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母亲(更新中)
楼主: 大尾巴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母亲(更新中)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8-5-18 17:12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8-5-18 13:25
父亲回来也没辙呀,姥姥的思想转变不过来
渴盼下文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8-5-18 20:16 |只看该作者
谢天谢地,老太太总算转变过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8-5-19 05: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5-23 18:54 编辑

       22
       母亲没有因为我被抱走而显得轻松,相反她更加忙碌了。她要不停的穿梭于北京和天津两地,除此之外,大跃进的掀起让她整天的加班加点。
       “我那个时候一个月已经能挣到八十块钱,比你爸爸这个国家干部挣的不少。可是我没觉得富裕。每个月要给你奶奶爷爷和姥姥寄钱,你爸爸的老乡几乎每个月都有人到家里来,加上你爸爸的战友和朋友一个星期最少也要来两次在家里吃饭。去天津来回的路费也是一笔开销,一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富裕。”
       父亲是个粗人,他除了把钱交给母亲以外几乎不管家里的任何事情,他还是个好交朋友的人,直到我回到北京,我不记得有哪个星期我们家里没有来人。来了朋友要做饭伺候吃喝,这些都是母亲的事。
       虽然辛苦,虽然忙碌,但是衣食无忧,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1959年底母亲发现日子有点不对劲儿了,首先是粮食和各种副食品的定量,商品的种类开始减少。很多日用必需品都在限额以内,老百姓被告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发生了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的欠收和减产造成的。
       虽然,我们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票证制度早在1953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但是却没有像1959底年那样种类逐渐繁多,除了粮食要粮票,食用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以外,各种副食品都要一个副食本来购买,副食本上规定了限额,1960年中国正式进入所谓“自然灾害时期”。
       我说的那个异母同父的哥哥正是那一年被从老家饿到北京来寻找父亲的。
       “那个时候粮票比钞票都重重。”
       1961年的时候,姥姥带着我和我的表妹到北京来看母亲,母亲做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我那个时候小不懂事,据母亲回忆,我居然捂着锅不让任何人吃。
       “看见你那个样儿,我又生气又心疼。生气的是你没出息,心疼的是,你能那样可见你在你姥姥那也没吃饱,我跟你姥姥为了这个哭了一大顿,饭也没吃下去。”
       关于自然灾害我的印象里还有痕迹,记得母亲去的时候已经不是带些玩具或者衣服等等,主要的是带吃的东西。舅舅又添了一个儿子,姥姥家里算上我已经是六口人。我还记得父亲让母亲带去了两个玻璃瓶子,那瓶子是方形的,里面是蜜枣。那蜜枣是棕色的,吃起来除了甜以外还有些辣的滋味。
       后来知道,那是伊拉克蜜枣,所谓蜜枣也不是我们常吃的大枣而是一种椰枣。之所以吃着有些辣的滋味不是伊拉克特殊的风味儿,完全是陈年的库存。
       那两瓶蜜枣被姥姥锁进柜子里,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分给我们几个,院子里的孩子也分到一些。
       院子里的焊洋铁壶的老米经常带回一些蚂蚱,放在炉子上烤熟了吃,每次他烤蚂蚱的时候,周围就会围着很多孩子。
       胡同里的副食商店的货架都是空的,就连菜也很少有卖,一旦有东西卖不用通知,你只需看到商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就知道了,        这种排队的任务都由小孩子来完成,到了买东西的时候大人才来,不是每次排队都会买到东西,空手而归的时候是常有的。
在大街上,要饭的遍地都是,胡同里哪天也要来几批。
       “大爷,大娘行行好吧,给点儿吃的吧”院子里经常有这样的声音,听口音都是河北一带的人。
       据姥姥说,在街上如果你手里拿着吃的,千万要留神,不小心就会有人抢走。在饭馆里你刚要好了饭菜,就有人会朝饭菜里吐吐沫,你只好给他拿走。
       天津的西站是要饭的集中地,我曾经看到过那样的情景,满地都坐卧这牵儿带女的要饭的,他们白天到城里要饭,晚上就睡在车站前的广场。
       “刚过了几天吃饱的日子,人们又开始跟‘饿’这个字打交道”。母亲说。

       23
       母亲和中国所有的老百姓再一次和“饿”这个字打了三年的交道,这三年的交道打成什么结果,是什么样的结局不是我在这里说的东西,所幸的是,生活在城里的人躲过了这一劫灾难,那些乡下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1964年 ,父亲被派到天津去搞“四清运动”,再一次回到了他原来工作过的地方,那是我自从生下来到懂事跟他接触的比较多的时候。
       关于“四清运动”是个政治问题,我要说的是母亲,所以不会说的太多。即使是说也不过是我的所见所闻而已。
       从外部的条件来说,由于中国和苏联翻了脸,周边的形势紧张起来。加上国内的大跃进的冒进主义,三年自然灾害让所有人都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挨饿?
       冒进主义的折腾和三年自然灾害让国家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大概领导层内部开始有了分歧。于是,毛老爷子开展了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派出大批的干部到地方蹲点。其中就有这个“四清运动”。这次运动显然是要大家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挨饿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后果。因为对于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的老百姓来说,这场灾难肯定会让他们疑惑。好在那个时候的人没有现在精,可能是营养问题,所以,领导们相信,他们有能力用他们的说法让老百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后来有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得出结论,“四清运动”导致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
       “四清运动”对我的印象就是父亲能够经常到姥姥家来,还有他的老乡和过去的朋友。姥姥那个时候已经原谅了父亲,每当他来的时候,姥姥就会炒菜打酒的招待他。
       由于舅舅在父亲原来工作的工厂里工作,后来当了保卫科的干部,也分到了房子,姥姥和他生活在一起。
       父亲虽然能够常常见面,母亲却不常来了,后来我知道,她有了我的弟弟。也就是父亲在天津搞“四清”的时候,母亲得了病了做了大手术,那时候弟弟才一岁多。
       母亲病了住院,做了手术回家养病没法照看弟弟,就把他托付给了旁边胡同里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妻照看,每个月二十元钱。
       母亲养病在家的时候,我们经常接到她从北京寄来的毛衣毛裤,有姥姥的,舅舅的,舅母的以及我们三个孩子的。我回到北京看到过母亲织毛衣,非常快,每当她一有空闲手里总是有一件毛衣在织。
       母亲手上的毛衣和父亲嘴边的烟卷一样成了他们标志性的特点。
       大概是“四清运动”搞的不过瘾,两年之后,文革开始了,文革以后的两年我回到了北京。
       “我这辈子虽然只有你和你弟弟两个孩子,可是我养活的孩子并不少。”
       真的如母亲说的那样,除了舅舅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妹,父亲的一个战友也因为孩子多把大女儿交给了母亲,至今已经退休在家。
       “向我这样年龄的人,有个三五个孩子很正常,可那个时候我已经负担了这么多的人,不能要那么多的孩子,养不起。”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8-5-19 05:26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8-5-18 20:16
谢天谢地,老太太总算转变过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8-5-19 12: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有看头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8-5-19 13:11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18-5-17 21:27
18
  我猜测父亲临走的时候安排母亲回家去住,他通过三爷爷的嘴透露出他去朝鲜的事,这一切都是 ...

真夫妻是拆不散的,小时候母亲经常说。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8-5-19 13:28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18-5-19 05:25
22
母亲没有因为我被抱走而显得轻松,相反她更加忙碌了。她要不停的穿梭于北京和天津两地,除此之外,大跃 ...

“母亲”真伟大!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8-5-19 20:0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原汁原味的纪实出于纯朴的动机和对于母亲深切的尊重。若拓展一下就是一部纪实小说,有历史有人情有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8-5-20 00:15 |只看该作者
你在城里还好些,苦了我们农村孩子,我差点饿死
饿到极点一般人体会不到,肚子发烧,哭都出不来声儿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8-5-20 06: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5-23 18:57 编辑

       24
       真正了解母亲应该是从我回到北京才开始的。
       过去生活在姥姥那,母亲是我的一种期盼,但是我当时并不了解她。对于一个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母亲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血缘和天性的感知。令我非常奇怪的是,母亲到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意显出我和她的距离近于舅舅其它的几个孩子,这让我失望也不解。
       人的每一种做法都是有原因的,绝对不是他自己能左右的,也不仅是血缘和亲情那么简单。
       现在想起来,母亲的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姥姥和她以及舅舅共同走过那些苦难的日子,别说是血缘关系,就是这些经历也足以让她没法把她自己和他们分开,她想当然的就会把他们的一切看成是自己的一切。
       在母亲看来,今天的一切都源于他们的过去,何况舅舅是母亲从小照顾大的,在她的眼里,没有人和她的距离远,也没有人特殊。
       这种感觉一直维系到现在,在母亲说来,家不只限于她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有一个大家,所有的亲情和友情都能让她义无反顾的付出,这个理由也是源于她受过的苦难和她和他们相处这么多年造成的。
       记得若干年后三爷爷临死的时候,嘴里只喊母亲的名字,三奶奶把母亲叫到天津。母亲守在他的床边,三爷爷已经不会说话,拉着母亲的手嘴唇颤抖着只是流眼泪。
       “三叔,你什么也别说,因为你什么也不用愁了。”
       这是母亲对三爷爷说的话,那时候我就站在母亲身边。不知道为什么,母亲自从我回到她身边以后,她要出远门总是让我跟着,我想这大概也是她补偿曾经远离儿子的一种方式。
       母亲对三爷爷这句话仔细想起来怎么说都可以解释,三爷爷的五个女儿都成了家,每个人都混的不错,生活好了,对于一个经历无数苦难摊煎饼的三爷爷来说,当然不用发愁。从另一个方面想,三爷爷这个时候所想的都是让他觉得放不下的事,人只有放不下才有烦恼,可是一个临死的人又何必呢?
       我回到北京的时候,父亲分到了一套大房子(在那个时候算是大的了),面积有八十平方米的三居室。我是在大年初一回到北京,因为姥姥舍不得我,说什么要我过了年三十儿。
       这套房子对我来说是从没见过的,我甚至不认识厨房里的煤气灶和门后面的暖气片。
       由于弟弟还在那对老夫妻家里,家里的房子母亲和父亲住一间,妹妹住一间,我住一间。
       一个衣柜,一个书桌,一张双人床。所有的家具包括椅子都用白色的油漆写着编号,我后来知道,这些家具都是单位里给的,那个时候父亲已经调到“一机部”工作,它的全名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后来改成机械工业部,再后来撤销,组建工业信息产业部。
       从小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有一个人睡过觉,面对这一间空房子我有些发愁。
       “自己睡,这么大了。”
       母亲就是这么一句话,这间房子我一直到结婚才离开,若干年后我又回到这间房子里一直到今天。

       25
       天津的文革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大街上不知道为什么就游行,砸教堂,斗修女,胡同里经常有人的家里被抄,海河边上成群结队的造反派武斗,突然从什么地方散下来一片花花绿绿的传单。我从早晨起来就跑出来,很晚才回家。因为姥姥在街道忙,舅舅住在厂里,学校停课,那段时间我觉得是我最放松的时候。
       北京到底是首都,觉得安静了一些。也许因为人生地不熟,我也不敢到处跑。母亲那个时候已经休完病假去上班。但是已经不能再去细纱车间做挡车工,在车间女工休息间打扫卫生。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风气,无论是工厂机关还是学校,都兴起一种“早请示”、“晚汇报”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后传到社区,楼里早晨七点钟,所有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拿着一本红色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站在楼下,向着毛主席像进行“早请示”、“晚汇报”。
       早请示的内容是,先由一个人喊道:“首先,让我们敬祝我们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于是大家跟着喊“万寿无疆!万寿无疆!”。领头的人接着说:“祝敬爱的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大家又跟着喊“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接着唱《东方红》。这个“早请示”就算完成了。
       下午的时候,大概是在吃晚饭以前,又要进行“晚汇报”,内容还是这么一套,不同的是,《东方红》的歌曲改成了《大海航行靠舵手》。
       现在说起来,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是那个时候的人是认真的,每个人一脸的严肃。
       正如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天天如此好像很难坚持,到了最后,一般的都是男人下来进行这些仪式,女人则在家里忙和早晨起来的家务事,做早点,或者做晚饭。
       大概他们觉得,这些家务用不着也向毛主席或者林副主席汇报吧?
       我不记得母亲参加过这样的活动,父亲因为经常不在家也很少参加,我是我们家唯一的代表。母亲最开始还叫我下楼,看我起不来床也就罢了。
       “别的单位都放假了,就是我们单位还上班,要是也放假,我也不用下了班奔命似地往家里赶,这么多活等着我呢?”母亲曾经和父亲这样抱怨过。
       要说母亲那个时候对文革有什么认识和看法是不可能的,母亲一辈子把精力都放在了养家糊口上,她根本无暇顾及其它的。
       在姥姥那,我的周围随时都有人,不是家里人就是周围的同学和街坊,很少有清冷和孤独的时候,到了北京却截然相反。不但睡觉是一个人,就是平日里家里也没人,父母要上班,我的脖子上挂了一把钥匙,一天到晚只是我一个人。
       更叫我倍感压力的是,在姥姥那虽然也有严格的管教和规矩,但是由于孩子多,姥姥不可能只注意我一个人。在北京,弟弟还在那对老夫妻家里,这里只有我一个人,父母的注意力都在我的身上,只要母亲在家,我就绝对在她的视线监视之中,这让我感到特别的不自由。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8-5-20 06:2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8-5-20 06:2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8-5-20 06:21 |只看该作者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5-19 20:03
原汁原味的纪实出于纯朴的动机和对于母亲深切的尊重。若拓展一下就是一部纪实小说,有历史有人情有故事。。 ...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8-5-20 06:23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8-5-20 00:15
你在城里还好些,苦了我们农村孩子,我差点饿死
饿到极点一般人体会不到,肚子发烧,哭都出不来声儿

关于那场灾难后来有很多的解释和说法,有人说个天灾也有人说是人祸。因为就当时的气象纪录表明,所谓“自然灾害”期间并没有自然的原因。天灾也好人祸也罢,老百姓永远是唯一的承受者。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8-5-20 13:10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18-5-20 06:23
关于那场灾难后来有很多的解释和说法,有人说个天灾也有人说是人祸。因为就当时的气象纪录表明 ...

官出于民,民出于土。都去大炼钢铁了,农事荒废,1958年秋季,我们这儿粮食收成还是不错的,政府一声令下都去炼钢铁了,好多红薯都就地挖坑埋起来了。等到年关散工回来,红薯都坏成屎一样;
基层干部虚报产量,粮食入了国库,农民只有饿肚子了。
那个惨啊,有个庄子饿死的人都掩埋不成,活着的人没了力气。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8-5-20 13:21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儿除了早请示晚汇报,还要唱忆苦思甜歌
后来队长会计都不伸头了,自然就不弄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8-5-20 19: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5-23 19:01 编辑

       26
       中国人的传统认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其实说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态度而绝非父母没有错误。
       父亲对我的态度非常简单,如果我做了一件让他高兴的事他会问我:“儿子,你要吃什么?”
       当然如果我做错了父亲的态度也很简单:“自己趴在床边去!”
       我曾经提到过父亲在朝鲜战场带回来的东西,其中有一条牛皮的皮带,这皮带好像跟我有缘分,隔一段时间它就要问候我一声。
       母亲则截然相反,她不会用简单的办法强迫你去做什么,但是她会用冷处理的办法让你不得不按照她的办法去做。我总觉得她好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对父亲来说,我与其说是怕他,不如说是怕他腰间的那条皮带,对于母亲则是从心里怕。
       准确的说,我对母亲除了爱以外,畏惧的成分占一半,而且我面对她的时候,儿子对母亲的那种感情总是排在畏惧后面。
       我的淘气是出了名的,现在想起来真的感谢母亲,她要为我操多少心?
       “这几个孩子就是你让我劳神!”直到今天,母亲这句话是经常挂在嘴边上的。
       在小学只上了一年我就上了初中,因为我本应该上四年级,可是学校里四年级满员不能插班,所以我只好上五年级,我上的那个小学又是五年制,所以我只上了一年。好在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度,这不是我聪明,完全是我根本就不听课。一年糊里糊涂的就混了下来,而且,这成了我考试不及格的理由,如果父亲责怪我,我就会说,五年级的课我听不懂。
       虽然父亲有时候还是要惩罚我,但是大概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在挨打的次数里面,因为学习挨打的比重占的不算多。
       我记得我上中学的头一天母亲跟我说:“这回是从初一上的,再说听不懂可混不下去了!”
       母亲没有文化,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事物的判断,特别是她熟悉的人和事,简直是洞若观火。我非常庆幸母亲不像父亲那样表达方式简单,性格粗暴,否则我可就惨了。
       父亲每次打我的时候,母亲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她不会阻拦。有一年的夏天我惹了祸,是个不小的祸,父亲气急了,他想了个办法,把一个四脚的方凳倒过来放,让我趴在凳子腿中间,这样一动也不能动。父亲从腰间抽出皮带开始惩罚我。可能是因为我挨打太多,一般的时候我不会哭也不会叫,只是耐心的等待这件事赶紧结束。一般的小孩子挨打的时候哭叫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家长心疼,第二也许能叫来救兵,可是我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所以我不乐意浪费力气。
       可是这次有点挺不住了,我大声的喊叫起来,尽管没有任何作用。
       那次打的很重,后背和屁股甚至胳膊肩膀上都是满满的肿了很高皮带印子,以至于不敢平躺下来,只好趴着睡觉。
       母亲和平日一样没有什么反应,可是那天夜里,我听到了母亲和父亲的谈话。
       “你干嘛下手这么狠?就只许这一次!”
       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我发现母亲坐在我的床边,看来她已经来了很长时间了。
       “妈,我今天不上学去了行吗?”
       “不行。”
       “同学们看见我胳膊上的印子问我怎么办?”
       “穿一个长袖的,在你枕头边上放着呢。”
       母亲认为父亲下手太狠,这是父亲的错误,那天早晨她坐在我床边心里一定非常难受。可是,如果她表示出了同情,我也会产生对父亲的埋怨,这顿打就白挨了。
       我一直不同意对孩子的教育用武力解决,因为我深深的知道,那种委屈藏在心里的伤害几乎能够持续一生。

       27
       我的学习不好,上学的课文我几乎没有一篇有印象,唯独一篇课文我到今天还记得,并且认为它是一篇好课文,这个课文的名字就叫《小马过河》。
       小马第一次帮着妈妈干活,驮着麦子去磨坊,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走到河边犹豫起来,他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树上的小鸟说,河水很深,前几年他的一个同伴就掉到河里淹死了,老牛说,河水根本就没那么深,只没过了我的腿。小马不知道听谁的跑回来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试试看。小马于是过了河,他的结论是,既不像小鸟说的那么深,也没有老牛说的那么浅。
       人活着一辈子,几乎天天像小马一样,可是最多碰到的也只是老牛和小鸟一类的提示。我母亲对我来说就有些像那个小马的妈妈,她总是鼓励我试试。母亲炒菜是高手,她对炒菜的经验却简单的很,这次炒咸了,下次少放点儿盐。
       母亲不是天才,更不懂得教育问题,她的所有鼓励实践的想法源于她自己的过去,因为她从小就需要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她不可能知道一开始怎么把窝头蒸好,她也不知道当姥爷病重家里没钱,不得不当买家里的东西的时候,她手里拿着的姥爷的皮袍子送到当铺里到底值多少钱,她更不知道她为生计泡在冷水里去刮羊肠子,周围还会有监工和大狼狗……。一切都是她在面对和摸索的过程中走过来的,她认为这方法有效并且去影响我就理所当然了。
       我上中学的时候爱唱歌并且唱的比一般的孩子要好,此时正值海政文工团招生。我的音乐老师鼓励我去考试,我心里没底就去问母亲,母亲又拿出惯常的做法说:“试试,不试试怎么知道?”
       到现在我还记得,考试的地点是在灯市口,母亲亲自陪着我去报名,并跟着我参加考试的全程。那次落榜的原因是因为我还小,嗓子虽然过关但不会舞蹈不行(我根本就不会跳舞),将来变声一旦变的不好就没法干别的。
       虽然我对考试没有抱希望,但是落榜还是挺沮丧。我还记得回来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下了一次饭馆,在附近的一个上海餐厅,这在母亲来说是不多见的。一盘叫“蚂蚁上树”的菜和一碗米饭。所谓“蚂蚁上树”其实就是粉丝肉末。
       “没关系,考不上就考不上,不试试怎么知道?”
       后来弟弟考电影学院的时候,他同样心里没底。因为作为一个家里没有任何背景的弟弟来说,这的确很难。
       那个时候母亲已经提前退休,为的是让弟弟去接班。弟弟已经成了一名国棉一厂的保全工。
       “试试,考不上就考不上,回来继续上班。”
       那一年父亲病重,就在弟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已经病逝。母亲只好再次出去给一个私人纺织厂打工,这一打就是四年直到弟弟毕业。
       “世界上的事没有全和的,你考试的时候,家里的条件还行,可你没考上。你弟弟考上了可是家里又没有条件了,这上哪说理去?”
       这让我想起了《茶馆》里王掌柜的一句台词:“有牙的时候想吃花生仁儿,可是没有。现在有了花生仁儿了,可又没了牙。”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8-5-20 19:02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8-5-20 13:10
官出于民,民出于土。都去大炼钢铁了,农事荒废,1958年秋季,我们这儿粮食收成还是不错的,政府一声令下 ...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8-5-20 19:50 |只看该作者
有个好母亲,一辈子受用不完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8-5-20 21: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18-5-20 19:02
26
中国人的传统认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其实说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态度而绝非父母没有错误。
父 ...

听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18-5-20 22:1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26,27写父母处也是如实的认识,没有拔高也没有碥低,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贯穿于作者的文字当中,成为一大特色。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8-5-21 05: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5-23 19:04 编辑

       28
       母亲永远是忙碌的人,她除了上班还要操持家务,我认为她的忙碌是因为她要求一切都要做好,她总是给自己提出永远做不完的任务。除此之外,父亲的朋友老乡的经常光顾也是母亲的一个很大的负担,母亲曾经开玩笑的把我们家叫“山东客栈”。
       “嫂子,抄一盘醋溜白菜吧,要大盘的,小的不够吃。”
       “上回的打卤面特别好吃,嫂子就做这吧!”
       父亲的朋友经常是这样直接的提出要求。
       有时候我们夸母亲的厨艺的时候,她总是说:“这得感谢你爸爸,我给他做了一辈子的饭。”
       之所以叫“山东客栈”是因为,那些过往或者来北京办事的父亲的老乡,到了北京并不去住旅馆而是直接住到家里。好在我们的房子够大,我的屋里也经常住人,我最愁的是他们喝完了酒那震天动地的呼噜和一股子臭脚丫子味道。
       “妈,以后别让他们住我的屋里行不行?”我有的时候向母亲请求道。
       “你的,哪个是你的?人家大老远的来了,这么点儿的孩子怎么不容人?”
       有一次,父亲的一个战友也是老乡来了,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人的名字叫刘运修,黑瘦黑瘦的,带着一副瓶子底似地厚厚的眼睛。
那天他来的时候,母亲还没下班,他和父亲关上父亲屋子的门说着什么,家里来人我已经司空见惯并没在意。
       母亲回来的时候父亲走出来说:“运修来了,你给他弄点吃的,他一会儿要走我去给他买车票。”父亲说着穿上大衣走出了门外。
       母亲做了一碗鸡蛋挂面朝屋里喊道:“运修,出来吃饭吧!”
       原来这个刘运修,参加革命还不足十六岁,和父亲跟着四野打完了天津留在了那,后来和父亲一起调到了北京。文革的时候查出他有个表哥在台湾,并且他当兵的时候跟着当警卫员的首长某某某,现在正押在秦城监狱里。
       吃完了饭父亲回来了,手里拿着车票说:“晚上九点的,明天晚上到。”
       运修看着车票哭着说:“我十几岁就跟着共产党,可现在共产党要抓我……。”
       母亲也跟着掉了眼泪,我想她可能并不知道这里的缘由,同样不知道缘由的是我,我看着他哭很纳闷。
       过了些日子,父亲领来了一个小女孩,大概也就是六七岁的样子,梳着两个小辫大眼睛,也是黑瘦黑瘦的,这就是那个叫刘运修的女儿。她的母亲因为承受不了这个打击疯了,住到了回龙观的精神病院,女孩没人管父亲把她领了回来。
       那女孩在我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没有人看着她,母亲就带着她去上班,那个时候母亲已经在厂里的图书馆工作。后来让她的姨把她领走了。听说多年以后她去了美国,我想她不会再回来了。
       “我们厂的一个工程师是个上海人,我一来北京就认识他,是个老实人,不笑不说话。文革的时候也跳楼了,文革真是害了不少人。”母亲想起过去总是感叹的说。

       29
       相对父亲对孩子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而言,母亲的方法和他完全不一样。所以,她的办法正好填补了父亲方法的漏洞和不足。就母亲的文化水平而言,我相信她不会意识到这个意义,她只是直觉的感到,父亲的方法有欠缺。
       “挨打是因为你错了,可是挨完了打不知道到底错在哪儿,这顿打就白挨了。”
       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她好像是要把这件事做完而已。
       具体到她是不轻易动手打孩子的,这源于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也有她自己的做事方法和父亲不同的原因。
       母亲对别人的宽容包括和他接触的所有人,我认为这是她的经历和性格所致。没有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是和他生活的环境、经历以及父母及周边的人的影响有关系,这就是古人说的“性相近,习相远”。
       母亲有过一段暂短的幸福生活,虽然只是几年的光景,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煎熬的日子和痛苦把那段幸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深的刻在她的心里,显得弥足珍贵。以致后来演变成为她不忍看着别人痛苦,只有这样的深刻体会才能解释她的所作所为。
       还记得我说过姥爷给要饭的作揖的事吧?他给了要饭的半张热烙饼,要饭的给他作揖他居然给要饭的作揖,这充分说明他的和善,这个事是从母亲嘴里知道的,那她一定是亲眼所见,这个影响是不是就是母亲善良的根源呢?
       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至人之老”等说法并不仅一种教育品德的要求其实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
       我有了孩子很少对他动粗,也是因为我小的时候挨打太多,我深知道挨打的滋味和心里上的感受。
       所以,任何一种性格都是有原因的,不会天生如此。从这个意思上来讲,人多受一些磨难,多吃一些苦未必是件坏事情。
       我来到北京,楼下的孩子都喜欢踢足球,母亲给我买了一个。当然不是正规的那种用皮子缝制的足球,只是一个橡胶的皮球而已。这样的球是禁不住踢的。楼下的孩子们都很鬼,只要别人拿了球绝对不踢自己的。我并没有这个意识,所以,球踢不了多长时间就坏了,回家跟母亲抱怨,母亲只是说:“舍不得就别拿下边踢去,踢就别舍不得。”
       一次我和别人打架,回到家里正好母亲不在家,家里只有父亲。父亲知道我打架本来是要责罚我一顿的,可是那次他没有这么做,理由很简单,我已经被打的鼻青脸肿了,他大概觉得下不去手了。
       父亲对我和别人打架很生气,可是看到儿子被别人打成这样又很心疼,于是他告诉了我一个办法,墙上钉上一个钉子,用线绳吊一本书,每天用拳头打那本书。
       其实父亲也不是什么武术家,他所说的不一定有效,可我却像得到了武术秘籍似地,不停的按照他教给我的办法练习。
       母亲看到我这么做挺奇怪问我这是干嘛,我告诉她原因,母亲生气的把书扯下来丢在一边说:“书是为了念的,不是练拳头的。”
       后来我听到了母亲埋怨父亲,这是我听到她为数不多的埋怨父亲中的一次。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8-5-21 05:08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8-5-20 19:50
有个好母亲,一辈子受用不完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8-5-21 05:0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8-5-21 05:09 |只看该作者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5-20 22:18
26,27写父母处也是如实的认识,没有拔高也没有碥低,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贯穿于作者的文字当中,成为一大特 ...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8-5-21 20:4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更了,没更:)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8-5-21 21: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5-23 19:08 编辑

       30
       古人说“谁无兄弟如手如足,谁无妻子如宾如友”,“夫妻相敬如宾”等等。看来,古人是把夫妻定位在宾友这一类的标准上。这是不是就适合今天的夫妻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作为绝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特别是在结婚以前的一大段时间里从未谋面走在一起结成夫妻的两个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参考的标准。
       夫妻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是要朝夕相伴,胜似血缘的亲密,这怎么才能做到?仅仅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和人生的必然这个理由没法全部解释,也不可能作为保障。
       就我看到的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而言,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包容,而包容的前提是他们相互的依赖。
       大概是父亲从一个农村的庄稼汉走到城市,娶一个城里的姑娘为妻让他感到满足,也许是母亲的勤劳,宽厚和体贴的品格让他感到特别的温暖,特别是在他病的那些年中,母亲几乎是除了医生以外陪伴他最多的人。父亲对母亲的依赖几乎贯穿着他整个生命的过程中。
       作为母亲对父亲也是感到她没有看错了这个人,父亲虽然脾气暴躁,但对母亲却从没有发过火,他对母亲极端的信任,把一切交给母亲料理是他最放心的。即使是在姥姥那样的反对的情况下,他始终信守他对母亲的承诺,从未对姥姥的态度说过一句不满,相反,凡是母亲家中的事,无论是让他付出怎样的努力从来无怨无悔。
       另外我还有一个看法,那就是老式婚姻的利弊问题。像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年龄,很少有自由恋爱的情况,所以,他们多是在婚后才真正慢慢的相互了解。这个过程和生活一起在调整,双方作为夫妻以后才相互适应。它和现在的先恋爱后结婚的形式不同,相互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当然不可否认,那个年代的环境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我也没有鼓吹老式婚姻的意思。我记得我在谈恋爱的时候,母亲一再叮嘱,“一定不能越过最后的防线,无论是你还是她”。我虽然没有现在的年轻人聪明,但母亲的意思我还是明白的,只是不太理解这到底有多重要?我当时只是理解为名声问题。
       在我那个时代,一个女孩子如果未婚先孕是件及其丢人的事,而在现在,大着肚子举行婚礼的不是新鲜事,哪个对不去评论。
       我不敢说母亲和父亲没有拌过嘴,起码我是没听见过。我想作为母亲这样心思缜密的人,她一定会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即使有这样的事她也一定不会让我听见。
       “妈,要说您和我爸爸也真算是模范夫妻了,我没见过你们吵架。”
       “吵有什么用?不过是多生点儿气,能解决什么?都这么大的人了,对错谁自己心里还没数?”
       “您对我爸爸不能是什么都满意吧?”
       “当然不是,大的地方不走板(出格),小事就不较真儿,何况你爸爸真的没有什么大过。”
       “您对我哥哥那个时候的突然出现怎么想的?”
       “我当时当然是蒙了,也生气。一个是看着他可怜,饿的跟麻杆似地。就是个要饭的你还得给他一块馒头烙饼的呢。再说,那是你爸爸的骨血,我不承认他也是你爸爸的儿子,为什么放着河水不洗船?”
       母亲的人生态度就是,凡是她必须面对的,她就绝对不会退缩,这不是她有多勇敢,完全是她过去痛苦的经历养成的性格。

       31
       人这一辈子谁也不好说他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吃饭的本事,因为你不回知道你将来能干什么。
       母亲得了病做了大手术以后,在家里歇病假将近半年的时间,当时有个规定,休息半年的就要吃“劳保”,这就意味着工资会减掉大部分,母亲坐不住了,虽然大手术导致的肠粘连让她只能靠吃止疼片对付,她还是找到了厂里要求上班,最后被安排到了女工更衣室。
       一天她被叫到了车间主任办公室,告诉她厂里准备恢复图书馆的工作,于是母亲就被调到了工会管辖下的图书馆。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琢磨,当时她的厂里恢复图书馆到底是因为什么?显然,就厂里安排母亲这样只是在扫盲的时候上过两天识字班的人去馆图书馆工作,这绝对不是选拔人才的做法,由此可见这图书馆也并没有什么更深远的意义,不过是安排几个病号而已。
       谁想到母亲却认了真,她开始认真的对待这份工作。
       图书馆挨着食堂,两间屋子里放着很多书架,都是自从建厂以来购进的图书,满屋子厚厚的尘土,自从文革开始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大门。
       母亲首先要做的,也是她唯一想到和能做到的就是搞卫生。对于一个大病恢复不久,身体本来虚弱的母亲来说,这个工作可想而知。她每天回家都累的走不动路,连做饭也很简单,这在做饭从来都不马虎的母亲来说是不多见的。
       图书馆的房间打扫干净,连书架上挂着的布帘母亲都拿回家来洗干净,现在唯一让母亲为难的是,下一步干什么?她深知道自己没有文化,没文化可以做挡车工却绝对不能做图书馆的工作,因为她恐怕连一篇报纸都看不下来。
       所幸领导并没有真的把她扔在图书馆里不管,因为他们要图书馆开门,也知道就母亲的能力来说,完成这个任务的困难,于是有一天母亲接到了工会给她的几张书单,上面有能够开放借阅的书籍的名字。
       要从几千册图书里把这些能够借阅的书挑出来,按门类分别码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会虽然会派来一些年轻识字的人帮忙,但他们大多都是车间里的工人,并没有专门的时间帮助母亲,在没有他们帮忙的时候,母亲只好等待。
       最后,母亲忽然想到了我,她大概认为我虽然算不上有文化,但到底是上过学,能够认识书名是没问题的,加上每到周末我就跑的见不到影,给我这个这样的差事,既解决了整理图书的难题又把我栓在她的身边,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我跟着母亲到了图书馆,最先做的是把所有的图书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按照那张书单把不能借阅的书挑出来,然后把书架擦洗干净,把能够借阅的书放到书架上去。那些书有的已经破旧,母亲还要把破的地方粘好,没有借阅卡的还要填好补上。
       说实话,最开始我最怕周末,因为星期六一般都是半天课,从下午到第二天整整一天我都得在母亲的安排下干活。唯一能吸引我的是,母亲会在食堂里给我买炒饼吃,那的炒饼真的很香。
       这个活我记得干了两个多月,在母亲的努力之下,图书馆终于开了张。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8-5-21 21:5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8-5-22 10:5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母亲的人生态度就是,凡是她必须面对的,她就绝对不会退缩,这不是她有多勇敢,完全是她过去痛苦的经历养成的性格.
---------
直面现实,是正向的品质。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8-5-22 13:0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5-22 10:54
母亲的人生态度就是,凡是她必须面对的,她就绝对不会退缩,这不是她有多勇敢,完全是她过去痛苦的经历养成 ...


母亲脑子活范,经历是取不尽用不完宝库。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