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七彩云南散记
查看: 550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彩云南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1-10 10: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唐朝国庆 于 2010-1-10 10:55 编辑

  七彩云南散记


  1、丽江束河古镇的勾勒
  
  丽江城所以能被例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由三个古镇组成的古城,一个是大研古镇,一个是束河古镇,还一个是白沙古镇。而这个所谓的城,是没有北方类似的高高围墙的,为什么呢?这里的原始统治是土司,当地的少数民族本来没有姓氏,皇帝特地赐封当地土司为木氏,也就是所谓的木氏土司,“木”字加“口”就成了“困”字,当然土司不喜欢,就把土司把古城全部开放,当然这是传说。我想,这和马帮无定时的出现有关,一天任何时候都有从普洱来的马帮,他们需要全天候的服务,繁荣商业需要资金周转的越快越好。木氏土司把姓氏加一个“撇”再加一个“口”,就成了“和”,他把这个姓氏赐封给了当地的被统治的阶层,于是现在的丽江就只有两大姓氏盛行,一个是“和”姓,另一个是“木”姓。木氏土司的统治也很有意思,元朝的铁蹄大军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木氏土司率人来迎接,清朝来人了发配的汉官,他们也欢迎,白汉人来了,他们高兴,红汉人来了,他们也欢迎,这样的结果就是使一个人口区区少数的纳西族,得以在夹缝里繁衍延续壮大下来。土司并不是什么凶神恶煞,在《亲历茶马古道》那本书里讲,当马帮带了丰盛的礼品去朝拜当地土司的时候,土司也回馈很多礼物,这是不是阶级调和轮,我没有具体调查过,藏区和丽江的土司势力划分的分界线,基本还能保持安定,也许历史上有过械斗,只是导游不讲。
  同车来的学究告我,丽江就是当年三国的诸葛武侯七擒孟获的地方,这让我不由一惊,以我的历史知识只知道这里曾经是吴三桂的地盘,山高皇帝远真的不错,北京忙碌国庆六十周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时候,这里只有街景妆点一些鲜花而已。我说三国是小说,只有《三国志》能算史料,同车的老学究说,肯定是擒过,但次数不会那么多。这里距离程度很近,从现在的版图省级划分来看,丽江这个地方也处于滇川藏大三角地带,而距离四川成都尤其近,后人赵藩曾经写过一幅著名的攻心联,当初老毛看后再次对联前沉思很久。“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善战的人能使敌方明晰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
  束和古镇在丽江城北,巍巍的玉龙雪山衬托在这个古镇的身后。我当初去游览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进入古镇很快的跑过商业区,一直向里面走,去看最有原始味道的民居,果然我看到了“九鼎龙潭”,那里泉清见底,我游览的时候,想把这个景色拍下来,但照片能照出来的,都是水底的石头和水草,还有游鱼,根本看不见水!这让我只能可怜兮兮的挪用唐朝柳宗元《小石潭记》里的词语来描述:“潭中鱼可百数头,皆若空明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鱼在空中,潭底石块纹路清晰可辨,我很惭愧我自己汉语词语的贫乏。
  “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这里的“十和”就是束河的古称。”徐霞客说的那座枯涧石桥,我不知是不是我走过的那座石板被磨得光滑的老桥,不敢枉加揣测讹传。
  这里家家户户门前有流水,台湾的连战来大陆的时候,曾来过这里的“守望者”民居,我当是去拍摄的时候,问那里的乡亲,我说:这房子多少年了?对方毫不迟疑的回答:三百年喽!束和古镇衬托在白云下,翘角的富于变化的屋檐,仰望的时候,打破了碧蓝天空的切割线,视野看起来极有动态,把本来简单的御寒挡风雨的建筑形式,融进了极多的美学。
  我每走一步,就要匆忙的拍摄一个画面,很多幅照片拍摄以后,但我突然有一种想把照相机给砸了的冲动,美不胜收,一个区区的图片又能说明什么呢?这里的景色太美,我无暇顾及了,不同于内陆的风格元素太丰富了,我犹如呆子一般的傻傻的力在那里,我不着了,我坐下来,慢慢的想,慢慢的感受这里的一切。
  从那座古老的石桥开始,这里的古镇入口是个丁字街,沿丁字街右转,进入九鼎龙潭,碧树森森,清泉潺潺,高低错落的民居,悠闲散漫,溪流幽咽,游人往返。我进入龙泉的对岸,刚好看到龙泉的另一边,芭蕉茂盛,竹叶青青,掩映在后面的是一道半开朱门,二层的房屋隐约可见,隔着屋前清澈的泉水,这样的景色我叹为观止。回来路过一家据说是有钱人的马帮首领的家,那里的精舍又让我驻足了,地上是碎鹅卵石铺成的带图案的庭院,二层的小楼,错落别致,采光极好,抄收游廊又能起到雨水大的时候,来回走动而不用雨具,我当是傻得只会背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赛江南我开始不信,但的确是赛江南的,户户门前的泉水不用发愁枯竭,雪山总会无私的奉献,这里的小巷幽深安宁。临街的房屋,在窗明几净的窗前,在绿色植物葱茏的泉边,很多户人家都摆放着一对座椅,那样的场面,是休闲里的休闲。
  我不想再卖弄词汇了,这里美不胜收,我买了金玉满堂的缅甸玉石,买了乌木镶银的筷子,买了纳西族最原始的纸画,在拍摄一座庭院的时候,我先下到天井里,那里的小板凳和客人,可以让我解乏,再和他们絮絮叨叨的闲谈后,我又去看了二层的茶桌,抬头仰望一方天空,我思绪万千,在心中无情地嘲笑自己对古镇了解的一切浅薄先见。
  在一个吊索前边的铜像,写着解释是:独自莫凭栏。我当时读了以后笑了,感觉不贴切。无法详详细细的道尽美丽的丽江,我只好说是简单的几笔勾勒,以了心愿。其实,现在想起来,独自莫凭栏的后半句很让我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2、可爱的香格里拉
  
  在我上高中的最后一年,同学给我拿来一盒磁带,里面的歌曲都是二三十年代的,开始没注意,后来慢慢地听居然回味无穷,记得有当时被批的《桃花江》,还有一首被禁的据说是因为歌颂了国民革命党的《梅花》,记得清楚的还有一首叫《香格里拉》的歌曲,曲调优美,它描述了一块世外桃源的仙境。
  出丽江城向西北沿大山脚下的金沙江走,就能到达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从语言上讲是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英语发音源于中甸藏语土方言……”香格里拉旧称中甸,去游览香格里拉的时候,有车上的朋友问起过香格里拉的含义,我才知道原来香格里拉的解释有好几个版本,但我依然相信我最早听到的解释,是指“虚无飘渺的地方”。
  进入迪庆州以后,海拔逐渐升高,我踏上了我国第二大台阶和第一高台阶的交界处,两边的大山高耸入云,白云悠然的盘绕在山颠处,天如一方瓦蓝的碧玉。
  低海拔的山脚下是丽江的纳西族,房屋飞檐翘角,小巷纵深幽静。山腰处居住的是傈僳族,他们的房屋多是原木搭建的,简单实用,高海拔的山颠则是居住的藏族,因为这几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纳西族进入农耕,处在山脚下便于耕作;傈僳族游猎,住在山腰方便狩猎,,藏族生活在高海拔,这里的平原是在群山环抱中草甸,嫩草殷殷的小平原,这便于藏民族的半耕半游牧式的民居生活。
  我坐在车里,行进的旅途,能体会到几种不同风格的民居逐渐替换着,藏族和傈僳族是不通婚的,因为导游讲这些民族的饮食宗教文化各不相同,藏族吃的是整块的烤牛羊,不吃头也不吃内脏,内脏是给藏獒吃的,等靠牛羊喷香后,藏民族再用藏刀片着吃。
  进入藏区后,卧底眼看到的是满草甸盛开的狼毒花,鲜艳无比,而藏族的民居很奇特,通常三层结构,底层养牲畜,中间居住,顶层晾晒干草青稞。房屋的木柱粗壮,边上是干打垒的梯形墙,屋顶没有丽江房屋的繁缛飞檐,只有简单的两个平缓的坡面,草甸四维闲散者吃草的牛马,有种天苍苍的感觉。
  在饭店吃饭的时候,我看了地图知道到了迪庆州的州政府所在地,找到我们要去的国家海湿地保护区,这里的天气反复无常,一天下很多次雨水,看到湿地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远处湖面平静如镜,群山巍峨,被大多白云装点着,山影白云蓝天全部倒映在湖水上,那景色简直是仙境,这就是香格里拉!
  我驻足在栈道上,那里的空气格外的清纯,我贪婪的呼吸着。藏民的宗教意识很强,他们爱护牲畜,认为万物皆灵,对待山中的一切也认为是有灵性的,包括他们把牲畜饲养在一层,并不嫌弃。他们虔诚的转山,不破坏一草一木,也许这更符合天人合一的当代环保意识吧。
  湿地保护区里有原始生态林,很多杉树上都生长着孢子植物,那些植物如同毛须随意的垂挂在树枝上,这些孢子植物极其娇贵,只要空气中有一点污染,它们就立刻会消失。山坡的自然泄洪口处,腐败的枝叶散布其两侧,树叶有枫红色,有桔黄色,有钱绿色,姹紫嫣红的天然形态,令我忘返。
  这次参观没有去松赞林寺我一直很懊恼,因为距离那里很近了,也许行程紧张,导游安排我们去了藏民家,教我们藏语扎西得勒的使用,教我们《敬酒歌》的藏语俗称歌词:用厕所,用厕所,有了插把锁。她的藏语标准但难记,这句话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内地表示欢迎用鼓掌的方式,在藏区则用“雅秀雅秀,雅雅秀”来表达,还要同时伴随跺脚,能踱穿楼板的,藏民会奖励一头牦牛。
  这里的婚姻最开放,导游也总拿这些典故开玩笑,杨二车娜姆就是纳西族,她走婚过很多男人,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再讲。这里以男人的黑胖为美,如果不黑的话,需要到晒男人太上去烘烤。我去到了藏族家里,品尝了青稞酒,我能喝,味道如同内地的二锅头,清辣甘醇,但我吃不惯鲜奶酪和酥油茶,尽管慢慢的品尝,胃里依然是不住的翻动。藏族的锅庄热闹浓烈,我们都下去一起跳,藏民族的服饰鲜艳夺目,因为这里的气候一日三变,早晚很冷,中午又热,所以他们的服装穿半个袖子,带着毛皮帽子就能理解了。
  很晚回饭店,有人提出去酒吧,司机说前几天这里还杀死了一个公安,最好晚上不要出去了,我躲在宾馆里没多久就立刻熟睡,早起第一个去吃早点,沿着走廊欣赏这里的摄影作品,异域风光优美,吃早点的时候,仅仅吃了一片果酱面包,但依然要反胃,喝了一杯橙汁压下去。
  风光真的非常优美,我独自回卧室,在走廊上突然莫名其妙唱起:这美丽的香格里拉,我深深的爱上了它……
  
  3、气吞山河的虎跳峡
  
  惊险要分和谁比,跟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比,国内解放战争就相对弱些,涉及的场面和敌对双方投入的兵力相比较的话,宏观上会弱了一些。我没见过壶口瀑布,只看到了虎跳峡,虽然知道壶口瀑布的景观壮丽,场面张力很大,看照片都能感到震人心魄,但能真的触动我的视觉,震撼我的感受的,还是要属虎跳峡的威猛的崴嵬壮观景象,我刚好感觉能用醉里挑灯看剑来形容,那种穿越千山,百折不挠不舍昼夜前仆后继的挥突奔流的大江,场面读起来充满雄起的气概,真有康巴汉子的阳刚。
  这次去云南,从迪庆州回丽江的途中,刚好能看到虎跳峡的景色,车上的藏族小导游跟我们讲为什么叫虎跳峡,当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虎跳峡正好是迪庆州和丽江的分界线,这边是丽江境内的五千多米的玉龙雪山,对岸是迪庆州的哈巴雪山,也是五六千米,这还是指在当地的海上计算的高度,金沙江水从两山的山脚下,硬生生地挤过,江面宽度不足几十米距离,江水在虎跳峡这个地方被迫通过,自然就形成了湍急咆哮的态势,轰轰隆隆的水声,半道就能听到,我想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很早就听说过虎跳峡的威名,这个名字很容易记住,但为什么叫虎跳峡就不知道了。从穿着藏袍自三千米下来接我们的小导游嘴里,我终于知道了缘由。以前,迪庆州闹虎患,藏民们就合伙把那只闹事的吊睛白额大虫赶到了江边,本来以为这只老虎走投无路,却没想到那只猛虎在绝境中,纵身一跃,借助江心的一块巨石,居然跳到了丽江境内的对岸上,当然导游也说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江面的宽度不大可能让老虎跳过去,我却希望真的有这样一只威猛的虎能跳过江面。古代有马跳檀溪,那是困境中的一种奋进,是绝望里的一种挣扎,有一种宁死不屈的野性气质。
  从半山腰下到虎跳峡,有七百多级台阶,我走到半路上就听到了喧嚣的水声,远处巍峨的青山,山顶被白云笼罩着,刺破青天锷未残,进入到景区的时候,江面还很平缓,以前还有陶金船来,这里的所以叫金沙江的确有黄金可淘,现在为了保护景区,都把船炸沉了。我的朋友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重力加速度,从山顶抛下一枚硬币,经过几千米后,速度多少?另一个问题是,当初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地点在哪里?第一个问题我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再回来的车上另一位去了石鼓的朋友告诉了我。我猜测不止一个渡口渡大军,果然我回来看地图,知道在长江第一湾附近的石鼓,红二四方面军的部分人员从这里渡过了金沙江,现在的石鼓岸边,只有一个简陋的石碑,我说这就是无名英雄纪念碑,我不由得慨叹,当年贺龙威武渡江,真是一将成名千骨枯。
  我们的车子沿着江边跑了半天才进到景区,虎跳峡分三个景点,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我们看的就是上虎跳,其他的地点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而虎跳峡的上虎跳景色最为波澜。
  我沿着阶梯下去,看到对岸的丽江境内也有一条沿江的小路通往虎跳峡,崎岖逶迤,和高昂着的青山比起来,人是何其渺小呢,我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句子,有几分涕泪沾襟的犹豫。继续往下走,每走几步,景色就会变得清晰一些,虎跳峡的壮观就会凸现几分。
  到了最近的观看点,耳边充满了不停息的轰鸣,那是愠怒的江水,冲过瓶颈留下的呐喊,水面混浊泛黄,浊浪排空,巨大的水流盘旋跌宕起伏的前行,不断地拍打着江心的巨石,炸开朵朵大浪花,一会儿把巨石淹没,一会儿巨石又顽强的探出黝黑石尖。
  这几天赶上雨季,水势更是滔天。我敬畏这样的自然力量,身上被泛起的细密水雾打湿了,这样的景象没有亲历其境,是毫无感觉的。我缅怀当初为了和美国人一争首漂,葬身在这里的青年英灵。我吃力的爬回岸边的阶梯后,手扶栏杆回头观望,做事要有种江水坚韧感的,虽然逢高就低,但始终韧劲十足。
  
  4、体味茶马古道的独克宗
  
  在重庆飞抵北京的客机上,我花了两个小时读完了宣绍武写的《亲历茶马古道》,扉页上还被当地售书的小贩特地没印上了“香格里拉虎跳峡纪念”的红章。机舱里安静舒适,射灯仅照亮我手边的一小捧地方,周围的人大多进入了小憩,波音飞机受到偶然的气流颠簸,也如摇篮晃动般的舒适。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想起前苏联的小说《岸》的开篇,那也是飞机上的场面:巨型客机在苍穹中飞行,机舱内,苏联作家尼基金正在与随行翻译、作家萨姆索诺夫聊天,他是应汉堡书商赫伯特太太的邀请前往联邦德国访问的。而前往的尼基金和当地的赫伯特太太,在战争中曾度过燕好,那是小说家刻意把人类的情感投放在残酷战争的背景下,拷问占领者和被占领者的对立面,能否有调和的时刻。这一刻,我思绪纷繁,又突然在心里默默唱着一首老歌:远离地面,快接近三万英尺的距离,思念像粘着身体的引力,还拉着泪不停地往下滴。
  我曾经以为茶马古道是用茶叶换马匹的意思,后来朋友们说不是这样的,而是特指古代的贸易通路。我去看了一下,资料说:“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对错不重要,能看到这里的民风民俗,我就满意的。
  我看过很多幅关于茶马古道的地图,以前也看过人家写的关于茶马古道的文章,但讲述的茶马古道居然没有完全一样的,我能理解最基本的茶马古道,也是我希望理解的茶马古道,应该是从云南盛产茶叶的普洱地区开始,分别向四周折射出来的不同方向的贸易路径,而最符合常规的茶马古道,应该是滇西北那条道路了,自普洱到丽江,再到香格里拉,由滇西北入藏。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西边有横断山脉,有三条自然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大江拦住云南西行的道路,我查过地图,云南西部的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分别穿过很多座高山的脚下,为了沟通商业的交换,马帮队伍在铃声叮当里,缓慢地穿越湍急的河流,翻越几千米的大山,艰难的行进着,道路崎岖曲折,人迹罕至,险象环生。
  我去看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就是马帮队必须经过的一个重镇,正如丽江重镇一样,香格里拉县的独克宗古镇的石板路,不知踩过多少马帮的蹄印,马帮队伍在这里休整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的德钦进发,这里距滇藏交界很近了。
  我在宾馆起床的时候照例较早,拉开窗帘看看,外面墨黑一片,看一眼碗上的电子潜水表,都将近七点了,天气有些阴沉,但依据我的作息时间,此刻的都城早该透亮了,同寝室的朋友跟我说:不要忘记这里是西边第二大高原台阶,距东海红日很远,我不禁释然。
  独克宗古镇的街道建筑风格与丽江古镇的不同,这里的街道房屋建筑很明显掺杂了藏式风格,古镇的清晨很多店铺都没有开门,街道安静,只有稀疏的游人漫步其中,我去了当年贺龙渡过金沙江前住过寺院,寺庙的四大天王的壁画威严精美,佛殿肃穆,但里面的喇嘛不让拍照,我只好退出来在大殿外找几张外景。
  天空又飘起小雨,站在小龟山远眺四维的山峰,淡墨的云朵大团大团的压下来,感慨气象万千。独克宗古镇的纯粹老旧建筑基本不多,我能看到的都是近现在的商业房屋,时间紧也来不及去里面看了,据说小龟山上的寺院曾经是坚固的日光城,山上寺院的镏金饰物熠熠生辉,我围绕着山上寺院转了一周,后面的山坡看满了波斯菊,这种花生命力顽强,花朵淡然,浅粉色的四瓣儿,一簇簇的在微风里盛开,而来的路上看到公路两边草甸上的狼毒花缺鲜艳欲滴,导游说这种花能毒死一匹狼,一年四季分别色彩不同,可牲畜去并不去触碰。
  那本《亲历茶马古道》的书上讲,马帮路过大雪地,雪深过马肚,骡马每前行一步都很艰难,人拉肩扛的把马匹拖出雪窝,但这不是办法,于是马帮领头人,立刻派人到附近村庄找藏人来帮助,藏人赶来了牦牛群,那些牦牛群奋力在大雪地里趟出一条通路,藏人说如果不是附近有山村,如果不是马帮头人及时要求营救的话,明年这里又会多一堆的白骨。
  虽然我无法感觉茶马古道的艰辛,但能来这里看一看,也算体味了一点异域的色彩。
  
  5、绚丽的大研古城雨中夜景
  
  我去拍摄大研古城夜景的时候,刚好是晚上和朋友们喝了酒,答应了朋友去拍摄这里的照片就要践行,当然还是无法克制其他朋友说的这里的古城夜色迷人诱惑,我头晕乎乎的,前几天还有一些高原反应。我问朋友们:有谁要去看古城夜景的?那个时候,酒店的透明倾斜玻璃天花板大堂,能看到条条雨线汇集的小水流在流淌着,外头大雨如注,自然没有一个人答应去的,都说白天都看了还要去干吗!也许我性格使然,没有在徘徊,果断地揣上照相机,独自跑出酒店。
  云南丽江的夜晚有些微凉了,我裹了裹夹克,拦住一辆车,去古城么?对方摇下车窗说去。花两块钱搭了小面,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司机和我聊天说了很多古城的夜话,可惜我喝了酒能记下来的不多。
  我举着伞,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雨水很快把我的休闲皮鞋转化成了沙滩鞋,我的脚是泡在水里,心里有几分寻找情缘的执著,因为看过《雨中登泰山》的散文,我也想鉴赏一下雨中古城的雨夜风姿。
  踩着百多年的石板路慢慢的前行,仔细体会茶马古道的马帮们当年的辉煌与苍凉,脚下的路异常的通透,每一个大方石组成的街道起伏不平,远远望去有种粗旷的感觉,仿佛石板路在和我对话,述说着曾经不太久远的精彩历史。
  这里的夜色异常撩人,所有的店铺都燃亮灯火,把街道勾勒得明亮清晰,店铺里的人们,有的在精心的打制银器,有的在围炉吃饭,还有很多店铺给游人提供了酒吧的欢乐。这里的范围毫无紧张的气氛,仿佛商业在这里就是一种休闲的放松,一切焦躁都被古镇特有的迷宫似的狭窄街道给化解了,一切战栗都被古镇特有的温柔怀抱给溶解了。
  这里的夜,被游人搅扰了,但这似乎正是古镇喜欢的,那雨就跟着浇下来,在和游人开着善意的玩笑,石板路,古屋灯,人影和摆件,一切也就跟着变成了碳酸饮料里的上升翻滚的气泡。
  大雨淋着我的伞,我丝毫没有孤单和凄惨的感觉,很多结伴的恋人在这里走过,这里的气氛依然温馨,似乎白天热闹的余温,延续到了夜色初上的每一个角落。
  雨夜的古城景色醉人,它的每一寸肌肤都被湿润起来,有如细雨中摇曳的梨花,少数民族特有的粗旷和追求美感的细腻,在这个雨夜彻底的集合在一起,在华灯的衬托下,掀开红布,并不羞涩的望定我,张开友善的怀抱,轻轻地拥住我一颗远方徘徊的心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10 10:56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来这个论坛发帖子,还不太会修改。先问候各位斑竹和朋友们。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10 13:07 |只看该作者
搬个板凳,看楼主的文。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10 13:11 |只看该作者
真美啊!想去了呢。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0 14:28 |只看该作者
欢迎唐朝国庆!:handshake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0 14:30 |只看该作者
风土人情,典故传说,很优美的游记!看了此文,我非常想去云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0 14:30 |只看该作者
给颗钻石,置顶推荐!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0 18:18 |只看该作者
啥时候去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10 18:56 |只看该作者
种月亮,周末愉快。我黑有大量的图片,但不知道如何发到这个论坛呢,能教我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10 18:56 |只看该作者
谢谢妙老师的钻石,亮晶晶的,我很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10 18:57 |只看该作者
报告君君首版,09年的十一月份左右。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10 19:02 |只看该作者
呜——好羡慕啊——

丽江,我梦寐以久的地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10 19:04 |只看该作者
热烈欢迎楼主,要是能把图也发上来就好了。那个编辑栏里有发图片的功能,你多捣鼓几下嗬。

弱弱地说一下,我也没弄过。:lol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10 19:06 |只看该作者
种月亮,周末愉快。我黑有大量的图片,但不知道如何发到这个论坛呢,能教我么?
唐朝国庆 发表于 2010-1-10 18:56

点下面"发新话题"边上的"添加附件".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10 22:04 |只看该作者
好精致的帖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11 01:25 |只看该作者
云南是个好地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11 08:47 |只看该作者
藏族吃的是整块的烤牛羊,不吃头也不吃内脏,内脏是给藏獒吃的,等靠牛羊喷香后,藏民族再用藏刀片着吃。
————————————————————————————
有的人,口水快掉下来撩:lol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11 08:53 |只看该作者
人是何其渺小呢,我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句子,有几分涕泪沾襟的犹豫。
我缅怀当初为了和美国人一争首漂,葬身在这里的青年英灵。我吃力的爬
回岸边的阶梯后,手扶栏杆回头观望,做事要有种江水坚韧感的,虽然逢高就低,但始终韧劲十足。
————————————————————————————
豪放、大气、坚韧。有人说过,所谓看风景,照见的其实是自己的灵魂。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11 12:23 |只看该作者
宏大,厚重,美丽的一个"七彩云南"在眼前!  写的真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12 15:07 |只看该作者
这个游记该是个系列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0-1-12 20:32 |只看该作者
我想去云南!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1-14 14:15 |只看该作者
谢谢妙老师的钻石,亮晶晶的,我很快乐。
唐朝国庆 发表于 2010-1-10 18:56

期待你更多精彩的文字.钻石不会少你的.:P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1-20 17:15 |只看该作者
这游记写得好,云南我也去过。:victory:石林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