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小九的窗户纸上报啦!
查看: 5159|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九的窗户纸上报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5-12-29 09: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http://bhsb.tjbhnews.com/html/2015-12/29/content_12_2.htm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29 09:28 |只看该作者
窗户纸
刘创驾到/文
  中国历朝各代的窗户都一水水儿的木制格子窗,窗格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那叫一个漂亮,各式窗格蜂巢一样,中规中矩又爽心悦目。每家每户的男人做起窗户来那是充分地发挥了聪明才智,把个窗户格子弄得是奇形怪状,透着那么古朴端庄,老讲究了。那暂没有玻璃,甭管是多好的房子,平民百姓的寒窑陋室还是王公大臣的官邸豪宅,窗户棱上一色儿搞纸糊。到后来虽说有了玻璃,一来贫苦人家买不起,二来小孩丫子淘气,一砖头敲碎还得再拾掇,加上玻璃窗敞亮归敞亮,可在屋外十几二十丈就把屋里头看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了,老辈人觉着不方便,于是糊窗户纸就一直沿袭下来。
    关里人也糊窗户纸,但人家是糊在里边,把“盘长”、“同心”、“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明明白白地露在外边儿,那意思“俺家窗户都这般光鲜,小日子那还用问?”可咱东北冷啊,屋里边全靠火炕取暖,一般火炕都紧靠着窗户,这样窗户内外温差就贼大,窗户纸糊里边,容易受潮缓霜,爱掉不说还好烂;再者东北风大雪硬,纸糊里边窗格子就露外边了,棱子上春天积沙冬天积雪,到了夏天来场急雨,水顺窗格子就渗屋里来了,顺墙就往地上淌,埋汰不说,窗棂子几场雨就沤烂了。窗户纸要真糊里边你就遭罪去吧。所以外省人一到关外,好家伙,那哪儿是住人的房子呀,整个一个“大白块儿”,自然就觉得是一大怪了。
  那位说了,这纸咱大家伙儿都见过用过,那玩意一捅就破沾水就碎,能防雨么?这就是您孤陋寡闻了。这糊窗户的纸可不是一般的纸,是关东人就地取材“开发研制”出来的专用纸,要搁现在那得申请专利。用过的破鱼网碎布片、小孩子的旧兜兜、打碎的芦苇破棉花套子啥的,架大锅蒸熟捣烂,或者图省事就直接扔在水里沤,沉淀之后用筛子捞出来薄薄地摊开,控尽了水后掸上胶油桐油苏子油,再把绷被缝衣服用过的线头剪成三寸来长,均匀地撒上去,晾干之后就成了防水防潮的窗户纸了。
  糊窗户纸可不简单,讲究绷得紧糊得平,这样才既美观又耐用,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既增加了屋里亮度又加强了纸的强度,一敲嘣嘣响,不起褶不沾水不落蚊蝇,巧手的主妇再抽空闲操剪子剪点喜庆的窗花往上一贴,嘿,一个字:“棒!”如此这般之后,任你是刮风下雨还是扬沙飞雪一概不在话下,咋也挺上个一二年。
  如今是家家户户玻璃窗,碎了一个电话玻璃店就来人给换,脏了还是一个电话家政公司的人准来敲门拾掇,“窗户纸糊在外”的景致渐渐作古再也难见了,可你现在坐床上想起那般岁月,还是不由得感叹:咱老祖宗们生存有道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29 11:52 |只看该作者
我也祝贺祝贺。嗯嗯。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29 11: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祝贺祝贺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2-29 13: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速度过来给俺拜个元旦,嗯。\(^o^)/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2-29 16:03 |只看该作者
恭喜恭喜祝贺祝贺,红包给我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2-29 16:04 |只看该作者
咱战线都系油菜花呀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2-29 16:19 |只看该作者
  祝贺九段!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2-29 19:57 |只看该作者
"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

——正琢磨那样制作出的窗户纸怎么透光,敢情有这高招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2-29 20:09 |只看该作者
一人发个红包呗,见者有份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1-5 23:27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用桐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1-6 01:18 |只看该作者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5-12-29 09:28
窗户纸
刘创驾到/文
  中国历朝各代的窗户都一水水儿的木制格子窗,窗格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那叫一个漂 ...

关于窗户纸为啥贴外面,刘大影评的说法是错误的,我曾指出过,他却不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1-6 08:19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01:18
关于窗户纸为啥贴外面,刘大影评的说法是错误的,我曾指出过,他却不改。

编辑都没给改,你指出有什么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1-6 08:21 |只看该作者
尚书青云 发表于 2016-1-5 23:27
我们这里用桐油。

桐油最好,找不到桐油也可以用豆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1-6 09:16 |只看该作者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08:19
编辑都没给改,你指出有什么用?

这说明那报纸也就这水平了,上了稿也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呗。
    您老应该见过糊风筝吧?那纸都是糊在龙骨架上的吧?受风面是先看到龙骨再看到纸,因此,只要风力过大,纸就会被吹脱落。反过来贴,受风面只看到纸,看不到龙骨,这样风力再大,也被分散到龙骨上去了,难以将纸吹破或吹脱落。这才是北方老民居将窗纸外贴的真正原因。


   做窗棂的木料厚度不过三四公分,这样的距离窗户纸贴里贴外能改变窗户纸两面的温差吗?哈哈.......

    看文章,要动脑筋,不要见谁能写出字来就叫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1-6 09:37 |只看该作者
祝贺!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1-6 09:40 |只看该作者
柳大明白终于忍不住出来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1-6 10:13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09:16
这说明那报纸也就这水平了,上了稿也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呗。
    您老应该见过糊风筝吧?那纸 ...

说过了大家看过了心里就有数了,老拽着不放,非得让人伸着大拇哥夸你明白,很有意思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1-6 11:44 |只看该作者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0:13
说过了大家看过了心里就有数了,老拽着不放,非得让人伸着大拇哥夸你明白,很有意思吧?

我的目的并非是要让人对我伸大拇哥,而是要让人别盲目吹捧。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1-6 11:45 |只看该作者
袁子旦 发表于 2016-1-6 09:40
柳大明白终于忍不住出来改了。

《捅捅窗户纸》,发在围炉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1-6 12:32 |只看该作者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0:13
说过了大家看过了心里就有数了,老拽着不放,非得让人伸着大拇哥夸你明白,很有意思吧?

我不改是因为人家说的不对嘛。这和电影两回事,电影口味不同结果就可以截然相反,但糊里边外边就不是想当然的了。我屈从于真理,但不免费教学生,就让她们自以为是的错着呗。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1-6 12:34 |只看该作者
醉月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9:57
"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

——正琢磨 ...

请移步围炉,看看《捅破窗户纸》。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1-6 12: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16-1-6 12:40 编辑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6 12:32
我不改是因为人家说的不对嘛。这和电影两回事,电影口味不同结果就可以截然相反,但糊里边外边就不是想当 ...

你是鸭子死了嘴巴硬。认个错就那么难吗?例如你说的“历朝各代都是窗棱上糊纸”,哈哈,请问,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前有没有朝代?有的话,那时候的人们是去哪儿弄来的窗户纸?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1-6 13:10 |只看该作者
醉月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9:57
"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

——正琢磨 ...

   窗户纸
                                                       刘创驾到/文
  

      中国历朝各代的窗户(这话一看就是想当然!造纸术是在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的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才发明出来的,东汉之前历朝各代的人们,连写字都要刻在竹简上,你让他们上哪儿找纸糊窗户去?历史常识都不懂,哈哈,单凭这个,就能看出,刘大史学家是个自封的水货。实际上,古代唐宋之前的窗户都很小,是用绫糊的。窗做得过大,一刮风,糊在上面的绫会破掉,所以它就必须要加窗棂格,窗棂格的间距是要保证窗的强度。在唐代以前虽然有了纸,但是那个纸还不能大面积当窗户纸用,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用绫这个丝绸织品糊窗户的。)都一水水儿的木制格子窗,窗格(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那叫一个漂亮,各式窗格蜂巢一样,中规中矩又爽心悦目。每家每户的男人做起窗户来(窗户并非是各家各户的男人们自己做的吧?除了木匠自己家,其他人家大都是请来的工匠们做的)那是充分地发挥了聪明才智,把个窗户格子弄得是奇形怪状贬义不如用千姿百态),透着那么()古朴端庄(味儿),老讲究了。那暂没有玻璃,甭管是多好的房子),(此处这多余的五个字不删改,可见编辑是个糊涂蛋)平民百姓的寒窑陋室还是王公大臣的官邸豪宅,窗户棱(应为窗户棂,棱与棂同音不同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棱"只有在表示地名时读ling,即黑龙江省穆棱县。此外皆读leng上一色儿搞纸糊。到后来虽说有了玻璃,一来贫苦人家买不起,二来小孩丫子淘气,一砖头敲碎还得再拾掇,加上玻璃窗敞亮归敞亮,可在屋外十几二十丈就把屋里头看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了,老辈人觉着不方便,于是糊窗户纸就一直沿袭下来。(这段尤为可笑。用纸糊窗户,本属没玻璃和没钱买玻璃时的无奈,却硬拽出这些个可笑的理由来!现在的小孩就不淘气了?压花玻璃、冰花玻璃、磨砂玻璃能看到屋里了?现代人用玻璃就不怕偷窥了?双层玻璃、真空玻璃不比窗户纸更隔音保温了?)
    关里人也糊窗户纸,但人家是糊在里边,把“盘长”、“同心”、“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明明白白地露在外边儿,那意思“俺家窗户都这般光鲜,小日子那还用问?”可咱东北冷啊,屋里边全靠火炕取暖,一般火炕都紧靠着窗户,这样窗户内外温差就贼大,窗户纸糊里边,容易受潮缓霜,爱掉不说还好烂(可笑,做窗户棂的木料不过三四公分厚,窗户纸贴里贴外,也不过就改变了几公分的距离,能起到改变窗户纸两面温差从而避免受潮缓霜的作用吗?生拉硬拽!);再者东北风大雪硬,纸糊里边窗格子就露外边了,子上春天积沙冬天积雪,到了夏天来场急雨,水顺窗格子就渗屋里来了,顺墙就往地上淌,埋汰不说,窗棂子几场雨就沤烂了。窗户纸要真糊里边你就遭罪去吧(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的缘故,窗户纸受热的一面会产生雾气,积多后会形成水流,照样会沤烂窗棂,故窗棂都要油漆的,防水防蛀。关外窗户纸贴外边的真正原因是:一、为了抗风力,北方风力大,窗户纸贴里边时,只能靠纸与窗棂上浆糊黏贴处来抗风力,不牢固,易破损、脱落。窗户纸贴在外,风力则会被纸传导到坚固的窗棂上,窗纸因有窗棂这个骨架支撑,不易脱落或破损;二、防雨雪,沙尘。北方少雨,故房屋多为平顶短檐,窗户纸贴在外,可以防止窗棂因雨雪飘落而堆积,晴天融化后积水而沤烂,同时可以防沙尘的积落。实际上
在北方有比较大的窗户格,纸的拉力很好,这样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换。北方比较寒冷,甚至有的窗户要糊两层纸,过去有句话说“东北十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实际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两边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这是因为东北经常下雪,雪如果融化浸入,窗户纸很快就坏掉,所以它必须两面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侧,窗棂看得很清楚。这是由于地域特点产生的特征。)所以外省人一到关外,好家伙,那哪儿是住人的房子呀,整个一个“大白块儿”,自然就觉得是一大怪了。
  那位说了,这纸咱大家伙儿都见过用过,那玩意一捅就破沾水就碎,能防雨么?这就是您孤陋寡闻了。这糊窗户的纸可不是一般的纸,是关东人就地取材“开发研制”出来的专用纸,要搁现在那得申请专利。用过的破鱼网碎布片、小孩子的旧兜兜、打碎的芦苇破棉花套子啥的,架大锅蒸熟捣烂,或者图省事就直接扔在水里沤,沉淀之后用筛子捞出来薄薄地摊开,控尽了水后掸上胶油桐油苏子油,再把绷被缝衣服用过的线头剪成三寸来长,均匀地撒上去,晾干之后就成了防水防潮的窗户纸了(窗户纸是先糊好再涂油的,因为水与油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油纸是难以再糊上稀稀的浆糊去与窗棂粘牢的。连南方制作油纸伞,都是先糊纸,再抹油。)。
  糊窗户纸可不简单,讲究绷得紧糊得平,这样才既美观又耐用,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你刚说了是造纸时就掸油了,现在又说是糊完纸了才抹油,前后矛盾,重复用油,自己掌嘴了吧?)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既增加了屋里亮度又加强了纸的强度,一敲嘣嘣响,不起褶不沾水不落蚊蝇,巧手的主妇再抽空闲操剪子剪点喜庆的窗花往上一贴,嘿,一个字:“棒!”如此这般之后,任你是刮风下雨还是扬沙飞雪一概不在话下,咋也挺上个一两,“二”是表顺序,“两”才是表数目)年。
  如今是家家户户玻璃窗,碎了一个电话玻璃店就来人给换,脏了还是一个电话家政公司的人准来敲门拾掇,“窗户纸糊在外”的景致渐渐作古再也难见了,可你现在坐床上想起那般岁月,还是不由得感叹:咱老祖宗们生存有道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1-6 15:18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12:38
你是鸭子死了嘴巴硬。认个错就那么难吗?例如你说的“历朝各代都是窗棱上糊纸”,哈哈,请问, ...

那时候有没有窗户还不知道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1-6 15:35 |只看该作者
窗户纸的工艺很奇怪,为什么要刷两次油,而且是不同的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1-6 17:21 |只看该作者
蔡诚 发表于 2016-1-6 15:35
窗户纸的工艺很奇怪,为什么要刷两次油,而且是不同的油?

到东北走一趟,找找现如今还在坚持糊窗户纸的老住户问问,就明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1-6 17:22 |只看该作者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5:18
那时候有没有窗户还不知道呢。

我下回再写字时注意一下,限定“人类离开穴居,开始搬入房子里居住之后开始…………”,再加上“买不起房的不在其中,此处仅限农村户口。”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1-6 18:27 |只看该作者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5:18
那时候有没有窗户还不知道呢。

那你为啥还要对“历朝各代都用窗户纸”猛鼓掌?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1-6 18:35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18:27
那你为啥还要对“历朝各代都用窗户纸”猛鼓掌?

哈。我来了。指点你一下啊。
最后一下。
“历朝各代……
就按你的说法,从宋开始有纸,那么宋,明、清、民国,旧中国新中国,这些算不算“历朝各代”?哈你别又搜一堆百科知识来反驳我哦亲。我又没从原始社会开始。
还有一个,刚才看完了实在是没忍住还是笑了。有关“一二年”的,二是啥啥词两是啥的。你给改成“两”了。
你顶多也就是东北有俩亲戚罢了,别忘了我在东北活了几十年,东北怎么说话我怎么也比你百度来的准吧?
俺们东北,就是说“一二年”,指时间上的一到两年时间的长度。
这个是俗语,因为我写的是东北民俗。不是武汉民俗。这个,你真别跟我犟。
至于别的,例如先刷油后刷油是不是符合科学,能不能粘住,糊里边糊外边都为了啥,为啥刷了两遍油,这些,有点高深,也不免费。谢谢。我这是免费的科普和民俗记录,不负责太多的讲解。
要不你给个红包,我考虑一下给你解解惑。
好了好了,你继续用你的百度露怯吧。
我看在看83版的射雕。哈哈。没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