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打印本页]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8 10:27
标题: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战国时代
在喧嚣的日子里,静静地啃点儿硬书——我陪大家读《通鉴》
写在前面
我写过一首诗叫《镜子》,如下:
翘起的白发
下垂的眼袋
宽了一倍的脸
耷拉的泳圈腰
我不相信
镜子里的那个人
是我
于是
我对那津津乐道了
千年的古训
产生了不容置疑的
质疑
所谓古训,即,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铜都不能“信”,何谈信“人”、信“史”?历代统治者都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却还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来没有哪个王朝因读了史就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始皇“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的政治理想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
然而,还是要读史,因为——
可以留下点干货。网络的碎片让大家狂欢,张五毛的《2000万人假装生活在北京》,引发一片热潮;冯唐憋出来的“油腻的中年男人”没有毁了中年男人,倒把“油腻”这个词给毁了;咪蒙、拾遗们每天发着貌似有理实则毛用没有的鸡汤暖文……各种媒体绞尽脑汁寻找着大众的G点,偶尔搔中,一边假装呻吟一边左顾右盼,这些碎片看似热闹,但每天都被新的碎片所冲刷,有如一波一波涌来的海水,伪高潮退去后什么也没剩下。
而读史,能让你回溯中华民族的兴起,了解这一片江山的由来,仰望诸子百家当年仰望过的星空,凭吊英雄豪杰壮怀激烈过的山河……窃以为,头脑中留点这些东西,比是不是假装生活在北京、能不能甩出一身油腻、鸡汤和鸡精哪个更健康,可能更有价值些。
况且,历史比小说精彩。我的《资治通鉴》已经在书架上呆了十有五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主要是畏惧历史的干巴晦涩。然而真正读进去后,发现生旦净末丑,喜怒哀乐愁,书里全都有。因了《三国演义》,人们知道了魏蜀吴和刘关张,因了《杨家将》、《岳飞传》,杨六郎、岳武穆耳熟能详。然而,比他们贡献大得多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比他们的传奇更传奇的传奇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未经小说评书演义流传开来,老百姓无从知道而已。大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对中国疆域的变化,小到西瓜、葡萄什么时候落户中国,偏到赵飞燕究竟能不能在手掌上跳舞,执到王朝的灭亡与皇帝的生育能力究竟有没有联系……你会在本已经过修饰打扮的历史中,咂摸出种种有趣的玩意儿。
可能,看待事物更为公允。话说有一个太监,因参与宫廷阴谋有功,加俸封侯,位比九卿;再靠溜须投机,权倾一时,满朝文武无不服膺,后因权力中枢换人,畏罪自杀,为万人唾。这个太监发明了一种东西被称为“蔡侯纸”,这个太监的名字叫蔡伦。西汉大将陈汤在两千年前说了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读之热血激荡,然而,时人称其“贪财好色”。陈汤之赫赫战功消解不了他的“贪财好色”,蔡伦之阴鸷狡诈也埋没不了他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和事,“一白遮百丑”或“一黑臭万年”都不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最不济,也能给吹牛时加点分。当别人为“华月”还是“毕月”掐架时,你可以很随意地告诉他们,芈八子是排在第几档的妃子;当别人正纳闷贰师将军李广利为啥指挥两支部队时,你可以淡定地告诉他们,汉武帝要抢大宛国的汗血宝马,那些马藏在大宛国的贰师城,所以称他为贰师将军。当各种或惊诧或敬仰的目光轰炸到你的脸上,会让你有一种不一般的牛逼感。
对我自己而言,感觉到被裹胁在欲望的大潮中,出的汗都带着一股子浮躁味儿,于是想静下心来,啃本硬书
可是,为什么选《资治通鉴》?——
无他,一是这书足够“硬”,二是这书我恰好有。
那么,怎么读?——
阅读内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很重要但是有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涉及的一些历史常识(比如,芈八子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有些细碎或无聊的内容,比如某年日食、某年祭祀、某部落反叛等,除非必要,就老实不客气跳过去。另外,对一些比较重要或有趣而又记述过于简略的内容,我打算参考相关史书加以补充。
体例安排:《通鉴》是编年体,时间脉络清晰,但一些重要的人或事的记述往往分散在数十年间,对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时有跳跃感、断裂感。我的想法是以编年为基础,根据叙述需要,或上溯若干年,或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归并来写,使读者不会因在几十年间跳来跳去,感觉到内容的支离破碎。感谢柏杨先生,让我这样古文功底停留在初中水平的人,能够顺利把《通鉴》读下去。笔者虽然水平有限,也学柏杨先生,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以“衣赐履说”的形式加以阐述。个人的斤两与柏杨先生等史家无可比较,微信的好处就是能给咱们普通人一个发言的机会。
节奏安排:《资治通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历史,我的版本是三十六本,一万五千多页,即使一周读十年,也需要两年半时间,听起来有些吓人,不过不要紧,我慢慢梳理撰写,读者慢慢看,一天花个三五分钟,啥时读完啥时算。
行吧,让我们开始吧!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8 10:28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1)

公元前403年,是让儒家知识分子极为愤怒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受到周天子的册封,于是,三个封国大夫摇身一变成了三个国君,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乱臣贼子得到承认,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人把这一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司马光选这一年作为《资治通鉴》的起点。

周天子册封,使韩、赵、魏成为诸侯,就好比姨太太晋升为夫人,有了正式名分。如果没有实力,姨太太怎么可能上位?实际上,韩、赵、魏早就瓜分了晋国,这就要话说从头。

据说,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于公元前544年到晋国出差,与晋国的三个大夫韩宣子、赵文子、魏献子见面会谈后,预了一个神奇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也(如此神奇的预言,我们姑且听之,呵呵)。

此时,晋国比较强大的大夫有六家,谓之六卿,除韩、赵、魏之外,还有范、中行、智三家。在晋国办事,国君说了不算,得找这六家去办。究竟谁说了算,还要看枪杆子在谁手里;都有枪杆子,那就看谁的枪杆子更硬、更利、更猛。公元前458年,智氏联合韩、赵、魏灭了范氏、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其实基本上被智氏独吞,其他三家没捞到多少油水)。

此时,智氏在四卿里力量最强,扛把子名智瑶,史称智伯,晋国国政,皆出其门。当初,智伯的老爹智宣子要指定智伯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反对,他认为,智瑶优点突出: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各项技能,文章流利,坚决果断(真全才也),但也有一个致命缺点:胸襟狭窄,刻薄寡恩。才干超群,必然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容人,则众叛亲离。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必被灭族。智宣子听不进去,坚持立智伯。于是,智果立即分家出去,并在晋国太史处立案,另立族谱,改姓“辅”。

衣赐履说:易经上说,履霜坚冰至。智果果然智慧,一眼看到数十年后。智氏被灭族时,智果后人因姓“辅”而得免。

智伯继位后,果然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瞅瞅这两个国君的谥号,被乱棒打得离家出走的曰“出”,被人搁在国君位子上说什么都不算的曰“哀”),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伐齐、伐郑,威震诸侯。聪明能干而又胸襟狭窄的人,位置越高越危险。智伯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先是戏弄韩康子,然后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族人智国劝他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笑说,我就是祸患的化身,我不祸害别人就是他们的造化,谁敢祸害我?

不久之后,智伯要求韩康子割让领土,把韩康子气得差点吐血。上次被智伯一并侮辱的家臣段规劝说,智伯贪婪而刚愎,如果不给他地,恐怕会对我们动武。不如给他一块地,他得了甜头,一定又向别家要地,别人不给就会发生战争,我们既逃过一劫,又可以坐以待变。于是,韩康子割让一个万户人家的城市给智伯。

衣赐履说:韩康子割地也没安好心,他是巴望别人跟智伯闹起来,他收渔翁之利。回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个日本鬼子就能押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去枪毙,没有一个逃跑的,更没有一个反抗的,难道他们不想跑吗?否!他们都想等第一个跑的、反抗的,他们可不想当第一个送死的,所以,大家都死,岂不悲哉!

果然,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和韩康子一样,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割让一个万户人家的城市给智伯。

再往后,用磕膝盖也能想出来,智伯必须立即向赵氏首领赵襄子要地,然而智伯没想到的是,这个赵襄子又臭又硬,居然不给!还放出狠话来说,有本事智伯你自己来拿啊!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22-5-8 10:32
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 花中的花    时间: 2022-5-8 10:47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8 11:27
好宏大的工程。

贴的太少了,多贴些。我申请全坛置顶。
作者: 满天辰星    时间: 2022-5-8 12:22
赞赏这份读书态度
作者: 云上    时间: 2022-5-8 14:46
欢迎欢迎,老师文采斐然,占位来学习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5-8 18:06


叙事流畅。

史识不够。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8 18:59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5-8 18:06
叙事流畅。

史识不够。



哪里不够,有效率的进行沟通反馈。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5-8 19:19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8 18:59
哪里不够,有效率的进行沟通反馈。




很容易看出来,看得很清楚。

等着写一两篇再说。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5-8 20:59
还是诗更容易懂
作者: 简一竹    时间: 2022-5-8 21:35
粗粗看过,没楼主这么细致。欢迎楼主入驻华夏。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5-9 09:01
抬头一顶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10:27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22-5-8 10:32
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啊

梦里取的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10:29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2)

在此,还得讲一下赵襄子为什么敢说“不”,这又得话说从头。赵襄子名赵无恤,老爹叫赵简子,赵简子要立继承人,在长子赵伯鲁和幼子赵无恤之间犹豫。实际上,赵无恤是庶出,小老婆生的(《史记》上说,无恤母是赵简子侍婢,连小老婆都算不上,还是狄人,狄人相对于汉人,就如同黑奴相对于白人农场主。但也许正是异族通婚的原因吧,赵无恤聪明而刚毅),据说长得还特别对不起观众,照理说基本上竞争力不强。赵简子给两个儿子各一只竹简,上面刻有相同的训诫的话,并让他们牢牢记住。三年之后的某一天,赵简子突然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背诵那段话。伯鲁当然很鲁,张嘴结舌,一个字也背不出。而无恤则不但流利背出原文,甚至还从袖子里取出了竹简,让老爹大感欣慰,一举奠定了成为继承人的基础。

衣赐履说:柏杨先生认为赵无恤能够三年竹简不离身,此事颇为蹊跷,也许赵无恤在老爹身边安排有暗探也未可知。我倒觉得未必,因为从后面赵无恤临终前确定继承人的情况来看,他似乎不大可能会为了谋取权力而大动心机,我感觉如果真有这事儿,只能说明无恤的记性一定特别好,在我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见过不少领导,记性好到令人瞠目咂舌的地步。

《史记·赵世家》记载,前464年(晋出公十一年),智伯伐郑,赵无恤为将,智伯酒醉,强行灌赵无恤酒,还殴打赵无恤,赵氏家臣要以死相拼,被无恤制止。而智伯回国后,还要求赵简子废掉无恤,另立太子。这些事情合到一起,无恤对智伯的忌恨已非一日之寒。

此番智伯如法炮制,更加过分,向韩、魏要地,并未要求具体城市,而向赵襄子要地,点名要蔺邑、皋狼(均位于现在山西省吕梁市)。前仇新恨聚在一起,赵襄子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智伯本来都指派人员去接收土地了,结果遭到拒绝,韩、魏都割地,你赵襄子凭什么不割?是可忍孰不可忍!

双方都不可忍,于是,开打!智伯命令韩、魏出兵,与智伯一道,三家一块干赵襄子。赵襄子打不过,跑!一路跑到赵家的老根据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到了晋阳,赵襄子巡视一周,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的箭矢。手下汇报说,早年修建晋阳时,先人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读如族,即箭头)。于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未雨绸缪多么重要)。

前454年(晋哀公三年),三家大军围攻晋阳,鏖战三个月不下,又围困一年多未克。于是智伯掘晋水(汾水)灌晋阳,城中变为泽国。

晋阳城外的水越来越高,眼见就要漫过城墙,魏桓子和韩康子陪同智伯在城外高冈上巡视,智伯见晋阳城即日可破,不禁高兴起来,说,到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智伯说者无意,韩、魏听者有心。魏桓子用手肘轻轻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轻轻碰了一下魏桓子,他们当然怕得要死,汾水可以淹晋阳,也能淹安邑(山西省夏县,魏的根据地),绛水可以淹平阳(山西临汾,韩的根据地)。
智伯的谋臣絺疵(絺,读如吃)提醒说,韩、魏可能会叛变。

智伯问,这话怎么说?

絺疵说,我只是通过人之常情加以判断。我们跟两家约定,消灭赵家后,三家共同瓜分赵家领土。眼见晋阳就要攻破,他们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两人却忧形于色,很显然,他们一定会想到,一旦赵家灭亡,下次的对象就会是他们,因此,韩、魏之间如果没有阴谋,那才奇怪。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韩、魏二人,两人委屈万状,指天发誓说,这一定是赵家的反间计,挑拨盟友间的感情,使你因怀疑而防备我们,进而松懈了攻击晋阳的军事行动。试想一想,我们人再傻,也不至傻到舍弃已经到嘴边的赵家领土,而去干危险万状必不可成的荒唐勾当。

二人告辞后,絺疵进来,质问智伯,你是不是把我说的话告诉那两个家伙了?智伯吃惊道,你怎么知道?絺疵说,我发现他们抬头向我凝视了一下,加快脚步,低头走掉,很显然,他们已经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肺腑。智伯当然不肯承认自己居然也会犯错,两人不欢而散。絺疵既已嗅到危险,找了个机会出使齐国,脱离险地。
衣赐履说,絺疵何等人才!见一叶而知秋,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前面说过,聪明能干的人,如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自己认为永远正确,即使内心知道别人正确,这品性都逼迫他不能承认。智伯之败,咎由自取。但也不得不服,智伯手下还是有能人的,絺疵为一,后面要讲到的豫让也是一个,所谓没有百分百的坏蛋。故意把一些私密的话告诉别人,并不完全都是错误的,比如光武帝刘秀就经常把别人抵毁的话告诉被抵毁的人,当事人知道后明白这是##对自己的信任,于是更加忠心、更加谨慎。而智伯把絺疵的话转告韩、魏,我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我们知道结果,就是牛逼的人如果犯错,一错就万劫不复。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10:29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3)

晋阳城中,赵襄子心急如焚,派出谋臣张孟谈,连夜潜出城外,会见韩康子、魏桓子。张孟谈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如今智伯带着你们伐赵,赵一亡,接下来就是你们。韩、魏两人本是一样的想法,于是立誓保密,约定日期,共同伐智。

到了约定日期,赵襄子派出精锐部队,突击智家守军,反决堤防,大水倒灌智氏阵地,军营大乱,韩、魏两家部队,乘势从两翼夹攻。赵襄子亲率人马奋勇当先,生擒智伯,立即斩首。接着把智姓家族全部屠灭。只留下智果不死,因为他早已改姓为“辅”(有时越读越有意思,改什么姓不好,非要改个奇怪的“辅”,我猜,智果就是以这个姓来说明,我不是野心家,更不想当老大,我只是个“辅臣”而已)。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氏领土。

衣赐履说:司马光在此评论说,智伯之败,在于他的才能胜过他的品德。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在经不住推敲。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我就未见他的品德胜过了他的才能;宋襄公因品德高尚被楚国军队打得大败,身死为天下笑,被毛主席评价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我看品德远远胜过了才能。不知司马光在评论智伯时,是否想到此两位。此外,在整个事件中,韩、魏都是相当被动的,如果赵襄子也如他们一般割让土地,势必智伯会有新一轮的无理要求,就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智伯迟早要把三家吞掉。伟哉!襄子!

直到本年(前403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任魏国第一任国君,称魏文侯。

韩康子的孙子韩虔任韩国第一任国君,称韩景侯。

赵籍任赵国第一任国君,称赵烈侯。在此要说明一下,借司马光的“才能品德”论来看,赵襄子固然才能卓越,然而其品德似乎还在才能之上。赵襄子非常爱戴他大哥赵伯鲁(就是那个背不出训诫的大哥),所以,他自己有五个儿子,都没有定为继承人,倒把赵伯鲁的孙子赵浣(读如换)定为接班人,称为赵献子。前425年,赵襄子逝世,赵浣继位,几个月后,襄子的弟弟赵嘉驱逐了赵浣,自己继位。前424年,赵嘉去世,赵姓家族长老决定,为了避免争位,把赵嘉的儿子诛杀,重新迎接赵浣复位。赵浣生赵籍,成为国君。

衣赐履说:权力之争,至为凶险。赵嘉的儿子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但他的死可谓飞来横祸。再往后几千年,再没有见过赵襄子这样的人,我不抢位子就不错了,我还要让位子,不可能!晋国一分为四(还有一小块仍归晋国,没有赶尽杀绝),韩、赵、魏均入七雄,可以想见当年晋国有多强大!宋神宗赵顼为这部巨著起名《资治通鉴》,并在前言中交待,司马光之所以从本年开始记述,是由于周威烈王于本年下令擢升韩、赵、魏三家,当封国国君,标志着周王朝纲纪已毁。山西省简称晋,也有人称其为三晋,历史由来就是三家分晋,当然,那时的晋国范围更大,除现在的山西省外,还包括河北、河南等地。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2-5-9 11:24
跟读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9 12:01

生于乱世,就不能太讲品德。因为没品德的人太多。

最终,以获取成功及稳定为准。单突出某方面,都会出问题。李世民杀兄逼父,算是极其无德的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12:37
简一竹 发表于 2022-5-8 21:35
粗粗看过,没楼主这么细致。欢迎楼主入驻华夏。

我已经读了五年,才读到三国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9 13:20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9 12:37
我已经读了五年,才读到三国


真细读!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15:42
因为要码字,不得不来回看,还有就是脑子不好使,看了就忘,不得不重复看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2-5-9 16:02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9 10:27
梦里取的

且将历史依次捋。

作者: 光阴之逆旅    时间: 2022-5-9 17:20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9 10:29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3)

晋阳城中,赵襄子心急如焚,派出谋臣张孟谈 ...

智伯 被灭后 他的头,被 赵襄子 做成了饮酒的器具,
以前,我就想,捧着人头,这酒 如何咽的下

赵氏孤儿,是赵襄子的先祖,赵家还出了一个大名人 胡服骑射的 赵武灵王

头颅被做成酒器的,还有一个宋理宗




作者: 光阴之逆旅    时间: 2022-5-9 17:25
楼主的ID 衣赐履,就想起 衣带诏~那个可怜的汉献帝,不过 结局还好
那时 对逊位的皇帝都不赶尽杀绝

屠戮逊位的皇族,好像是西晋司马氏开始的,所以,其后代多不善终。
到了南北朝,只要不做皇帝了,都是横死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9 17:30
光阴之逆旅 发表于 2022-5-9 17:25
楼主的ID 衣赐履,就想起 衣带诏~那个可怜的汉献帝,不过 结局还好
那时 对逊位的皇帝都不赶尽杀绝



司令厉害,没想到历史知识如此丰富。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17:31
刘庄主 发表于 2022-5-9 16:02
且将历史依次捋。

这个解释我喜欢

作者: 光阴之逆旅    时间: 2022-5-9 17:32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9 17:30
司令厉害,没想到历史知识如此丰富。

啊,没有啊
我是你们版主大学士的学生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17:33
光阴之逆旅 发表于 2022-5-9 17:25
楼主的ID 衣赐履,就想起 衣带诏~那个可怜的汉献帝,不过 结局还好
那时 对逊位的皇帝都不赶尽杀绝

我还没读到东晋灭亡。司马氏倒是没有把曹氏灭门,曹髦之死,是主动求死的。我印象里,杀前朝皇帝,应该是从刘宋开始的

作者: 光阴之逆旅    时间: 2022-5-9 17:37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9 17:33
我还没读到东晋灭亡。司马氏倒是没有把曹氏灭门,曹髦之死,是主动求死的。我印象里,杀前朝皇帝,应该是 ...

是的,南朝寄奴始,只要下台皇帝都被灭门
我刚才回的时候,突然想起司马氏的下场,要么记错了曹魏


作者: 光阴之逆旅    时间: 2022-5-9 17:50
楼主是天涯煮酒来的 ?
我很早就在那里潜水,以前高人很多的。我后来不太去了

我在那里读过很多好帖子,我一直认为天涯的煮酒是中文论坛历史版水平最高的,比当年的sohu论史版水平高太多了

欢迎楼主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9 23:41
光阴之逆旅 发表于 2022-5-9 17:50
楼主是天涯煮酒来的 ?
我很早就在那里潜水,以前高人很多的。我后来不太去了

是从天涯过来的,在天涯我也是新人,呆了差不多半年了吧,前几天有个叫废金的网友推荐来这里的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0 00:03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9 23:41
是从天涯过来的,在天涯我也是新人,呆了差不多半年了吧,前几天有个叫废金的网友推荐来这里的



那是我的马甲。这个板块刚开辟不久,定位历史、民生等,想多找些朋友过来玩。

我逛天涯时顺带会挑一些优质的网友推荐一下。我觉得这里宽松、便利些,网友会喜欢。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0 01:04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0 00:03
那是我的马甲。这个板块刚开辟不久,定位历史、民生等,想多找些朋友过来玩。

我逛天涯时顺带会挑 ...

谢谢版主!确实感觉比天涯宽松很多,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0 11:16
02行刺的和被刺的,都值得敬仰——豫让刺赵襄子

说到智伯,则不能不提豫让,这哥们儿也被太史公收入到《刺客列传》中。豫让早年跟着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混,智伯灭了范、中行后,他又尊智伯为老大,此后一直跟着智伯,没再瞎投简历了。

韩、赵、魏三家灭了智伯后,族智氏全族。豫让有幸逃脱,决心为智伯报仇。他思前想后,觉得智伯之所以被杀,全是由于赵襄子的缘故,后来又听说赵襄子把智伯的脑袋割下来,在头骨上涂了漆,用来当酒壶(原文为“饮器”,不知是酒壶还是酒杯)。也有一种说法是拿来当夜壶(我实在是搞不懂,那玩意儿放也放不稳,洞眼儿又多,不管是当饮器还是夜壶,肯定洒得到处都是,呵呵),这让豫让更加愤怒,所以,他就准备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豫让逃到山里,向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对我如知己,我必为他报仇,就算死了,我的魂魄也不会感到惭愧了。然后他就改了名字,跑到赵襄子家里应征当个杂役(看来赵襄子用人“政审”不太严格)。有一天,豫让拿着匕首躲在厕所里,准备等赵襄子上厕所时一刀弄死他。人有三急,赵襄子也是人,地位再尊贵也不能让他人代劳,趿拉着拖鞋就向厕所冲去;可是赵襄子又不是普通人,他到了厕所边上时,突然心里面通通乱跳,于是就问左右,打扫厕所的人是谁啊?左右把豫让抓过来盘问,一问,是豫让,手里还拿着刀,说是要为智伯报仇(真实称!问啥说啥)。

左右就要杀了豫让,赵襄子说,算了吧,这是个义人啊,义薄云天!智伯死后,一个后人都没有,他只是个臣子,还能为智伯报仇,这是天下不多见的贤人,放了他吧。

豫让正要走,赵襄子又问,今天我放了你,能不能化解这段冤仇?

豫让说,您放了我,是您对我的私人恩惠;我要为智伯报仇,是我作为臣下对主公的大义,我还会来杀你的。

赵襄子的左右说,这家伙又臭又硬,不杀他终究是个祸患。

赵襄子说,我既然已经答应放了他,怎么能失信呢?以后小心防范也就是了,然后当天就搬回晋阳城,以躲避豫让之祸(读到此处,对赵襄子的敬意油然而生)。

豫让回到家中,一边郁闷一边想办法,赵襄子这回有了防备,他的手下也都认识自己了,以后怎么下手好呢?最后,决定整容。豫让不知用什么药物,涂遍全身,浑身上下长满癞痢,然后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声音弄哑,搞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想想这哥们对自己能下这么狠的手,I服了Him!)。然后他跑到市集上乞讨,看有人能认出他不。他妻子经过,没认出来,但有个朋友认出他了(为什么老婆认不出而朋友能认出他来?因为啊,太史公想让豫让说话,必须有个朋友能“认”出他来,呵呵),问他,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朋友看他这个样子,不由流下泪来,说,以你的才能,如果真要报仇,何苦如此呢?你只要假意臣服于赵襄子,立些大功,赵襄子一定会欣赏你的,那时一定会经常与你接近,此时,你随时可以找到机会刺杀他,又何必把自己糟蹋成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呢?(这朋友真是个高人,与田忌赛马中的孙膑是不相上下了!)再说了,你现在弄成这个鬼样子,想要刺杀赵襄子不是更难了吗?豫让说,如果我委身于赵襄子,然后又刺杀他,那是怀着二心对待主人。我现在想刺杀他是很难,但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要让天下后人,那些怀着二心对待主人的人,我要羞死他们!(看到这里,我真是热血沸腾了!出离敬佩了!)

此后,他就天天等机会。有一天,赵襄子出门,豫让躲在赵襄子要经过的一座桥下面,准备等赵襄子一上桥,就跳出来给他几刀。也是赵襄子命不该绝,这次他的心没有乱跳,而是他的马嗅到了危险,走到桥边,死活就不挪窝了,乱蹦乱跳,就是不往桥上去。赵襄子对左右说,一定是豫让来了,他肯定在桥下面。(牛人就是牛人!牛人的马就是牛人的马!)手下人一搜,果然,把豫让给扽(音den,去声)出来了。

赵襄子这回是真生气了,质问豫让,你曾经也当过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但是这两家都是被智伯灭掉的,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智伯,成了智伯的臣子。这回对我怎么不是这样呢?我虽然灭了智伯,你怎么不像投靠智伯那样投靠我,反而追着我不放,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我给范氏、中行氏当臣子的时候,他们对我也就像对阿猫阿狗一样,给口饭吃而已,所以我也就像阿猫阿狗对他们一样;可是我给智伯当臣子,智伯待我有如国士,我当然要以国士的标准回报他!

赵襄子听他说完,十分感慨,说,你对智伯确实没说的,你的声名也传出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我已经放了你一次了,我做得也算仁至义尽了。虽然我很欣赏你,但我也不能拿我的命开玩笑,放你一次也可以了,这次我不会再放你了。然后让士兵把豫让围起来。

豫让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上一次您放了我,天下没有不称颂您的。这次我本难逃一死,但请您再成全我一次,把您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几剑,也算是我为智伯报仇了吧,这样,我死而无憾了,死后也不会觉得有愧于智伯了。

赵襄子听他说完,也是从内心深处对豫让既敬佩、又怜悯,于是把外衣脱下来给豫让。豫让三次跳起来用剑刺衣服,然后说,我可以无愧于智伯了。说完自杀了。他死后,赵国的志士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流泪。

有传说,赵襄子回去以后不久,背上起了三个大毒疮,最后毒疮迸裂而死,就是豫让在他衣服上刺的那三剑弄的。

衣赐履说:世上很多事情不能仅仅以对错来判断。比如豫让,很难来评价他的行为,他肯定不是那种识实务者为俊杰的人,但他那种精神,那种要羞死后世对主人三心二意的人的那种精神,不由不让人从心眼儿里敬佩!但是豫让啊,你可知道,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本就没有脸皮,没脸没皮的小人能被你这近于疯狂的举动羞死吗?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0 15:23

豫让这个故事太夸张了。他跟赵襄子之间的故事,也很有点要离跟庆忌的味道;但没有要离的真实感强。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0 16:49
故事,都是经过改造的。要离的事,在战国之前,《通鉴》里没有,所以我就不讲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1 11:41
03“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面含意无非是做好自己、管好家庭,然后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还常有文章解读这句话说,首先要修身正己,其次要清正家风,方能治理国家。

那么,“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封建制度。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在我们的意识中,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大清国灭亡的两千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就是封建社会,对那些思想比较保守、跟不上时代的人,我们称其为老封建,他们的思想是封建思想。封建似乎成为不求上进、因循守旧、甚至欺上瞒下、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的代名词。

社会制度如此分类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恰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基本结束了封建制度。

周朝灭掉商朝之后,定都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王”,被人们尊称为“天王”,周武王即周朝第一任王。武王在意识形态上继承了商朝的遗产,但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了封建制。

什么叫封建?

所谓封,就是划分土地,由周天子派人在这块土地周围犁出一道沟,然后种上树,这个就叫封。所谓建,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任命国君,就是这块土地上的最高统治者。

下面,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天下、国、家这几个概念的关系。

所谓天下,就是周王朝所统治的地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是周天子能知道的地方,几乎都在他的统治之下,这就是“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天下之内,要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委派信得过的人去代理天子统治当地人民,这就是封国。武王把天下分成很多封国(有说数百个,有说数十个),每个封国都委派一个人去统治,这个人就是诸侯,也称为该国的国君。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表示地位的尊卑,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齐国,是侯爵国;嬴姓家族被封到秦国,是伯爵国;芈姓家族被封到楚国,是子爵国,等等。

每一个封国也象周天子一样,可以将自己的封国分为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指派一个人去掌管,这些封国下面的小封国,就是“家”,家的首领就是大夫。因此,那时的国和家,与现在意义上的国和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封国建家的制度,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被逐渐废除。秦始皇将全国分为若干郡,郡下面又分为若干县,所以叫郡县制。乍一看,封建制与郡县制没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很大。

首先,在封建制下,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所有诸侯封国都要听他的号令,但实际上随着封国之间的兼并和周王朝的衰落,各封国对周天子渐渐不那么言听计从了,而在郡县制下,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要听中央***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其次,封国有自己的部队,自己的税收,周天子所有的,封国几乎都有;而郡县制下,各个郡是不能有自己的部队的,部队全部由天子掌握,调动部队必须经过天子同意,否则就可以论为谋反,是要诛九族的。全国统一税赋,各郡县的官员可以互调,全部直属中央。

再次,封国可以继续建家,国和家在某种意义上是私人领土,但郡县制则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长官可以有自己的地,但不是封地,他可以收租,但不是收税,他地上的人可以种他的地,但那些人并不隶属于这个人。
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封建制下,国和家都可以世袭罔替,子承父业或者兄终弟及,而郡长县长可没有这个特权。

因此,“家”就是小一点的“国”,“国”就是大一点的“家”,“齐家”之后再“治国平天下”就符合理论逻辑和运行逻辑。实行郡县制以后,“家”逐渐转变为现在家庭的概念了,把“齐家”理解为管好老婆娃娃就要闹笑话了。
前面讲的“三家分晋”,并不是说三家人把晋国给瓜分了,而是“家”的首领——大夫把晋国给分了,前403年,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后,三个“家”变成了三个“国”,韩、赵、魏三个大夫也就变成了三个国君。人家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齐家治国,呵呵。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1 12:00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1 11:41
03“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面含意无非是做好自 ...



学习了。不读此文还真没意识出这个问题。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1 13:12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1 12:00
学习了。不读此文还真没意识出这个问题。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5-11 13:39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0 15:23
豫让这个故事太夸张了。他跟赵襄子之间的故事,也很有点要离跟庆忌的味道;但没有要离的真实感强。

我觉得很真实

从前的人,命不值什么。
要紧的是信义。


荆轲刺秦,樊於期说割头就割头。
不过,也可能是被割。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5-11 13:44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1 11:41
03“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面含意无非是做好自 ...

看镰仓幕府,武士即为家臣。
各藩主,即家主。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1 14:01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5-11 13:39
我觉得很真实

从前的人,命不值什么。



主要说的是赵襄子的两次未卜先知,那太神了吧。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1 15:19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5-11 13:44
看镰仓幕府,武士即为家臣。
各藩主,即家主。

日本的情况我不了解,看起来有点类似,但规模比我们要小得多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1 15:21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1 14:01
主要说的是赵襄子的两次未卜先知,那太神了吧。

未卜先知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我现在读到三国末期,各种未卜先知多得很,人民群众需要这种传奇的故事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5-11 16:09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1 14:01
主要说的是赵襄子的两次未卜先知,那太神了吧。

一个人执着起来会干很多傻事。就是你觉得巧合的事,也许他干耗在那里无数次了才碰上一回。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5-11 16:11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1 15:19
日本的情况我不了解,看起来有点类似,但规模比我们要小得多

级别降一级。
像朝鲜的王,儿子只能称为世子。

等级就降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1 16:16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5-11 16:11
级别降一级。
像朝鲜的王,儿子只能称为世子。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22-5-11 23:28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5-11 23:32 编辑

我正打算读《资治通鉴》,跟。


[attach]700672[/attach]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2 09:45

宝贴,已申请全坛置顶。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2 10:29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2 09:45
宝贴,已申请全坛置顶。

谢谢!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2 10:32
04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齐国名将田穰苴

后面我们会讲到大神吴起,而田穰苴(读如瓤驹)作为烘托吴起风采的陪衬,有必要先在这里唠两句。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生卒时间不详,是齐国大夫田完(田姓齐国的始祖)的后人。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击齐国的东阿和甄城(山东省境内),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军大败,齐景公既恼火又忧虑。宰相晏婴(就是那个“二桃杀三士”的策划者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主角)向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文韬武略当世少有,希望国君能试试他(从田婴的话中我们约略可以窥得,那个时代,嫡子和庶出子不但待遇差别大,甚至可能连智商高低都受到歧视,虽然有不少庶出者后来也身居高位、大权在握,比如前面讲过的赵襄子,但他们付出的努力恐怕与嫡子相比是天差地别吧)。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和他探讨军国大事,相见恨晚,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老大,我地位太卑微,您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我怕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我的权威树立不起来,没办法带兵打仗,希望您能派一位您信任、大家都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这样我就好发号施令了。齐景公答应他的要求,派宠臣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明天正午在营门会合,可不许迟到哦。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木表即在地上立一个木杆,通过太阳投影判断时间,相当于日晷;漏壶即水漏,也是古代计时工具),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牛逼,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我不到你们还能提前开拔不成?平时应酬就多,这次要出发打仗,那些亲朋好友大臣小吏排着队为他饯行,一碗一碗地干,把庄贾喝得这个美。正午到了,庄贾还没影儿。穰苴一秒钟都不耽误,立即砸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打着酒嗝来了。

穰苴问,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

庄贾讪讪解释说,没办法啊,人缘太好,亲戚朋友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

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在前方拼命,国君吃不下、睡不安,举国上下的生命都在你的身上,你居然为了送行喝成这样!
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依军律,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怎么惩处?

军法官说,应当斩首。

庄贾一听,玩儿真的啊!这酒也醒了,嗝儿也不打了,赶紧派人飞马报齐景公前来搭救。可惜人家田穰苴请你来就是为了要杀你,杀你就是为了立威,报信的人刚走,穰苴立即下令行刑,一刀砍了庄贾的脑袋,示众三军,全军将士无不震慑。

衣赐履说: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穰苴向齐景公要人当监军是假,杀监军立威是真,慢说庄贾日暮才磨磨蹭蹭到了军营,就算只迟了一秒钟也要他死;即使没有迟到,也会找其他理由干掉他;至于在军队前宣布法令,恐怕一共也就那么几条,就是为斩杀庄贾而量身定制的。否则,明知道要出征,为什么不派人去把庄贾从酒桌上拉过来,或至少警告一下?我估计他早就在脑海里排演好多回了,见到庄贾之后,行个军礼,微笑着说,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田穰苴,鸡贼得很,呵呵。

之后,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律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当场被吓个半死。穰苴接下来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于是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倒霉的仆从、马车和那匹马,招谁惹谁了?)。穰苴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

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尉他们。还把自己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跟士兵分享。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撤军了。燕国也撤军,但因渡黄河时队伍松散,穰苴派军追击,打得燕军大败,收复了沦陷领土。齐景公后来任命穰苴做大司马,再后来穰苴干脆以官职为姓,故又称司马穰苴。

齐威王时派人研究讨论古代的各种“司马兵法”,而把大司马田穰苴的兵法也附在里边,故而定名叫《司马穰苴兵法》。

衣赐履说:司马穰苴斩庄贾立威,一下子就让人想起孙子斩吴王爱姬立威,将军威望不足,恐怕难以打出胜仗来。总体上感觉穰苴比吴起善于自保,杀庄贾以立威,放使者以给齐景公面子,至于那个倒霉的仆从,在穰苴眼里根本就算不上人,说杀就杀了,有谁会想到那仆从的老婆孩子呢?而庄贾,作为景公宠臣,想来自己也觉得在景公心目中很有些分量吧?然而,说杀也就杀了,穰苴凯旋回来,升官发财,景公哪里还想起庄贾是谁?宠臣还不好找?想要的话,车载斗量,要多少有多少,呵呵。另外,我怎么感觉司马穰苴这仗打得有点让人不服呢?虽然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交战的最高境界,不过,一听说司马穰苴整训部队三天,晋军、燕军掉头就跑,这也太儿戏了吧?在读这一时期的史书时,经常感觉一记到齐国就有点吹牛逼的感觉,好像史家都是齐国人似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包括齐相田婴“二桃杀三士”,给我的感觉就跟神话似的,毫无可信度。

另,有朋友说,光读史,不联系实际,恐怕没人爱看。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儿,那就说两句吧。不管混体制的还是混企业的,谁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你的领导或老板再欣赏你,再夸你是根很大很大的葱,你也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太牛逼了,时刻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因为,司马穰苴砍了庄贾的脑袋后,齐景公可一滴眼泪都没流啊,人家该喝酒喝酒,该把妹把妹,呵呵。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2 11:31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2 10:32
04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齐国名将田穰苴

后面我们会讲到大神吴起,而田穰苴(读如瓤驹 ...



又立威又树立纪律。主要是临阵为帅,上下都不熟悉,杀一儆百效率最高。

古代某后生要娶妻,妻子各方面都好,就是性格比较泼辣,后生担心以后受气,问计于族中老人。老人说:新婚之夜,你当着新娘的面,挑个理儿把家里的猫一棍子打死。这样就行了。

后生依计而行,目露凶光,一棍子打死了猫。新娘子胆战心惊,婚后从不对丈夫发脾气。。。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2 13:55
好看。

有个小提问,赵襄子既为“幼子”,不是最小的么,他还有弟弟?
作者: 卡米尔克劳代尔    时间: 2022-5-12 14:43
本帖最后由 卡米尔克劳代尔 于 2022-5-12 14:46 编辑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2-5-12 12:16
周时期的诸侯国分同姓与异姓
例如文中提到的齐国楚国秦国属于异性国
当时同姓国都有谁

晋郑卫陆蔡曹燕等等等。还有吴也被认为是姬姓国。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2 15:54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2 13:55
好看。

有个小提问,赵襄子既为“幼子”,不是最小的么,他还有弟弟?

幼子指年龄比较小的儿子,不一定是最小的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2 15:56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2-5-12 12:16
周时期的诸侯国分同姓与异姓
例如文中提到的齐国楚国秦国属于异性国
当时同姓国都有谁

这个我没有详细研究,您需要查看专门的学术文章。抱歉!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2 15:57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2 11:31
又立威又树立纪律。主要是临阵为帅,上下都不熟悉,杀一儆百效率最高。

古代某后生要娶妻,妻子各 ...

高!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2 16:25
好看,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读这个最好,又接近史实又能看到评论,还省力气

追更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2 16:36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2 16:25
好看,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读这个最好,又接近史实又能看到评论,还省力气

追更

不知道你能追更多久我已经写了五年,才到三国,后面估计还得写十二到十五年,有信心追更吗?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2 18:14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2 16:36
不知道你能追更多久我已经写了五年,才到三国,后面估计还得写十二到十五年,有信心追更吗?{:1 ...

必须追,你要再写个三五十年,说不定我有了念想,能长命百岁呢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2 22:25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2 18:14
必须追,你要再写个三五十年,说不定我有了念想,能长命百岁呢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2-5-13 01:53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3 10:25
05到哪里都“犯小人”的全能型CEO——大神吴起

衣赐履按:战国时期,由于各国间的竞争,对人才的需要量大增,这就给非贵族出身的士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如果把各封国比作公司,那么国君就是董事长,董事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招聘合格的CEO,只要你有能力有本事,不管是土鳖还是海龟,很可能一夜之间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部分CEO都有专业倾向,有的擅长经济,有的擅长外交,有的擅长军事,而吴起是一个全能的CEO,哪个公司和他签了合同,哪个公司立即股价大涨。然而,吴起的悲惨命运与他的治国成就完全正相关,成就越大,命运越惨,这是个值得所有人思索的问题。

魏文侯魏斯,尊重贤能,礼贤下士,各国能人听说后,纷纷到魏国来投简历。

卫国人(今河南省濮阳市)吴起,在鲁国担任官职。鲁国物色大将,而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鲁国***怀疑一旦跟齐国发生战争,吴起不一定能够忠心不贰。于是,为了表忠心,吴起把妻子杀掉,然后击败了齐军。于是有人向鲁国国君挑拨说,吴起从前跟曾参(孔子学生,以诚实守信闻名,著述甚多,被后人称为曾子,尊为宗圣)上学,老娘逝世,他不奔丧,曾参认为他不孝,跟他断绝关系。现今他为了当上大将就害死妻子,这种人残忍无耻。而且我们鲁国是一个小国,一旦传开来说我们有力量大破强敌,恐怕各封国会联合抵制,打我们的主意,鲁国就吃不了兜着走。

吴起得到消息,恐怕被杀,听说魏文侯贤明,就投奔魏国。魏文侯征询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既贪财又好色,可是,如果率军作战,就算是齐国名将田穰苴(读如瓤驹,牛人,咱们前面已经讲过他的故事了)也打不过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担任大将,攻击秦国,占领五个城市。

衣赐履说:吴起是卫国人,出生于公元前440年,曾参是鲁国人,公元前435年去世。我们不由不乐出声来,曾参去世时吴起五岁,他是如何向曾参学习的?如何做到母死而不奔丧的?不由掩面。谎话编到这个程度,依然骗住了鲁国国君,吓得吴起撒腿就跑到了魏国,我也是无语了。我还有个纳闷的地方就是,柏杨先生为什么没在书里指出这一点呢?除非此曾参非彼曾参也。由此来看,吴起杀妻求将的事,其真实性恐怕也要打个折扣。
吴起身为大将,可是却跟最卑微的士兵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就在地上,连床都不用;行军时徒步,绝不骑马;亲自背负干粮,不用士兵帮忙。士兵中有人害疽疮的,吴起亲自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兵的娘听到这件事,痛哭失声。人们说,你儿子不过一个无名小卒,而大将军给你儿子吸脓,你还有什么可哭的?娘亲说,当年,吴起曾为孩子的爹吸过疮脓,孩子爹奋力杀敌,战死沙场。而今吴起又吸孩子的疮脓,不知道孩子将死在何所,怎么能不哀伤?(我总觉得这个事儿有点邪乎,可能是谣传。)

前397年,魏文侯去世,儿子魏击继位,是为武侯。一次,魏武侯乘舟顺着黄河飞奔而下,水势奔腾,峭壁夹岸,行到中游,武侯心情激荡,对旁边的吴起说,多么美丽的锦绣江山啊,固若金汤,这是我们魏国的至宝啊!吴起说,国家的安然不在地势险要,而在领导人的品德。从前三苗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鄱阳湖,可以说万无一失,但因为头领堕落,夏禹把他们消灭了。到了夏桀时,首都在安邑(山西夏县),东有黄河、济水,西有会山,南有伊阙(洛阳市南),北有羊肠阪(山西省平顺县东南太行山中)。可是政治腐败,商汤把他赶下宝座,放逐远方。等到商纣出场时,西边是孟门(山西吉县西),东边是太行山,北方有恒山(非山西恒山,在河北省曲阳县北),南方有黄河,可是他暴虐无道,周武王把他诛杀。由此看来,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如果主上不为国家尽责,恐怕现在跟主上同船的亲信,到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敌国的人啊。武侯搔了搔脑袋说,我谨记你的话。

衣赐履说:对吴起之言,武侯虽然表示认同,不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吴起为人有多直,他的话有多让人不爱听啊!连我一介布衣都看得面红耳热,武侯当作何想?吴起拙于谋身,就这一段已显露无疑。另外,《史记》和《通鉴》上都记述,吴起说“在德不在险”,这个“德”我总觉得未必是指“品德”,吴起是兵家,甚至可以归为法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儒家,只有儒家对“品德”的要求至高无上,对“品德”的作用夸大到极致,所以,我感到吴起所谓的“德”,应该是德行与智慧的结合。

魏武侯任命田文(此田文非孟尝君田文)担任宰相。吴起不高兴,他对田文说,我想跟你讨论一下你我对于国家的贡献,你以为如何?
田文说,好。
吴起说,指挥武装部队,官兵们愿意牺牲性命,使敌国惊惧,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使***的功能充分发挥,使全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库充实、社会富庶,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防卫西河(潼关以北的黄河),秦国不敢向东侵略。而韩国与赵国不敢不对我们唯命是从,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靠!你这也不如那也不如,凭什么你官位比我高?
田文说,主少国疑,有权势的重要官员互相猜忌,随时可能发动政变,民心恐慌。此时,你觉得宰相的位子应该属于你,还是属于我?
吴起沉默很久,说,我承认,应该属于你。

衣赐履说:一代战神、全能的国之栋梁,文治武功后勤都比田文高出好几个珠穆朗玛峰去,然而当不了宰相,被田文一句“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噎死在那里。充分说明,不是吴起能力素质不行,是他在官场上搞关系、摆平衡不行,尤有甚者,做事他不怕,做人太老实,在鲁国被人诬蔑,紧接着在魏国要被陷害,最后在楚国被一群屎一样的人害死。如果一部《资治通鉴》,就是讲述官场中人如何斗争,其实想来想去,不看也罢。另外,文侯于公元前397年逝世,享年七十六岁,武侯是文侯的嫡长子,虽然史上没有记录其出生时间,但古人生子甚早,如汉文帝十四岁就生了汉景帝,即使文侯四十岁生武侯,继位时也应该三十六岁了,什么叫主少国疑?我想,吴起之所以沉默良久,主要可能考虑的是王室贵族、位高权重者他无法摆平,只得长叹一声,说出违心的话来。

田文死后,公叔任宰相(看,武侯还是未用吴起,这说明什么?),他的老婆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忌妒吴起的超凡才能,想把吴起排除。他的一个仆人说,这事儿好办,吴起这人虽然很有才,但他行为刚直,喜欢胡说八道还不知道会招来祸患。咱设个套儿,摆他一道。你去向国君报告,就说吴起了不起,是大才,可是我们魏国是个小国,恐怕留他不住。如果许配给他一个公主,他肯定就留下来了。如果他志不在魏国,非投奔其他大国不可,必定拒绝这次婚姻。然后,你在家设宴款待吴起,席间让夫人对你百般羞辱,而你要装作被欺负惯了样子。吴起一旦看到连宰相都被公主不当人看,那就算杀了他的头,他也不敢娶魏国公主了,如此,大功告成。
公叔听后,大喜,简直是找到知己了,跳起来就跑去按计划落实。魏武侯当然希望吴起成为驸马,满心欢喜地表示要把一个公主嫁给吴起,没想到热脸子贴上了冷屁股,那小子一想到公叔宰相在家的惨状,立即感到心惊胆战,硬着头皮向魏武侯表示无福消受金枝玉叶,武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后,吴起反应过来他中了暗算,然而为时已迟,怕魏武侯翻脸杀了他,吴起逃亡,投奔楚国。

衣赐履说:吴起这样的人,不论走到哪个国家,一定都如同锥子一样,刹那间扎出袋子来。但是他到哪里肯定都是悲剧。一个谋事的人,如果没有保护自己的方法,总想着靠功劳立身,往往是不现实的。中国几千年来别的发展如何我不作评论,但官场这一套害人的东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这种陷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想,一个误会,向领导澄清了不就行了吗?吴起向魏武侯说明是公叔陷害他不就行了吗?如果真这么想,那再过十年再读此书吧,呵呵。田文拜相时,吴起还去和他理论了一下,这次公叔拜相,吴起已经学乖了,爱谁谁吧。然而,田文虽然能力不如吴起,却能够用吴起之长,也没有祸害吴起。而公叔则是实足的(>_<),手下还有一群更渣的帮闲,这帮帮闲“足智多谋”,不是为国效力的智谋,而是恶毒害人的智谋,他们为##出的主意,不由让人后背发凉!

楚悼王早就敬慕吴起的贤能,立即命他当宰相。吴起上了位,在手心唾口唾沫,搓几搓,就开始大干特干。推行改革,制定合乎时代的法律,建立法律的尊严,罢黜所有吃空饷的闲散官员(能吃空饷的哪个没后台?),撤销血统疏远的一些王室成员的爵位俸禄,加强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跟秦国和解。(我在敲这段话的时候,每敲一句,心里默念一句,吴起,休矣!)在吴起强烈的革新运动下,楚国陡地强大。数年之间,疆土扩张到百越(东南沿海的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北方阻止三晋——韩、赵、魏的南侵,西方数度攻击秦国。各国对楚国的迅速复兴,大为忧虑。可是,在楚国内部,那些因改革而失势的贵族和既得利益集团,对吴起十分仇视。

那一天,终于来了。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因吴起厉行政治革新而丧失既得利益的皇亲国戚,乘丧暴动,追杀吴起。吴起逃到灵堂,趴在楚悼王尸体的旁边。暴徒们乱箭齐发,射死吴起,但同时也射中悼王的尸体。下葬之后,即位的楚肃王下令宰相逮捕作乱的暴徒,屠杀七十余家。

衣赐履说:看过不少评论,说吴起聪明,死后还能为自己报仇。我们说,吴起的确是天才,但是在拉关系扯裙带上,他即使不是白痴,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因此,不论在鲁国、魏国还是楚国,功勋卓著却无法自保。至于他跑到楚王尸体身边这件事,起作用的还是兵法的思路,而不是玩人的思路。一代良臣、良相、良才,可以称其为全才的人,就这么死了,悲夫!另外,我很奇怪为什么楚悼王的谥号是个“悼”字,按史料上说,在他任内做了很多大事,吴起的所有功劳可以说都是他的,理论上应该给个“武”啊“威”啊之类的,怎么给个“悼”?我猜,恐怕跟王室宗亲被剥夺了权利有关吧,算是借了吴起的光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死得比较早吧,谥法上说,年中早夭曰“悼”。能够放手支持吴起变法,恐怕的确比较年轻,历史上没有听说老头子变法的。

另,后代时有人自比为管仲乐毅,绝没有比作吴起白起的,主要是这两位“起爷”都没善终,呵呵。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3 10:57

吴起杀妻是大事,拜师学习是小事;大事不容易搞错,小事可能搞错。而且,既然是挑拨,可能本来就是在骗人,说错也正常。所以,杀妻这事真实性大一些;至于原因则不好说。

吴起说的“德”应该是昭示天下、俘获人心的“公德”,是治国理念和国家形象,而非个人“私德”。李世民杀兄逼父,但仍然德高望重,公德、私德有别。

最后,吴起适合做个职业军人。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3 12:20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3 10:57
吴起杀妻是大事,拜师学习是小事;大事不容易搞错,小事可能搞错。而且,既然是挑拨,可能本来就是在骗人 ...

实际上,齐鲁两国通婚的很多,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鲁国王室都得被清洗了才对。诚如逍逍兄所言,或许吴起杀妻这个事儿有,但肯定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只做一个武将,吴起大志难以实现啊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5-13 17:23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2 10:32
04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齐国名将田穰苴

后面我们会讲到大神吴起,而田穰苴(读如瓤驹 ...

只看最后一段就行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22-5-13 17:53
宝帖慢慢读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5-13 19:21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3 10:25
05到哪里都“犯小人”的全能型CEO——大神吴起

衣赐履按:战国时期,由于各国间的竞争,对人才的需要量 ...

吴起才是德不配位忒自私~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3 21:37
打卡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4 00:29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22-5-13 17:53
宝帖慢慢读

足够长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4 00:31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5-13 19:21
吴起才是德不配位忒自私~

司马懿父子配吗?得了天下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5-14 08:21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4 00:31
司马懿父子配吗?得了天下

那你先讲讲司马懿怎样得了天下的~范冰冰被说德不配位结果现在媒体都看见她的信息了~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5-14 08:27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5-14 08:21
那你先讲讲司马懿怎样得了天下的~范冰冰被说德不配位结果现在媒体都看见她的信息了~

忽然想到这是为什么了,体制不同了啊,司马懿那是封建社会,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进阶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4 09:30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5-14 08:27
忽然想到这是为什么了,体制不同了啊,司马懿那是封建社会,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进阶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4 09:32
06打死你我也不信这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刺侠累

前397年3月,发生聂政刺侠累事。

聂政是轵邑(轵读如纸,今河南省济源东南)深井里人。从小就在社会上混,练了一副好体格,也学会了江湖中人的“好兄弟,讲义气嘛!”一次,他杀了个人,估计对方也是出来混的,有点背景。聂政怕他们寻仇,就带着老母、姐姐逃往齐国,以屠宰牲畜为业(屠宰业出人才啊!N多历史上的名人都出自这个行业)。

本来聂政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屠户,能够被几千年后的人们记住。这个人叫严仲子,是韩哀侯的红人儿。如果别人说他红也就罢了,没想到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很红,红就意味着可以比一般人牛,比一般人牛也就罢了,严仲子觉得自己比侠累还牛,这就是他的不对了。侠累可不是一般人,此人乃韩国国相,名叫韩傀,字侠累。一看姓氏就知道他即使不是韩侯的兄弟,也是本家。一次上朝时,两人不知为什么事吵起来了,越吵越凶,最后竟然到了动刀子的地步,严仲子后来感觉到情况不妙,提着宝剑跑了。这一跑就是好几百里地,一路跑到齐国去了。

严仲子到了齐国,听说聂政是个勇士,因为回避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古书中有好多情况挺怪,一个连聂政毛都没见过的人,到了齐国就打听到聂政的情况,而聂政那个仇人,竟然找不到他,真是咄咄怪事)。严仲子多次登门拜访,和聂政甚是相得。聂政母亲过寿时,严仲子又来了,还置办了宴席,亲自捧杯向老太太敬酒。喝到畅快兴浓时,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为老太太祝寿(两千四百两,好大一笔钱啊)。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坚决谢绝严仲子。严仲子却执意要送,聂政辞谢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

严仲子把聂政拽到一边,说,兄弟,老哥我有仇人,我跑了十几、二十个国家,都没找到能为我报仇的人;但刚一来到齐国,就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给咱妈买点粗粮吃,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居然能说出“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这样的话来!政客就是政客,聂政们跟他们搞到一块儿去算是没指望了。)

聂政说,老哥,我本来也是一个大好青年,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薪水,后来种种原因我来到此地当了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

聂政始终不肯接受严仲子的寿礼,严仲子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便强求,就告辞离去。

过了几年,聂妈妈终于去世了。聂政安葬了老娘,服满丧期,坐不住了。聂政啜着“扁二”,心里琢磨,老娘也去了,姐姐也嫁了,我也得干点什么了。想想也是,老子不过是个杀猪的,人家严仲子可是货真价实的高级干部,能够不远千里跑到我这儿来跟我喝酒猜拳,从来都不偷奸耍滑,半斤的量他敢喝八两,酒风就是作风,酒品就是人品,就冲这点,这人错不了!还有上次,严仲子送上百金为老太太祝寿,我虽然死活没要,可是太有面子了!从那以后,街坊邻居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我杀起猪来也更有劲儿了,严仲子不愧是我的知己,他的事我得办。如今老太太享尽天年,我没什么可以牵挂的了,得,该要为了解我的人出力了。

于是,聂政就来到严仲子老家濮阳,找到严仲子后说,哥啊,兄弟我来报答您了!严仲子说,唉呀老弟,好久没见了,啥也不说了,翠红楼,哥哥我请客!走!好一通喝,严仲子喝着喝着突然痛哭流涕,说,兄弟,哥哥心里苦啊!侠累那@@蛋把我害惨了!聂政说,哭什么哭,兄弟我去把他做了不就结了?严仲子说,兄弟你有所不知,侠累是韩国国相,又是韩侯的叔父(看,果然有背景),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哥哥几次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聂政听完哈哈大笑,说,哥哥,你找的那些人都是些脓包,然后拍了拍腰里别着的杀猪刀,兄弟腰上这把刀可不是吃素的,你就瞧好吧!次日,聂政携杀猪刀,独自一人踏上刺杀侠累之路。

聂政来到侠累家大门口,向里面看了看,果然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大摇大摆就走进去了,把门的还在琢磨,这人是谁啊?这么拽?估计是朝里派下来的,咱也甭拦他了,一拦准挨俩嘴巴。就这么着,聂政径直走到侠累跟前,侠累正在院子里和几个小妾玩“两只小蜜蜂,飞在花从中”,聂政过来他还以为是下人,就说,去厨房再拿两瓶杏花陈酿过来……还没等他说完,聂政手起刀落,砍下了侠累的脑袋。院里一时大乱,护卫们拿着家伙就冲聂政招呼上了,聂政也不含糊,连砍了几十个人,最后不支倒地,然后他又做了一件让人想想就头皮发麻的事情:他反过刀刃,两下子就把自己的眼珠子剜出来了,然后在脸上又戳又剁,把脸弄得跟绞肉机绞过似的,又剖开自己肚子,把肠子肚子全拉扯出来,流了一院子,然后,舒了口气,死了。

衣赐履说:看到这里,腹中一阵翻滚,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又想,何谓知己?难道“知道自己能杀人”就是知己吗?我常感叹于刺客之义,但又时常怀疑刺客之所以“义”的原因。

国相侠累死了,韩侯大怒!侠累说好要教他玩“两只小蜜蜂”的,这还没开课,人就死了,这凶手太可恨了!于是下令核实刺客身份。手下们为难了,这刺客把自己弄得跟马蜂窝似的,谁能认出他来啊?实在没办法,就把聂政的尸体摆大街上,公告能辨认出凶手是谁的,赏千金!可惜啊,聂政现在的模样他自己都未必能认得出自己来,别人就更别想了。这件无头公案正没着没落的时候,还真有个人把聂政认出来了,这个人就是聂政已经嫁人的姐姐,聂荌(读如安)。

聂荌早已嫁人,某日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国相,因刺客自毁容貌,韩国正悬赏能够辨认尸体的人,心里就“格登”一下,她想起有个叫严仲子的家伙曾经找过弟弟刺杀侠累,这刺客该不会是弟弟吧?聂荌也顾不上老公和孩子了,直接乘动车组回到娘家,果然,邻居们和屠户们谁也搞不清聂政去哪了,但好些日子没见他做生意了。聂荌心中更是不安,马不停蹄来到韩国都城,找到那条街,远远看地上堆着一堆事物,一步一步靠近,忽然惊呼一声,兄弟啊!真的是你啊!诸位看官,我也想不清楚为什么聂荌能够一下子认出那堆早该腐烂变质的东西就是她弟弟,反正就是认出来了。接下来就是一场声嘶力竭的痛哭,对着围观群众说,这人就是我的弟弟,轵深井里的聂政啊。有好事者提醒她,这个人杀了我们国相,韩侯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难道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荌擦了擦眼泪,说,我能没听说吗?我家聂政以前苟活在杀猪屠狗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你们韩国有个叫严仲子的家伙找到我弟弟,千方百计结交他,就是为了让他刺杀侠累。聂政完成了严仲子的请托,但是因为我还活在世上,他怕韩侯为难我,才会把自己的身体毁坏得这么惨,使人不能辨认。但我是他姐姐,我们俩身上留着一样的血,我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就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整个街市为之一片肃静,连乌鸦都不敢叫上一声。烈日之下,忽然肃杀得像数九严冬。然后,聂荌高喊三声“My God!”,重重跌倒在弟弟尸体身旁,死了。

衣赐履说:老实说,我对聂荌的感觉比聂政要好得多,聂荌的死更显得高贵,有气节,而聂政之死就另当别论了。总之,结论一,这姐弟俩,咱谁也别得罪了!结论二,当有人没来由地把你当知己时,千万要多个心眼儿!另外还有一件事,刺杀了侠累之后,聂政死了,可那个严仲子也不知去向,通鉴和《史记》里都未再提起这个人。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5-14 21:52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2 11:31
又立威又树立纪律。主要是临阵为帅,上下都不熟悉,杀一儆百效率最高。

古代某后生要娶妻,妻子各 ...

这么早就有杀鸡儆猴的故事了

作者: 新月如眉    时间: 2022-5-14 22:00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4 09:32
06打死你我也不信这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刺侠累

前397年3月,发生聂政刺侠累事。

学习学习~防人之心不可无~

可是现在明白,遇事又忘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5 01:25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2-5-15 00:09
无事献殷勤 ____   非奸即盗
聂政太容易糊弄了
以现在来说是智商不在线

县领导突然造访老农民家,说点关心的话,老农民会感动死的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5 01:26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5-14 22:00
学习学习~防人之心不可无~

可是现在明白,遇事又忘了~

有时候无从防起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5 15:32
07姜太公地下有知,肯定会被不肖子孙气得再死一次——田齐取代姜齐

齐国***一向被大夫田家严密控制。最初,田成子田恒生田襄子田盘,田盘生田庄子田白,田白生齐太公田和。前391年,田和把齐国国君齐康公姜贷,驱逐出首府临淄,放逐到东海边不知名的小城,使他收取该城的赋税,维持对他祖先的祭祀(大夫驱逐国君,孔夫子听说了也得再被气死一次)。

前389年,齐田和,跟魏国国君魏斯,楚国和卫国的特别使节,在浊泽(新郑西南),举行高阶层会议,田和请他们帮助,使他在名义上取得国君的头衔。魏斯即向周安王姬骄,代田和请求封爵,姬骄欣然同意。史称田和为田姓齐国的太公。

前379年,姜齐末代国君齐康公姜贷逝世,没有儿子。由田姓齐国***,把他的海滨小城,并入版图。姜齐就此灭亡(前1122年至前379年,立国744年)。

衣赐履说:《史记》上说,姜贷享国十四年,沉迷于酒和妇人,从来不听政事,然而沉迷于酒和妇人,却生不出儿子,似乎也是一个历史规律。纵观历史,往往一个朝代的兴起,其开国之君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并且性欲旺盛,子孙繁茂。一个朝代行将结束,政治凋敝,连带着国君或皇帝们连儿子都生不出来,西汉第十二帝刘骜(读如傲)、十三帝刘欣均无子,导致王莽上位,西汉灭亡;满清同治、光绪均无子,灭亡。姜齐到此,亦无子,被田齐名正言顺灭掉。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5 18:45
姜齐就此灭亡(前1122年至前379年,立国744年)
=====================================
这个时间……西周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后才封姜尚于齐地,怎么前推了?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5 19:12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4 09:32
06打死你我也不信这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刺侠累

前397年3月,发生聂政刺侠累事。



聂政是我同乡,轵邑那个地儿,现在叫轵城乡。说起来,也是历史很悠久的小镇了。


聂政没什么政治理想,就是单纯的刺客,比荆轲差远了。严仲子,大概率被抓被杀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00:49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5 19:12

聂政是我同乡,轵邑那个地儿,现在叫轵城乡。说起来,也是历史很悠久的小镇 ...

严仲子事,真是没有去仔细研究,被诛杀有史料吗?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00:57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5 18:45
姜齐就此灭亡(前1122年至前379年,立国744年)
=====================================
这个时间……西 ...

关于西周的年代,说法不一,我采用了柏杨版通鉴的说法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10:31
08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

衣赐履按: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名因齐,齐桓公之子(此桓公非五霸之齐桓公),前359年继位。在田齐诸国君中,威王倍受称颂,在位三十九年,文治武功颇丰,有关他的故事流传甚广,我们择其二三摆一摆。

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即位之后,不理朝政,“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淫乐长夜之饮,多么开人脑洞的句子),导致国家混乱,臣下无人敢问。一次,齐国的客卿淳于髡(读如坤)跟威王打了一个哑谜,说,有一只大鸟,停在君上的王庭之中,三年不飞,三年不鸣,君上可知这是什么鸟吗?威王一点不含糊,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自此之后,励精图治,连出重手,齐国大治。

衣赐履说:看到这段,我也是醉了。《韩非子·喻老》中说,楚庄王即位三年,屁事不干。有臣下对他说过有鸟不飞不鸣的话,庄王笑笑说,这鸟不飞不鸣,那是在观察思考,“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据目前的史料显示,韩非子的记载是成语“一鸣惊人”的最早表述,那么,这事儿究竟是楚庄王干的,还是齐威王干的?总不至于俩人都干过吧?因此,我对威王的事迹开始产生怀疑。

另,淳于髡,复姓淳于,单名一个髡字。这个名字也挺有意思,髡是古代一种刑罚,意为削去头发,剔光头。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始也”,所以受了髡刑的人是很丢人的,用髡字当名字可能就有说法了。一种可能是像孙膑受过膑刑就以“膑”为名,他受过髡刑就以“髡”为名;另一种可能是他是个秃子,天生光头,彼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华,人们看到一个秃子一定非常惊讶、乐不可支,而威王视其为弄臣,以“髡”为名,就很应景了。

你们赞谁我就杀谁,你们黑谁我就赏谁

应该是在上面对话之后不久,齐威王把即墨城主召到首府临淄,对他说,自从命你去即墨任职,我每天都接到控告你的报告。然而我派人去即墨秘密调查,发现你开荒辟田,农作物遍野,人民生活富庶,官员清廉,齐国东部,得到平安。你之所以口碑不好,我了解,是你没有巴结我左右的人而已。于是,增加他一万户人家的封邑,作为奖励。又把阿邑(山东省东阿县)城主召到首府临淄,对他说,自从命你前去阿邑,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对你的赞扬。可是,我派人去阿邑秘密调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里田野荒芜,农民贫困。前些时,赵国攻击鄄城,你不率军救援。卫国占领薛陵(山东省阳谷县东北,薛陵和阿邑直线距离十公里),你假装不知道,我了解,我所听到那些夸奖你的话,都是你花钱买来的。于是下令,把阿邑城主以及平常赞扬阿邑城主的一批官员,都用大锅烹杀(这得是多大的一口锅安放在多大的一个炉灶上啊)。全国大为震动,官员悚然戒惧,不敢再弄玄虚,大家改变态度,认真做事。齐国大治,成为强国。

衣赐履说: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许多记述经不住推敲。后面我们还要读到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吹牛时还敢写上人名,此处,连即墨城主和阿邑城主的名字都没有,不容我们不怀疑此事的真实性。称颂某某英明,杜撰一些事例,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为了说明华盛顿从小就很诚实,有人编了一个其小时候砍了家里樱桃树的故事,后经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经种植过樱桃树。

另外,有读者给我提建议说,你讲故事能不能标明时间呢?否则让人读来混乱。我只有苦笑回答,好多事例《史记》和通鉴上也没记载时间,只能是一个大致的猜测,我也不敢乱给人家安排时间啊。

晋见周烈王

前370年,齐国田因齐,前往洛阳,晋见周烈王姬喜。此时,周王国衰弱不堪,封国国君们早把它忘到脑后,田因齐突然有此举动,各国大感惊讶,认为是他贤明之处。

衣赐履说:这件事非常蹊跷,前370年,齐国国君还是田因齐的老爹齐桓公田午,直到前359年田午才逝世,田因齐继位,然后又到前334年,田因齐才称王,是为齐威王,因此,此事究竟是否齐威王所为,或者是否发生在本年,都使我们迷惑。如果发生在本年,司马光认为,自从齐威王晋见了周烈王,天下诸侯越发认为威王贤明。然而,恰恰在本年,赵国攻击齐国,大军抵达鄄城(山东省鄄城县),耳光打得山响啊。

齐魏论宝

前355年,齐威王、魏惠王在边界狩猎。
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
齐威王说,没有。
魏惠王说,不会吧?我们魏国虽然很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
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部边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小国都来朝见。还有一位盼子,我让他守高唐(山东省禹城市西南),赵国人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捕鱼。又有一位叫黔夫,镇守徐州(河北省大城县),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祈祷,希望准许他们到齐国定居,最后来投奔的有七千余家。另外一位叫种首,负责维持社会秩序,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呢。魏惠王听后面露愧色。

衣赐履说:这段文字很有意思,通过两个国君论宝,让我们感觉到齐威王之英明神武,而魏惠王有如白痴。关于齐威王的每件记录,都有让人不解甚至怀疑的地方,后面我们讲到威王的宰相邹忌的时候,矛盾、无解的事情更多,让我愈发对威王的记载不能认同。也许,稷下学宫可能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因此得名。一说学宫建于齐威王初年,一说建于田齐桓公(威王老爹)在任期间,不管建于何时,稷下学宫从威王时期进入兴盛期(包括后任宣王时期),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轻重家,主要研究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外交等其他领域)诸家,汇集天下贤士多达数千人,包括耳熟能详的孟子、邹衍、申不害、鲁仲连、荀子(三任学宫校长)等,当时的学术名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稷下学宫的开设,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资料,这里就不多说了。

衣赐履说:看到稷下学宫的相关资料,我感觉有些问题好解释了。稷下学宫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包括很多已经佚亡的),很可能是后世修史的重要参考。在稷下学宫讲学的人待遇优厚,像淳于髡这样的名士,其待遇堪比齐国大夫,而且这些人很有可能借讲学成为齐国重臣。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稷下学宫生产出来的作品,难免会有褒齐而贬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们说,读书人著书立说,当然应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但是吃着你的喝着你的拿着你的还要骂你,恐怕很多人难以做到完全公允吧。从这个角度看,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齐威王那么牛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12:10
原来如此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6 13:51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6 00:49
严仲子事,真是没有去仔细研究,被诛杀有史料吗?



哈哈,推测。这么大的事儿,又被捅了出来。事发突然,他跑都跑不了。你想呢?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15:36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6 13:51
哈哈,推测。这么大的事儿,又被捅了出来。事发突然,他跑都跑不了。你想呢?

哈,谁知道呢。他不是重点,随他去吧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6 17:16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5 15:32
07姜太公地下有知,肯定会被不肖子孙气得再死一次——田齐取代姜齐

齐国***一向被大夫田家严密控制。最 ...



皇家后代逐步荒淫,管教也松懈,几代之后从小乱搞,最后整的性功能都有问题;这情况比普通群体概率大多了。再加上宫斗什么的。

从另一角度来说:皇帝龙族,从根上就是稀有动物,传位时候还很讲究,哪怕生了十个只能传一个;一传两不传的,慢慢就灭绝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17:25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6 17:16
皇家后代逐步荒淫,管教也松懈,几代之后从小乱搞,最后整的性功能都有问题;这情况比普通群体概率大 ...

我觉得皇族的饮食恐怕是有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饮食越有问题,到了两汉时期,包括曹魏时期,皇帝们连儿子都生不出来,但是,皇室远枝,那些享受不到高级饮食、医药保障的,反而人丁兴旺。这些个饮食、医药,我猜大多与长生、提高性能力有关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22-5-16 17:28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6 10:31
08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

衣赐履按: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名因齐,齐桓公之子(此桓公非五霸之齐 ...



哈哈哈,一鸣惊人的故事。这么说吧, 即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写这些书主要是给当官的,也就是统治者看到。我估摸就跟现在的教材一样,所以很多地方写的很有意思,各种比喻,类比等;所以,也不严谨。

还有,中国最早的学校一定是国家办的。为啥?你想想文字创建后,肯定是大力推的(不论在哪个国家);这个大力推广的过程中,我想,一定是先从小范围内、国家或当时的组织免费进行的。是不?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17:36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5-16 17:28
哈哈哈,一鸣惊人的故事。这么说吧, 即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写这些书主要是给当官的,也就是统治者 ...

学校官办,是应该的。但要考虑受众。老百姓不在考虑之列。能读书的,都是贵族,恐怕平民都很难有机会读书。人的等级已经规定好了,不需要他们读书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6 19:32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6 17:36
学校官办,是应该的。但要考虑受众。老百姓不在考虑之列。能读书的,都是贵族,恐怕平民都很难有机会读书 ...

看来老辈就知道,知识越多越反动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6 23:07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6 19:32
看来老辈就知道,知识越多越反动

那倒不一定,也许,贵族根本就没把老百姓当成人,何谈让他们读书?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7 07:14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6 23:07
那倒不一定,也许,贵族根本就没把老百姓当成人,何谈让他们读书?

不对,很多贵族乃至皇帝也是来自于草根,有切身体会。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7 09:44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7 07:14
不对,很多贵族乃至皇帝也是来自于草根,有切身体会。

战国时期哪来的皇帝?平民走上政治舞台,是秦以后的事儿了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7 09:48
09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

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读如席)逝世,子嬴渠梁继位,是为孝公,昭示着一个大时代的到来。

中原各国,一向把秦国视为蛮族部落,各种国际会议,一向拒绝秦国参加。孝公深以为耻,决心整顿内政,提高文化水准,追求强大。

前361年,孝公发布招贤令:

从前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名嬴任好)励精图治,在东方帮助晋国削平内乱,在西方称霸夷狄,地广千里,天子封为盟主,各国国君都来祝贺,开辟后世万年基业。不幸出现一连串不肖的国君,厉公(十七任嬴刺)、躁公(十八任,名不详)、简公(二十一任嬴悼子)、出公(二十三任,名不详),国家动乱,无力顾及外事(原文: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于是,晋国占领我们河西领土(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一带,魏长城至黄河之间),使我们丢脸。我父亲献公即位,把首府迁到栎阳(栎读如阅,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准备东征,收复失地,复兴当年声势。可惜壮志未酬即与世长辞,每一思及,万分痛心。现在我们公开征聘贤才,无论是本国人民,或外国宾客,只要有谋略可以使秦国强大,我愿任命他当高官,分封采邑。

衣赐履说:招贤令不长,但很有分量,很有可信度。为什么?尽管到了二十一世纪,现代人号称可以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但是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请问有哪个现代人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祖先很愚蠢的?而孝公在向天下发出的公文中点名道姓说自己的一大堆祖宗都是废物,一方面是秦本落后,还算朴实;另一方面说明,孝公内心的确煎熬,是真的想招揽人才,振兴国家。

消息一出,传遍各国,卫国人公孙鞅立即西来。公孙鞅即后世所熟知的商鞅,因是卫国人,也被称为卫鞅,之后变法立大功,秦王将其封到商於地区,才被后人称为商鞅。此时,公孙鞅在魏国宰相府充当一名职员,他喜欢研究法律,爱好秩序,笃信法家学派学说,遂成一代法家巨子。宰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打算向魏王推荐,但却害病在床(前362年,公叔痤被秦军俘虏,现在却在本国生病,不知什么情况)。国君魏惠王魏罃(读如英,和齐威王论宝的那位)前来探病,见公叔痤奄奄一息,十分悲痛,说,人的寿命上天注定,有谁能不死?然而你大去之后,国家大事,我跟谁磋商?公叔痤说,宰相府里有个中庶子(随从官)叫公孙鞅,年轻有奇才,盼望你能信任他,把国家交给他治理。惠王大吃一惊,把国家交给一个从不认识,而且地位卑微的年轻人,这是开的哪门子的玩笑!公叔痤又说,如果你不能用他,那么,请马上把他杀掉,别教他离境,否则投奔别的国家,魏国必有后患。惠王听到此,又是一呆,支吾几句,起身告辞。公叔痤把公孙鞅找来说,对不起,我是国家宰相,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先,所以先劝魏王或用你、或杀你,然后再告诉你,我看用你的可能性不大,请你快点逃走吧!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能听你的话杀我?魏惠王出了宰相府之后,对左右说,宰相病得不轻,尤其是脑子坏了,一会儿教我用公孙鞅当宰相,一会儿又教我杀掉公孙鞅,恐怕宰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吧!

衣赐履说:这一段,《史记》、《通鉴》上记得都差不多,最主要就是魏王不用商鞅,但也没有按公叔痤的建议杀掉商鞅。我个人觉得商鞅在此表现有些托大,有两种可能,一是为了说明商鞅牛逼,故意编出这一个故事来印证他高度的智慧,其实商鞅早就跑了;一是魏惠王不是一个残忍的人,商鞅了解其个性才判断魏王不会杀他。

另,有时看古人起名字真有意思。商汤名子天乙,商纣名子受辛,咱们说帝王喜欢用干支起名也就罢了。这个公叔痤,痤是小包,可能是脸上长的,也可能是地面上的小土包,用在名字上不知什么道理。后面还会碰到很多怪名,到时我们捡有意思的讲一讲。

公孙鞅到了秦国,通过宦官景监的推荐,晋见秦孝公,提出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案,孝公大喜,要求公孙鞅负责执行。

衣赐履说:《史记》中记载公孙鞅与孝公谈了三次,第一次谈帝道,第二次谈王道,孝公都不感兴趣,第三次谈霸道,孝公立即不打哈欠了,精神超好,连谈三天三夜,云云。估计兑有水分在里面。

前359年,公孙鞅获得了孝公的绝对信任,于是大刀阔斧变法革新,但立即受到贵族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前361年君臣见面,前359年才开始改革,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为什么,估计是在为改革做各项准备,到了本年,正式开始实施)。

公孙鞅说,就普通人而言,面对一项重要突破,开始时他不可能会热心投入。可是等到丰富的成果呈现出来,他一定欢天喜地。真正有高贵品格的人,绝不随波逐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也绝不去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所以,圣人们认为,只要可以使国家获益,不一定要遵守传统。

大臣甘龙反对说,恐怕不见得,遵循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照传统的法令规章,处理国事,官员们可以胜任愉快,人民也不致骚动。

公孙鞅说,普通人习惯于他们所习惯的那种生活方式,而专家学者们的见解,往往局限于他自己专业的那个狭小的知识领域。这两种人,教他们在他们的位置上,遵照规定,处理刻板事务,是上等人选。但不能跟他们讨论大计方针、政纲政策。智慧的人指出方向,平凡的人实践执行。贤明的人变法改革,庸碌的人牢牢抱住现状,死也不放。

孝公毅然说,公孙鞅说的对。于是,任命公孙鞅为第十一级官左庶长。

注:秦国官阶共二十级:最高一级彻侯,二级关内侯,三级大庶长、四级驷车庶长、五级大上造(大良造)、六级少上造、七级右更、八级中更、九级左更、十级右庶长、十一级左庶长、十二级五大夫、十三级公乘、十四级公大夫、十五级官大夫、十六级大夫、十七级不更、十八级簪袅(读如赞【阴平】鸟)、十九级上造、二十级公士。自三级大庶长到十一级左庶长比九部部长;十二级五大夫到十六级大夫,都是军中文职人员;十七级不更到最低二十级公士,都是士卒。

衣赐履说:我理解,此为官阶或爵位级别,类似现在说的国级、省部级、司局级等,但并不是实际职务,无实权,故公孙鞅初入仕即为十一级左庶长,级别很高,但如要变法,还得需要实际官职,就如同现代军队中,军长是正军级,有些唱歌跳舞的演员也是正军级,但实际权力区别很大。公孙鞅升至五级大良造后被车裂。秦始皇到泰山封了一棵老树为五大夫,相当于那棵树享受秦***十二级待遇,套现在应该是文职干部,呵呵。
于是,公孙鞅甩开膀子实施变法,主要内容为:

组织民众,十家编成一组,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连坐。
鼓励告密,检举犯罪的告密者,跟上阵杀敌同一功勋。
知情不报或掩护犯罪的,跟阵前降敌者同一处罚。
建立军功的,依照等级,接受上赏。
不诉诸***而自相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处分。
在自己专业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农夫农妇,从事耕种纺织,而有超额生产的,免除他们的赋税。
从事蝇头小利的商人工匠,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全家没收,男当奴隶、女当婢仆。
皇亲国戚,如果不在战场上献身,一律排除于皇亲国戚之外。
爵位官级,有一定的高下尊卑和一定的升迁顺序,分配给跟身份相当的田庄、奴仆婢女和衣服器物。
对国家有功勋的,赐给他荣耀;没有功勋的富有人家,即令钱再多,也没有光彩。

衣赐履说:公孙鞅变法,当然不可能就这么几条,而且他当权二十余年间,还在不断推出新法。不过,我们仅从这几条就可以看出,尽管自公孙鞅变法开始,秦国走向强大,并且一统天下,但秦法严苛可见一斑。就我的理解,把万恶的连坐制度以法的形式公然实行,始于公孙鞅,此法一出,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冤魂飘在半空中,如果能吃公孙鞅的肉,他们一定一人一口撕碎他。鼓励告密,只此一条,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立即会荡然无存,所有人与所有人为敌,所有人是所有人的监督者,人民生存在一个可怕的国度。农夫农妇超额生产的免赋,商人工匠懒惰而致贫的,男奴女婢。我几乎已经看见,有多少恶吏害得小民家破人亡!然而,就是这一套东西,使得秦帝国在百年间勃然兴起,真是历史的吊诡。后世太多的人崇尚商鞅,当代有作家出了一套书叫《大秦帝国》,前两册都是写商鞅的,把他塑造成一个悲天悯人的殉道者,甚至把其在渭河上杀掉成百上千反对变法的百姓、染红渭水的残暴之举,也都给出合情合理、有大慈悲心的解释,我以为就太过了。

公孙鞅担心人民不相信法令,于是就发生了妇孺皆知的“徙木立信”。在首府栎阳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宣称:谁把它扛到北门,就给十金(二百四十两黄金,实际应为铜)的报酬。大家觉得搞笑,没人当回事儿。于是,公孙鞅把十金提升到五十金(一千二百两),有个家伙想,不就扛个木棍吗,死不了人的,于是他把木杆扛到了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五十金。所有其他人目瞪口呆,真没想到***也能说实话!于是,下令变法。

变法开始后一年有余,秦国各地人民纷纷前往首府栎阳,向***控诉新法弊端的数以千计。正在民怨沸腾、舆论哗然时,太子嬴驷触犯新法,这是变法成败的关键,也是秦国兴衰的关键,全国人都屏声静息,严密注视公孙鞅的反应(估计等着看笑话的人得一大半)。公孙鞅态度坚决,说,法令所以丧失尊严,主要的是高阶层权势人物破坏它。太子是王储,也是国君的合法继承人,不能使他接受刑罚,但那些有责任教导太子应当守法的人,必须承担责任。于是逮捕太子师傅嬴虔,施以劓刑(读如义,割去鼻子);逮捕皇家教师公孙贾,施以黥刑(读如晴,在脸上刺字)。雷霆般的措施,震惊全国。此后,秦国人立刻守法唯谨,再没有人敢凭借财富或权势,行险侥幸。十年之间,秦国一跃而成为强盛国家,路上没有小偷,山上没有强盗,不小心遗失的东西,没人去捡。人民勇于从军作战,不再自相械斗。村落城镇,一派清平。当初攻击变法的一些人,转过来赞扬变法。公孙鞅说,他们正是乱法小民。全都放逐到荒远边陲。从此,秦国人民没有人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衣赐履说: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但实际上小民永远是刀俎上的鱼肉,永远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当权者仁慈一点,小民好过一点;当权者凶悍一点,小民家破人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往往是人人自危的环境,不敢说话的环境,目不斜视的环境,军队战斗力的增强,很可能是被压抑的情绪只能在战场上发泄罢了。试想,路上掉颗白菜,为何不送到官家,或者送到伍长、拾长家里,丢了白菜的人到专门地方去取不是更好?我们只能推断,小民想捡也不敢捡,只要一捡,立即有无数的人冲向官府去告密,结局恐怕不是受刑就是放逐。短短一段话,表明了秦国的崛起,暗含着小民的血泪。

前352年,秦孝公命公孙鞅率军攻击魏国,此前公孙鞅的爵位已升至大良造,前351年,公孙鞅包围魏国固阳(今地不详),固阳城投降。前350年,秦国在咸阳筑城,并兴建宫殿,从栎阳迁都咸阳。

公孙鞅下令:严禁人民父母兄弟姐妹儿媳同住一室(中国北方天寒,冬天赖火炕取暖,一家男女老幼,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其实到了今天,东北地区还存在这种现象,我理解是生存环境使然,不能简单定性为愚昧不知廉耻),把若干村落集结成为一县,设县令、县丞。经组合后,秦国共有三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度,铲除阡陌。制定新度量衡,统一全国斗、斛、丈、尺。

前348年,公孙鞅颁布新赋税法。

前340年,公孙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互相是对方的心腹之患,如果魏国不能并吞秦国,秦国就会并吞魏国。为什么呢?在于魏国过于强大,它位于万山(指山西省南部诸山)之西,首府建于安邑,西面跟秦国以黄河为界,东面独占山东(崤山以东)的利益。强盛的时候,向西侵略秦国,衰弱的时候,东方广漠平原,由它享受。幸而秦国托天之福,由你主持国政,国势蒸蒸日上。魏国却连年被齐国击败(此时已发生田忌、孙膑围魏救赵之事,为讲述的连续性,我们直接把商鞅的事讲完,后面再述魏、赵、齐之间的战事),其属国纷纷脱离。我们最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它进攻。魏国新败之余,必然不能支持,它唯一的一条路只有把首府向东迁移,那么秦国横跨黄河,凭借山川形势,可以控制东方的广大封国群,这是天子大业。

孝公心动,下令公孙鞅向魏国发动攻击。魏国任命贵族魏卬(读如昂)率军抵御。两军对阵,公孙鞅派人给魏卬送信说,从前,我在魏国的时候,我们是好朋友,而今我们却成了敌对的两军统帅,虽然是奉国君的严令,但我内心并不愿掀起这场战争。我盼望跟你见面谈谈,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两国之间的纠纷,然后举杯痛饮,各自班师,使两国人民都得平安。魏卬觉得有理,就亲自出席会议。二人相见,把臂言欢,指天盟誓:两国永为兄弟之国。可是等盟誓完毕,共同参加酒会时,就在盛大的筵席上,公孙鞅发动伏兵,生擒魏卬,秦军乘势向魏军攻击,魏军崩溃。

魏惠王得到报告,心胆俱裂,派使节到秦国表示愿献出河西地区,请求和解。魏国的河西既失,黄河险要,为两国共有,首府安邑完全暴露,只好迁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开封为十一朝古都,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北宋、齐、金、韩宋,信史时代作为都城始于魏)。魏惠王叹息说,我恨我不听公叔痤的话!
衣赐履说:商鞅为了战胜魏军而使诈,仅从军事角度来看,得到巨大的实质利益,但从人品来看,则商鞅必属小人之列。指天画地的誓言尚在耳边回响,立即违背誓言。尤其是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使得道德品质在利益面前毫无招架之功。魏卬固然愚蠢,但商鞅实在品格低下。我们只能认为,此人做事,欲达目的,一定是不择手段。变法十几年来,国力强盛,但被其害过的人,一定不计其数,埋下了身死为天下笑的伏笔。1945年,毛主席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虽未阻止内战的爆发,但如果蒋某效法商鞅,就算被全世界的口水淹没,然而又会是什么结局?

孝公把商於地区(西起商邑、陕西省丹凤县,东至於邑、河南省西峡县)十五个城市,封给公孙鞅,号商君(此即后世称其为商鞅的由来)。

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子嬴驷继位,为秦惠王。孝公是商鞅的靠山,好比乾隆是和珅的靠山,靠山一倒,小命难保。最初被商鞅惩处过的高官贵族势必制其于死地。被商鞅割了鼻子的嬴虔,指使党徒检举商鞅谋反,嬴驷下令逮捕。商鞅仓促逃亡,投奔魏国,魏国拒绝其入境,把他遣返秦国。商鞅回到封地商於,集结他的党徒和民兵,北上攻击郑县(陕西省华县)。秦国***派大军迎战,把商鞅生擒,施以五马分尸之刑。商鞅亲属,无论男女老幼,一律诛杀。

衣赐履说:我们可以认定孝公奠定了秦国一统华夏的基础,如果没有他和商鞅的一拍即合,没有他对商鞅始终如一的支持,秦国不但不可能统一天下,甚至在战国七雄中能不能占据主要地位也未可知。一个时代的产生,需要许多条件,认可良臣的明君,能力超群的良臣,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活得足够久的君主。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汉武,比如光武,比如康乾。我们一厢情愿地希望,昏君最好短命,少掌一天权,国家少昏一些,人民好过一些。可是往往希望无法成为现实,比如明朝的嘉靖、万历,不但昏庸无比,而且祖孙两个都执政半个世纪之久,好端端一个大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孝公死时刚43岁,以商鞅的政治智慧,我感觉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后路,所以,孝公很可能是暴毙,以致于商鞅还没来得及想好对策,或者说没来得及部署,孝公就死了。商鞅逃跑,而不是赴死,说明他自认为不应该被杀,他是冤枉的。于是出逃,但是在秦境无人收留他,跑到魏国又被送回来,于是带着商於地区的人反秦,然后被俘车裂。我们可以说,商鞅是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上的。于是,我们就要问,商鞅冤不冤?估计大家都觉得他冤。那么,他是冤枉的,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那死在他制定法律之下的成千上万人,是不是都是死有余辜呢?我想,恐怕被冤枉的也不在少数吧。从这个角度看,商鞅之死,不冤。

中国历史上权臣善终的方法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范蠡、张良这样的,坚决求去,爷不干了!另外一种就是如王翦、萧何这样的,不断给帝王加深我不想谋反的印象。两种都比较被动,第二种更甚。但从来没有人站起来说,我为了国家立了大功,你凭什么要杀我?没有,永远都没有。再要么就是真的被逼反了,这下,以前的清白都变成了伪装,更是百口莫辩。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变法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不论功成与否,全是“少君+能臣”的模式。秦孝公20岁,商鞅34岁,蜜月期24年,以孝公逝世宣告结束,商鞅伏诛而法存,此为商鞅幸事;宋神宗20岁,王安石47岁,蜜月期17年,以安石第二次罢相宣告结束,司马光上台后新法尽废,变法惨败;明神宗10岁,张居正48岁,蜜月期10年,以张居正逝世宣告结束,数年后神宗将一个好端端的“万历中兴”划了一个断崖式的句号,令人唏嘘。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22-5-17 11:09
衣赐履 发表于 2022-5-17 09:44
战国时期哪来的皇帝?平民走上政治舞台,是秦以后的事儿了


也是,不过以后的平民皇帝,对知识和思想这块也把控的死死的
作者: 衣赐履    时间: 2022-5-17 15:31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22-5-17 11:09
也是,不过以后的平民皇帝,对知识和思想这块也把控的死死的

必须的。只能让大家学习对皇权稳固的内容,这是历代皇帝们的首要任务之一

作者: 道路    时间: 2022-5-17 19:50
说实话,不读通鉴,这些内容也大致看过。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