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醉笑倡议:读书当读文学史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醉笑倡议:读书当读文学史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1-6-16 09:29 |只看该作者
冷笑兄,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1-6-16 06:12



    感谢烟云兄百忙中莅临艺文。!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1-6-16 10:4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1# 冷笑


    都莅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1-6-16 15:2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冷笑


     都莅临了。。。
夜夜秋雨孤灯下 发表于 2011-6-16 10:44



    欢迎四哥莅临艺文!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1-6-20 20:12 |只看该作者
K,写的真好,建议文区置顶。
夜夜秋雨孤灯下 发表于 2011-6-13 09:43



    借你贴子做个链接,谁让你自抢沙发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1-6-26 11:21 |只看该作者
醉笑啊,你看了许多书,也有不少感受,并且拿出你学习心得来和大家分享,想叫别人也能走上快速提高自己的捷径路,用心很好。

但是这样的东西我不敢写,第一、如果我写了恐怕没人会看,第二、如果真的有人看了还想学我,我还怕误人子弟。

当代中国知识最渊博的人是余秋雨无疑,看着他渊博的学识很多人向他求教学习的秘诀,他对怎样学习的论述在网上,文字的和视频的资料多得很,建议大家去看余秋雨。我读余秋雨四年,整个是脱胎换骨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1-6-26 13:2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5# 天晴


    并且拿出你学习心得来和大家分享,想叫别人也能走上快速提高自己的捷径路,用心很好。

------------------------------------------------------------------------------------

    我只是建议大家读读文学史。但没有“想叫别人也能走上快速提高自己的捷径路”。

    一,我再三说过:读书没有捷径。

    二,读书只是一种消遣,读书不是学武术,读完了哪本书就一定会什么。

    有机会可以一起谈谈余秋雨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1-6-26 15:0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天晴


    并且拿出你学习心得来和大家分享,想叫别人也能走上快速提高自己的捷径路,用心很好。 ...
夜夜秋雨孤灯下 发表于 2011-6-26 13:29


如果辩论文学史,我就不跟你辩论,原因是,那是我的短板。我不会以卵击石,自找苦吃。
你既然很少看余秋雨,就不要和我辩论余秋雨了。
不过,学习是有捷径的,都是读书,有的人很快就能成才,而另一些人终其一生也还是平庸之辈。这里主要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劝你去看看余秋雨谈论读书的文章或演讲吧。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1-6-26 17:3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7# 天晴

关于余秋雨,世纪之初,看过他的一两本散文集,之所以很少看就是因为觉得不太喜欢他的风格,或者不适合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自由化思潮被遏制,文化界消沉低落之际,余先生的”文化散文“脱颖而出,他在戏曲研究方面也很有建树。但不至于达到“最渊博”的地步,相反,余先生最被诟病的恰恰是他的文章里一些历史常识的谬误,以及西学方面的薄弱。当然这是相对那些“学贯中西”的泰斗们而言,

    我先出去吃饭。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1-6-26 20: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11-6-26 20:29 编辑

呵呵,余秋雨“文章里一些历史常识的谬误,以及西学方面的薄弱”,请举例说明。

      跟你说过,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辩论,你不听。

      余秋雨对那些少数真正想看书学习的人提出过很高的要求,那就是找出一定时间来“闭关,打道场”,全心全意学习一段时间。他自己有过这样三次经历,第一次是他大学期间,也就是批邓到唐山地震那一段,他因为肝病在乡间养病,机缘让他享用了蒋介石过去在山上留下的一个图书馆,七个月的时间他看了中华文化方面的东西;第二次他在上海戏剧学院时,用了七年的时间看了国外十四个国家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文献,为了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不得不学习那些国家的历史,而且大部分用的是英文资料。这期间,得天独厚的是上海有一大批这些方面各个专业的专家,他都一一拜访,在读到康德和黑格尔的时候他提到过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对他的莫大帮助。这期间他的学习心得有120万字,最后抽出了纯哲学和历史部分,留下了和戏剧有关的60万字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戏剧理论史稿》(我的库藏中唯一没有余秋雨的这一本),后来他相继发表了《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第三次打道场是他在香港写《山居笔记》的半年时间,那个时候,海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在香港大学都能找到,用国际标准看待中华文化令余秋雨耳目一新。这些学习在后来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考察国外几大文化的千禧之旅之行,他用了半年时间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帮助下边考察边写作(日记形式全世界发表),后来集结成了书《千年一叹》,对和中华文化一样古老的,或是比中华文化还要古老的文化做了质感的调查,然后再和中华文化进行比较,最终找出中华文化的长寿秘诀。紧接着他又考察了欧洲90(大致,不一定精确)多个城市,对60(不一定精确)多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美学和哲学进行了比较,最后写出了《行者无疆》。所以,如果说欠缺,比起陈寅恪、季羡林和林语堂等,他只是缺一点在国外实际生活的经历,但是学识和走到的地方一定比他们更多,这一点毫无疑问。
在提到老一辈中国文学大师的时候,余秋雨委婉的为他们解脱:“但由于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和政治运动中,能够系统治学的时间不多,提出独立见解的空间不大,整体上缺少建树,却也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书,难能可贵。”

      说明一下,我这里没有谈论怎么学习,只是想说明余秋雨不存在传说中的“历史常识的谬误,以及西学方面的薄弱”。如果有,还是那句话,请举例!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1-6-27 07:4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9# 天晴


    呵呵,莫急。我喜欢用“短板”跟你的长板碰碰,不懂我可以学,碰撞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1-6-27 07:52 |只看该作者
我这便来举例说明余先生的“西学的薄弱和历史的谬误”。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1-6-27 08:3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9# 天晴


    这是《中华读书报》上登载的“吴海发致余秋雨的一封信”中的内容,醉笑不敢掠美,转载如下。

 首先,您在命题立意方面似乎不专一,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的
涣散感。读罢《山居笔记》中的历史题材之作,我有此深刻印象,就
说《十万进士》一文,您意在议论古代选拔进士、选拔高级官员举措
上的得失,但是为了批判的需要,您把县试选秀才、乡试选举人都纳
入大文中,您把唐代诗人王维以及范进,乃至现代文坛上的连秀才也
没捞到的孔乙己都拉过来拷问,其实这些善良人都不是参加进士考试
的。承您看得起他们,但也冤枉了他们,我真替这些人叫屈。您把古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一无例外地笼统称为科举考试,但您笔下无县试、
乡试、会试、殿试的概念,以至第236页上出现了秀才进京殿试的笔
误。这个笔误说明您对古代科举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就随意挥洒写
长文,许多古代文化人倒在您残酷横扫的笔下,不明不白、喊冤无地。

  其次,您征引的古代典籍作例证,很欠缺逻辑上的说服力。您把
杂剧、小说、笔记都当作例证,然后站起来说三道四。第249页上您征
引《集异记》的记述,我认为不严肃,也欠说服力,众所周知,这是
一本“小说家言”一类的笔记,作为饭后谈资可,作为历史批判的资
料则不可。这对唐代诗人王维也是不严肃的。再者仅就这一则关于王
维的记述来论,您的复述与原文相差也太远。原文是“维将应举”,
就是说王维将参加举人考试,参加乡试。您却理解为进京的会试。原
文为“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解头是乡试举人头名,即解元。
您却理解为“上报的第一人选”。原文“九公主”是唐睿宗的第九个
女儿,与唐玄宗为同母兄妹,她有“力荐”的能耐,但无钦定的权力。
您却把她写成召来考官一说“就成了”。王维状元及第在开元十九年
(也有说在开元九年),那是以后的喜报呢。举此一例,说明您写作
行文粗疏,不够细致。

  第三,您笔下随意渲染,以至失实。如果是无心致误,倒可原宥
谅之,您是故意为之,“六经注我”,有削足适履之嫌。您讲到唐代
诗人杜牧,说他也是依仗太学博士吴武陵的推荐才成为“第五名状元”,
这与《唐摭言》《唐才子传》原文出入可谓大矣。原文“大和二年,
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译意是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杜牧名列
韦筹为首的榜上进士,厉玄是他的见证人。吴武陵推荐是有这回事的,
但那是在大和二年以前若干年的事儿,原文接下去写道:“初未第,
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您不会读不
懂“初未第”三字,您故意定在公元“八二八年”,您讨厌过的削足
适履却发生在自己身上了。还有状元有五名之说,也是常识性错误。
状元是殿试第一之谓,仅此一人。再说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钦定的,
崔郾有钦定状元之权限吗?没有的。这早先的一次推荐成功吗?您说
他(崔郾)当即在席间宣布刚才太学博士吴武陵先生送来一个第五
名。”是这样吗?《唐摭言》原文是“牧虽屠沽,不能易人。”是说
不能换为杜牧了。《唐才子传》卷六也说杜牧“疏旷不拘细行”(疏
懒不拘小节)“不敢易也”。总之说,杜牧没有排上号;杜牧进士及
第,要等到“大和二年”呢。

  第四,您是有写作才华,汨汨滔滔,下笔成文。但是您对典籍中
的生花妙笔多不采纳,大文反显得拙讷。譬如吴武陵发现杜牧《阿房
宫赋》的经过,原文运用近镜头渲染,很生动,不妨抄下: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
杜牧《阿房宫赋》。”

  余秋雨没有?译,不知何故。这里的“进士”,乃考生之谓也,
余秋雨被这两个字诱发了大文中的严重事故,我为您惋惜。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1-6-27 08:36 |只看该作者
我出去办事,中午回来听你的辩论吧。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1-6-27 09:10 |只看该作者
呜呼,塞万提斯,你刻画的人物太鲜活生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1-6-27 14:2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4# 天晴


    天晴老师,别顾左右而言他。不止这一篇《十万进士》,天晴老师可知道“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作者查出余秋雨散文中历史谬误达120多处。虽不尽然,但多数都是事实。如《洞庭一角》中,余先生的原文称吕洞宾为”道家始祖”,您觉得余秋雨的这个提法正确么?

    还有,您呜呼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呜呼什么?

    我个人不喜欢余秋雨有两点,一是文字太过阴柔华美,甚至太煽情。二是余先生太喜欢作秀,电视上曝光率很高,有些“文化超男”的味道,而在歌手大赛、模特大赛上普及小学文化知识,除了余秋雨之外,可见过任何一个大师级的学者干过这事?

   其实我并不否认余先生是个很优秀的散文家和戏曲研究的学者,他的作品很值得一读,我只针对你说的”知识最渊博”一说,和劝大家都去读“余秋雨”。

   天晴老师提倡全民都去学习余秋雨,醉笑暗自担心:长此以往,国人上下都如余先生般捏着“兰花指”,真的不是很可观。

   请允许醉笑不捏兰花指,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1-6-27 14: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夜秋雨孤灯下 于 2011-6-27 14:36 编辑

回复 74# 天晴


    就当代活着的算,余秋雨也算不上“最渊博”,你这一点上有些浮夸了。你承认么?他比李泽厚如何?

    补充一句,文学批评,各抒己见,醉笑对余秋雨和天晴老师 个人 没有任何不满和成见,这一点还请明察,您的这句“呜呼”有些超出“争论”的范畴了,不能因为醉笑不喜欢余秋雨,您就“呜呼”吧?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1-6-27 19:40 |只看该作者
有趣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