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小说《江水流》中若干概念和逻辑辨析
查看: 7293|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说《江水流》中若干概念和逻辑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1-15 23: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3-1-17 12:05 编辑

    
  其实,仅仅只是读了主楼的《第一章 楔子》,后面的章节几乎只是闻到了一点味儿。感觉尚好,诺儿的《江水流》是一部货真价实的长篇,故事的背景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人文意义,这点已经读出来了,于作品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在论坛上挂长篇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当然版主喜欢,还有不花钱看字的人喜欢。我几乎不看长篇,不过“丹江诺儿”这个网名比较亲和人,所以我打开了帖子,既然打开了,多少要看几眼吧?
  
  也注意到这儿的前身是散文论坛,有几个写散文的人会扎进小说中去细品细读?这部规模看上去不小的长篇,我难料及作者何时可以贴完?我不是说作者没有东西贴,恰恰相反,作者有东西!这部长篇到底有多少字,这我就不晓得了。但是花了一肚子气力贴上去,基本上是看热闹的多。这点,我想诺儿应该是有思想准备的。
  
  就目前贴满了16层楼的主帖来看,如此长篇,读者想看得那么仔细,确实是很难做得到的。而走马观花,不论是马樱花还是喇叭花,一路跟着看,也就是瞧瞧风景了。不是有人在说“感觉还不错呢!”但“不错”在哪里呢?这还真的不能怪看字的人没有细说,哪有那么多功夫和那么多耐心详读呢?惟不详读又哪来的词儿发言呢?看长篇是很磨人的!至于写长篇的人更受罪,但那是自己找苦吃,怪不上赵钱孙李吧?便想,如果作者有力气贴上几十万字,那就是个真写字的角儿了!吃了苦,熬了瞌睡不说,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甚至连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搭上了:“给点意见,你一砖头拍死俺,俺也不生气……谁让俺没文化呢!”
  
  没有人敢说诺儿没有文化!但文化阅历和人生阅历是不同的!如果兼有这两种阅历,那估计就是下一个莫言了。我说的实话!不过,写阅读作业对阅历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阅读作业可以只写自己熟悉的一方面,无须面面俱到。如果要发言,做到有的放矢,就可以了,不过扔砖头,那倒是点真正的力气活!其比之灌水辛苦多了,自不必言说!
  
  问题是,有气力哪里不好使,非要困在字里面不可?白天逛逛“新世界”,晚上再去影院看一场大片,如果还早,在排档上喝两瓶“雪花”,一并看看天上的月亮,还可以瞅瞅夜色中的美景,睡觉之前再听点轻音乐什么的,这些,未必不比看字、写字强!
  
  假如诺儿写的这部小说真读不出文化,那也罢了,那我这刻就真的可能去大排档宵夜去了。直觉,这部长篇是有些含金量的。当然也希望,我下面的言论或可以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含金量。想是这般想,但今晚我的宵夜莫非真泡汤了?这仍然是自找的!怪哪个呢?也没事,一心不可二用,赶紧写字,据说大排档“不关门”的!
  
  文字的含金量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看,其一,文采是否吸引人?其二,情怀是否打动人?其三、文字的思想品位如何?其四,文字中存在的若干概念和逻辑,是否干干净净而不让他人“胡思乱想”?我想说的是,文字中透出的文采和散发的情怀,比较容易读出,这两点我今天不去发言,而思想品位这个话题,见仁见智,太难说了!也放弃。而第四点,那是点死东西,合我的口味,即文字中存在的若干概念和逻辑,是否通达明晰?是否合情合理?这儿主要结合文中的语例,说点我的想法。
  
  1、于豫西南的丹江湖畔
  
  丹江到底是江还是河流,或是湖?这是一个真真确确的概念问题。自古以来,江,多指人工水道,这从“三点水”再加个“工”字即知道了。如今,江又常泛指河流,尤其是长距离的河流,如长江、汉江、金沙江等,它们本质上都是河流。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江,很多时候特指长江。但长江显然不是人工河道,这只是一种因概念的延伸而形成的语言文化习惯而已。对于江河而言,有河畔、江畔和水畔的说法,如电影《金沙江畔》即是。对江河不能言“湖畔”!因为湖泊和河流是不一样的概念。也许作者觉得“丹江江畔”的说法有点拗口,但“丹江河畔”的说法还是可以的,至少语言的合理性存在。
  
  2、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丹江早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
  
  呵呵,《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不是一本书!发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读过《尚书》,这源自一种潜意识中的文化习惯和看字中所形成的打量习惯:是那样吗?打量的结果,受益者不仅仅是打量的对象,无疑,阅读者也从阅读中得到了收获。一般,对于引用的文献名录和内容,要尽可能考查详细。如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泛滥成灾,一定要瞪大眼睛看东西,不然真容易闹笑话。不过这儿问题些微,哪怕看走了眼,后果也说不上严重。当然,要是书稿进了出版社,编辑们也不都是甩干饭的!
  
  3、中华拿着碗仔细看看,带着学者的架势说:“不像是干活人忘记哩碗。咱们现在吃饭的碗都比较深,这碗口很撇,太脏,花型看不清楚,走,咱去河里洗洗,再看看是啥样?”
  
  我读字最多一目十二行,从不一目二十行,不然这句话就可能漏过去了。呵呵,问题是后面没有见到下文啊!写长篇的通病,即可能丢三落四。这也难怪作者,写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有何稀奇?这点,需要作者闲下来时,反复检查故事的情节,以查是否有遗漏之处。尤其是具有逻辑线条的情节,不能有疏漏。如果想忽略逻辑上必须存在的情节,则需要进行局部情节上的调整。对于这儿提到的问题,作者应该不难处理。
  
  4、明、清时期的丹江航运日趋繁荣
  
  “日趋“一词如何运用?先看几个他人的造句:1)这几年来,大陆文学创作日趋繁荣。2)时世日趋浮薄,学者观书不探本源。3)见她病情日趋严重,实在不愿意把她丢开不管。4)这儿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这儿四句话的语境中可以体会,“日趋”连接了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表现了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状态,状态的描述不是用的完成时态,也不是针对一个有明确长度的历史时段。而“明、清时期”,其实是一个有确定长度的时段,故而不适宜于用“日趋”。文字中的逻辑,有时候不一定非要通过一个情节去表现不可,这儿看出,一个词儿本身其实也蕴含有特定的时态逻辑。只是这种逻辑不是形式逻辑,是难以用“因为所以”去解释得了的。欲获得这类逻辑知识只能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然后自己去体会和掂量。可以考虑说:明、清时期的丹江航运已现(保守一点可以说“渐现”)繁荣。
  
  5、伟人的高瞻远瞩,自此拉开了南水北调的华章。
  
  如果这句话只考虑主要语素,即谓语和宾语,则可以简化为“拉开了华章”,这就看出了语病,华章一般只作为书写、谱写或演奏的对象。还是“拉开了序幕”这种说法较好。这儿可以考虑说:自此奏响了南水北调的华章(这儿华章理解成乐章)。
  
  6、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
  
  有关的提法: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2)三年经济困难时期;3)三年困难时期。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多称“三年自然灾害”,现在已经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两者的区别较容易悟出。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文中类似的说法建议修改。认识一个已经形成的概念,最好不要“自我”或“想当然”,这样的事,人云我云,靠得住!
  
  7、湖北大柴胡
  
  “湖北大柴胡”在百度上搜索未果。倒是有钟祥大柴胡,即现在的湖北省钟祥市柴胡镇。如今钟祥划归湖北荆门市代管。一般语言规范上,应该说中国湖北,湖北钟祥,钟祥柴胡镇。如果说“湖北柴胡”甚至“中国柴胡”,可能不容易让人清楚明了。
  
  8、移民到新疆、湖北荆门、湖北大柴胡和邻县邓县。
  
  作为并列的概念,要考虑它们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平行意义。比如说:工人、农民、解放军;东、西、南、北、中。它们涉及的概念都是平行协调的,但是谓“工人、农民、红卫兵”就有些别扭了。同样,说“东、西、左、右”也挺别扭。作为行政区划,省和省是平行的,市和市是平行的……村子和村子是平行的,但是,新疆、荆门和大柴胡是不平行的。确实,语言中的讲究无处不在,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讲究,其实可以反映文字的逻辑质地。
  
  9、远迁青海和湖北,受尽苦楚。
  
  河南和湖北是相邻的省份,从河南到湖北,似乎称不上是远迁。迁,含有迁徙的意义,而迁徙通常可理解成走过了千山万水。从河南远迁青海,在语境上可以接受!文中说“迁移”较好。这个语例也表明了词儿本身其实也蕴含有特定的时空逻辑。
  
  10、一部分人也搬迁到荆门。
  
  有两点说及:1)搬迁的对象通常不直接指人。比如说:“整条胡同儿搬迁,要盖大楼了!”意义上,搬迁等价于拆迁。被拆迁的对象当然是房屋。目前在有关文书中,“拆迁”渐渐被“搬迁”所取代。“一部分人也搬迁到荆门”,可理解成家园迁移到荆门。2)文中所说的年代显然没有拆迁(搬迁)的概念,可以说“移民”或“迁移”。这件事说明语言的运用是要注意历史背景的。你总不能写文章说,旧日宫廷里的宫 女们也跳过了迪斯科吧?
  
  11、这个只有三四百人的村子选择了后靠。
  
  实话,这儿的“后靠”一说,我是在网页上才弄懂的。从语境上虽然可以猜测一二,但是,那毕竟是猜测。其实,“后靠”的应用太专门化了,几乎就是在移民安置问题上出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儿。建议作者对“后靠”使用引号。
  
  12、丹江水库水质清纯。
  
  我的家乡的老城区有一处地方,位于城北,称为“北门口”,即“北门口”是一个地名。当然“丹江口”也是一个地名。通常可以用地名修饰建筑设施,如“丹江口水库”,或“丹江水库”,这都是可以的。但是,“丹江口水库”如今已经是一个被定义了的物质概念,而“丹江水库”只是口语中的简称。对于严格的概念表达,尽可能不走样才好。
  
  13、把家抬高了十米。由原来的162米迁移到现在的172米。
  
  抬高应该理解成铅垂方向上的位移,而“迁移”通常被理解成从A位移到B。迁移的后果,可能导致B的水平位置高于A的水平位置,但迁移主要表达的还是水平方向的位移。而“由原来的162米到现在的172米”,其强调的是“抬高”,故而,“迁移”一词需要斟酌。
  
  14、骡马成群、梁屯堆积,富甲一方。
  
  直觉:“梁屯堆积”有杜撰之嫌。语言可以杜撰,但词儿最好小心运用。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有丰裕的粮食囤积,但“梁屯堆积”的构词方式值得商榷,“梁屯”几乎只作地名,而“堆积”是动词,这样的文字结合就让人费解了。由于我查阅的资料有限,直到现在,还是不太断言“梁屯堆积”没有出处。如果有出处,请作者不吝告知。对了,记起诺儿说过“不惜吝啬”四个字,顺便说几句。这种“不惜吝啬”的说法,是板上钉钉,有毛病的!而且后果有点严重。常见人说到:不惜重金打造~~不惜泼墨~~不惜工本~~等等,意思是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这儿所谓的“力”,包括金钱、体力和心智),不惜就是要舍得!或者说很愿意去做那件事,一点不吝啬所花的气力!诺儿想表达的即是:希望他人多说几句话,多扔几块砖,无需语言吝啬吧!简单说:不吝赐教。但是,“舍得吝啬”作何解呢?
  
  1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姓人都不断的繁衍。奇怪哩是,郑家人脉出奇地旺,枝枝发芽,节节开花,女人的肚子争气哩很,添的都是男娃,想要个女子都不行。而谢家人却难见男丁,生的净是女娃。好不容易见个带把里,小着看忽灵灵哩,长大后不是傻子,就是哑巴,要么就是瘸腿。”
  
  这段话创作的色彩太甚,以至于远离了基本的逻辑。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件事和姓氏没有必然关系的!当然,谢姓出的傻子多点或有可能,因为谢姓最初是本地的大户,可能近亲成婚较多,而郑姓作为外来户,婚姻的对象可能复杂一些,则导致繁衍的质量又会更好一些。但无论如何,谢家不可能净生女孩,这不符合常识。也不可能光生傻蛋,谓“长大后不是傻子,就是哑巴,要么就是瘸腿。”有点匪夷所思。事实上,如果真那样,谢姓恐怕早就灭了。假如按作者说的“姓谢的有几户”,那么,那几户是否是健全人呢?想来,还是健全人吧?不然“尽管谢姓人不愿意,可也没法。”就不好理解了。因为傻蛋还知道愿意或不愿意?建议作者淡化傻子、哑巴的说法,重新构思某种情节以迎合天意难违的说法。其实,“郑和谢,即是郑和谢,即是正和邪,正邪势不两立。”这种说法有点勉强,健全人和弱智,不是正和邪的关系,理解成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系较合理。
  
  16、对外,郑家庄似乎是郑姓一家族。对内,也是树大分枝,分为三大家族。
  
  何为家族?同一祖宗,同一血缘,一路繁衍下来的子子孙孙,广义讲,都是属于一个大家族的。虽然儿大分家,树大分丫,但是,只要奉祀同一个宗庙,都谓是一个家族。不过民间有家族分系的,因为五代以后,家族的阵容人口众多,导致宗族事务过于繁杂,于是另建宗庙,以形成一个新的家族分支。家族分支仍然隶属于原来的家族,这是毋庸置疑的。“几大家族”的说法当然也是存在的,如“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显而易见,一个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或者说,对一个姓氏,家族只有一个。这儿文中谓郑姓“三大家族”的说法,看来还需斟酌。
  
  真的想留点时间宵夜去,给我发短信的人估计快疯了,但再去救人怕来不及了……
7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6 10:41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6 12:22 |只看该作者
说真话是我一直跟着看,我觉得是真不错,至于究竟哪里不错,我觉得语言是个亮点。
整体怎么样,我觉得我一定的等作者写完了。
谢谢楼主的细心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6 14:35 |只看该作者
看了解读,再去看小说,近日忙,很多都没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7 08:40 |只看该作者
如此周详而细致的评,要是评的我的,我得流多少激动的眼泪啊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7 08:41 |只看该作者
这份心思让人感动啊。。。诺儿。。快来快来·~~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7 08:58 |只看该作者
“就目前贴满了16层楼的主帖来看,如此长篇,读者想看得那么仔细,确实是很难做得到的。”楼主在这里说了实话,让读者在一个时间内读完别说仔细,就是走马观花也是要个耐性的。这个写文的作者也是料的到的。正因为如此,写长篇的诺儿才让我感动,不是为了应景,而是潜心于文字。
但写出来了,就希望有人读,有人指点,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么,我建议诺儿,每天发一节,字数控制在3000字左右,这样呢,既给了读者时间也吊了读者胃口。当然,这只是建议,诺儿仅一听即可。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7 09:03 |只看该作者
在论坛能把长篇读下去,并写出相当细致的评论,这对写评都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所以,诺儿真是好福气。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7 09:03 |只看该作者
有事了,不好意思,没说完。容后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7 11:54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二月老师,诺儿惭愧,现在才看到你发的帖子。真对不起啊,这几天家里有事,不怎么上来,请你原谅多多包涵!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17 11:58 |只看该作者
诺儿认真地把老师写的看了,真的非常感动,难得在网络中有如此用心的老师了。
其实,把文发到这里,纯属好玩,凑个帖子罢了。这是诺儿第一次写所谓的长篇,一直不敢拿出来显摆。怕贻笑大方。诺儿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敢恭维,至于哪里有问题,自己却不太清楚。也许就是人们说的,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稀罕。不管是好的,不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1-17 12:01 |只看该作者
这部所谓的小说,前几章我一直都不太喜欢,可是怎么改,也一直很头疼。
也是开始写的时候,前几章就是 憋出来的。一直到几十章后,自己感觉才上路。所以如今回头看看,自己都不喜欢了,尤其前边一些!
老师提出的见解我很认同,当时蒙着头只管码字,后来一得瑟,又赶紧发出来。惭愧。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17 12:08 |只看该作者
不管诺儿写的怎么样,老师能用这么大篇幅的点评指导,诺儿感谢不已。
这部所谓的小说目前有55万字,暂时告一段落,算是完结了。
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还想给这部写个续集,那便是我们搬迁以后的生活。至于什么时候能写好,我自己都不清楚!年内事情多,只能到明年了!
这小说,这里肯定发不完,已经和一个网站签约了,诺儿晕乎乎滴,不知道天高地厚,觉得网站好玩,就去了!

另外,这第一章的楔子和后边的几章,看着不得劲,又修改了,只是这里修改不了,所以没动!
再次感谢,二月老师的指导,诺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不是我们住的太远,真的想请你喝杯茶,好好的向你讨教讨教!真的 ,真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17 12:18 |只看该作者
http://www.fengqiyc.com/archive.php?aid=16755
这是发在网站的网址,我特别希望二月老师您能抽空帮我看看,给我一个全面的指导,好吗?
六星这里是跟帖发,翻楼很麻烦,网站的分章节,好翻些!
诺儿真的希望,如果这小说能入老师的眼睛,拜托您帮俺指导一下,看看后边的一些。这里已经发了差不多15万了。
内容比较多。求老师了!{:soso_e106:}{:soso_e163:}
感谢的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诺儿有福,只能这么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1-17 12:37 |只看该作者
这阵儿,一直激动着,目光停留在这个页面。老师大到一段,小到一个字的指导,诺儿真的是受宠若惊了。
诺儿是个乡下女人,大大咧咧的性格。却又容易情绪化!拙文受此真切的指导!!又感伤了都!谢谢二月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1-17 12: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丹江诺儿 于 2013-1-17 13:47 编辑

写在文前的话:
      我想,如果不是经历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我永远都写不出这样一部关于丹江湖畔的移民生活。如果不是我的故乡在瞬间化为废墟,我的文字永远只会是风花雪月。
   从记事起,我的祖辈就常常说起南水北调,说到搬迁。南水北调说好听点,就是把我们村子旁边的丹江水引到首都北京去。说不好听点,就是我们村要再次搬迁。不管乡亲们同意还是不同意。
    2003年,南水北调丹江库区移民搬迁实物登记开始。从那时开始,整个村子都惊慌起来。实际上丹江河畔的每个村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老人们过一天担心一天,有的老人甚至祈祷早点死掉,以此能埋在故乡的土地上。
    2009年8月16日,很特殊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南水北调中线试点移民搬迁启动仪式在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举行。南水北调淅川县一共有16.2万移民。占整个淅川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历史上一个县一次性这么大规模的移民,也是千古未有的。
   移民搬迁,采取先停电,停水,推倒房屋的壮举。家没了,看你们走不走。人们哭着上车,带不走的小猫小狗留下不少,哑巴牲口不会说话,除了叫还是叫。那个揪心的场面,令在场的各界人士潸然泪下。
    移民搬迁,基本都是夏季,赶在孩子们开学前。夏季雨多。我的故乡2011年8月7号搬迁。走的时候也下着大雨。八十五岁的二奶奶抱着脚脖子大哭了一场。那种凄凉,至今想起,依然鼻子发酸。
    中线渠首,离我的家乡很近。如今往返新家和居住的淅川县城,都要路过建筑施工地,每每看到气魄雄伟的钢筋水泥,以及高耸的渠首大坝,都令我心潮澎湃。只要能让一湖清水送京津,我和我的乡亲们移民他乡又如何。
   按照党和国家对移民的补偿,各项费用加起来。非常丰厚,新一代的移民赶上了好时候。可就因为这块肉太肥。蛀虫相对而生。农村的政权就是家族势力。谁一旦得势,所得到的结果不可估量。丑恶的东西总是拌和美好出现,令人心疼。
    故乡的消逝,把童年青年的影子全部勾画出来,丹江岸边曾经发生的故事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年少的过去,像一首悠远的歌曲,在心里翻来覆去地唱。而这一切都随着南水北调逐渐远去。一江水流向远方。
   消逝的村子,悲伤的乡亲,孤零零的坟堆,让我终于提起笔,流着泪记录一段历史。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拼接虚构的故事,嫁接真实的现状,还原丹江移民的生活。也许你懂,也许你不想懂,我想说的,我的乡亲会懂!至于小说,留给读者评说吧!

第一章 楔子
   郑家庄位于豫西南的丹江河畔。
   丹江,发源于陕西南部秦岭,是汉江的主要支流。这一条不长的河流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不小的交通作用。沿江的先民也享受着江水带来的实惠。
   1952年10月30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决定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规划,此后一座巍峨的大坝在汉江丹江口建成。丹江大坝的修建,丹江两岸免不了要移民。五十年前的第一期移民30.8万人,河南省就占了20万,郑家庄便是河南省淅川县要迁移的村庄之一。但是,这个村子没有随着大批移民到外乡去,三四百人的村子选择了后靠。
   1969年,全村人抬的抬,搬的搬,在丹江水库水流的追赶下,把家抬高了十米。由原来的162米迁移到现在的172米。刚搬到新家,村前村后的两条小河立刻变成了汪洋。郑家庄成了真正名义上的孤岛!这个村子的百姓,谁也没有想到,这种孤岛式的生活竟然伴随他们整整四十年。
    郑家庄多是姓郑,姓谢的有三户。另外有李、赵、全,白几家外姓是丹江移民时投亲靠友搬迁至郑家庄的。在郑家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是外来户。听老辈人说,郑家庄原来不叫郑家庄,而是叫谢家庄。村里只有一户谢姓,是大户人家。没有搬迁上来的时候,人们还经常称呼谢家居住的那块儿为“谢家宅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姓人都不断的繁衍。奇怪哩是,郑家人脉出奇地旺,枝枝发芽,节节开花,女人的肚子争气的很,添的都是男娃,想要个女子都不行。而谢家人却难见男丁,生的净是女娃。好不容易见个带把里,小着看忽灵灵哩,长大后不是傻子,就是哑巴,要么就是瘸腿。谢姓人慢慢的少了,郑姓人则越来越多,慢慢地覆盖了整个村子,郑姓就把谢家庄改为郑家庄。
   对外,郑家庄似乎是郑姓一家族。对内,也是树大分枝,分为三大家族,后来解散大锅饭,分为三个小队。郑东队,郑前队和郑西队。(也称为组)三个生产队,实际上就是三个大家族。相比较而言,郑东家族比较大,人丁旺,所以这个队的人多些。
   世间的事,总也不是绝对的。就在人丁旺盛的郑东族,也出现了一家不旺的人家。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1-17 12:50 |只看该作者
二月老师您好,上面的这点是我修改后的第一章楔子。算是为了吸引眼球吧。我写了一点自己的感受发在文前。算是给整个故事加上个背景。这部《江水流》前半部分十五万字基本都是写郑家庄的故事,年年涨水的困境。后边十五万写的是郑家庄外出打工人员的人生经历,再后边的二十万才开始把搬迁提到桌面上。我的意思是:一个村子的诞生和消失!所有的故事和人们生活的场景将随着水流北方而消失了!

我特别希望老师能从我发的网址里看看,给诺儿指导指导!谢谢您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1-17 13: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方伯 于 2013-1-17 13:38 编辑

二月先生的帖子写得太好了,对小说读的那么详细,对问题思考的那么周全,行文那么流畅,我敢说,现在的文坛好像很少这样的人了。我和诺儿是老乡,我也是个移民,所以也很关注这部小说。先生提到的大部分都很中肯,令人佩服之至。有些说法在我们这里不成问题,但一到写成书说就成了问题,例如在淅川一说到“大柴胡”谁也知道是湖北钟祥大柴胡,在这里习惯了,就好像别人也都知道一样,因之犯了错误。作为作者是不应该犯这种错误的,经先生的指出,不但对于作者本人,对整个文坛也是个提醒,我也受益匪浅。
若不嫌弃,愿意和先生交个朋友。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1-17 13:52 |只看该作者
再次谢谢老师的精彩评点,这几天门诊忙的一塌糊涂,上感病人激增,暮雪几次匆匆而上匆匆下,版面几位版主也在告假,我们做的不到不周之处,请老师一定海涵。版面有您,是论坛之幸,请老师继续支持和指正我们{:soso_e181:}{: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1-17 17: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二月三十号 于 2013-1-17 17:29 编辑

呵呵,见到了“当事人”接话,那至少完成了有说有答的一个过程,而不在于说得如何,答得如何。自然,我也生出了若干欣慰的感觉来,因为做了力气活,还是希望论坛的朋友赏点光,尤其是想有涉这篇文字的朋友赏点脸,这都是人之常情。诺儿见到字迟了一点,这不能太怪诺儿,这世上本就有着比之写字更要紧的事情要去做。

上午睡了会懒觉,起床后兴来拿起拖把去拖地,不料两下三下,竟然把腰弄闪了,匪夷所思?那是点顽疾,稍不留神,就犯事了。坐不住,只好又躺下,爱机XIAOMI最后也和我一起睡着了,醒来才知道,XIAOMI唱歌唱得没电了。其实我在论坛写字,也犹电池需要充电一般,其中有精神上的一方面,也有另一层意思于其中:保持一种提高文字修养的意识。写字需要学习,这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一个作家的必修功课就是读他人的书,感受其中的笔力所在。任何一位书法家的必修功课也是如此,阅读他人的字帖,领悟其中的笔道,以改善自己的书法质量。

诺儿的长篇,在我有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会来读的。这儿又读了《写在文前的话》,这儿不妨就其中一段文字,再赘言几句吧!先录下:

“从记事起,我的祖辈就常常说起南水北调,说到搬迁。南水北调说好听点,就是把我们村子旁边的丹江水引到首都北京去。说不好听点,就是我们村要再次搬迁。不管乡亲们同意还是不同意。”

读完后的感觉是,有些基本的语言规范,还要加强。所谓基本的语言规范无非就是正确地使用汉字和正确地运用句型。

句型:从小起(打小起,从记事起)……我(其他代词)就……,这是一个常用的基本句型,其要说的是一件从儿时起,就不断出现,且一直继续了一段时间的事情。但其中必须要有一个动词,以表达我的所见所闻。如,1、从记事起,我就听老人们说到不少关于丹江的一些故事。2、从小起,我就有一个倔强的习惯。3、打小,他就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显然,这段例句中,缺少了一个来自我的动词,故而读起来后,有一种天然的别扭,原来差点东西!这很好解决:“从记事起,我就听祖辈们常常说起南水北调和搬迁的事。”我以为语感完全改善了,而语境丝毫无伤。

说好听点(些),就是……;说得不好听,则(就)是……。这也是一个基本句型。注意,中间用分号,一般后面的“说得不好听”,不要再缀上“点”。这样读来富于语感的变化。我把全段按我的想法重新杜撰如下:

从记事起,我就听祖辈们常常说起南水北调和搬迁的事。南水北调,说好听点,就是要把我们村子旁边的丹江水引到首都北京去;说得不好听,那就是让我们村子再次搬迁,而不管乡亲们同意还是不同意。

顺便说及,南水北调的受益者,当然不唯指北京。

又该去躺下了,该死的腰疾!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1-17 20:03 |只看该作者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3-1-17 17:23
呵呵,见到了“当事人”接话,那至少完成了有说有答的一个过程,而不在于说得如何,答得如何。自然,我也生 ...

有些基本的语言规范,还要加强。所谓基本的语言规范无非就是正确地使用汉字和正确地运用句型。   暮雪也受益了,俺也经常犯这个错误{:soso_e127:}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1-17 20:14 |只看该作者
替诺儿高兴哦,遇此良师。。幸福哦。。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17 20:34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中间有事离开了,接着说。

这篇评很专业,由点到面,再由浅入深,由横向,延至纵深,把一篇小说的词句,写法,技巧,背景,历史,人物都一一作了分析,这不但要专业的眼光,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这个评让人折服。

楼主的其它跟贴我几乎都看过,折服。所以呢,离离也有个不请之请:能抽时间给离离指点一二不?给您端茶,送花,捏肩。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1-17 21:34 |只看该作者
仔细看完了贴子和跟贴,不知道说点什么,无语凝噎。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18 00:40 |只看该作者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3-1-17 17:23
呵呵,见到了“当事人”接话,那至少完成了有说有答的一个过程,而不在于说得如何,答得如何。自然,我也生 ...

看到这个回帖,诺儿泪眼巴巴的,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老师这么认真地指导诺儿!俺以后一定得注意这些问题,多多的向老师们学习,诺儿笨拙,千言万语在心里,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只能深深地表达谢意,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您的指导!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18 07:05 |只看该作者
  六星有如此朋友,六星幸甚!诺儿遇如此良师,诺儿幸甚!向二月三十号老师致敬!{: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1-18 08:54 |只看该作者
{:soso_e13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