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12-3 2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又是一阵春风来,又是一年芳草绿。

  每当此时,外婆那慈爱的笑容就会呈现在我的面前。仿佛儿时,外婆用她那温暖的手抚摩我的小脸。

  我想,此时外婆的坟前一定也长出了嫩嫩的黄花菜,那一朵朵娇小的黄花,在春风中摇曳。就象外婆的一生,平凡、忍让、宽容、慈爱。我一直喜欢那种野花,叶可以充饥,花用来点缀这荒凉的原野。每每站在田野里,看到地里长满了野花,我的心中,总会流露出浓浓的伤感……

  外婆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但她留给我们的,绝不止身体中流淌的血液那样简单。

  一

  外婆出生于一个殷实之家,祖籍苟各庄镇王各庄,那是中国冀中平原上一个十分平常的小村。

  幼年的外婆应该是快乐的,我总在想象外婆童年时的形象:在广袤的冀中平原上,一个小姑娘正在和小伙伴一起追逐着野地里飞来飞去的蝴蝶。或者用胶泥捏成各种形态的泥人,和小伙伴们互相品评。

  然而,家庭的突然骤变让外婆饱尝了世态炎凉。那一年,外婆的父亲借贷投资在近百亩的耕地上种西瓜。可是,冀中平原上却洪水泛滥。眼看着辛辛苦苦忙活一年的成果打了水漂,全家人一筹莫展。大水退了,全家人的心彻底凉了。临近年关,追债的人纷至沓来。外婆的父亲很冷静的将田地都卖了,退掉了孩子与一个大富之家的婚事(听说,外婆家败了家,亲家主动提出解除婚约)。带着一群儿女,和自己的年老的父母,逃难到了天津。

  外婆总是向我讲述童年的惨景,到天津后,外婆全家都住进了贫民窟。全家三代就挤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棚子里。真是祸不单行,外婆的祖母经此变故,竟然双目失明。无奈,外婆的父亲到处找工作无果。只好拉起了黄包车。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霜雪雷电,外婆的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在繁华的天津卫挣扎着,拼搏着。由于劳累过度,外婆的父亲也病倒了,那时外婆最小的弟弟还很小,外婆的父母狠狠心,在他的头上插上一根草,卖给了资本家。

  那时候,天津卫一个有名的地痞又盯上了外婆和她的两个姐妹,要把他们姐仨拐买到妓院去。多亏了在天津当警察的一姓金的老乡帮助,才使她们跳出了火坑。经过这个截难后,外婆的父母决定将外婆他们姐妹仨人送回家乡,就这样,外婆嫁给了比她大将近20岁的外公,那一年,外婆只有十三岁。

  离开父母的外婆,一进外公家的门,就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个赤贫内之家。所谓的家,就是用玉米秸杆围成的一个土围子,做饭时,没有盐罐。外婆就用泥捏了一个,晾干了,用火烤烤,就算是盐罐了。如果仅仅是贫困,我想外婆还算是能够承受的。可是,外公家中有父母高堂,下有四个弟弟妹妹。那个时代,做小媳妇是很难的,外公的脾气暴躁,外婆没少忍受家庭暴力。

  晚年的外婆曾经很平淡的和我提起这些事。童年经历的苦难太多了,在她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我能猜的出,刚刚嫁给外公后,因为诸多原因吧,外婆可能想到过死。有时,我总在想,人确实应该有信仰。外婆的信仰是另外的一个女人引起的,而这个女人,我却一直没有见过。听外婆说,在她生命中最暗淡的时候,外婆结识了一个姓文的寡妇,文姥姥是文举人之女,因为家庭的熏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堪称才女。文姥姥没有子嗣,寡居后,晚景十分凄凉,而且因为小叔子图谋她的财产,还要经常受家族的欺负。然而,她不仅强忍了下来,丝毫不以为然。她教育外婆说:“包屈者常在”,要学会宽容和忍让。我想,外婆和文姥姥是十分要好的,文姥姥的思想现在看来很象佛教中主流思想,这也许就是她老人家晚年对佛教十分虔诚的原因吧。

  以后的日子,日寇侵占了华北,原本穷困不堪的家庭终于难以为继了。外公和外婆逃难来到了天津。到天津后外婆才知道,一家人已经是支离破散。父母均已经过世,当时竟无力营葬,只好埋在了异地他乡。外婆的长兄后来跑到山西加入了八路军,其余的一个弟弟让日本人抓走去修飞机场。短短几载,竟已是生离死别了。抚今望夕,外婆的伤感可想而知。

  二

  艰难能够磨砺人的意志,苦难能够坚定人的信念,而面对一连串的灾难,作为凡人,似乎只有无奈。

  家破人亡、逃难异乡的外婆却坚强的活了下来。后来,外婆颇有感慨的对我说:“人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都说在天津卫谋生不容易,其实,只要肯吃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外公在码头上找了一份装卸工的差使,外婆也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工厂做工。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些,但毕竟不象乡下那样艰难。

  由于根正苗红,在码头扛长活的外公加入了共产党。从此,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外公经常和同事们干些贴标语、闹罢工之类的抗日活动。外公虽然不和外婆说,但她也知道外公在干着对抗“皇军”的事情。外婆的思想还没有那样的先进,她对外公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可她确实也为外公担心,预感到他迟早有一天会出事。

  终于,外公和另外一个党员为了破坏日本鬼子的运输线,把十多部运输汽车的轮胎扒了下来。结果,外公被宪兵抓进了宪兵队。受尽酷刑后,把外公关在了后院,准备第二天早晨*决。夜里,下起了小雨,看守放松了警惕,外公把碗口粗的木桩撞折,成功逃脱了。无奈,外婆和外公带着我的母亲又回到了家乡。

  不知道安分的外公回家后,和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区小队。那年月,真是兵荒马乱啊,日本鬼子天天清剿,进村后就疯狂地杀人放火。据外婆回忆说,经常是鬼子还没有到村,村边刚刚响几*。外公就匆匆地和队伍开拔了,外婆就只身一人带着我的母亲往庄稼地里跑。

  母亲是出生在40年代的人,日寇投降那一年,她仅仅五岁。童年的记忆对于母亲来说,已经十分模糊。但她还清楚的记得,闹日本时,外婆拉着她的小手逃亡时的情景。外婆虽然去世多年,但母亲对此依然记忆犹新。我想外婆那手中的余温,已经久久温暖了母亲的心。

  以后的岁月,虽然艰难。可慈爱的外婆并没有怪参加革命的外公,自己一个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五个子女。

  由于缺医少药,那时侯小孩的夭折率是很高的。外婆说,别的家庭都有孩子夭折的经历。可她是不会允许一个孩子离她而去的。既然作了母子,那就证明了前世有缘,这一点,感慨最深的莫过于二舅了。现在已经是师职军官的二舅身材魁梧,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股英气。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幼年的二舅却是一个病秧子。得病最厉害的时候,高烧三天不退。外公给二舅打好了小棺材,外婆舍不得啊,央求一直摇头的医生再想想办法。医生无奈,给二舅开了药方,就算是死马当活马医吧,外婆攥着二舅的手,直直的守了一夜,也许是外婆感动了上天,二舅竟然渐渐的好了起来。

  最有意思的要属大舅了,大舅小时侯真叫一个皮啊。今天把这家的瓦给揭了。明天把伙伴打的头破血流。外公的脾气暴躁,惹完祸的大舅短不了挨一阵暴打。外婆不敢

  拦正在气头上的外公。看着大舅被打的那个惨相,外婆那个心疼啊。到了晚上,外婆就会偷着给大舅的被窝里放上一把红枣,就算是补偿吧。这都成了惯例,每次大舅被外公暴打后,总能在被窝里吃上红枣。

  三

  解放后,历经生死考验的外公成长为一名干部,他的官衔是县委委员、乡党委书记。因为是地地道道的贫农,现在的说法,可能属于低保户,所以,如愿以偿地分到了三间地主老财的砖房。外婆该享福了吧。不然,按外婆的话说,外公一辈子没让她安生过。

  按过去的标准来看,外公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老正统”了。可能那个时代的人,大多数都打着时代的印记。当”官“的外公,不仅没有让全家过上”锦衣玉石“的日子。相反,弄的全家老小为他担惊受怕。比较经典的一个事例是;外公带领民工防汛的事,那时候,白洋淀上游还没有水库,遇到雨水大的季节,洪水从上游山区奔流而下,筑堤防汛就成了处于平原地带的重中之重了。因为一旦决堤,下游的庄稼就都泡汤了。一次堵不住口子了,外公急了,在堤上一躺,竟然要求民工在他身上垫沙袋子。外婆听说这件事情后,只能是无奈地摇头。外婆的人缘很好,待人和气,乐于助人。有时侯,乡亲们有点小事情,求到外公头上,本来是符合政策的事情,乡亲们抹不开面子,到河里捕到两条鱼,给外公送去。这时侯,外公就想起自己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了,把来人大骂一顿,然后把鱼从墙头扔出去。类似的事情很多,往往是外公得罪了人,外婆去跟人家赔不是。

  外婆担心的事情终于到来了,文革时期,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外婆劝外公说话办事注意些,外公不听,结果就出了事。

  刚兴人民公社的时候,流行各村建集体食堂,按照“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可是,当时别说按需分配,就集体那点口粮,能吃饱都困难。于是,有人就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每人一天三两粮,有稀有干,照样进入共产主义”。跳梁小丑大喊这样的口号,聪明人看清了形势,都保持沉默,外公很不以为然。在公开的会议上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那时候,很多在食堂吃饭的社员都饿的浮肿了。但对于敢向“革命”挑战的外公,还是受到了集体的批判。

  再后来,有人污蔑外公骂毛主席。把他关进了牛棚。外公就又上演了第二次逃脱,跑到天津静海农场去了,外公的老领导在那担任厂长。在家的外婆的境遇可想而之。

  不再当官的外公后来又回到了家乡,因为犯了错误。组织上让他摆过渡,看过果园,总之,是真正的成为了一名虚心接受改造的社员了。看着削职为民的外公,长期担惊受怕的外婆真正的算是出了一口长气,总算是一颗石头落了地。

  可能是经历过太多苦难的缘故吧,外婆深谙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她对名利好象看的很淡,从不以外公为官为荣,也不以外公为民而忧。她的几个子女都很杰出,有的算是当了高干,有的成为了企业家。她依旧平淡对待。即便孩子很富有时,她最爱吃的东西,也是她常念叨的所谓的人间极品,就是一晚热气腾腾的羊肉馅饺子。

  四

  印象中,外婆的是一个十分慈祥的老人,我们无论做出怎样顽皮的事来,她从来不会打骂我们。但外婆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深入骨髓的那种。

  八十年代初,父亲从东北转业回到地方后,母亲由于工作繁忙,就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我大多数的童年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和我一起长大的表兄弟和表姐妹都公认。在所有的外甥中,外婆是最喜欢我的。那时候的农村虽然说解决了温饱,但是日子还是相对艰苦。那时候,我特别顽皮,很喜欢和舅舅家的表哥和表弟们在一起玩,下河抓鱼啊,去果园偷桃啊,抓刺猬,烧青蛙等等,几乎没有我们不敢做的事情。经常是到了吃饭的时间了,我们还没有回来。外婆特别怕把我这个宝贝外甥走丢了,经常是做熟了饭后,在麦洼野地里没完没了的找我----

  我自幼身体较虚弱。有时候,外婆做了可心的东西,总是想让我多吃点,可是,忙于和伙伴们追逐打闹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外婆的一片苦心。一直到了晚年,外婆一直对此梗梗于怀,临终前夕,外婆对我说:“那时候,做了好东西,真想看见你能在我面前狼吞虎咽地吃啊,可找也找不到你,看着饭菜都凉了,我这个生气啊,真恨不得打你一顿。”我知道,疼爱我的外婆是永远不会打我的,于是,一直任饭菜晾的凉了也不会回去。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后悔。

  对我现在的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所谓的经典性文件。而是在年幼时,我们表兄弟们在听外婆所讲的故事。外婆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她所讲的那些故事,却内涵很丰富,按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包涵了很深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其人物是乡村题材的神话故事,故事的结局都是以穷苦善良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宣告结束。

  后来,我也和表兄弟们交流过这方面的感想。在如此纷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从那些故事中,都秉承了外婆的一脉相传,无论从政,还是经商,都可以挺起胸脯说:外婆的后人没有人作奸犯科,没有人损公肥私。

  外婆对并不是一碗水端平的。她偏心于那些生活相对贫困的晚辈。我的二表哥在一次醉酒后,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逢年过节时,来看望外婆的人很多。例如,中秋时,外婆家的月饼和水果多了,自己吃不完,就会给几个表兄弟家去送,这件事情一直是外婆徒步几里地,自己去做的,因为这里面有着很深的意思。二表哥刚结婚那一年,因为二表嫂喜欢玩麻将,生活过的很拮据。而和他仅一墙之隔的大表哥的日子却过的很红火。同样是外婆送来的一篮子鸭梨,二表嫂却在篮子底下发现了外婆给他们留下的500元现金。这件事情,真的使二表嫂深受教益。

  五

  一生中,我相信,自己是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初春的夜晚了。外婆,就在那个野花刚刚长出新芽的夜晚,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外婆是在前一年的秋季感觉到不适的。刚开始以为是胃病,可是结果出来后,竟然出乎意料的是肝癌晚期。要知道肝癌晚期,剧烈的疼痛和腹胀是让人十分痛苦的。可是外婆却坚强得挺着,直到最后才到我们所在的城市来治疗,虽然想近了一切办法,最后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

  那时候,年轻的我对于死亡的认识远没有现在这样清晰,因为这些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才知道,对于功名利禄来说,生命和健康才是人生中最值得让人珍惜的事情。病重时的外婆眼睛深陷,瘦的已经不成人形。但她还是利用不多的时间,做了两件事情。首先,外婆让人把外公从老宅接到自己的病榻前,和外公进行了谁都不知道内容的长谈。外婆去世后,脾气暴躁的外公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和子女发脾气,性格十分温和。外公也曾透露过一些细节,是外婆叮嘱他要克制自己,外婆在世时,以宽容、慈爱之心,把大家庭搞的十分和谐。她十分担心外公因为脾气暴躁而吃亏。外婆对外公说:“人老了,光需要求孩子们了,对孩子说话和气些,孩子伺候你自然心情愉快。千万不要乱发脾气啊”。第二件事情是要求儿女接济她生活贫困的外甥---穗舅。当年从天津一起嫁回老家的妹妹的孩子。外婆叮嘱在大型私企作董事长的姨夫,一定要妥善安置穗舅,直到儿女满口应承后,外婆才彻底放了心。

  在病榻上的外婆是坚强的,每次肝部疼痛起来,外婆就咬咬牙,直到去世,她也没有喊过一声疼痛。弥留之际的外婆依然很乐观。生离死别是最让人难过的,看见儿女悲痛欲绝的表情,外婆高声说:“孩子们,别难过。我这一辈子赶上你们这帮有出息的孩子,就是让我做国家领导人也不换啊。”说着,外婆就带着儿女们唱起了歌,她知道,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们的痛苦,外婆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宁肯自己呼吸困难,也不愿意看见别人因为自己而痛苦。

  几年来,已经很多次在睡梦中见到外婆了。梦中的外婆,还是那样慈爱。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回到童年,在外婆的怀中撒娇有时,我总在想,人是否还会有来生。如果有,我一定和外婆约好,来生还做你的外甥。

  外婆,你在天堂还好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2-4 03: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易斯 于 2010-12-4 03:25 编辑

情真意切的文章。外婆的一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她优秀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并让我们继续传承。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2-4 03:24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感人。文字功底很深。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2-4 03:25 |只看该作者
外婆对并不是一碗水端平的。
——————————
似乎少了个词,对我们吧,应该是。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5 08:49 |只看该作者
铺垫太多,最后一节才读到真实的外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5 08:54 |只看该作者
回忆亲情文章,重在情节细节(和作者)描写,简历不宜陈述太多,个见,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2-5 12:0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2-5 13:43 |只看该作者
外婆的人生就是一段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2-7 21:31 |只看该作者
隆重欢迎水墨丹青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2-7 21:34 |只看该作者
外婆,代表了那一代中国女性的形象:坚强、勤劳、隐忍、善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