祸转化为吉祥,通过失败变为成功。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立即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燕国白白地收回十城,一定很高兴。秦王知道因为他的关系而归还燕国的十城,也一定很高兴。燕国、秦国都来奉事齐国,那么大王对天下发出的号令,谁敢不听呢?这就等于用虚夸不实地依附秦国,实际上却以十城的代价取得天下,这是称霸天下的功业啊。

齐王说,好。于是就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衣赐履说:这个这个嘛,哈,姑且一看。

他是真的敢睡王太后啊

苏秦在燕国,绝对是百分百高富帅,这样的小伙儿谁不爱啊!燕易王的父亲燕文公于前333年逝世,留下不少夫人。其中一位(应该不是燕易王的生母)与苏秦暗通款曲、鱼水甚欢。前324年,燕易王听说了此事,非但没有怪罪苏秦,反而给他更优厚的待遇。但苏秦还是有些担心,帝王的脾气哪有个准?说不定哪天一不高兴就会干掉他,于是,他对易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齐国,却可以为燕国做些事情。易王说,一切听任先生去做吧。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易王而逃跑到齐国。齐王任用他为客卿。苏秦引导齐王兴建高宫巨殿,开辟皇家花园及打猎围场,使齐国民疲财尽,怨声载道,这样,确保了齐国没有余力去攻打燕国。

衣赐履说:先秦的人真的是很可爱、很人性。当我看到燕王得知苏秦和自己老爹的女人有一腿,却对苏秦的待遇更加优厚时,只能暗中赞叹,真是孝顺孩子啊!苏秦帮助燕国,可以说也是不遗余力的,引导齐国大兴土木,导致齐国无法攻击燕国,似乎可以称其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围魏救赵”吧?
死后报仇

苏秦在齐国一呆就是好几年,前317年,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有人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还没死透,但伤得很重。齐宣王(威王已死)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死前对宣王说,我就要死了,请大王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于是,苏秦死后,宣王将其车裂,按照苏秦所说进行示众。果然没过多久,刺杀苏秦的凶手蹦出来了,他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了,呵呵。宣王二话没说,叫人拉出去砍了。

衣赐履说:关于苏秦的故事还有一些,我没有一一记录。总体上感到,苏秦、张仪的时代,给了非贵族出身的士人一显身手的机会。苏秦一介平民,能够以一人之力合纵天下,身挂六国相印,虽然最终失败,也不枉轰轰烈烈了一生,值得人们景仰。苏秦死后为自己报仇的行为,与吴起相类似,不过我感到,吴起是兵法的思路,而苏秦是看透了人性。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7 15:24 |显示全部楼层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27 10:57
18大哥,王太后你也敢睡啊?——苏秦小故事

苏秦是一个传奇。



呵呵,一句话换十城,真敢那么写。

死时候说那句话有意思。不仅抓到刺客,传回燕国,还让燕王感动流涕,“美人计”没白使。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7 16:27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27 15:24
呵呵,一句话换十城,真敢那么写。

死时候说那句话有意思。不仅抓到刺客,传回燕国,还让燕王感动 ...

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多知道个框架就可以了,细节,可以当故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7 18:4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打卡。
解读的精彩,就是我这脑子不跟趟,经常看了后边忘前边。

上面说到吴起死后报仇,我现在都忘了吴起咋死的了

复读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