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华夏儿女 从吟诵说起——
查看: 118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吟诵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1-19 15: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16-1-19 15:12 编辑

  12月4日(周五)。成都电视台演播厅。“名家艺术讲堂”录制现场。

  机缘巧合参加的。过程很精彩,也很震撼。艺术家徐键顺从古代私塾、官学教育说起,提及古诗文的传统诵读——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用吟唱的方式。

  当然,那会儿不说“唱”,说“乐(yue)”。例如周代的礼乐文化,“礼”的推行,是伴随着“乐”的。因此描画孔子所处的时代,才会有这么一个词:礼崩乐坏。礼没了,乐工散了,足见社会秩序的混乱。都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即乐教。古代的乐教,主要便是指:吟诵。

  很多场景涌上:孩子们眯缝着眼呈陶醉状,摇头晃脑拖拽音长,把一篇古诗文“唱”到令人忍俊不禁;文人雅士从朝会祭祀到宴饮交游,对酒当歌慨当以慷的抒怀,或琴瑟伴奏或清音长吟,将场外观众的情绪带向极致。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再如电视剧里枭雄曹操置酒设乐,于众将面前高声吟诵《短歌行》的场面,将求贤若渴宏远之志展示得淋漓尽致,也极大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本次艺术讲堂的主持人陈岳,是成都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参与录制的小观众们,是成都泡桐树小学的孩子。有了陈岳的活泼引领和孩子们的积极互动,徐老师主讲的每个环节都极生动有趣,也牵连起许多共鸣。尤其是孩子们临场发挥,争先恐后登台,以各种风格演绎,更让人感受到吟诵的独特魅力。

  从李白的《静夜思》示范吟诵,到杜甫的《绝句》音阶标注,加上孩子们稚气的跟读声,现场“乐”的氛围被营造起来。置身其间,不觉恣肆癫狂,手舞足蹈作吟诵状。间或,也有匪夷所思的错觉:到底是语文课,还是音乐课呢?难道古代的音乐课都是语文老师来上的?即兴作词作曲,即兴歌舞演唱,多么生活化的语言艺术。音乐的美感、文字的美感,竟能巧妙糅合,该是怎样的享受过程?

  沉睡已久的记忆,愣是被现场给唤醒了,是关于诵读的种种。

  我记得是小学四年级,全班从村小转入中心小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新班主任是个精神矍铄的精瘦老头,他对我们之前的水平嗤之以鼻,包括作文层次、普通话音准等诸多方面。印象里最深刻的是,全班齐读课文之后,他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大声呵止:谁教你们这样读?拖声卖嗓子的——重来!

  一个“重来”砸下,掷地有声,也经久不息。面面相觑之后,我们不得已蹒跚学步,进入真正意义的朗读状态,正襟危坐、挺胸收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直到老师渐渐露出微笑为止。让老师满意,是我们唯一的目的,证明达到了某个标准,不再被他叱骂或嫌弃。

  那是迷信老师迷信书本的时代,是文具盒里印九九乘法表的时代,是孩子们的游戏还停留在手工活的时代。而那样的时代,我的老师他大概并不知道,课文是可以吟诵的,用摇头晃脑唱的方式。因为许多年以来,很少有人再提及它、使用它,好像它从未存在过。

  再后来,历史重演。当我站上三尺讲台,我也理直气壮地认为,汉语诗文自古就是朗诵的,像我的老师所要求的那样。我竭力示范并坚决纠正孩子们的脱轨,我不能容忍他们不按规矩来。如你所知,我的自以为是成为新的标尺,打压了孩子们的灵光乍现。我从来不知晓,我在扼杀汉语言的表现力。

  偶尔我也教过“唱诗”来着,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但仅仅是课堂调味剂,而不是吟诵的涵义。就像我讲个小笑话活跃下氛围,其实跟教学毫不相关。说来惭愧,我听过音乐谱,纯属照本宣科,不是传承,更说不上延伸,自然与吟诵八竿子打不着。

  古代诗歌是吟诵着创作的,是音韵和字义的完美结合,通过字音的拉长,放大、夸张字义彰显效果。如此想来,现代教学注重词句含义却忽略了音韵美,以朗诵替换了吟诵,确实是对古诗文的糟践。

  噼里啪啦的掌声,将我飘散的思绪拉回来。是《蜀道难》的现场吟诵。先是泡桐树小学的孩子们,再是陈岳的四川话演绎。

  孩子们身着古代服装,虽然声音稚气了些,气势薄弱了些,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倒也像模像样。陈岳的四川话,就让人大开眼界了。我曾经以为囿于小受众范围,川语难登大雅之堂,想不到本土本乡话,也能发挥出如此功效。或急剧飙高,或拖拽延长,音韵感十足,配合肢体语言,蜀道之难,竟似就在眼前,在诗人的唏嘘惊叹里。

  徐老师在后来的讲解中,以何其芳的《欢乐》为例,提及按音韵创作的现代诗,也是可以吟诵的。听完徐老师的吟诵示范,小观众们激动了,三个、五个相邀登台,按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吟唱起来。低年级的孩子,甚至连“潺潺”都误读为“涓涓”,就能跟上徐老师的思路,吟诵得神采飞扬,且风格迥异。各有各的停顿,各有各的延缓,也各有各的音阶把握。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落座之前还对“艺术讲堂”颇有忌惮的话,此时、此刻我所能感受到的是:艺术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伸手就能触摸。重要的是,它还能为“我”所用。这让我想起来,昔日去云南旅游,他们告诉我的,很多少数民族,会走路就学会跳舞,会说话就学会唱歌,原来真不是传说。

  那就吟诵吧,还等什么呢?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19 15:10 |只看该作者
有感于芸丫头的“唱诗”,发这篇过来助兴——监考呢,不敢乱点各位的帖子,见谅。。。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19 15:56 |只看该作者
地板一个,空了细读。豆豆熊抱个~新年快乐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19 16:55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念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想象的调子哼出来,个别地方不顺的就反复修改直到把它哼顺了,这应该就是有点吟诵的味道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19 18:09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倾向于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活跃和快乐的,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传输和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一板一眼和学生的正襟危坐不应该成为标版,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象艺术讲堂这种比较生动有趣的授课形式可以引入到平常的教学中来,我要是能遇见那样的好老师,都想回炉重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19 18:33 |只看该作者
妖精七七 发表于 2016-1-19 15:56
地板一个,空了细读。豆豆熊抱个~新年快乐啊

七七,啃啃。。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19 18:34 |只看该作者
薇芸 发表于 2016-1-19 16:55
以前我念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想象的调子哼出来,个别地方不顺的就反复修改直到把它哼顺了 ...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你无师自通啊。。。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1-19 18:38 |只看该作者
薇芸 发表于 2016-1-19 18:09
我个人倾向于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活跃和快乐的,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传输和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一板一眼和学生的 ...

理想化的课堂为考试制度所不容——考试,是要考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几种写法,具体怎么走笔。。。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1-19 19:16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16-1-19 18:34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你无师自通啊。。。

就是没碰上好老师才这样,回想小时候,心酸酸的,多是在放牛班里度过……{:4_12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