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艺文推荐:洛艺不绝(20150121已更新)
楼主: 洛阳凯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推荐:洛艺不绝(20150121已更新)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4-3-19 08:31 |只看该作者
那你们来黑龙江吧
俺请------{: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14-3-20 14:06 |只看该作者
桂子 发表于 2014-3-20 09:01
好文!烟云给发了链接,昨天没来得及看,几段下来,已经被吸进去了。
先做个记号。回来继续。

值得一看。{: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14-3-21 10:12 |只看该作者
开始从头细读——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14-3-22 01:15 |只看该作者
路过,很艰难地打开了这张帖子。艰难的原因是楼太高,爬得确实辛苦,最要命的是楼爬完了,也只能从走马观花中,了解一点文字的皮毛。不过直觉告诉我,这样的帖子用来给六星撑门面,也谓六星之大幸了。客观地说,相对于一般的论坛帖子,《洛艺不绝》这篇帖子该称为“鸿篇巨制”了!有人见此说,千万不要不服气。

一个晚上确实难得系统地读完,读完可能还要点时间,故而,这会儿很难有一个全面的印象。不过,粗略的印象还是有些许。比如,这部作品的标题,如果按前两章,合计三十一节的内容来看,不太合适。也许《洛艺不绝》是作者精心杜撰的一个题目,其实,所谓的“艺”,如果仅仅只是限于牛肉汤、羊肉汤和胡辣汤之类,就过于窄义了。另外,艺可以泛指文化,但其更强调的是技艺,所谓“六艺”的意义正是如此。但是,就我所读的“牛肉汤”一节,立意似乎是在说日子,而非是在说牛肉汤的文化渊源。还有一点,《洛艺不绝》显然来自成语“络绎不绝”的谐音。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样的题目设计有何趣味。作为一个一般的帖子可以这般做,但是对于一部正儿八经的作品,还是应该注重文字的规范性,尤其是标题更要如此。我不知道作者后续的文字中还会有哪些和“艺”有关的洛阳文化,但是,这儿已经有将近10万字了,即使后面还有异于“胡辣汤”一类的内容,《洛艺不绝》的说法也是不可取的,所谓“不绝”,应该理解成有接二连三的具同类主题的章节。我假设一下,如果后面写的是其他文化主题,那么,会给人文字主题分散的感觉。如果后面继续饮食主题,那么,那个“艺”就显得单薄了,虽然看上去洋洋洒洒,介绍了那么多让如今吃货们垂涎的小吃,但是,于“艺”字而言单薄无疑。

尚没有更多的说辞深入评论作品,因为确实没有来得及细读,否则,信口开河会让人贻笑大方的。我是断断不敢说出诸如“文中的破折号就是作品的一种特点”那般话来的。原因很简单:理由呢?

如果有时间多打量一下《洛艺不绝》这部作品,我或会再说点一家之言的。已经不早了,欲打住。好在明天周末,可以睡懒觉,晚点睡也无妨~~

最后问好《洛艺不绝》的作者,周末愉快!{:soso_e181:}
3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14-3-22 07:28 |只看该作者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4-3-22 01:15
路过,很艰难地打开了这张帖子。艰难的原因是楼太高,爬得确实辛苦,最要命的是楼爬完了,也只能从走马观花 ...

谢谢老师,期待您的继续再说说{: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14-3-22 09:52 |只看该作者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4-3-22 01:15
路过,很艰难地打开了这张帖子。艰难的原因是楼太高,爬得确实辛苦,最要命的是楼爬完了,也只能从走马观花 ...

欢迎光临视点
聆听先生点评----{: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14-3-22 14: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14-3-22 14:08 编辑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4-3-22 01:15
路过,很艰难地打开了这张帖子。艰难的原因是楼太高,爬得确实辛苦,最要命的是楼爬完了,也只能从走马观花 ...

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关注
以及非常花费心思的指点

此处省略200字关于感谢和客气的话

且不要说我对一切指点是抱以感谢的
更何况,这位朋友实际是在抬举我的作品————认为它高到了题目应该再予以慎重考虑的地步。
这个指点对我来说是很符合我的胃口,比如我一般不会接用别的句式和习惯(例如我永远不会给自己的贴子起名字为《XXXX的那些事儿》),今天这位朋友的讲述,也让我觉得是否对的上这篇“巨著”。

不过这个名字的由来,我确实不曾仔细思量过,感觉就是脑海里忽然蹦出来的,一个直觉。

不过这个名字随着这篇断断续续的帖子已经在洛阳本地的论坛延续了好几年,已经“比较”和大家有人缘了,所以,是否改名还真是要十分慎重。

再次感谢!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14-3-22 17:13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3-22 14:06
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关注
以及非常花费心思的指点

凯凯说的情况,也很特殊
如果作品再往前走一步,名字与主题是否相称
还真是个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14-3-22 17:42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3-22 14:06
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关注
以及非常花费心思的指点


  很快见到楼主的回帖,而且也很坦率。很高兴!{:soso_e181:}对于我所说到的想法,当然最终还是需要作者独立思考,做出选择。选择有时候是很难的,这要理解。不管如何,这部作品是饱含作者心血的。毕竟作者不属于专业写字的那一类人,写到这个份上,很不错了。当然,文字上的某些东西也并不是有一万人看过就一定成熟了,或许还要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方才可能将自己的“孩子”养得更滋润。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往往也是让自己的孩子获得营养的过程。如果作者不在意,我后面寻空再说点关于文字的他话。呵呵,也许所涉及的话题不那么温柔,但,一定是我认真阅读后的作业。也许一万人视而不见或见而不睬的东西,在我眼里,或就可以成为一个话题。
  所谓“好像评都是多余的,跟着楼主一起吃就得了。”这种说法是会害死人的!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14-3-22 17:42 |只看该作者
严格说,“洛艺不绝”虽有些创意,但对于这样一个准备成集付梓的文字并不十分贴切,“二月三十号”指出是有理由的,但我跟他所不同的是,只要总题目再斟酌一下即可,显示出记忆的味道这一主题就行了,里面的小题目可以保留。个见。{:soso_e181:}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14-3-22 18: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谢谢23和老宋!我一直认为批评和意见是最高级别的在意与关注方式之一。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14-3-22 18:34 |只看该作者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4-3-22 17:42
  很快见到楼主的回帖,而且也很坦率。很高兴!对于我所说到的想法,当然最终还是需要 ...

再给老师敬茶{: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14-3-31 19:55 |只看该作者
读了一半,我想等我好好读完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更多的感慨呢
期待自己,当然也更期待楼主的继续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14-4-3 08:32 |只看该作者
关注,就是对彼此的尊重。

很想静下心来品读凯凯的文字----源于心里的那份喜欢和期待
奈何分身无术
呵,最近一定要挤出时间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14-4-3 11:13 |只看该作者
色妞妞 发表于 2014-4-3 10:38
凯凯,如果有新贴,单独出一个,这里在贴一个。
有时候以为没有更新,就忽略了,得遗憾死你的粉丝。

美女,这样重发乱发合适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14-4-3 11:23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3-18 22:47
我刚刚去和朋友们去喝啤酒看亚冠了,回来看到大家这一下午和一晚上的回帖,有好多话要说,所以忽然有些乱。 ...

不算太远,长春。能和凯凯、墓歌一起喝酒,一定是乐趣多多,只是跟这俩酒鬼喝有些打怵。{: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14-5-29 13: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14-5-29 16:54 编辑

                  
                    ( 第二章  少年篇————涧西的故事 )
               
                            十七、五号贺记凉面(下)
     
                     

   
自打第一次与贺记凉面“交手”之后,这一家的片儿粉和凉面便成了我和媳妇之间的嘴边话题————我俩是那种不管吃亏还是占便宜都能让自己很满意的人————比如只要买了一件东西,回来就能把这件东西、这个牌子、那家商店、甚至那个老板夸到要死,哪怕最后没有买到真正需要的东西(闲置一边)、甚至最后证明是个次品,但是在刚买回来之后的日子里永远都会赞不绝口。
  可以猜测————象我俩这么“高素质”的顾客,一旦遇到贺记凉面这样的“真神”,那真是天天都会感恩地夸上几遍。
   
  可是,我俩信誓旦旦的第二次光顾却是姗姗来迟————可能也没耽搁多少日子,但是按照“吃货回头”的节奏来说,确实比我们挂在嘴边的“返场计划”延迟了那么几天。
  为什么延迟,这要照例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开始说起————
   
  也许我命里注定就是一个坚定不移地、以五号为“核心”的人———初中在五中,高中在拖二中,媳妇上了工学院,我上了五年大学(医科大学本科都是五年,但是我不是医生)回到了从小就听说过、但除了高考后军校体检之外从没有去过的150医院,然后涂涂又生在拖厂医院————几年下来,好象都是五号周围晃荡。
  那时候,无论是从我家(涧西区西部)去150,还是从我媳妇家(西工区)去150医院,都要依靠50路车————那时候我们还没正式结婚(“领证”什么的都是浮云啊,正式“过事儿”之前都不算),所以照例,我90%的时间都是去媳妇家,然后就靠50路车在150附近的庄稼地、上海市场广州市场百货楼等等这些世界著名的CBD之间来来回回。
  除此之外,我很少从150那边的“山上”下来,然后即使下来,能等到一辆50路车、特别是占到一个座位,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一般不可能再从中途下车,所以五号真是成年累月地很少去————除非拖厂医院宇宙级别的专家胡磊大夫邀请我去五号喝啤酒。
   
  如果不是那一段时间我在医院里的生活非常悠闲,我想我第二次光顾贺记凉面的日子恐怕还要推迟————
  那段时间,科主任去上博士了,科里面主管我的老兄是个技术爱好者,比较“务实”————我所谓的“务实”,是指他能解决的事情就不找别人,而且三个人能解决的事情绝不找第四个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只注重解决现实问题,而不在意什么考勤时间之类————当然,事情没干完的话,下班时间即使“到了”也同样不考虑!
  于是乎,那段时间,我过得很悠闲————上午上班,吃完午饭午睡,然后上班,下班就被其他人叫去5111厂那边喝啤酒。
  比较”典型“的事情,就是有一天我午睡的时候,忽然听见院里面上班的“广播”响了,于是赶紧提起裤子就往门外走,然后出了门一听发现是“下班”的广播。
   
  大背景是如此的悠闲————所以当我有一天因为头天值班(晚上睡在服务器机房里,也就是我这样的人能真的睡着)、下午可以调休半天的时候,上午就开始盘算起下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这时候,在心里面和嘴里面被念叨多日的贺记凉面在我灵魂高度的精神层面油然而生,让我突然感慨————人,应该勤快一些!
  于是,我在中午下班以后忽然之间就站在了医院门口的50路车站。然后就象广告栏一样被无数医生询问————“就一个下午你还回去找媳妇?你媳妇也休息?”、“晚上还找你喝啤酒类,你这就窜了?”、……
    说实话,要不是贺记凉面教育一个人要勤奋,我真的都被他们这三言两语劝回去了————大热天,来回跑啥?!
   
  于是,大概中午一点左右的时候,五号街南头那几家喧嚣的音像店背后,一个军人打扮的胖子,在静谧的五号背后、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对这一盘儿凉面嚎啕大吃。
    如果从背后看我,一定是只看到一个后背,而看不到埋下去很深的脑袋,然后就看见这个后背被军装下面的肥肉撑的满满的、一耸一耸专注急促。
  忽然,这个后背停了下来,从这个后背的上端,满满“升腾”起一个大低脑,这个大低脑看起来很满足的样子————很缓慢、很回味。
  如果这时候看这个大低脑的正面,其实会发现,一张大如洗脸盆的脸上,其实充满了忧伤与苦恼————因为大低脑在思考着关于人生和宇宙的一些问题————“日他哥一回啊,要不要再来一盘?!”
  因为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吃完一份凉面和一份片儿粉了————实际是已经吃不动了,但是这么热的天“下山”一趟,这么快就打发了?实在不甘心啊!
   
  最后我做了一个“伟光正”的决定,解决了关于人生和灵魂的各种纠结————“日他衲,打包!”
   
  没多久,一个疑似“军人”打扮的胖子,拎着两个塑料袋站在50路车上————木有办法,上车跟中奖一样有个座位,刚坐了一站,从联盟路那里上来一个女类,扯着孩子的手走到我跟前,说————“来,咱站在解放军叔叔旁边(悲催啊……)!”
  回到医院,遇到两个平时主要在啤酒滩上见面的医生,都问我“跑恁快干啥,上班还早”,我的回答都是“我下午不上班”————然后留下两个更加迷茫的地摊儿“圣斗士”。
   
  我跑着回家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决定打包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承担面条会“焖”住的风险,于是尽快回家,门都没锁,“唰”地一下把面条和片儿粉倒进两个盘子里,然后用筷子迅速地搅开————还不错,没有“焖”住,但是到了晚上是否还能保持灵动,就不敢期待了。
  那天晚上实验的结果大告成功————我和媳妇一人吃了“一盘”————不是她吃
一盘,我吃这一盘,而是俩人都吃吃这一盘,再吃吃那一盘————告诉大家,写作文的诀窍,就是要会“啰嗦”,就象我这样啰嗦。
   
  我媳妇很满意,觉得自己的爱情很成功,觉得10年前在拖二中没有看错我,我也很满意————因为媳妇总在显示出和我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枉我上学时给她“啰嗦”出来的几百封信————不是谁都会理解和赞赏一颗为了凉面在大热天跑了一中午的心。
   
  后来,这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我媳妇给我“扩机”留言说回医院(150太远,基本一礼拜算上周末也就回来一两次),我如果没事,经常会下了班去买凉面和片儿粉————而且不会自己在摊儿上吃了,一般买两份凉面一份片儿粉,或者有时候天热地让人“撕急”或者排队等“操气”了,就干脆两份凉面两份片儿粉心净!
  买好这些东西,我就回家,把他们分别倒在盘子里,一会儿来搅搅、一会儿来看看,感觉就象后来第一次给涂涂买了两条小金鱼————总是担心涂涂还没回来,鱼就被我“喂”死了。
   
  那段时间,凉面和片儿粉成为了我生活的主题————
  除了媳妇晚上回来的日子,我都是在医院的食堂或者5111厂那里的地摊上,媳妇回来的日子,经常就是凉面和片儿粉,这也是我至今基本不会“揍”(注:不会炒外面饭馆菜单上的菜)的原因————很多年里,我都只会做豆腐冬瓜、西红柿炒鸡蛋、炒空心菜(青菜)、炒茄子这四个菜————“奏”这,哄媳妇开心都绰绰有余。
  那段时间里,可能是由于我去的很有节奏很有规律,贺记凉面的小胡子老板终于赏脸跟我有了一句凉面之外的交流————“你为啥总是打包?打包就不好吃了吧?”
  于是,我和媳妇有机会还是要到摊上吃凉面和片儿粉的。
  当然,机会都是创造出来的————比如,在西工区的百货楼,“顺路”到涧西区的贺记凉面。
   
  后来,发生了一些让我生气的事情,就是在跟高中同学喝啤酒的时候,当我说起关于贺记凉面的新发现,好几个同学都说————日他哥啊,你不是现在才知道吧?!都吃几百年了!
    这真的让我觉得很失望,我觉得他们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
当然,我媳妇(我俩的高中同学是同一批人)说,可能是他们觉得贺记凉面一般般吧,我说————给北不可能啊(注:给北,即“根本”的加重谐称)!他们奏是不够意思!   
  后来,在扩机换成手机之后,我把凉面很好吃这件事情又用短信“尝试着”发给过另外的一些同学————那时候还是收到短信很兴奋、有短信必看甚至必回的年代。于是,凡是吃过的同学,回的短信都差不多————你不是现在才知道吧?!
  然后,以及然后的然后,我才明白我和我媳妇的感情是难得的————因为别人都不把“吃”这件事当个事儿!所以,我觉得在价值观这个高度上能够有共鸣,真是非常非常难得————哪怕一起喝啤酒,哪怕一起猜枚,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然后,遇到这样在价值观层面上有共鸣的人,应该考虑结婚————我觉得我的同学们不仅不会象我一样吃到好东西还整天惦记着告诉别人,而且一定觉得一个男的为了一碗凉面在大热天跑那么远纯属神经病。
   
  后来,一些一言难尽的经历和想法,让我告别了洛阳,也告别了医院和军队,告别了每周都能吃到贺记凉面的日子。当然,照例是告别那段生活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什么,也没有想到会成为我关于快乐的经典回忆————不过话说回来,好象没有什么事会不被你我所回忆。
   
  
五号拆迁之后,我只觉得自己心里的一件用无数珍珠镶成宝贝,忽然间被打碎了,散落了一地的珍珠,一颗一颗地散落在时光和心境里,有的还可以再次找到,有的却再也不复此生。
    当我很多年后再一次偶然遇到贺记凉面的时候,是在上海市场步行街的北头入口处,路西。
  当我在芸芸众生和川流不息之间偶然地看到了贺记凉面的字号,那一瞬间似乎定格了一下,特意地告慰了一下我对他曾经的思念与追索————看到他的玻璃框上象无数从五号被“驱散”的传奇一样,写着“原长安路”的字样,我激动地拉着我媳妇的手,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绕过脚下因为施工而散落的砖头瓦块儿,朝他小跑而去。那个镜头如果拍成电影特写的话,大家一定会觉得我们很幸福————虽然背后的步行街和八十年代的涧西相比、已经老杂到全省之内无与伦比,虽然小胡子老板照例地把T恤卷起来露着半截肚皮,但是观众如果只看我俩的话,应该还是会有一星星小文艺的感觉的。
   
  当我俩“唰”地出现在老板面前时,小胡子老板好象有点懵————因为他既不可能记得我,也可能并不明白贺记凉面的传说和地位。
  我很理解他,如果我是一个歌迷,总不可能指望许巍或者窦唯在人群中一眼把我认出来,然后说————“感谢你那么多年坚持听我的磁带……”
  我只好压抑着心头的激动,照例地买了一份凉面和片儿粉————我甚至有些不熟悉这些步骤了,然后掏钱提着塑料袋,又打量了一番小胡子老板和贺记凉面的摊位,就走了。
   
  我和我媳妇又一次提着贺记凉面的片儿粉和凉面,又一次手拉着手走在已经没有五号的涧西区,我们都没有说话,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在回想刚才穿越人群的激动,或者也不需要为什么吧。
    甚至那天的凉面与片儿粉是什么味道、我们是在哪里吃的,我都已经忘了,我只觉得我俩手拉手,象打包带走了最后一段与贺记凉面的故事————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尝试、甚至期待着与贺记凉面的重逢。

   
  直到今天,我回想起那一次和贺记凉面的最后一次见面,才想起那天我们“选择”了打包,其实是被迫的————因为已经没有了座位和桌子(至少在当天是没有的),回想起贺记凉面的周围和背影中那些“跨越”、“攻坚战”、“打赢”、“造福”、“都市”、“加速”等等字样的各种红色横幅,我总想狠狠地问一句————
  “洛阳啊,你都在干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4-5-29 15:18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4-4-3 11:23
不算太远,长春。能和凯凯、墓歌一起喝酒,一定是乐趣多多,只是跟这俩酒鬼喝有些打怵。

宋朝,喝酒时带着俺
俺负责帮你劝酒。把他俩喝桌底下去。{:soso_e120:}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14-5-29 15:34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5-29 13:48
( 第二章  少年篇————涧西的故事 )
               
   ...

凯凯,猫姐想起日前和朋友的聊天
猫的一篇文字,引发一个话题:
作品中,地方话可不可以用?
可以用。但要典型的,能被大多数读者接受的。
比如他的《洋铁皮盖儿的房子》里东北地方话的选用
以后的作品中还会不会用?
不会。
如果想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就应该选择大众都接受的方式。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14-5-29 15:51 |只看该作者
是的,所以,我都尽量注一下
当然,也有很多地方漏掉了“注”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14-7-31 18:17 |只看该作者
                        
                     ( 第二章  少年篇————涧西的故事 )
               
                       十八、太原路最北头的钢丝炒面(上)
     
           
    在三线建设和工业移民所造就的涧西区,各大厂矿基本都是东西排列,于是连带着各个家属区、商圈(含菜市场和地摊)、科研院所、甚至各个厂矿子弟们的“势力范围”也都沿着东西方向整齐有序地铺排而去,于是造就了一个东西很长、南北很窄的新城区。
    沿着这个格局,在东西方向上造就了几条贯通绵延的主干道————无论是整齐畅通的中州路、熙熙攘攘的景华路、还是宽敞通幽的西苑路,
由北到南泾渭分明地分别代表着这个新城区里“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科教区”等等不同的气息。而且这几条“高大上”的马路由于被人提到得实在太过频繁,于是干脆按当时各条路上最重要的公交车路线,分别被人们简称为一路、二路、八路。
    这三条路,加上后来陆续贯通和热闹起来的建设路、联盟路,成为现在这个城区东西方向上仅有的五条贯通式主干道————为何从南向北至今只有“五条”,因为这个区的南北方向实在太窄了!
    由于这个南北方向实在太窄了,所以这个区所有南北方向的路大都比较短————而且由于东西方向又确实很长,所以南北方向这些大都“短小”的马路又极其众多————造就了这些本来就不知名的小马路、又数量繁多地与“物以稀为贵”的常理彻底背道而驰,于是大多默默无闻或很难被人叫得出名字————长安路的中段也许算个例外,但它常被提起、却是因为已经被“改造”为集贸市场和小吃一条街了(也就是五号)。
      
    然而,在南北方向上,还有两条路是相当有些长度和故事的————它们之所以“绵长”,是因为涧西区走到东头的时候,南部山麓已经趋于平缓,让这两条路能够徐徐而上、延伸良久,得以在沿途串联起由南到北几个不同的层面、分段展示着不同的风景————反而比一味肃静的一路、一味热闹的二路、一味清凉的八路更有些“一路走来”的起伏与搭配。
    这两条路中,从“长相”到配置都更胜一筹的,无疑是天津路————从最北段的工业元素,到中段的绿化带、俱乐部、医院、街心花园(牡丹广场的前世),直到南段的设计院、学校、菜市场、家属区等等,象是一个横截面,采撷记录了整个涧西从南到北的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和科教区域。
   
    另一条,则是“长相”和“气势”都稍逊一筹的太原路————这条路的最南边从那个时代的“浅井头”(地名)中“混沌”地诞生、然后“艰难”地“抽出”一条逐渐清晰的身段,忍耐着街心花园的“排挤”,向北却又遭遇到那个麻辣烫(其实就是川味火锅)云集的路段。当她捏着鼻子经过两侧如火如荼的各种麻辣锅、鸳鸯锅、以及夜晚在绿化带里“嘘嘘”的啤酒男们,终于走向了相对恬静的铜加工厂家属院路段————这时候,一路走来的“身形”已经被“倾轧”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
    最后,太原路同志挣扎了半天,在最北头遇到涧西乃至洛阳市的“老大”————中州路,于是彻底心凉、瞬间歇菜,无心北望、噶然而止————唯一的里程碑,只是路口对面消防队的那一排红色建筑。
   
    我要说的地摊(怎么又是地摊……),就位于太原路同学终止于中州路的地方————太原路的最北头,消防队的对面。精确位置,位于中州路南、太原路西的三叉路口西南角。
    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有多少人来这一家吃过————如果所有读到这篇作文的人都表示从未来过这里,那我只能表示遗憾————因为当时去这里吃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来这里吃的人很多,我想味道会是主要原因。但人多到一定地步,在我看来也因为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州路(涧西段)、以及附近小范围的一个综合“空白”————换句话说,她的内容与位置非常地恰如其分、甚至让人觉得妙手偶得。
   
    中州路涧西段(也就是中州西路)沿途的每个大小路口,几乎都有一个让人怀疑是固定编制的“标配”————馄饨摊儿(当然,有些馄饨滩也卖炒面)。但是炒面摊却极少,即使有的话,也总是与路口有上一段距离————例如北一路口(武汉路中州路路口往北)、天津路路口(轴承厂门口)、长安路口。
    似乎中州路两边肃立的翠柏与严谨的冬青之侧,不适合炒面?于是,这一家钢丝炒面,飘然出现在青松翠柏之后,会让中州路沿途的行人忽然觉得有些“相见恨晚”。
    再看周围的“小环境”————座落于两处热闹地段(广州市场小吃街与长春路)之间,而且毗邻轴二中与四中。且不说经过这个路口的学生配额本来就不少,单是广州市场小吃街北段腥味十足的水产市场就让学生特意从这里经过或驻足,所以光是学生的“流量”就非常可观。
    就这,还不说正南方向“麻辣烫大全”路口那些准备奔北回家、喝完酒总觉得需要踅摸着“再垫点儿啥”的人们。
   
    综上所述,这个小摊儿虽然身处于夜晚非常安静的中州西路上、扎在一棚不算大的帷幔之下,却是一个人来人往灯火通明、锅碗瓢盆抡起翻炒之声叮咣响彻的所在,甚至它的炊烟袅袅会不会让后半夜回家之人倍觉温暖、忽然把她幻化成一个温暖的港湾也说不定。
   
    这个地方,我们第一次发现,是源于一次当年拖二中的学生“福利”————晚自习停电!
    照例————喜悦的来临一点征兆到没有。忽然地就停电了!
    于是整个高中部的楼都沸腾了,让我感觉整个楼和每张桌子都在颤抖————教室里的同学们执手相庆老泪纵横,纷纷说着“我还担心最近不会停电了”、“这事儿不赖咱们”、“今天停的正好、晚自习刚开始”之类的话,纷纷收拾书包走出教室。
   
    遇到这样的节日,我们总是几个人一伙往东骑着自行车往东而去————因为拖二中西边除了“北一”实在属于“荒无人烟”了、而北一除了喝酒啥都没有————趁着停电的时间出去转转无所谓,要是喝了酒回家可是万万无法交代的。
   
    我们那天一路向东,路过五号、青岛路(代表着上海市场)、天津路(代表着街心花园和广州市场)都没有拐弯,一直骑到了七里河。   
    我们把自行车停在路边,然后纷纷来到七里河岗亭旁边那种涂着白底和红线的水泥墩子旁边,站在路口相对宽敞、几乎构成一个小广场的地方,四下打量着,但是都没有继续向东的意思。
    虽然继续向东的时间和路程是个问题,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决定大家其实“不会”向东的。
   
    说到这个原因,就基本要联系起本篇作文的开头,再次简述一下这个建立于工业移民时代的城区所特有某些习惯————
   
我的同学们大都随着父母来自于祖国各地,和父母祖辈一起,各自生活在由每个大厂矿自己的幼儿园、澡堂、食堂、医院、小学、中学、职高技校、俱乐部、体育场馆所构成“小社会”环境当中。由于缺少本地的亲戚朋友,对我的大部分同学来说————爸爸妈妈的同事工友、自己这个厂的家属区和小朋友,就代表着他们小时候在这个陌生城市里最大的归属感与安全感。除了一些特殊的活动和突发奇想,他们平时没有愿望、关键是没有任何“必要”离开自己厂区的小社会。久而久之,离开自己熟悉的区域会让童年的他们感到陌生、不舒服和不习惯、甚至连路都不认识了。
    再加上每个厂区家属院里都有各自山头儿的小霸王和少年“社团”,遇到那些“跨家属区”的陌生小朋友往往会欺负一下(终于遇到个不熟的),就导致这个城区的孩子,在儿童和少年时期,潜意识里都不愿意离开自己最经常活动的区域。
   
    搬到我们今晚的游历来说————我身边这些拖长子弟为主的同学们,在小学甚至初中以前,基本是向西不过矿山场俱乐部、向东不过天津路的。
    如今虽然已经是高中,但是来到七里河,向东面对意味着洛阳本土的区域,潜意识里多少带着一点拒绝和回避————话说回来,除了我,他们再往前走基本全都不认识路————因为他们很多人除了跟父母坐火车回老家,就没有出过涧西区。   
    很多年来,我都觉得七里河岗亭旁边空地上那个水泥墩子,都是我们高中时代的一个里程碑————高中毕业之前,我们几乎每次向东都是止步于此,一群多半对老城和西工完全陌生的孩子,即使对着东方几十米外的夜色,眼神里都能露出宇宙探索的眼神,幻想起自己无尽的未来和那些远在天边的大城市。
         
    坐了一会儿————我们就转头返回了。
    回去的路上,不知道谁说了一句————“你们饿不饿?”
    我只能说,高中那个年龄,饿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问任何时间的————而且只要一有人提这个字,马上全体人员都能在瞬间表示“确实可球饿!”
   
    这时候,我们正好骑到了太原路北口的消防队那里,胡磊机警地四下望了望,说————“那儿有家炒面,看着可‘兴’!”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和这家钢丝炒面的数年交情。


3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4-8-1 10:51 |只看该作者
期待精彩继续,
凯凯的字,谈不上惊艳,但是耐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14-8-1 17:51 |只看该作者
感谢抬爱,又被置顶了!
今后还是更新在这里吧,我看就这样定了,不再对更新篇章另外开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14-8-1 18:25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8-1 17:51
感谢抬爱,又被置顶了!
今后还是更新在这里吧,我看就这样定了,不再对更新篇章另外开贴了

我说,好的。{:soso_e160:}

分号之间,可以不用隔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4-8-1 18:25 |只看该作者
把今天1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放在这吧!{:soso_e121:}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14-8-1 18:37 |只看该作者
凯凯,猫姐说得不一定对,我仅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作品2--8自然段描写路
重笔墨,用意何在?
题眼是“钢丝炒面”,但这里路的描写要起什么作用?
我有些费解。
说实话,凯凯,猫姐在这8个自然段里绕的有点蒙。

试想:
一般的读者,你写的这部分内容,是他想看的吗?
也就是文字的受众面。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4-8-2 16:19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8-1 18:37
凯凯,猫姐说得不一定对,我仅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作品2--8自然段描写路

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对与不对
  
只是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就是了。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些内容都和题目无关。  
对我自己来说,我只是把自己想写的东西都写出来。
   
这个连载写的是一种生活,或者说是我自己生活历史(某个视角下),无论是炒面、凉面、米皮,都是这段生活、这段历程里的地标、背景、路边的路标、站牌等等。
   
当然,我也可以说“写这些是为了描述炒面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不过这样的解释我觉得无聊了。
   
这篇连载无疑是很自我的,我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写我希望记录的东西————也就是说,写这些路,在我自己看来就是这段生活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至于这些是否有意义,我想有一部分取决于————这是一篇写美食的连载,还是记录一段自我历史和生活的连载。
   
对错与否,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我必须、也只能遵照自己的意愿和感觉去写,每个不同的部分,可能分别为赢得、或者流失一部分读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14-8-2 18:23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8-2 16:19
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对与不对
  
只是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就是了。  

遵从心里的感觉,也是一种创作。{: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14-8-6 13:00 |只看该作者
    
            ( 第二章  少年篇————涧西的故事 )
               
                       十九、太原路最北头的钢丝炒面(中)
      
     
        
  就那样————我们顺着胡磊所指的方向,就看到了那家地摊儿炒面。
  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地摊儿的瞬间也许有点“寸”,因为我只看到了一团手忙脚乱————路边炉灶上的铁锅里腾起着一团火焰,把四下照的一团闪亮,“拎大勺”的伙计被映得满脸通红————他从往后欠着的上半身“努力”伸出两只手,一手把着锅把儿,一手继续叮里咣当地抡着大勺上下翻炒着。

  在等着过马路的时候我停下来看了几秒,甚至都能看到被大勺掀起来飞到半空然后落下的面条、鸡蛋和豆芽,也似乎看到了伙计在手忙脚乱背后的那种习以为常之下的不慌不忙,这时候我忽然察觉到这个地摊儿所透着的那种关于“吃喝”的特殊气质————
  很多年来,我不知道这种特殊气质应该如何描述和“称谓”,总之这是一种能够决定你面对一个馆子是否想进去坐一坐的奇怪气质。这种气质很难名状和历数————有的馆子窗明几净整洁大方,但是视野里就是“说不出”的让你觉得哪里有点不大对劲,觉得这不是一个适合吃饭的地方;而有的地方看上去乱糟糟、甚至可能牌匾还有点歪七扭八,但是视野里同样是“说不出”的哪一处又会让你觉得没缘由地就是想进去坐上一坐。
  这个地摊儿,就是靠着这个几十年来我也没有为它“起个名字”的特殊气质,吸引了我————让我觉得这里应该去坐坐、让我觉得这个地摊儿很有前途。

  就从这一刻开始,这个地摊儿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开始成为我们的“老地方”,开始在没有手机和电话的年代里成为我们只要坐在可以就往往真的能等来朋友的地方————直到终于在某个年头,最后一个发现“大家已经不会再来这里”的人,无奈地骑上自行车,独自离开,大家才再也没有回来。

  过马路的时候,胡磊照例甩了一下已经耷拉到眼睛的“富城头”,很不耐烦地用手往后压了压那一大撮“讨厌”的刘海,然后动作非常紧凑地再次把头往后猛地一甩,做完这个“全套动作”之后,才看看两边没车,就很“僧”地骑过了马路,直奔炒面摊儿而去。(注:“富城头”,是指当时很流行的郭富城式分头;“僧”,是指看上去挺厉害、又带点‘生瓜胆儿’的意思。)   
  我们陆陆续续地进入马路对面的慢车道里,趁着马路牙子支好自行车————方法都很潮,就是用脚蹬子在“前进”的转动方向上压住马路牙子,连支架都不用踢下来就可以把车子很“时髦”地停好了————这种可能让过路人会对“自行车是怎么站住”感到疑惑(特别是在夜里)的停车方法,后来愈演愈烈发展成了“漂移”式“甩”进停车位。

  寻找座位————似乎是费了一点劲儿才让我们的大队人马全都围着两张拼起来的桌子落座了————照例,两张桌子略有不平,垫上啤酒瓶盖就好了。纷纷落了座,大家都很跃跃欲试地在低矮的、甚至缺一条腿的小凳子上尽量摆出很“社会”的造型,在四下漏风的帷幔里“整”出一座说不来是老杂还是青春的群像。
  照例,这时候还会有人更加“成熟”地掏出烟来,用尽量“新版”的姿势点着、拿在手里,然后幻想着《喋血双雄》或者《旺角卡门》里某个镜头里的姿势、在有点微风的暗夜里吐上一小口唾沫,让自己那一把刘海在风中宛如“一巴掌宽护心毛随风飘摆”,然后在心里幻想着自己的发型其实已经超越郭富城的效果了。
  其实————我分明看到有时候某一双眼睛会被忽然扶摇直上的香烟熏到了眼睛,然后眼睛有些酸潮,甚至还有点想咳嗽,但是不影响拿烟的手型继续保持“港片儿”里的效果。

  点“菜”的内容简单到了不用交流————每人一盘炒面,配一碗酸汤。

  我忘了这是不是我第一次吃“钢丝”炒面————因为之前在我心目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长安路最南头、八路(西苑路)交叉口的那家地摊儿炒面(应该说直到现在都是一座巅峰),那家炒面并不钢丝,而是蓬松柔软。后来再吃过的一些炒面,也许有很多都会再坚硬,但是还没有遇到象这个地摊儿上如此之硬的炒面————只是我们坐在这个地摊儿上吃的时候,还并不知道用“钢丝”来形容这种风格的炒面。

  我“顺”下去第一口面的时候,觉得拎大勺那个伙计的翻炒是否太过随意和潦草,导致每根面条的味道、火候、咸淡似乎都是不均匀和不确定的。如果单拿出来一根,很可能不是炒“过”了,就是还有点生了,不是味道太重了、就是颜色太淡了————幸亏,也就是不均匀到了极致、所有的“不确定”充分地杂揉、冲突、纠缠在一起,结果反倒让每个“走偏”的方向上都能“派出”足够多的面条均匀地出现在每个局部,然后各种“走偏”势均力敌、又共同搭配、调和出一个整体的“平衡”。
  这个整体平衡在“入口”之后的结果是————在大体平稳的整体背景下,总会由于某一个面条的特殊与突兀,打破你的舌尖与口腔里的那种由于平衡而了然生出的“寂寞”————也许那根面条身上沾了太多的盐或孜然,也许那根面条还带着一点油炸的浓烈,也许那一根极度生硬的面条会在你的口中砰然断裂成几段,总之他们或是因为在某一方面鹤立鸡群因此卓尔不群地给你留下犀利的一道印象,或是因为在一群芸芸众生的面条中走在最后而给你留下一个棱角十足有些难忘的背影。
  总之,这一根根面条象是一个个“失足青年”,每一根都不是味道、火候、咸淡正常的面条,每一根都是有些剑走偏锋、局部残缺或者个性突兀的面条,它们在你的口中熙攘而来、绵延而去之时,不免会拼命为自己留下那一点举世无双、并不中庸的味道。

  想想这样一群说是“独特”也好、说是“畸形”也好的一根根面条,仿佛就是那些长成歪瓜裂枣的盆景————因为自己并不完美、并不正常,并不顺利、并不平庸,用自己的残缺与异类,为这个世界展示出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美丽。
  什么样的环境早就了这样一群面条————温和的锅里是造就不来的,只有那种设备简陋却又燃着烈焰、连厨师都无法照顾到每一寸方圆的锅里才可以造就,只有在那种也许连油还没有充分受热均匀就已经炒完“起锅”、“装盘儿”的地摊儿上,才造就出来这样一群与火焰、佐料接触机会完全不均、只能凭缘分的面条们。

  这样一群面条,配着鸡蛋、豆芽和蒜苗,身染着孜然的颜色,为这个中州路边寂静的夜晚带来一丝刺激的味道,让我们觉得那些平日里肃立在中州路边的松柏,也都随着夜风和火苗而带着灵气与生机。
  过去,我总觉得这些打破生活平衡、让你试图刺破周围那些层层束缚的元素和味道只应该出现在五号或者二路(景华路)上,一路(中州路)给人带来的应该只有宁静、秩序、平和————这是很美好的感觉,因为两条路相隔不远,你如果在一条路上厌倦了————随便走上一段,就可以切换出另一个焕然一新的频道。

  当这碗炒面的各种不羁与冲突,在最后那晚酸汤的平抚之下消殒于一路的宁静时,我们一群人纷纷拎起书包、起身、准备回家————生活总是不允许我们这些高中生有太多的舒服和惬意,我们在并不成熟和暮气的年龄里面被“强摁头”一般认识到只有把足够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并不快乐的学习上,才能换来心里的踏实。
  这种思维形成的潜意识就是————如果自己已经高兴和惬意了好一段时间,心里会提醒自己“好了,停吧!”否则,心理会觉得很绝望,觉得这一切都将会得到报应的。
  于是,在享受完炒面之后,每一个人都知道和明白,忘记这些美好的事情,尽快回到家里,打开复习资料和练习题,然后当钟表走到足够晚的时间,才可以躺在床上,才可以心安理得地睡去————

  当我回去趟在床上的时候,想起来一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镜头————在炒面的地摊上,我看到似乎有一束光芒,从南边的“麻辣烫路口”顺着太原路照了过来,一直让自己的光辉闪动在一路那静谧的夜色当中,而且这道光芒还随着麻辣烫路口那些人们的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而来回闪动,仿佛一束美丽欢乐的电影,投射在我宛如一路一般必须安静和必须单调如止水的心里。
  这个感觉,很象动画片里的一个场景,我坐在一间朝向东边的小屋子里,看到一束光沿着门前的街道从南边照在北面的墙上————我可以看到墙上的光影跃动,但是这束光却无法拐弯打进我坐的屋子里————如果我想融入这道光芒,只有走出屋子,站在那条南北向的路上。

  我和那道光芒只隔几步路————只要我走到太原路上就可以站在那道光芒里,但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等到我们高考以后,才可以不是简单地吃一碗炒面然后回家学习,而是去麻辣烫路口的独一处、众人丛、潘家园那些火锅店,吃到很晚————即使回家也不用再惦记学习。

  这家炒面从此开始了与我们相濡以沫的生涯————最初的时候,我们对于素炒面还有些觉不够过瘾,总想来点肉,可是时间长了,就觉得钢丝炒面配着鸡蛋、豆芽、蒜苗,以及最后收尾很漂亮的那碗酸汤,就是最完美和最恰到好处的搭配了。甚至到了最后,有时候还会选择连鸡蛋都没有的“真素”炒面。
  有时候,我觉得简直不是去吃炒面,就是喜欢那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一群人,紧紧趁趁地挤在一起,书包扔在地上或者堆在胸前,然后在脱成光脊梁的夏天、或者搓着手(还总踅摸着伸到谁的衣领子里)的冬天,等着那一盘炒面————那盘炒面就那样随随便便浮皮潦草地“叮当”几下起了锅,然后歪七八扭偏离准心儿地卧在盘子里,就那样被端到面前,然后叨起一大筷子,直到被“噎”了一下,才想起来挣扎地喊一句————“老板,上酸汤啊!”
  然后,我们照例只敢在一路的边上这里品味一下浅尝则止、而且不足以被担心为“玩物丧志”的快乐,匆匆地回家————在路上,想起那些学习的事情笑容自然地走向凝固

  一切就是这样,只敢在一路,只敢在这条安静的一路上尝试一下炒面的简单快乐,而不敢去二路————不敢去那条热闹的路上面对和尝试那种痛快淋漓,那种真去一次天也不会塌下来、关键去完还会不停想要再去尝试的痛快。
  一路与二路,钢丝炒面与四川火锅,太原路最北头的地摊与“麻辣烫路口”之间,横亘着一个很令人绝望的东西————高考。

  这个伟大的地摊儿,陪伴着我们从高二的那一次停电开始,直到我们大学里的寒假暑假————
  从高中时代来这里寒酸、老杂、可僧地摆着港片造型,直到我们高考完后来这里面对着一盘盘炒面也能喝到酩酊大醉————
  从我们每次谨慎地快乐然后还要回家继续挑灯夜读,直到我们躺在地摊旁边一路的绿化带里诉说着自己偷偷喜欢的高中女生————
  从我们幻想着何时可以走到麻辣烫路口从独一处吃到众人丛不醉不归,到我们真的从麻辣烫路口吃完回来继续坐在这里一碗一碗地要着酸汤————
  从我们总是在停电以后呼朋唤友地骑到七里河然后一群人来到这里高朋满座凳子不够用,直到我们把它当成“老地方”、在没有电话和手机的年代里一两个人重新回到这里,坐在那里心想也许会和哪个同学偶遇、然后真的就会发生偶遇和重逢————

  直到后来,当我(们)每次屡屡坐在那里,真的已经再也等不来一个同学的时候,这个炒面摊才终于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其中的两次,是我和波波继续在这里,而且那一天我俩明明知道————连一个人都不可能等来了。
  然后,涂涂他妈就出场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14-9-24 17:49 |只看该作者
妈妈DEI啊!
这一篇“下”我再也更新不出来了!
原本这一篇“下”要记述的故事,是我给朋友、家人讲了无数次的故事
或者真情,或者煽情,或者温暖,我都讲过许多遍
可是现在起了几次笔,全都中途放弃了……
   
苦恼。
我担心这是继《百花深处》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写给许巍》这两篇难产作文之后的有一块儿巨石。
前两块儿巨石,一块儿挡了几乎一年的时间让我什么都没写(题目这么美,再说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另一篇撑到最后现在也没写,加上许巍前三张专辑之后的作品我都逐渐不那么热爱了,估计永远不写了。
  
这块儿巨石要压多久?
   
+++++++++++++++++++++++++++++++++

你造吗?其实我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掩盖我想把自己的帖子顶起来的真实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