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败”家讲堂:遑论鲁迅(5)
查看: 303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败”家讲堂:遑论鲁迅(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1-26 22: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10-1-29 14:41 编辑

“败”家讲堂

                                                             遑论鲁迅(5

          1902324日,鲁迅乘坐的轮船从南京出发,途经上海,向日本方向驶去。此刻的鲁迅,一个热血的青年,当他站在轮船的甲板之上,凝望着烟波浩渺的大海,回望着生养他的那片疮痍满目,灾难深重的土地的时候,会在想些什么呢?他年轻的胸怀之中,是激荡着爱国报效的壮志,还是对故园的眷恋和不舍?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或许我们能从这两句诗句之中读出他报国的胸怀,他的忧患意识,他对中华故园爱的深沉。

    诗人艾青的一句诗,至今读来让我们依然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为什么我的双眼擎满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十天后,在大海上飘泊的船终于抵达了日本的横滨。这一刻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一个充满着渴望和惶惑的年轻人和他的同学老师们,站在日本横滨的码头,看着这个陌生的国度,听着那些陌生的语言。长袍马褂的鲁迅,我相信在那一刻除了兴奋和新鲜感,也一定有几分忐忑和期待。从横滨取道东京,鲁迅开始了他扶桑求学的第一站,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

    鲁迅在这里的普通速成科学习了两年,主学日语和基础科目。同时,在东京积极参与浙江同乡会的革命救国活动。1903年,鲁迅在东京“剪辫明志”。年轻的鲁迅,毅然剪掉的辫子,这也意味着他剪断了他和垂死的满清王朝在情感上最后的藕断丝连。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因此,鲁迅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常遭受少年的辱骂。

    鲁迅后来说过一句透彻的话:一个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难保别人不来打你的嘴巴。鲁迅见到的许多中国留学生,偏偏又那样不争气,有的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有的不遵守客店里排队洗澡的规矩,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溅得四处都是。一面是日本人轻蔑的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学习日语的毕业证书,就立刻跑去了偏僻的仙台。

    看到了国人的麻木,看到了国人的劣根性,这些都为鲁迅最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积累了最残酷的素材。

    在东京弘文学院的日子里,鲁迅与许寿裳,陶成章等百余人在东京组建了浙江同乡会,并出版了《浙江潮》月刊。对于这段生活,鲁迅先生自己概括说“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参加了留日中国人士的各种民族革命运动。


         1903
6月鲁迅以笔名自树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一文,以及他所编译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随笔《哀尘》。对于《斯巴达之魂》一文,鲁迅自己曾说过,是一篇不成熟的文字,这篇文言文的文章,通篇几乎一气呵成,描写战斗场面,刻画斯巴达战士形象也算淋漓尽致,虽然不能算是上乘的文字,起码也是不逊色的作品。


     按《浙江潮》第四期《留学界纪事·拒俄事件》载:“阴历四月初二日东京《时事新报》发刊号外……内载俄国代理公使与时事新报特派员之谈话有俄国现在政策断然取东三省归入俄国版图云云……次晨,留学生会馆干事及各评议员立即开会……提议留学生自行组织义勇队以抗俄”。初四日义勇队函电各方,在致北洋大臣函中有这样的话:“昔波斯王择耳士以十万之众,图吞希腊,而留尼达十亲率丁壮数百扼险拒守,突阵死战,全军歼焉,至今德摩比勒之役,荣名震于列国,泰西三尺之童无不知之。夫以区区半岛之希腊,犹有义不辱国之士,可以吾数百万万里之帝国而无之乎!”《斯巴达之魂》即在此时发表,显然是若有所指的。

        1903年八九月份,鲁迅在暑假的时候曾回国探亲,学校开学后,回到日本,这一年的十月在《浙江潮》的第八期上发表了《说鈤》和《中国地质略论》。

    《说鈤》一文是在中国最早向国人介绍居里夫妇及其发现。在这篇论文中,鲁迅以哲人的锐思和科学家的远见,高度赞扬了居里夫妇的伟大贡献,阐述了科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提出了许多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精辟见解。

    鲁迅在《说鈤》中介绍:1898年7月,居里夫妇从含铋的沥青铀矿中分析出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以夫人生于坡兰德(波兰)故,即以坡罗尼恩()名之。”之后,又于同年12月“遂于别及不兰(含钡沥青铀矿)中又得一新原质(元素)”镭,鲁迅将其译为“鈤”,意为有巨大的能量,能自发光热,尤奇者,其放射力,毫不假于外物,而自发于微小之本体中,与太阳无异。


    在自然界中镭的含量极其微小,只占地壳原子总数的一百亿亿分之八,在铀沥青矿中也仅占百万分之一,居里夫妇一无先进设备,二无财力,凭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和实干精神,用手工劳动苦战1300天,从八吨铀矿渣中炼出了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还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为225。这一放射现象的划时代发现,使居里夫妇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成功证明了居里夫人的箴言:“若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界。”

    鲁迅认为:镭的发现不仅是居里夫妇“奋励图强”、“日事研究”勤劬实践的结果,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鲁迅还在文中提到:参于居里夫妇提炼镭的法国化学家独比伦氏a.l.debierne,1874-1949)亦于别及不兰中得另一种放射性物质锕。居里夫妇在研究镭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工人培蒙、伯第等人的帮助,得到奥地利免费赠送的沥青矿渣。如果没有众人的投入,只靠有限的实验空间和居里夫妇孤军奋战,镭的发现是不可能的。鲁迅文中强调:镭的发现乃最人涅伏。即集中众人智慧之谓也。鲁迅不仅阐述了科学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受检验于实践这一真理,还用事实说明了镭的发现这一绽开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科学之花,因其植根于丰厚的土壤和依赖于众人的辛勤浇灌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出鲁迅在早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说鈤》乃鲁迅先生的“少年之作”、文中从镭发现的全过程阐释了科学的本质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但是,也可以看出鲁迅思维体系的雏形,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发端。

    《中国地质略论》是鲁迅为数不多的有关自然地理类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却深含着鲁迅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掠夺的愤怒。这篇文章即有“地质之源”的科学,也有国事民情的政论,可以说这绝不是一篇普通的科普文章,它的写作意义是与国内风起云涌的反对列强瓜分和掠夺是密不可分的。

    这期间鲁迅还翻译了法国科幻小说大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同年还翻译了凡尔纳的《地底旅行》。

         19044月,24岁的鲁迅在弘文学院结业。在弘文的三年,是鲁迅思想观和世界观成长的三年,也是他时常感到苦闷和挣扎的三年,所以,在弘文学院结业之后,他用了几乎是逃离的方式,去了偏僻的日本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时候的鲁迅其实更想走一条医疗救国的人生之路,或者说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愿望。


                                                               2010126日星期二

闲散之人--“败”家讲堂:遑论鲁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26 22:12 |只看该作者
:lol
直接告诉你吧,你写的太快啦,我今天看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27 18:38 |只看该作者
今天抽空学习了!长了见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27 19:56 |只看该作者
下笔成章,楼主的知识经累及阅历见解真让人佩服。
继续跟着楼主沿着先生的足迹前进进。。。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8 15:38 |只看该作者
精典重温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8 20:20 |只看该作者
等我抽空给你整理一下,这个系列。;P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29 13:29 |只看该作者
整成一个系列就可以系统地收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