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吾与点也”的延伸阅读
查看: 67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吾与点也”的延伸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4-12 12: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昨晚翻《朱子学提纲》,关于“吾与点也”,钱先生以黄震的解读为孔子当时之真意,今天搜来一看,大约是黄震的解读合乎钱先生的意思吧。学问到真切处,只是将心比心。夫子之真意,如春草,生而复生。如何断其为真,亦只是除却小我,一任道体发挥而已。

钱宾四《朱子学提纲/朱子之四书学》:
又如《论语》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语十字,此在文字上似无难解处,而《集注》花了一百三十七字来解此十字。此非自发己见而何?然朱子为此一百三十七字,几经曲折迂回,大段改动可考者有四次,此外尚有改动一二字一二句者不计。至其费了几许文字言说,散见于《文集》《语类》,来对此十字所涵蕴之义理作发挥,作辨难,更是不计其数。
即如上述吾与点也一百三十七字长注,其实是朱子受了明道影响摆脱未尽,后来黄震东发另作一说,始为获得了孔子当时之真意。若使朱子复起,亦将承认。

朱子《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盖亦有以识此矣。

顾炎武《五经同异》
黄震曰: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明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咏归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所与虽点,而所以欢者岂惟与点哉!继答曾皙之问,则力道三子之美,夫子岂以忘世自乐为贤,独与点而不与三子者哉!后世谈虚好高之习胜,不原夫子喟叹之本旨,不详本章所载之始末,单摭与点数语而张皇之。遗落世事,指为道妙。甚至谢上蔡以曾皙想像之言,为实有莫春浴沂之事,云三子为曾皙独对春风冷眼看破,但欲推之使高,而不知陷于谈禅,是盖学于程子而失之者也。

钱宾四《论语新解》: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本章“吾與點也”之歎,甚為宋明儒所樂道,甚有謂曾點“便是堯舜氣象”者。此實深染禪味。朱注《論語》亦采其說,然此後《語類》所載,為說已不同。後世傳聞有朱子晚年深悔未能改注此節留為後學病根之說,讀朱《注》者不可不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4-4-12 12:19 |只看该作者



各家均未得其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4-12 12:19 |只看该作者
莫春者,春服既成

人著春装总不及草木的自然焕发,
然而人著春装也是一份自然,
美好的天气与风景,
走出日常,还是日常,
去看那些前次去看还瘪的豌豆,
有稍微壮实的了,采剥品尝,
舌间如目为春光一眩,
舌也在春光里了,何等现成,
何苦远求他乡的新茶
过了许多手脚的滋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必须也是豌豆初尝时节,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所与者何,抑点昨日已行
明日将行之事欤,何等现成,
天地自知我,何曾“曰:不吾知也。”
与点者即此矣

四月二十七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第十四)
----
当日作此,未想到这一句,原来夫子早就同意我了,快哉
此章正可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同读(先进第十一),昨夜枕上得之。5/18



2017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4-12 12:33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4-12 12:19
各家均未得其的。

教授射射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4-12 12:41 |只看该作者
子曰 发表于 2024-4-12 12:35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感觉这是道家的自在洒脱

知天命后应该就没有这个冲突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4-12 12:5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秉性极差。一则扒灰,二则狭隘。为构陷同朝,污蔑严蕊。
不知无蕊安有同名之悲悯乎?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4-12 13:00 |只看该作者
周一楠 发表于 2024-4-12 12:54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秉性极差。一则扒灰,二则狭隘。为构陷同朝,污蔑严蕊。
不知无蕊安有同名之悲悯乎 ...

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4-12 13: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4-13 15:5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了一番,也还是不精通。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4-13 17:05 |只看该作者




好的。我说几句。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4-13 17:06 |只看该作者



先整理这一章的分段。看起来眉清目秀一些: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4-13 17:23 |只看该作者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庶之,富之,教之。这是孔子治国安民的大体。





在侍坐章里:
子有“足民”=富之。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教之。
子华“願為小相焉”≈……(大约兼子有,子皙,子路三家之长)
子皙“浴沂風詠”=自得,自足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4-13 17:28 |只看该作者




总而言之,四个门生各得孔子之一体,孔子兼各家之全。

所以说,这四种心志都是孔子赞赏的。之所以子皙的志向独标独赞,曰“吾与点也”,只是因为子皙的心志是其他三家的基础和起点。

足民也好,教民也好,小相也好,都始于做好自己。唯有自性具足,则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4-13 17:31 |只看该作者



四种心志,合起来就是道,分开来则是术。四个弟子各得一体,各执一偏,则必有所先有所后。

有所先后,则先自得之。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4-14 06:47 |只看该作者



续:

昨天说“自得”。晚上又想了想,自得,是一个人的心性。而自得之态,从宏观看社会,也可以当作儒家理想社会的风貌,即 礼乐文明。子皙说的暮春之游,正是礼乐和美的样子。

内,言自得之性
外,则礼乐文明

孔子于是赞之。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4-15 09:50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4-13 17:31
四种心志,合起来就是道,分开来则是术。四个弟子各得一体,各执一偏,则必有所先有所后。

有所先 ...

善,点答非所问,焉知夫子之问非坑乎:)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4-15 10:38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4-14 06:47
续:

昨天说“自得”。晚上又想了想,自得,是一个人的心性。而自得之态,从宏观看社会,也可以当 ...

阔展开来了,一幅自然而然美好的样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4-15 12:46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4-4-15 10:38
阔展开来了,一幅自然而然美好的样子





论语 可读性很强。隽永。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4-19 13:04 |只看该作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读"曾皙言志"一章,曰:"此处正要理会。如子路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冉有云:'可使足民。'不知如何施设得便如此。曾皙意思固是高远,须是看他如何得如此。若子细体认得这意思分明,令人消得无限利禄鄙吝之心。须如此看,方有意味。"〔时举〕

  冉求公西赤言皆退让,却是见子路被哂后,计较如此说。子路是真。此四人气象好看。〔升卿〕

  曾点之志,如凤凰翔於千仞之上,故其言曰:"异乎三子者之撰。"〔道夫〕

  曾点是见他个道理大原了,只就眼前景致上说将去。其行有不掩者,是他先见得大了,自然是难掩。〔广〕

  曾点见得事事物物上皆是天理流行。良辰美景,与几个好朋友行乐。他看那几个说底功名事业,都不是了。他看见日用之间,莫非天理,在在处处,莫非可乐。他自见得那"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門俞}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处,此是可乐天理。〔植〕

  林恭甫问浴沂事。曰:"想当时也真是去浴。但古人上巳祓禊,只是盥濯手足,不是解衣浴也。"〔义刚〕

  恭甫问:"曾点'咏而归',意思如何?"曰:"曾点见处极高,只是工夫疏略。他狂之病处易见,却要看他狂之好处是如何。缘他日用之间,见得天理流行,故他意思常恁地好。只如'莫春浴沂'数句,也只是略略地说将过。"又曰:"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荡。庄子见处亦高,只不合将来玩弄了。"〔时举〕

  敬之又问"曾点"章。曰:"都不待著力说。只是他见得许多自然道理流行发见,眼前触处皆是,点但举其一事而言之耳。只看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容优裕悠然自得处,无不是这个道理。此一段都是这意思。今人读之,只做等闲说了。当时记者亦多少子细。曾点见子路冉有公西华几个所对,都要著力出来做,他肚里自觉得不足为。若以次对,当於子路对后便问他。圣人见他鼓瑟,意思恁地自得,且问从别人上去,待都说了,却问他。"又曰:"这道理处处都是:事父母,交朋友,都是这道理;接宾客,是接宾客道理;动静语默,莫非道理;天地之运,春夏秋冬,莫非道理。人之一身,便是天地,只缘人为人欲隔了,自看此意思不见。如曾点,却被他超然看破这意思,夫子所以喜之。日月之盈缩,昼夜之晦明,莫非此理。"〔贺孙〕

  曾点之志,夫子当时见他高於三子,故与之。要之,观夫子"不知所以裁之"之语,则夫子正欲共他理会在。〔道夫〕

  曾点言志,当时夫子只是见他说几句索性话,令人快意,所以与之。其实细密工夫却多欠阙,便似庄列。如季武子死,倚其门而歌,打曾参仆地,皆有些狂怪。〔人杰〕

  恭父问:"曾点说'咏而归'一段,恐是他已前实事,因举以见志。"曰:"他只是说出个意思要如此。若作已前事说,亦不可知。人只见说曾点狂,看夫子特与之之意,须是大段高。缘他资质明敏,洞然自见得斯道之体,看天下甚么事能动得他!他大纲如庄子。明道亦称庄子云:'有大底意思。'又云:'庄子形容道体,侭有好处。'邵康节晚年意思正如此,把造物世事都做则剧看。曾点见得大意,然里面工夫却疏略。明道亦云:'庄子无礼,无本。'"〔贺孙〕

  或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待诸子以可用对,而曾点独不答所问,夫子乃许之,何也?"曰:"曾点意思见得如此,自与诸子别。看他意思若做时,上面煞有事在。"或问:"如何煞有事?"曰:"曾点见得如此时,若子路冉求公西华之所为,曾点为之有馀。"又曰:"只怕曾点有庄老意思。"或问:"曾点是实见得如此,还是偶然说著?"曰:"这也只是偶然说得如此。他也未到得便做庄老,只怕其流入於庄老。"又问:"东莱说'曾点只欠"宽以居之"',这是如何?"曰:"他是太宽了,却是工夫欠细密。"因举明道说康节云:"尧夫豪杰之士,根本不贴贴地。"又曰:"今人却怕做庄老,却不怕做管商,可笑!"〔贺孙〕

  问:"夫子令四子言志,故三子皆言用。夫子卒不取,而取无用之曾点,何也?"曰:"三子之志趣,皆止於所能;而曾点气象又大,志趣又别,极其所用,当不止此也。"又曰:"曾点虽是如此,於用工夫处亦欠细密。"〔卓〕

  子路冉有等言志,观其所对,只住在所做工夫上,故圣人与点,又以进诸子。如告子路"何足以臧",亦此意。〔端蒙〕

  问四子言志。曰:"曾点与三子,只是争个粗细。曾点与漆雕开,只是争个生熟。曾点说得惊天动地,开较稳贴。三子在孔门岂是全不理会义理。只是较粗,不如曾点之细。"又曰:"子路使民,非若后世之孙吴;冉有足民,非若后世之管商。"

  子路品格甚高,若打叠得些子过,谓粗暴。便是曾点气象。〔升卿〕

  曾点於道,见其远者大者,而视其近小皆不足为。故其言超然,无一毫作为之意,唯欲乐其所乐,以终身焉耳。〔道夫〕

  敬之问:"曾点言志,见得天理流行,独於其间认取这许多,作自家受用。"曰:"不用恁地说。曾点只是见得许多都是道理发见,触处是道理,只缘这道理本来到处都是。"〔贺孙〕

  或问:"曾点之言如何?"曰:"公莫把曾点作面前人看,纵说得是,也无益。须是自家做曾点,便见得曾点之心。"〔学蒙〕

  问:"曾点浴沂气象,与颜子乐底意思相近否?"曰:"颜子底较恬静,无许多事。曾点是自恁说,却也好;若不已,便成释老去,所以孟子谓之狂。颜子是孔子称他乐,他不曾自说道我乐。大凡人自说乐时,便已不是乐了。"〔淳〕

  或问:"曾皙言志,既是知得此乐,便如颜子之乐同。曾皙行又不掩,何也?"曰:"程子说:'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他只是见得这大纲意思,於细密处未必便理会得。如千兵万马,他只见得这个,其中队伍未必知。如佛氏,不可谓他无所见,但他只见得个大浑沦底道理;至於精细节目,则未必知。且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他知道理发出来。然至'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之类,却未必知也。"〔植〕

  林正卿问:"曾点只从高处见破,却不是次第做工夫来。"曰:"某以为颇与庄列之徒相似,但不恁地跌荡耳。"又问:"'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开却实用工夫。"曰:"开觉得细密。"〔恪〕

  汉卿举叔重疑问曰:"曾点'已见大意'。或谓点无细密工夫,或谓点曾做工夫而未至,如何?"曰:"且只理会曾点如何见得到这里。不须料度他浅深,徒费心思也。"〔人杰〕

  或问曾皙曰:"是他见得到日用之间,无非天理流行。如今便是不能得恁地。充其见,便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圣贤做出,便只是这个物事,更不用安排。如今将文字看,也说得是如此,只是做不能得恁地。"汉卿再请:"前所问'必有事焉',蒙教曰:'人须常常收敛此心,但不可执持太过,便倒塞了。然此处最难,略看差了,便是禅。'此意如何?"曰:"这便是难言。"正淳谓云云。先生曰:"固是如此,便是难。学者固当寻向上去,只是向上去,便怕易差。只吾儒与禅家说话,其深处止是毫忽之争。到得不向上寻,又只画住在浅处。须是就源头看。若理会得,只是滔滔地去。如操舟,寻得大港水脉,便一直溜去,不问三尺船也去得,五尺船也去得,一丈二丈船也去得。若不就源头寻得,只三五尺船子,便只阁在浅处,积年过代,无缘得进。"〔贺孙〕

  先生令叔重读江西严时亨欧阳希逊问目,皆问"曾点言志"一段。以为学之与事,初非二致,学者要须涵养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之地,则无事不可为也。先生曰:"此都说得偏了。学固著学,然事亦岂可废也!若都不就事上学,只要便如曾点样快活,将来却恐狂了人去也。学者要须常有三子之事业,又有曾点襟怀,方始不偏。盖三子是就事上理会,曾点是见得大意。曾点虽见大意,却少事上工夫;三子虽就事上学,又无曾点底脱洒意思。若曾子之学,却与曾点全然相反。往往曾点这般说话,曾子初间却理会不得他。但夫子说东便去学东,说西便去学西,说南便去学南,说北便去学北。到学来学去,一旦贯通,却自得意思也。"〔时举〕

  萧问"曾点言志"章,程子云云。先生曰:"集注内载前辈之说於句下者,是解此句文义;载前辈之说於章后者,是说一章之大旨及反覆此章之馀意。今曾点说底不曾理会得,又如何理会得后面底!"〔雉〕以下集注。

  所谓"天理流行"一句,须是先自尽於一心,然后及物,则能随寓而乐。如曾点,只是他先自分内见得个道理,如"莫春"以下是无可说,只就眼前境界,便说出来也得。又曰:"曾点曾参父子却相背。曾点是先见得大了,曾参却细。孔子见他著细工夫到,遂告以一贯,那时参言下一唯,见得都实。如曾点则行有不掩。是他先见得大了,自然是难掩。"〔士毅〕

  问:"集注云:'曾点之学,有以见乎日用之间,莫非天理流行之妙,日用之间,皆人所共。'曾点见处,莫是於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以至男女居室之类,在曾点见则莫非天理,在他人则只以济其嗜欲?"曰:"固是。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植曰:"即是五峰所谓'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否?"曰:"是。"〔植〕

  周贵卿问:"先生教人,每令就下学上用功,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乃云'其视三子区区於事为之末者有间矣',如何?"曰:"三子於事为上也见不曾透。如'为国以礼',他正缘见那'为国以礼'底道理未透,所以后来恁地。今观三子虽不可尽见,然大概也可知。如子路,便是那些子客气未消磨得尽。冉求毕竟有才,要做事为底意重。公西华较细腻得些子,但也见不透。"又问:"曾皙似说得高远,不就事实?"曰:"某尝说,曾皙不可学。他是偶然见得如此,夫子也是一时被他说得恁地也快活人,故与之。今人若要学他,便会狂妄了。他父子之学正相反。曾子是一步一步踏著实地去做,直到那'"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方是。夔孙录作:"已是得了。"然他到这里,也只是唯而已,也不曾恁地差异。从此后,也只是稳稳帖帖恁地去。到临死,尚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也依旧是战战兢兢,不曾恁地自在。夔孙录云:"未死以前,战战兢兢,未尝少息。岂曾如此狂妄颠蹶!"曾皙不曾见他工夫,只是天资高后自说著。如夫子说'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便是狂、简。如庄列之徒,皆是他自说得恁地好,夔孙录云:"也是他见得如此。"所以夫子要归裁正之。若是不裁,只管听他恁地,今日也浴沂咏归,明日也浴沂咏归,却做个甚么合杀!"〔义刚〕夔孙略。

  夫子与点,以其无所系著,无所作为,皆天理之流行。"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五庸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即此气象。夫子以其所见极高明了,所以与之。如今人见学者议论拘滞,忽有一个说得索性快活,亦须喜之。然未见得其做事时如何。若只如此忽略,恐却是病,其流即庄老耳。如季武子之死,倚门而歌事,及家语所载芸瓜事,虽未必然,但如此放旷,凡百事何故都当入声。在他身上?所以孟子以之与琴张牧皮同称"狂士"。又庄子载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事,虽是寓言未足凭,然何故不别言一人?孔门如曾点,只见识高,未见得其后成就如何。如曾参,却是笃实细密,工夫到。程子论"三子言志自是实事"一段甚好,及论"夫子与点"一段,意却少异,所以集注两载之。〔必大〕

  "孔子与点,与圣人之志同"者,盖都是自然底道理。安老、怀少、信朋友,自是天理流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如"学而时习之",亦是穷此理;"孝弟仁之本",亦是实此理。所以贵乎格物者,是物物上皆有此理。此圣人事,点见得到。盖事事物物,莫非天理,初岂是安排得来!安排时,便凑合不著。这处更有甚私意来?自是著不得私意。圣人见得,只当闲事,曾点把作一件大事来说。他见得这天理随处发见,处处皆是天理,所以如此乐。〔植〕

  植举曾点言志,明道云:"盖与圣人之志同。"先生诘云:"曾点与圣人志同在那里?"植云:"曾点浴沂咏归,乐而得其所,与圣人安老、怀少、信朋友,使万物各遂其性处同。"曰:"也未凑尽得。"因座中诸友皆不合,先生曰:"立之底只争这些子。"潘子善以为:"点只是乐其性分而已。日用间见得天理流行,才要著私意去安排,便不得。"曰:"他不是道我不要著意私安排,私意自著不得。这个道理,是天生自然,不待安排。盖道理流行,无亏无欠,是天生自然如此。与圣人安老、怀少、信朋友底意思相似。圣人见老者合安,便安之;朋友合信,便信之;少者合怀,便怀之。惟曾点见得到这里,圣人做得到这里。"〔植〕(时举略。)

  问:"曾点言志,如何是有'尧舜气象'?"曰:"明道云:'万物各遂其性。'此一句正好看'尧舜气象'。且看莫春时物态舒畅如此,曾点情思又如此,便是各遂其性处。尧舜之心,亦只是要万物皆如此尔。孔子之志,欲得'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亦是此意。"又问:"上蔡云:'子路冉有公西华皆未免有意、必之心;曾点却不愿仕,故孔子与之。'此说如何?"曰:"亦是。但此意逼窄尔。"又问:"曾点之狂如何?"曰:"他虽知此理,只是践履未至。"〔谟〕

  曾点之志,所谓"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程子谓"便是尧舜气象"。为他见处大,故见得世间细小宝业,皆不足以入其心。〔道夫〕

  问:"程子谓'便是尧舜气象',如何?"曰:"曾点却只是见得,未必能做得尧舜事。孟子所谓'狂士','其行不掩焉者也'。其见到处,直是有尧舜气象。如庄子亦见得尧舜分晓。"或问天王之用心何如,便说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以是知他见得尧舜气象出。曾点见识侭斑,见得此理洞然,只是未曾下得工夫。曾点曾参父子正相反。以点如此高明,参却鲁钝,一向低头捱将去,直到一贯,方始透彻。是时见识方到曾点地位,然而规模气象又别"。〔宇〕

  问:"集注谓曾点'气象从容',便是鼓瑟处;词意洒落,便是下面答言志,'虽尧舜事业亦优为之'处否?"曰:"且道尧舜是甚么样事?何不说尧舜之心,恰限说事业,盖'富有之谓大业',至如'平章百姓',明目达聪,纳大麓,皆是事也。此分明说事业。缘曾点见得道理大,所以'尧舜事业优为之','视三子规规於事为之末',固有间矣。是他见得圣人气象如此,虽超乎事物之外,而实不离乎事物之中。是个无事无为底道理,却做有事有为底功业。天样大事也做得,针样小事也做得,此所谓大本,所谓忠,所谓一者,是也。点操得柄{列巾},据著源头;诸子则从支派上做工夫。诸子底做得小,他底高大。曾点合下便见得圣人大本是如此,但於细微工夫却不曾做得,所以未免为狂。缘他资禀高,见得这个大,不肯屑屑做那小底工夫。是他合下一见便了,於细微节目工夫却有欠阙,与后世佛老近似,但佛老做得忒无状耳。"又云:"曾参曾点父子两人绝不类。曾子随事上做,细微曲折,做得极烂熟了,才得圣人指拨,一悟即了当。点则不然,合下便见得如此,却不曾从事曲折工夫。所以圣人但说'吾与点'而已;若传道,则还曾子也。学者须是如曾子做工夫,点自是一种天资,不可学也。伊川说'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点则行不掩,开见此个大意了,又却要补填满足,於'未能信'一句上见之。此与一贯两处是大节目,当时时经心始得。"又曰:"只看'异乎三子者之撰'一句,便是从容洒落处了。"又曰:"诸子之欲为国,也是他实做得,方如此说。"〔明作〕集注非定本。

  吴兄问曾皙言志一段。先生曰:"何谓'视其气象,虽尧舜事业亦可为'?"吴兄无对。先生曰:"曾点但开口说一句'异乎三子者之撰'时,便自高了。盖三子所志者虽皆是实,然未免局於一国一君之小,向上更进不得。若曾点所见,乃是大根大本。使推而行之,则将无所不能,虽其功用之大,如尧舜之治天下,亦可为矣。盖言其所志者大,而不可量也。譬之於水,曾点之所用力者,水之源也;三子之所用力者,水之流也。用力於派分之处,则其功止於一派;用力於源,则放之四海亦犹是也。然使点遂行其志,则恐未能掩其言,故以为狂者也。某尝谓,曾点父子为学,每每相反。曾点天资高明,用志远大,故能先见其本;往往於事为之间,有不屑用力者焉。是徒见其忠之理,而不知其恕之理也。曾子一日三省,则随事用力,而一贯之说,必待夫子告之而后知。是先於恕上得之,而忠之理则其初盖未能会也。然而一唯之后,本末兼该,体用全备,故其传道之任,不在其父,而在其子。则其虚实之分,学者其必有以察之!"〔壮祖〕

  问"曾点言志,虽尧舜事业亦优为之"。曰:"曾点为人高爽,日用之间,见得这天理流行之妙,故尧舜事业亦不过自此做将去。然有不同处:尧舜便是实有之,踏实做将去;曾点只是偶然绰见在。譬如一块宝珠,尧舜便实有在怀中,曾点只看见在,然他人亦不曾见得。某尝谓曾点父子正相拗。曾子先未曾见得个大统体,只是从事上积累做将去,后来方透彻。曾点都未曾去做,却先晓得了,更教他如曾子恁地细密做将去,何可比也?只缘他见得快后不当事,所以只见得了便休。故他言志,亦不是要去做事底,只是心里要恁地快活过日而已。"又云:"学者须如曾子逐步做将去,方稳实。"〔焘〕

  或问曾点气象。曰:"曾点气象,固是从容洒落。然须见得他因甚得如此,始得。若见得此意,自然见得他做得尧舜事业处。"〔铢〕

  廖子晦李唐卿陈安卿共论三子言志,及颜子喟然之叹,录其语质诸先生。先生曰:"觉见诸公都说得枝蔓。此等处不通如此说,在人自活看方得。若云尧舜事业非曾点所能,又逐一称说尧舜来比并,都不是如此。曾点只是个高爽底人,他意思偶然自见得,只见得了便休;尧舜则都见得了,又都踏著这个物事行,此其不同处耳。要之,只说得个见得天理明,所以如此。只说得到此住,已上说不去了,要人自见得。只管推说,已是枝蔓。"或问:"程子云:'子路只缘晓不得为国以礼底道理。若晓得,便是此气象。'如公西冉求二子,语言之间亦自谦逊,可谓达礼者矣,何故却无曾点气象?"曰:"二子只是晓得那礼之皮肤,晓不得那里面微妙处。他若晓得,便须见得'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底自然道理矣。曾点却有时见得这个气象,只是他见得了便休。缘他见得快,所以不将当事。他若见得了,又从头去行,那里得来!曾参则元来未见这个大统体,先从细微曲折处行都透了,见得个大体。曾氏父子二人极不同。世间自有一样人如此高洒,见得底,学不得也。学者须是学曾子逐步做将去,方稳实。"又问:"子路气象须较开阔如二子。"曰:"然。"又曰:"看来他们都是合下不曾从实地做工夫去,却只是要想像包揽,说个形象如此,所以不实。某尝说,学者只是依先儒注解,逐句逐字与我理会,著实做将去,少间自见。最怕自立说笼罩,此为学者之大病。世间也只有这一个方法路径,若才不从此去,少间便落草,不济事。只依古人所说底去做,少间行出来便是我底,何必别生意见。此最是学者之大病,不可不深戒!"〔僩〕

  问:"论语只有个颜子曾子传圣人之学,其大概既得闻命矣。敢问:'曾点浴沂处,注云"有尧舜气象",夫子固於此与点矣;而子路'为国以礼'处,亦注云'达得时便是这气象',如何?"曰:"子路所言底,他亦是无私意;但是不逊让时,便不是也。曾点见处岂不曰'与尧舜同',但是他做不得此事。如今人在外看屋一般,知得有许大许高,然其中间廊庑厅馆,户牖房闼,子细曲折,却是未必看得子细也。然看到此,也是大故难。"或曰:"程子云:'曾点漆雕开已见得大意',如何?"曰:"曾点见得较高。开只是朴实,其才虽不及点,然所见也是不苟。"或曰:"曾点既见得天理流行,胸中洒落矣,而行有不掩,何也?"曰:"盖为他天资高,见得这物事透彻,而做工夫却有欠阙。如一个大屋样,他只见得四面墙壁,高低大小都定,只是里面许多间架,殊不见得。如漆雕开,见大意则不如点,然却是他肯去做。点虽见得,却又不肯去做到尽处。且如邵康节,只缘他见得如此,便把来做几大作弄,更不加细密工夫。某尝谓,曾子父子正相反。曾参初头都不会,只从头自一事一物上做去,及四方八面都做了,却到大处。及他见得大处时,其他小处,一一都了也。点合下见得大处,却不肯去做小底,终不及他儿子也。"〔祖道〕赐录一条见"漆雕开"章,疑同闻。

  问:"使子路知礼,如何便得似曾皙气象?"曰:"此亦似乎隔蓦,然亦只争个知不知、见不见耳。若达得,则便是这气象也。曾点只缘他见得个大底意思了。据他所说之分,只得如此说。能如此,则达而在上,便可做得尧舜事业,随所在而得其乐矣。"又曰:"公且更说曾点意思。"广云:"点是已见得大意,其所言者无非天理之流行,都不为事物所累。"曰:"亦不必说不为事物所累。只是缘他高明,自见得个大底意思。"曰:"既见得这意思,如何却行有不掩?"曰:"缘他见得了,不去下工夫,所以如此。譬如人须以目见,以足行,见得方能行得。然亦有见得了不肯行者;亦有未见得后强力以进者。如颜子,则见与行皆到也。"又曰:"曾点父子,学问却如此不同。曾点是未行而先见得此意思者。曾子其初却都未能见,但一味履践将去。到得后来真积力久,夫子知其将有所得,始告之以一贯之说,曾子方领略得。然缘他工夫在先,故一见便了,更无窒碍处。若是曾皙,则须是更去行处做工夫始得;若不去做工夫,则便入於释老去也。观季武子死,曾点倚其门而歌;他虽未是好人,然人死而歌,是甚道理!此便有些庄老意思。程子曰:'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看得来漆雕开为人却有规矩,不肯只恁地休,故曰'吾斯之未能信'。"〔广〕

  问:"'子路若达,便是曾点气象。'莫是子路无曾点从容意思否?"曰:"子路见处极高,只是有些粗。缘他勇,便粗。若不是勇,又不会变得如此快,这勇却不曾去得。如人得这个药去病,却不曾去得药毒。若去得尽,即达'为国以礼'道理。"顾文蔚曰:"子路与冉有公西华如何?"文蔚曰:"只是小大不同。"曰:"二子终无子路所见。"问:"何以验之?"曰:"观他平日可见。"〔文蔚〕

  陈仲亨说:"'子路只是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数句,未明。"先生曰:"子路地位高,品格亦大故高,但其病是有些子粗。缘如此,所以便有许多粗暴疏率处。他若能消磨得这些子去,却能恁地退逊,则便是这个气象了。盖是他资质大段高,不比冉求公西华,那二子虽如此谦退,然却如何及得子路?譬之如一个坑,跳不过时,只在这边;一跳过,便在那边。若达那'为国以礼'道理,便是这般气象,意正如此。'求也退,故进之。'冉求之病,乃是子路底药;子路底病,乃是冉求底药。"〔义刚〕

  李守约问:"'子路达时,便是此气象。'意谓礼是天理,子路若识得,便能为国,合得天理?"曰:"固是。只更有节奏难说。圣人只为他'其言不让',故发此语。如今看来,终不成才会得让底道理,便与曾点气象相似!似未会如此。如今且平看,若更去说程子之说,却又是说上添说。子思言'鸢飞鱼跃',与孟子言'勿忘、勿助长',此两处皆是吃紧为人处。但语意各自别。后人因'吃紧为人'一句,却只管去求他同处,遂至牵合。"〔木之〕

  问:"孔子语子路'为国以礼',只是以子路不逊让,故发此言。程先生云云,如何?"曰:"到'为国以礼'分上,便是理明,自然有曾点气象。"〔可学〕

  伊川谓"子路之志亚於曾点"。盖子路所言,却是实地。二子却鉴他子路为夫子所哂,故退后说。〔道夫〕

  问:"再看'浴沂'章,程子云:'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門俞}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若如程子之说看,则事皆切实。若只从曾点见得个大底意思看,恐易入於虚无。"先生曰:"此一段,唯上蔡见得分晓。盖三子只就事上见得此道理,曾点是去自己心性上见得那本源头道理。使曾点做三子事,未必做得。然曾点见处,虽尧舜事业亦不过以此为之而已。程子所说意思固好,但所录不尽其意。看得来上面须别有说话在。必先说曾点已见此道理了,然后能如此,则体用具备。若如今恁地说,则有用无体,便觉偏了。"因说:"一贯之旨,忠恕之说,程先生门人中,亦只上蔡领略得他意思,馀皆未晓。'浴沂'一章解,向来亦曾改过,但令寻未见在。"问:"先生谓三子从事上见得此道理,必如此说,然后见得程子所谓'只缘子路不达为国以礼道理,若达,则便是这气象'之说。三子皆是去事上见得此道理,而子路之言不让,则便是不知不觉违了这个道理处,故夫子哂之也。"曰:"然。二子亦因夫子之哂子路,故其言愈加谦让,皆非其自然,盖有所警也。"〔广〕

  上蔡说"鸢飞鱼跃",因云:"知'勿忘,勿助长',则知此;知此,则知夫子与点之意。看来此一段好,当入在集注中'舞雩'后。"〔僩〕以下集义。

  问:"前辈说,'鸢飞鱼跃'与曾点浴沂一事同。不知曾点之事何缘与子思之说同?"曰:"曾点见日用之间莫非天理。"问:"何以见曾点见日用之间莫非天理?"曰:"若非见得日用之间无非天理,只恁地空乐,也无意思。"又曰:"诸子有安排期必,至曾点,只以平日所乐处言之。曾点不说道欲做那事,不做那事。"又曰:"曾点以乐於今日者对,诸子以期於异日者对。"又曰:"某今日见得又别。"节次日问:"节取先生所注一段看,不见与昨日之说异。"曰:"前日不曾说诸子有安排期必,至曾点无之。"〔节〕

  《朱子语类/卷四十》http://www.guoxue123.cn/zhibu/0101/01zzyl/042.htm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4-19 13:23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先

瞅空细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4-20 07:44 |只看该作者



读过。

这一章说诸子各言其志,却不能只见四子,更要见孔子,方为有得。

看楼上帖,有远及尧舜者,有拘拘于子皙一人者,有比较二子者……皆未及孔子一言片语,故难得此章大旨也。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4-20 09:24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4-20 07:44
读过。

这一章说诸子各言其志,却不能只见四子,更要见孔子,方为有得。

日用之间莫非天理,夫子不外乎此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4-21 07:03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4-4-20 09:24
日用之间莫非天理,夫子不外乎此




天理是一样的

天机却人人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