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走走听听
楼主: 座有兰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走走听听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23-12-7 12:5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23-12-7 13:08 编辑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23-11-26 00:09
你这是对自己要求高。

我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您不太一样。我更注重的不是听众能从音乐里懂多少,而是音乐 ...

这是个好话题,由此会勾起许多年代感的回忆。前段时间太忙,无法就你的精彩见解进行回复,失敬,失敬。

前面我们讨论了对于音乐经典的理解,准确点说是感受力——感受程度。音乐的内涵及其表现力,再怎么说也不会让受众得出较为统一的一致,这一点我认同。这也就是所谓不同程度的感受,它不会像文字和影像那般直接,那般比较接近认同,只要受众三观趋同认识也大体一致。而音乐有所不同,它首先是感官刺激决定了我是否接受,是否爱听,然后才是愉悦和理解的成分决定了我是否喜爱,是否可以自我界定为经典。

我的所谓理解力,的确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年轻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以当时的境况,一下子接触到一些很前卫很大胆的人,一下子接触到大量“私奔”而来前所未闻的作品,那种感受极其震撼,那种因此而获得的惯性记忆刻骨铭心。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出现音乐发烧友,也才会理解电视剧《天道》女主为何刻意去寻求一套音响的情节(其实她比我们晚多了)。如此说并非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如我们热爱音乐,至少他们比我们幸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别的音乐。动动鼠标就能无所不听,动动身子就可以到现场感受。对于我们这些初中以前只听一种形式歌曲的人,音乐记忆是从“发烧”开始的,或许,我们中的一些人已让“发烧”所涉及的音乐喜爱标准封闭了自己,让自己也成了时代的烙印。

一些几十年前的乐队、歌曲,甚至那些音乐人的故事、做派,依然在打动我们,历久弥新。一些早年间淘来组装的设备依然不顾年轻人的嘲弄视若珍宝,一个人的时候听一听,感动一下自己。呵呵,说的有点多了。
———————————————————————————————————————————
下面我想就你谈到的关于Sissel的《Molde Canticle》吟唱,具体说点看法,我还真找来听了。

说到北欧,当年可是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音乐人,那是一个令人心旌摇曳的时代。

同意你对Sissel那段吟唱的看法,这也是主创霍纳坚持影片留用这段无字吟唱的原因,即使有了后来席琳.迪翁的歌曲演绎。我对于你认为Sissel的声音一尘不染有点不同看法,我认为是和光同尘,声音没问题,音色有差别,所以才会给人道尽沧桑的感觉。有个比较,爱尔兰的Enya。她的声音透着仙气儿,可以听听她在玄幻影片《指环王》的声音。而Sissel的是人气儿,讲述的是人间故事。她的音色有点像殷玫梅,可以听一下《天国的女儿》。

《Molde Canticle》里,霍纳佐以苏格兰风笛是个绝配,延续、提升了Sissel吟唱的氛围。这里不得不提霍纳,他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导演卡梅隆对此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我开车前往霍纳家,他坐在钢琴边,对我说:“我想出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他弹了一遍,我潸然泪下。然后他又弹了一遍Rose的主题音乐,我又哭了。

说实话,可能是《泰坦尼克号》给我的印象太深,我能记住的差不多同时代美国电影配乐仅有两部:《阿甘正传》和《1900》。反倒是那些以前的电影,如《狂沙十万里》《教父》《美国往事》等,印象深刻。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23-12-8 10:51 |显示全部楼层
谈及美国电影音乐,居然没有《辛德勒的名单》,感觉很诧异哦。
——————————————————————————————————
不是没想到,而是心理有抵触。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个现实主义大师,他拍的过于虐心,可能事实真相比这更加残酷,但他看似随意添加的镜头如走向死亡的小女孩儿,仿佛是与大人们进行一次好玩的游戏,可谓虐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是勉强看了一遍此片,立马与之绝缘。也许你不信,我从没看过诸如《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之类的影片。刨除民族感情的范畴,我不反感血腥、暴力,但讨厌力量不对等的虐杀,尤其受不了被虐者如待宰的牛羊那般认命的呆傻状态。。。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23-12-10 21:1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23-12-13 22:12 编辑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23-12-9 11:13
原来如此,这倒也和我类似,我是典型的君子远庖厨,看连续剧先看结局,悲剧很可能就不追了,历史正剧除 ...

嗯,从小提琴中音区开始时短暂的如歌如诉,到高音区高潮时渐强的宿命释放,伴以圆号的变奏及大提琴的副旋与弹拨,演绎出一种重获新生时反而内心空旷宁静的状态,我的眼前浮现两个画面:一是,集中营内的犹太人安静的在铁丝网内席地而坐,纳粹看守已经撤走,他们在等待尚未可知的解放者。二是,一处岩缝中长出一株雏菊,三两花朵于静谧之中绽向朝阳。。。。

这支曲子没有《吉普赛之歌》的悲怆、沧桑,但如你所言,此曲堪比这些名曲。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23-12-11 14:30 |显示全部楼层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23-12-11 09:37
本帖最后由 座有兰言 于 2023-12-11 11:03 编辑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23-12-10 21:15
嗯,从小提琴中音区开 ...

没想到你推举的人是帕尔曼,而我的确更欣赏弗里德曼。我记得在《遥远的救世主》里,男主丁元一就《流浪者之歌》的演奏,把穆特、海菲丝和弗里德曼的演奏进行了比较,他也是推崇弗里德曼,算是一家之言。

帕尔曼技巧了得,拿他与海菲丝比较有点不尊重后者,恐怕他自己也不敢。当然,这种比较只能拿作品说话,尤其是自己演绎的作品。帕尔曼演奏《流浪者之歌》不如他演奏的《影子与回旋随想曲》,那才是他能得心应手驾驭的作品。而萨拉萨蒂对帕尔曼来说,他的个人经历和民族性格而言,或许在理解感受上要比海菲丝深重,毕竟,海菲丝的一生太顺利了。我个人认为,他俩都不如英国的肯尼迪(尽管年轻),当然,也仅限于维瓦尔第的《四季》,而海菲丝的《流浪者之歌》不如弗里德曼,他俩的结局又很相似——命运的妒忌与捉弄。你看,这种比较也只能是一家之言,争论的空间太大了。

好在他们都是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包括穆特,不同的演奏风格只会增添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而非我们的主观比较。这样说你同意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24-1-31 22:59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时间未进这个帖子了,先用一个我曾崇拜的比利时女歌手把它顶起来。

Dana Winner——丹娜云妮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24-3-18 21:29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听曲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