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难忘美食
查看: 4828|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美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6-1 14: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云盖山 于 2014-6-1 14:36 编辑

难忘美食
      我报道过全国最高级别的会议――全国人大会议,却没有享受过最高级别的国宴。享受过的最高规格宴会,就是1989年中一次全省性会议后省委书记和省长对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们的招待宴了。
      当时河南全省形势一片大好,省主要领导心情自然也大好。享受这似乎是惟一的记者招待宴,被招待的记者们更是心情大好,不仅是会议对未来全省经济发展的部署、全省发展前景的展望,而且为书记开放的思想风格、省长开放的姿态和对经济发展的经验。宴会上吃了什么,都忘记了,没有人在意,在意的是这样从未享受过的规格,传菜是专人,上菜是专人,撤换盘子是专人,倒酒是专人,倒茶也是专人,貌美如花的服务小姐,在我们身后排成了一排。当然更在意的还是和省委书记、省长的交流,两位领导对自己的关注,一个个排成队向两位领导轮流敬酒。
      整个宴会,基本上是中西餐西吃,一样也就那么一点点,刚刚吃出点味道,马上就转入下一道,都是美食名吃,美食名吃多了,也就记不住了。就像面对一片美食美色,真真地让人花了眼。事后想想,这次招待宴都吃了什么,上了几道菜?脑子里一片模糊,真的想不起来了。不知道这次是不是最贵的宴会,但绝对是最高规格的宴会了,现代话叫作吃档次吃品味吃规格吃排场。单位的同事们听说,果然羡慕忌妒恨了好一阵子。
      我更因在宴会上被领导特别关注,成了羡慕忌妒恨的焦点人物。
      我在宴会上被领导关注,是因为两位领导下去视察调研时跟着写报道的特殊经历。书记省长都是外省人,他们的话当地人听不懂,当地人的话他们也听不明白,跟随的省直部门负责人、当地的领导人,一个个都傻愣着。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全过程、从不惧怕领导的我就成了他们的翻译,领导的印象就深了。直爽的省长在招待宴叫着我:他妈的,你多次跟我下乡,也不给我敬酒?这老兄是高兴时说他妈的,不高兴时也说他妈的,庄重的场合就不说了。他这么一叫,大家的拘谨都消失了,敬酒开始,宴会上的气氛就立即热烈了。
      书记夫人是省长办公室主任,一副老大姐的风度和气质,我和她打交道较多,熟得很。她和我坐对面,叫着我说:多喝点,吃好,你辛苦了。立即找来一连串羡慕忌妒恨的眼光。
      我单位参加会议的我的主管领导吃醋地说:就你辛苦了,我们都不辛苦?
      那时候领导和下级的差别还没那么大,下级见了领导也不像现在这样毕恭毕敬的,我们说话很随便。我就毫不客气地回答他:靠,你当领导的还吃我的干醋?就这球水平?
      宴会上的这些插曲,自然也在我们单位传开了,我自然也就背上了一个大大的滚烫的红锅,影响了我几十年。一些心气颇高的同事特别是有了一定的地位还期盼地位继续升高的人恨恨地想:这家伙咋就这么幸运,咋就这么能蛋哩?我们这些人巴结上一个副省级都很不容易,他咋就轻而易举地挂上了两个主要领导?他要是上去了,还有我们这些的吃喝吗?坚决而毫不犹豫地阻击我前行,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个共识。每当我工作中出现个亮点,这些人都会下意识地到领导处编排我的坏话,愤愤地为别人抱不平。每逢单位有提拔的机会时,这些人几乎勿需动员,就一个个自觉行动起来,很替领导着想地到领导处坏讲提拔我会引起的负面作用。于是,大机会大倒霉,小机会小倒霉,就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规律,一个迈不过去的一道坎。笑人贫恨人富的心态,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照样大有市场。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遭遇,还能记得起那个招待宴会上吃了什么吗?
      一个曾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过国宴的朋友说,你这就是国宴的待遇了。即使国宴的待遇又会如何呢?
      我吃过的最贵的宴会,是总设计师南巡后1992年、随省乡镇企业考察团考察珠江三角洲时广东中山市政府的招待宴。一条苏眉鱼分两道上桌,鱼头是2300港币,鱼体是1500港币。作为北方人,的确吃不惯鱼头,但鱼肉的确十分鲜美。也就是说,一条鱼价值3800港币。须知当时港币也是中国大陆十分看重的货币啊,对人民币是100:112。
负责接待的这家酒店也牛得很,只用美元和港币,不收人民币。中山市主管乡镇企业的副市长介绍中山市上半年的投资时,也是以美元为单位,人民币投资忽略不计。
      还有一道海洋沙虫,时价3500港币。就单盘菜肴而言,算是最贵的了。一个不怎么大的盘子里,一层表面烤得金黄但分量不大的餐点。
      一路陪同我们考察的广东省乡镇企业局的叶姓处长介绍说,沙虫贵就贵在量少,每年的五至八月的初一、十五才有,说一年之内只有十次捕捞机会,并且有时多有时少,就是在香港,也是相当稀罕,每当捕捞日子,高档酒店的生意就格外红火;贵就贵在质优,绝对的高蛋白低脂肪,人对其他海鲜的吸收大都在97%,只有对沙虫的吸收是100%
      小叶处长是惠州客家人,他说他也只是了解沙虫,还没有享受过这道美味佳肴呢,这次是帮了我们的光,才一了夙愿。他神神秘秘地说,先请品尝,再揭谜底。
      本来我们这些北方佬都听得食味大开,但他这么一说,就都犹豫了。
       我拨开让大家看个究竟,大家倒是都看清楚了,但都停箸了,一个个都闭上了嘴。
       沙虫是海蛆。
      我说都尝尝,都尝尝,肯定好吃,但没有一个人动筷子,那就只有好过我了,我毫不客气就下箸了。
       白白嫩嫩的沙虫的确鲜美无比,果然名不虚传!
      我并没有其他人的那种忌讳。小时候听爷爷说,就是那个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列的钧瓷的故乡神垕镇里,解放前有家高档的饭馆就有一道菜,叫鲜炸肉虫,少少的一盘,就价值不菲,神垕镇没几家能吃得起。所谓肉虫,就是饭馆买来一些杂七杂八的猪肉,放在缸里发臭,生出蛆来。烹调时捞出洗洗干净,上油锅烹炸,炸个透亮,放上佐料,那可是一档昂贵的佳肴。
      再说了,像沙虫这样难得的南国佳肴,我们这些北方佬一生能有几次享用的机会呢?可能也就这么一次了。不吃实在太可惜了。
      一盘沙虫,我吃了2/3多。小叶处长馋不过,和我共吃了剩下的1/3。那些个一行的傻冒们,居然无动于衷。哈哈,值了!
      中山市这样的招待宴,也就那么一次,昂贵的苏眉鱼和沙虫,吃过也就吃过了,留作了美好的记忆和可以骄傲的谈资。
      起码能和这次美享苏眉鱼和沙虫相媲美的最深的记忆,是1962年春那次晚餐,吃的是刚刚返青起身的大麦梗。在我记忆中,三年灾害的计算是从1989年下半年至1962年上半年,整整三年时间。这三年年年大旱,麦子长得不过膝盖,玉米大都不结籽,像我老家那样靠天收的伏牛山余脉浅山区,可真就惨了。1962年春上,下了一场不大的雨,庄稼就一下子旺了,大麦地里一片翠绿,有一虎口高。
      三奶奶说,大麦的嫩苗发甜,叶子也不涩,她民国三十二年年馑时就吃过。但大麦苗只能手捩,不能镰刀割,镰刀割就不会再长了,庄稼人还是得靠收成不是?
      三奶奶的话极大地鼓舞了我和小姑姑,我们俩各挽一个篮子,趁着夜黑一前一后分别出门,就像打游击似的汇合后摸到了我们生产队两个小村都不靠的大麦地里,在大麦地南边平凹处下了手。
      一虎口高的大麦苗脆生生的,捩起来手感非常好,一会儿我们就捩了一篮子,又像打游击似的踅回了家。我妈妈架起锅添上水熄了灯开始煮,很快就煮熟了,满屋子都是麦苗的清香。吃起来真的是甜丝丝脆生生的,清香宜人,有点拉口但也顾不上计较了。那时候,能有吃的填肚子,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虽然没吃饱,但也不那么饿了。
      这一夜,我睡得特别香。入睡前我想,明天晚上还去勒。
      那时候的队干部,警惕性特高,大麦苗被勒第二天就被队长发现了。反正他也不干活,天天瞎球转,一个生产队也就那么大一个地儿,发现也很正常。一发现就不得了,马上开会,他口拙词儿不多,“破坏生产”、“逮住就法办枪毙”这样的话,反反复复说了几十遍。
      “破坏生产”的确在当时是个重罪,但你一个鸡巴队长说枪毙谁就能枪毙谁?他也的确由于得到了某些提示查了留在麦地里的脚印,但村里年纪相仿的人有好几个呢,你能查得清?
      球!
      我放学后妈妈告诉了我队里开会的情况,但我夜黑下手的心思却依然不减,晚上又约上小姑姑,更隐秘更打游击似的摸去了。可惜的是,TMD队长的警惕性的确超高,居然派人彻夜坐在大麦地上边梯田的堰头上,自己摸到别人家里去亲人家老婆的咪咪去了,害得我和小姑姑无法得手。
      初春的夜晚,还是很冷的,加之山风料峭,我和小姑姑都冻得索索发抖,就只能放弃了。是夜,饥寒交迫,总是睡不稳当。
      第三天晚上,情况依旧。
      过了几天,大麦苗就长高了,叶子就硬朗得像锯齿,就只能彻底放弃了。
      多少年,多少次,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偷捩大麦苗、偷吃大麦苗的那个夜晚。那样的情节,那样的心境,那样的感受,大麦苗那种可以填肚子的清香,使人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成就感、幸福感。
      三年灾害时,我吃过原来当饲料喂猪的红薯渣红薯梗,吃过树叶树皮,吃过麦秸玉米秆轧碎后熬过后的浓渣。常人无法想象,大饿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冬天饿得萎缩,夏天饿得瘫软,人都要发疯了,连我这样胆小如鼠的人,都敢下夜走险了。能有一夜的不太饱但也不太饿的温暖,怎能不萦萦念念呢?尽管这样的萦萦念念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不值!
      近些年,国民收入增加,社会生活稳定,旅游业走热,出行增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各地美食,一个不落地被挖掘出来加以渲染、夸张,伴随着人们的脚步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游人们的视野、游人的出行。好像不享用这些美食,就像没有到过这里似的。享用各地美食,也成了人们炫富和夸耀的丰硕的资本。
       久负盛名的美食佳肴也就不停顿地疯狂涨价了。
      大学毕业二十多年后,当我走进须提前两天才能预定到的开封第一楼的包间、享受当地政府的款待时,对灌汤小笼包的回忆和感慨居然胜过了美食美味的软嫩鲜香。
      开封小吃是这座北宋首都、世界名城当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历史遗留了。每天下午六点,候在鼓楼周围街巷里几百辆火焰汹汹的餐车,一窝蜂拥出来,占据自己固定的摊位,拉开小桌小凳,扯上电线打开电灯,高吆低喝、悠扬婉转的叫卖声和餐具的碰击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标志着生意开始了。老开封人喜欢的黄焖鱼馄饨、火烧夹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汤,年青人喜爱的杏仁茶、八宝粥、冰糖红梨、花生糕,散发着诱人的味道。久候的食客们也就蜂拥而至、各就各位,一家一味地饕餮大餐。每一位每一拨食客,通常都要串上三家五家,一家一小盘一家小碟一家一小碗,方不负此行此举。这几百家摊位、上千盏电灯,组成蔚为壮观的鼓楼夜市、开封夜景,通宵达旦。
      此景此情,源远流长达一千多年。据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可谓盛景。
      当然,食客们也不乏外地来的游客,郑州人开车去吃小吃,吃完了再开车回郑州的也大有人在。
      开封美味佳肴中最有名声的自然当属久具盛名的灌汤小笼包,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皮薄肉鲜,肥而不腻,也是北宋时便有的。其吃法也有讲究,“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光,满口香”。在包子的边缘咬一个小口,就是开窗;把汤汁倒进勺子或者碟子内喝掉,最后再一口吃掉包子,满口香喷喷,舒服得紧哪,河南话说是“老得劲”。
      大学期间,灌汤小笼包是我们这些穷学生可任意想象、可放胆去议论但无法享用的天鹅肉,因为就是太贵了。现在已经记不清具体的价格了,但绝对是以元为单位的。别看这以元为单位,我一个学期家里给的补贴才40元呢。
      直到快要毕业时,我和最要好但家境最窘迫的明同学商议:毕业后距离灌汤小笼包就更远了,不知今后还有没有机会来开封,别的同学都悄悄去吃过了,我们是不是也狠一回心,去大吃一顿?
      商议了多次,终于下定决心了。不敢问吃过的同学第一楼的地址,怕人家笑话,只好自己瞎摸。转来转去,终于在寺后街一个门头古旧的餐馆前,找到了牌匾像我们县城烧鸡铺一样大小的“第一楼包子馆”。我腹诽良久:怎么名声显著的第一楼牌匾,怎么会像县城的烧鸡铺?
      半晌时没有食客,店里一片清冷,服务员在聊天。一问价格,我和明同学都惊呆了:天价啊!我们俩不约而同地说,只要一笼。
      服务员笑了,说一笼只有十个小包子,你们两个大小伙子,肯定不够吃。她们建议说,一人一笼吧。又建议我们一人一碗混沌,说混沌的馅和小笼包子的馅一样,便宜,才一两粮票五分钱。看我们还迟疑,就说蒸好端上来你们就知道了。
      小笼包子没有现成的,就是因为太贵,来吃的人不多,都是来人现包现蒸。
      蒸好端上后,果不其然,是那种一口一个的个头,倒是很好看,小小的竹笼竹筚的蒸布上,均匀地趴着十个小包子,褶子真像菊花均匀开放,包子皮薄得透明,能看见里面鲜白的肉馅。蒸布冒着热腾腾扑鼻的香气。
      我和明同学的外地口音,让见多识广的服务员一眼就看出我们是大学生。开封人倒不歧视贫穷的大学生,他们常说,说不定将来的市长省长就在你们这些人当中。服务员当时提醒我们俩,包子热,别急着吃,要按规矩吃,就是“先开窗,先咬开一个小口,后喝汤,把包子里的汤淋在汤勺里喝掉,一口香,连皮带馅吃下,满口留香”。
      我们俩中规中矩、小心翼翼、慢吞吞地品吃着,包子馅鲜香而不腻,包子皮溜滑而筋道,包子汤温婉适口,果然是满口香。最后两个包子,我们俩都是一口一个。
      包子吃完了,食欲被调动起来了,肚子里更饥了,每人又要了一碗混沌。混沌是鸡丝混沌,放上少许海带,洒上香菜,与小笼包子形成良配。两碗混沌下肚,灌了个水饱。
      回学校的路上明同学感叹:这个月就得过紧日子了。
      一路走回学校,到学校时肚子已经饿了,但满嘴还留着包子的香味。总算开了荤了!
      当我二十多年后重新面对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子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小笼包子的皮没有原来那么透亮了,里面的馅不那么清晰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小笼包子的质量下降了呢?品尝时,又感觉肉馅没那么鲜美了,是自己的口味变化了还是肉馅质量下降了呢?科技大踏步地前进了,而产品质量大幅度地下降了,成了当今社会有共性的通病。开封灌汤小笼包的优劣,难说啊!
      我们学校五十年代被大卸八块分拆,一所举世闻名的大学变成了师范学院。但师院生有个优待,不用拿生活费。可惜的是一个月才十几块钱生活费,饭食油水太少,青菜不见油星,供应太少,中午两个白馒头,早晚各一个,馒头又小,绝对不够分量。高粱面和红薯面掺和的窝窝头倒是可放开吃,但面粗疏异常,下咽时似锯齿拉喉咙。炊事员说为了多买,就只能买粗糙的。
       吃不饱油水少 体质就差,精力不济,有什么可补救的呢?
       哥儿几个都是没经济来源的农村人,便吃上了惟一有经济来源的天奇的大户。
      “天奇者,巩县(现郑州属巩义市)张姓人也,嘴巴紧而语俏丽,雄强侠气,为朋友所喜。”这是哥儿几个后来给他戏谑山寨的传记开头。
      天奇的老婆是教师,有工资,每月发薪后按时给他寄来大半。所谓嘴巴紧,就是天奇始终不说给他寄来了多少,任凭哥儿几个再三盘问追究。哥儿几个的理由是,每个月都靠人家打牙祭,总得内心铭记、口头感谢吧?天奇的回答是,管球恁多,不少您这些货的饺子不就行了?
      所谓“语俏丽,雄强侠气”,自然有拍马屁之嫌但也是实话实说。天奇好诗,语言清逸,如“双手推出刨花笑”。每个月接到老婆的供应都带哥儿几个去吃鼓楼饺子,还不侠气吗?“为朋友所喜”就很自然了。天奇说,咋不说我喜欢您这些货呢?
      鼓楼饺子,是当时哥儿几个惟一能常去的饭馆,便宜。哥儿几个也就三四个,每每二斤,两大盘。说实话,只能吃个七成饱,八成都不到,但咱也不能说啥啊,你有钱你继续吃呗,不是没钱吗!饺子一上来,哥儿几个争先下箸,没谁客气礼让。倒是天奇还有点风度,总让着哥几个,但嘴上决不客气:靠,都是饿死鬼托生的啊!唉唉,给我留着点啊!
      鼓楼饺子馆离学校比第一楼包子馆近些,但走到学校,差不多也都饿了。哥儿几个避开天奇说,靠,这饺子咋也不顶事呢?天奇显然听到了,回头说,您还拐回去吃呗!
      有几次星期天,本来天奇已经按时请了哥几个吃过了,但哥儿几个实在忍不住了馋了,就一齐找到天奇说,咱今儿上街吧?天奇知道啥意思,头都不抬。哥几个就拼命说饺子好吃,吃不腻。说得天奇也忍不住了,恨恨地骂道,你这些货,走吧走吧!大家伙一笑蜂拥而出,饕餮一顿。
      请吃饺子留下的友谊和记忆,始终萦怀于心中。十几年后的九十年代初,我去巩县出差,公事完结后顺道去天奇的特殊耐火材料厂。天奇是觉得仕途无望后,也没当诗人,就挂靠原单位兴办了耐火材料厂,听说经营得还不错。本来事先已打听到天奇在厂里,到了厂里才知道他陪着银行的人去钓鱼了,但见到了也是第一次见到了那位月月供给天奇能让哥几个吃饺子的嫂子。嫂子一脸歉意地解释说,厂里快到供货的旺季了,资金的缺口就大了,就得美侍银行了。我报上大名,嫂子惊喜地说,哦就是你啊,可是不断听天奇念叨你们几个啊!我说嫂子,上学时我们几个就是靠你才能月月吃到饺子啊!嫂子说老弟你别走,等着天奇回来,我给你包饺子吃。我说是顺道来看看你们,还急着回去呢。
      我带着遗憾,在嫂子的遗憾中离开了。后来也不断通电话,但遗憾的是哥几个一直都没有机会相聚,天各一方,别时容易见时难啊!
       Ade,鼓楼饺子!Ade,哥儿几个!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4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6-1 14:3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1 14:3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6-1 14:3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6-1 14:40 |只看该作者
开封鼓楼夜市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6-1 14:40 |只看该作者
鼓楼夜市小摊儿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6-1 14:42 |只看该作者
中州宾馆图
书记省长请客在中州宾馆后面的宴会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6-1 15:02 |只看该作者
一篦灌汤包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6-1 16:28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6-1 16:44 |只看该作者

只因有你,一切很美!{: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6-1 18:52 |只看该作者
呀,流口水了。{:soso_e102:}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6-1 19:27 |只看该作者
那那那是南京鼓楼?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6-1 19:36 |只看该作者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6-1 19:27
那那那是南京鼓楼?

是开封鼓楼。原来的老城市都有钟楼和鼓楼,不过后来大多都塌毁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6-1 19:38 |只看该作者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6-1 19:36
是开封鼓楼。原来的老城市都有钟楼和鼓楼,不过后来大多都塌毁了。

没去过。
开封,倒让我想起了一个谜语:新婚之夜。{:soso_e128:}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6-1 19:51 |只看该作者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6-1 19:38
没去过。
开封,倒让我想起了一个谜语:新婚之夜。

开封倒是值得一看的。{:soso_e120:}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6-1 19:53 |只看该作者
水烟 发表于 2014-6-1 18:52
呀,流口水了。

我觉得,洛阳以东各城市的美食,就有风味了。{: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6-1 21:13 |只看该作者
我又喝多了
文字没看多明白
只看见那些好吃的了
今天我喝酒就没怎么吃东西
都不和胃口
这下补偿了
你等等哈
我去倒酒
你这文,我可以拿来下酒了
我开瓶好酒去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6-1 21:29 |只看该作者
我最烦别人说美食,光看吃不着,尤其这种,更是吊人胃口,有本事你每人发一份。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6-1 21:51 |只看该作者
离离 发表于 2014-6-1 21:29
我最烦别人说美食,光看吃不着,尤其这种,更是吊人胃口,有本事你每人发一份。啍。

我说的这些,最晚的也都二十多年了,也只能想象而已。{:soso_e112:}
哈哈,你啥时候来河南,我带你去开封吃小吃,一定管够。{:soso_e120:}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6-1 22:30 |只看该作者
怜花绣屏 发表于 2014-6-1 21:13
我又喝多了
文字没看多明白
只看见那些好吃的了

不知道我文中有没有花花喜欢的美食?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6-1 22:37 |只看该作者
文中所记,当是老兄一生最精彩的时候{:soso_e100:}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6-1 22:40 |只看该作者
话说早几年我跟驻马店上蔡的几个人在一起待了差不多两年时光,他们每每说我:老王,你天天吃米饭不饿啊。我也每每问他们:你们餐餐都是面食受得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6-1 22:46 |只看该作者
穿越梅岭 发表于 2014-6-1 22:37
文中所记,当是老兄一生最精彩的时候

先写的什么都没记住的那次招待宴,是一生中规格最高的宴会了,我们受招待人中两位领导最熟悉的就是我这个半道上来的“翻译”了。{:soso_e128:}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6-1 22:50 |只看该作者
穿越梅岭 发表于 2014-6-1 22:40
话说早几年我跟驻马店上蔡的几个人在一起待了差不多两年时光,他们每每说我:老王,你天天吃米饭不饿啊。我 ...

大米性凉,白面性温。据说李时珍当年北上考察各地药材,到北方后看到家家都吃白面,但并没有内热,感到吃惊。后来到了秋季,人们都吃上了玉米面,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有玉米面清内热啊。
米面混着吃是最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6-2 07:22 |只看该作者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6-1 19:38
没去过。
开封,倒让我想起了一个谜语:新婚之夜。


新婚之夜
还一个谜底
是梁山好汉的名字
你想去吧
别问我
我不知道{:soso_e197:}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6-2 11:34 |只看该作者
怜花绣屏 发表于 2014-6-2 07:22

新婚之夜
还一个谜底

过去曾有打一作家名的谜语。{: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6-2 13:10 |只看该作者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6-1 19:53
我觉得,洛阳以东各城市的美食,就有风味了。

喂,老大,我还是喜欢我们重庆的美食咯{:soso_e195:}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6-2 13:40 |只看该作者
水烟 发表于 2014-6-2 13:10
喂,老大,我还是喜欢我们重庆的美食咯

那就啥时候去重庆找你品尝重庆美食?不会是麻辣火锅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6-2 13:41 |只看该作者
云盖山 发表于 2014-6-2 13:40
那就啥时候去重庆找你品尝重庆美食?不会是麻辣火锅吧?

都有,还有麻辣小面。。。{: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6-2 13:44 |只看该作者
水烟 发表于 2014-6-2 13:41
都有,还有麻辣小面。。。

麻辣到底啊?那就惨了,山哥怕辣。有没有不辣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