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亲情随笔:老妈在沈阳(不断更新中)
楼主: 般若山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情随笔:老妈在沈阳(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2-7-16 11:01 |只看该作者
分享师父的幸福!
瞧出了一个秘密,原来师父的母亲和岳母是老邻居,原来师母和师父自幼青梅竹马,难怪叫邻家女孩……温馨啊!!!!!!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2-7-16 11:02 |只看该作者
不忍心打断师父,却又忍不住蹩进来留只小爪爪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2-7-16 16:31 |只看该作者
看了几节,感觉到了温馨。休息一下,日后再读。谢谢山人分享这种家庭的和谐快乐。
{: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2-7-16 19:08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2-7-16 08:02
这个系列又开始了。好!小姨的故事令人动容。问好山人!

是的,亲情,总是让我们倍受温暖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2-7-16 19:10 |只看该作者
暮雪 发表于 2012-7-16 10:39
温习,依然感动,好妈妈

{:soso_e183:}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2-7-16 19:10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7-16 11:01
分享师父的幸福!
瞧出了一个秘密,原来师父的母亲和岳母是老邻居,原来师母和师父自幼青梅竹马,难怪叫邻 ...

哈哈,才看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2-7-16 19:10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7-16 11:02
不忍心打断师父,却又忍不住蹩进来留只小爪爪

欢迎欢迎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2-7-16 19:11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12-7-16 16:31
看了几节,感觉到了温馨。休息一下,日后再读。谢谢山人分享这种家庭的和谐快乐。

谢谢。请多指教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2-7-17 12:12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57: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让人落泪的同学聚会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杯具了  跑肚了

  三个月前的一个周末,老妈拿出她们高中同学50周年聚会的光碟,问我家里的电脑能否播放。
  我知道老妈的意思,她是希望我能陪她重温一下那些感人时刻。毕竟,人生苦短,能以50周年计算的事情少之又少。对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妈她们来说,这种同学聚会更是弥足珍贵。
  于是,我陪老妈坐在电脑跟前,和她一起去感悟那次震撼人心的聚会。
  1959年初秋,老妈成为四川省原开县第一高级中学62级新生。按照惯例,她们那一届高中生称为高18班,也就是开一中招收的第18批高一新生,下设8个组。也就是说,她们那一届高一新生共有8个班。
  因为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这届高一新生注定要经过不平静的高中生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妈也不例外。从高一开始,一到周末,她和别的同学到开县码头干零活,往船上挑煤炭,靠下苦力挣钱用于日常开支。妈妈的身材瘦小,真不也想像当初她是怎么去挑煤挣钱的。
  尽管如此艰难,老妈的求学生涯依然被无情地中止了。
  1961年,缺少粮食的开一中不得不一再压缩办学规模,高18班的学生要么被分流到别的学校,要么干脆被安排回家务农,8个班变成了4个班。
  高三上学期,因为外公被活活饿死,因为生产队领导每周都往开一中写信强烈要求在校学生回乡支援农村生产,学习很好的老妈被迫辍学,命运从此被彻底改变。
  因为没有读到毕业,成家后老妈与她的高中同学们联系并不多。加之那些念完高中的同学大多考上了大学或是中专,纷纷进了城市工作,巨大的城乡反差也拉大了老妈与同学们的距离,以至于在那次50周年大聚会之前,老妈很少提及她的高中同学,甚至对老师和同学的身影越来越模糊起来。
  大概是2006年夏天,开一中高18班的几个男同学在四川成都聚会,萌生了组织整个高18班同学聚会的想法。于是,几个骨干分子分头行动,费尽周折,到处打电话,终于联络到了所有同学和老师。包括已经不在人世的,也都一一联系到了他们的家人。
  2009年8月,开一中高18班的同学们带着老伴,或在儿女们的陪伴下,从祖国四面八方前往因三峡水库而诞生的开县新城汇集。
  这次聚会老妈是一个人去的。通知让带老伴,但那时我老爸的病情已经加重,说啥也不同意前往,老妈只能独身赴约。
  我在录像中看到,看过七旬的老人们见到昔日的老师和同学,一个个激动万分,热烈拥抱,互致问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不少人脸上还挂着喜悦的泪花。
  我在录像中看到,尽管有的老师已经年近九旬,腿脚已经不便,说话不也不太利索,但一下子看到那么多学生,依然语无伦次地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与欣喜。
  我在录像中看到,一个组织聚会的阿姨由于操劳过度,说话太多,嗓子已经哑得不行了,可她依然坚持在致辞,诉说对老师和同学的思念,讲述这次聚会的起因和组织过程,其认真的态度,沙哑的嗓音,让人动容。
  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老人们对逝世老师和同学哀悼的环节。
  先是由主持人逐一念出已经离开人世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姓名,之后全体起立,向逝者默哀一分钟。
  我在录像中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肃穆而立,有的人在抹眼泪,有的在抽泣,用悲伤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
  看到这一段,我泪流满面。
  是啊,人生就是一个悲喜交加、聚散交替的过程,今日的相守必然连着明天的离别。谁又敢确定下一次还能在某一个地点看到同一些人?
  对于那次聚会,老妈显然印象深刻,不时翻出印有照片、联系电话、通信地址的通信录,告诉我谁是科学家,谁在政府工作,还给我讲一些当年发生在学校的有趣事情。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16日6:57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2-7-17 12:12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58:学不会的手机短信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腹泄止  快乐来

  老妈使用手机其实已经整整4年。
  早在2008年秋天,老爸老妈来沈阳小住时,我就给二老准备了一部手机,之后由老妈从沈阳带到合肥,再从合肥带回重庆老家。
  老爸老妈是在2009年春夏之交从合肥大哥和小妹那里回重庆山区老家的。因为意识到老爸的身体已不允许他再次出来,我坚持让二老坐了回飞机,并在沈阳买好机票,让大哥在合肥送他们去机场,再让重庆的亲友去接机。
  老爸老妈从合肥出发那天,因为老妈随身带了个手机,我的心里一直有底,不用担心二老走丢了,更不用担心二老没人接送。
  回到老家后,老爸的尘肺一年年加重,住院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时不时的,老妈就会用手机给我打电话,说老爸的病又犯了,又住院了,又没钱了…接完电话,我就往银行跑,或让邻家女孩去汇款,从没敢耽误。
  当年我给二老的那款诺基亚手机真是耐用,一直到老爸今年春节期间病逝,一直到老妈从老家来沈阳和我与妻子一同生活,这部手机虽然有些面目全非,可信号和通话质量都出奇的好。
  可老妈的听力和视力却在逐年下降,经常说看不清电话号码或是听不清别人打来的电话。
  今年情人节那天,我给老妈和岳母每人买了一款屏幕和声音都大了不少的老年手机,从此老妈再也不用为看不清号码和听不清声音而发愁了。
  对于看过古稀的老妈而言,手机其实就是一个通话工具而已。除了接打电话,什么上网、玩游戏,老妈一个不会,甚至连收发短信也没弄明白。
  刚来沈阳不久,老妈通过同学通讯录,联系到了她在辽宁盘锦工作并已退休的高中男同学卿昌福。
  卿叔叔是个时尚的老人,会上网,会捣鼓手机,自己还在写书编书,收发短信更是小菜一碟。
  和我老妈联系上后,卿叔叔不时发条手机短信,问我老妈在沈阳可否习惯,还叮嘱我老妈学发短信,说这样即方便又省钱,是个不错的沟通方式。
  每当卿叔叔发来手机短信,老妈都会求助于我,让我帮忙看看是什么内容。我教她收看、阅读和回复短信,教了好几次,她都说记不住,我也就没在强求,只能每次把卿叔叔发来的短信念给她听。
  为了不让卿叔叔失望,我以老妈的口气回了几次短信,还通过短信发去我家的具体住址,欢迎他带着老伴来沈阳玩。
  一来二去,卿叔叔以为我老妈学会了收发手机短信,还专门发来短信表示鼓励,大意如下:老同学真不错,学得还真快。弄不懂的地方,问问你小儿子和小儿媳…
  我把卿叔叔的短信念给老妈听,她嘿嘿直乐:我可学不会。
  对这些情况,卿叔叔全然不知,直到“五一”我陪老妈去盘锦去看望老同学及爱人,卿叔叔才知道实情,当时就乐得不行:你当年学习不是挺好嘛,怎么连个手机短信都学不会?
  老妈就是个乐,啥也不说。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17日7:01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2-7-18 16:33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也很感动老同学聚会。我们也差不多到这年纪了呵。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2-7-18 19:11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12-7-18 16:33
再来看,也很感动老同学聚会。我们也差不多到这年纪了呵。

问好老前辈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2-7-19 07:0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59:陪着老妈去盘锦  会会她的老同学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阴的天  闷着热

  自从联系上在盘锦辽河油田的高中同学卿昌福之后,老妈最向往的事情,莫过于哪天去一趟盘锦和昔日同窗叙叙旧。卿叔叔也一再给我打电话,让我抽空送老妈过去。我自然满口答应,之后静等时机的到来。
  年后一直忙,包括大多数双休日和清明放假,全都在办公室度过。我一再向老妈保证:下次放假或是遇到不加班的双休日,一定陪您去盘锦。
  老妈倒也不急:工作第一,有时间再说。
  4月二十几号,手头着急的工作终于忙得差不多了,再一打听,说是今年“五一”小长假提前到30号放假。正好不用加班,也没有值班任务,便和老妈商量去盘锦的相关事宜。
  原计划由邻家女孩开车,我作陪,把老妈送去之后我们两个再返回沈阳,后因老婆大人因故离不开身,我和干妈只好改坐长途汽车去盘锦。
  其实我更倾向于坐火车。沈阳去北京的动车组经停盘锦,一个小时的车程,相当方便。可卿叔叔却建议我们坐汽车,因为动车停靠在盘锦北站,离市区还得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
  瞧瞧,这就是动车,快是快,但那个麻烦劲儿快赶上坐飞机了。不坐不罢,反正老妈也不晕车,坐一两个小时长途汽车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早早订好4月30日9点左右去盘锦的虎跃快客车票。当天吃完早饭,老婆开车把我和老妈送到长途客运站,检票进站,上车出发,11时许抵达盘锦。
  途中,卿叔叔来了好几次电话,叮嘱这叮嘱那,生怕我把他的老同学给整丢了。我们到达目的地时,他和他的小女儿早已等候多时。
  下了车,才发现退休多年的卿叔叔一点不显老,满头乌发,神采奕奕,全然不像年过七旬的老人。见到我们,比我小两岁的卿叔叔的小女儿很热情,亲热地叫我老妈为阿姨。
  坐上卿家小妹的私家车,我们直奔卿叔叔家。
  那是位于辽河油田家属区的一个管理正规的小区,小高层,八成新。卿叔叔的位于三楼,通透的大客厅,精致的房间组合,收拾得窗明几净,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和老妈进屋的时候,卿叔叔的爱人、我的阿姨和大女儿卿洁在门口迎候。
  一了解,才知卿叔叔大学毕业后先是被分到大庆油田,后被抽调到盘锦,参与开发辽河油田,之后作为第一代辽河油田人在这里扎根成家,一直干到退休。
  一了解,才知道道阿姨也是重庆开县人,还是老妈在开一中的校友,只是低一级而已;如果没有记错,卿洁和我同岁,月份小一些,依起来该叫我哥。嘿嘿。
  阿姨满头白发,据说得了什么病,像是肿瘤,长年不离药,看起来有些虚弱。不过阿姨也很挺幸福,她的老母亲75岁那年从重庆开县来盘锦照顾生病的小女儿,一照顾就是20年,95岁那年才去世。
  阿姨有个大姐还在开县城,将近80岁了,来过盘锦几次,现在说什么也不出来了,说是要定期去老伴的坟头拔草,担心她一走,这事没人管了。
  听阿姨这么讲,我很感慨。什么是夫妻?这才是。即便是阴阳两隔,活着的那个依然不离不弃。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人动容。
  我和老妈的到来,最高兴的还是卿叔叔,脸上乐开了花,不停让我和他的老同学吃这吃那,中午还亲自下厨,按我们重庆开县老家的风味做饭烧菜。
  在卿叔叔和卿洁的忙碌下,午餐异常丰盛。卿叔叔拿出珍藏多年的五粮液,非要我喝两杯,他自个儿也倒满了酒杯,还给我老妈也倒了一小杯。
  饭桌上,我和卿洁成了陪衬。三个老人唠着上高中时的大事小情,越唠越热乎,一个个泪花闪闪,很是动情。
  卿叔叔说,今年他们大学同学要在成都搞最后一次聚会,因为好多人都走不动了。到时他会带老伴一起去,之后回开县城看一看。
  说起这些,卿叔叔和阿姨都有些落寞。是啊,人生苦短,都是年过古稀的人了,哪还有多少机会见到老同学?真是见一回少一回了。
  去盘锦之前,我带了个摄录一体机,到了卿叔叔家,不时给三位老人照张相合个影,偶尔也拍上那么一小段。
  这期间,卿洁就是一个乐啊,还不止一次跟我说:这些老人真有意思,这么大岁数了,还大老远地会老同学,一个个还那么激动。
  午饭之后,我把老妈留在盘锦,让她在这里小住几天,之后告别卿叔叔、阿姨和卿洁,坐车返回沈阳。
  这次盘锦之行,除了亲眼见证了老妈和老同学的那份浓厚的同窗情,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卿叔叔现代而充实的老年生活。
  卿叔叔退休十多年了,但一直没有闲着。忙着上网,忙着照顾生病的妻子,忙着收集共和国数千名将军的资料。
  卿叔叔从1955年共和国授予将官军衔开始,从大将到上将,从中将到少将,一直延续到如今,分门别类,逐人整理,打印装订了厚厚5大本共计400余万字的资料。
  这是一项繁杂的工程。那些整理出来的资料,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网络,有的来自图书馆,只要是合法渠道,卿叔叔都想方设法找来,能复制的复制,能扫描的扫描,之后再进行归类整理。
  卿叔叔说,他是个军事迷,收集整理共和国将军的资料也就是业余爱好。
  说真的,卿叔叔的这个业余家好让我感到很震撼。都用只要功夫深,铁棒麿成针,卿叔叔为之要付出多少心血嗬。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18日6:59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2-7-20 18:29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0:在城里当农妇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陪同就是培训?  提包就是提高?

  老妈来沈阳之前,经常听到岳母抱怨城里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喝口水都要花钱,而老家随处都有免费的山泉;蔬菜瓜果也不好吃,怎么吃都吃不出老家那股清新味;满大街都是汽油味,呼口气都不通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岳母说的是实情。若论空气和食品质量,沈阳这座大都市和我们重庆开县的山区老家相比,绝对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岳母对乡村绿色食品的怀念,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老妈初来沈阳,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感触。但老妈是个乐观向上的老太太,适当环境也快,从她嘴里,很少听到与她本身有关的抱怨。
  乐观的老妈在积极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也力所能及地改变着环境。比如,老妈尝试着城里当农妇种菜。
  对于种菜,老妈这个在农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太太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刚来沈阳时,她就张罗着要在我家的露天窗台上种点什么,无奈那时还是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的,种啥都会冻死,老妈只能静等着机会。
  东北的春天来得迟,直到4月底,小草才从冻土中钻出来。眼看天气一天天变暖,老妈开始做着在阳台种菜的各种准备。
  我家住9楼,往上搬运盆盆罐罐和泥土并不容易。好在老妈虽然有些驼背,但身子骨还算硬朗,走路嗖嗖的,干点力气活也不费劲,根本没用我和邻家女孩动手,她就无声无息地完成了种菜前的各种准备。
  为了备足种菜需要的泥土,老妈上公园,上工地,上青年大街两旁的绿化施工现场,借助塑料袋,一袋一袋地往9楼运。之后,老妈把松软肥沃的泥土装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敞口陶罐里,再撒上种子,浇上水,等待幼苗破土而出。
  对于老妈在9楼窗台种菜的尝试,我和邻家女孩成了地地道道的旁观者,嘴里支持,但从不行动,任由老妈一个人忙碌着。
  对于这种全新的种菜方式,老妈十分上心,生怕种不好,天天早上浇水,每天都要看上几遍。等到小苗长了出来,她在坚持浇水的同时,不时培土松土,忙得不亦乐乎。
  在老妈的精心侍弄下,窗台上的辣椒、苦瓜、黄瓜的枝桠藤蔓越来越茂密,越长越成气候,到7月上旬,陆续开花挂果。
  看着这一切,老妈是开心的。我和邻家女孩也乐意看到老妈自得其乐,不时夸奖几句,或是有意惊呼几声:“妈,辣椒长出来了!”“妈,我看见苦瓜了!”每每此时,老妈的笑容就会十分灿烂。
  当然我得承认,我和邻家女孩的表现有些夸张,那些蔬菜的长势其实并不那么可喜。主要是因为楼层太高,风太大,加之不接地气,或许根本就不适合种菜种瓜。
  比如,老妈种的那根苦瓜长得就很艰难,先是只开花不结果,后来终于长了个小苦瓜,却长势缓慢,就是长不大。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苦瓜命,嘿嘿。
  不管那么多了,只要老妈开心就好。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19日6:44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2-7-20 18:3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1:怀柔的力量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繁琐工作  扯皮无尽

  仔细算算,老妈这一辈子,先后带过8个孩子:我们兄妹5个,外加我二哥的两个儿子和我家的小屁孩儿。
  老妈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些特别:不打不骂,就凭一张嘴,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说,或者可以称之为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
  这与老妈温柔善良的性格有关,也与她当过老师有关。那份耐心,那么细致,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在我关于孩提时代的记忆里,老妈不会吵架,不会骂人,不会打骂孩子,即便是受了委屈,她更多时候是选择一个人嘟囔,很少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强加于人。
  这一点体现在抚育孩子上,老妈的言行或许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怀柔。
  我们兄妹5个都长大成人后,老妈带的第一个小孩是我二哥二嫂的大儿子,也就是老妈的大孙子,随后是我和邻家女孩的小屁孩儿,再就是二哥二嫂的小儿子。其中,二哥二嫂的两个儿子可以说是由老爸老妈一手带大的。
  对于自己的孙子,老妈疼爱不已。所谓隔辈亲,这话一点不假,只要有孙子在身边,老妈会暂时忽略儿子儿媳和女儿女婿们。孙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烦恼,她总是慢言细语地劝说,效果往往不错。
  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件事情。
  一个是与二哥二嫂的大儿子有关。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小子得不到父爱母亲,初中毕业后变得沉默寡言,还做过一些荒唐事,让爷爷奶奶很是上火。尤其是我老妈,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即便如此,老妈也没动手打过她的大孙子,甚至连大声的责骂都没有过。她反复做这小子的思想工作,终于让他归调并走上正路。
  去年,我大哥的儿子在合肥参加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连三本都没考上。大哥大嫂有意让这小子复读,可他说啥也不去。无奈之下,大哥给老妈打电话:妈,要您打电话劝劝你孙子?我看他比较听您的话。
  老妈其实并没带过大哥的儿子,只是见过几次。可能这就是血缘的神奇所在吧,这小子在奶奶面前很乖巧,也听奶奶的话。这次也不例外,老妈打电话耐心劝导,工作果然做通了。这孩子也争气,今年高考比去年多考了100多分,进入二本线,成为我家三代人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下分那天,大哥的儿子给老妈打电话:奶奶,谢谢您。
  那一刻,老妈笑得很甜。我能感受到老妈的骄傲与自豪,因为这里面确实有她这个当奶奶的一份功劳。
  到沈阳之后,老妈发现我和邻家女孩的儿子有不少毛病,比如大大咧咧,不注意细节;比如毛毛草草,做作业不认真;比如拖拖沓沓,起床洗脸和睡前洗漱磨磨蹭蹭。
  老妈开始实施她的怀柔政策。发现问题当场指出来,语气很平和,态度很温柔,春风细雨般的吹进小屁孩儿的耳朵。
  刚开始,小家伙儿不当回事儿,左耳时右耳出,可架不住奶奶天天在耳边念叨,慢慢就起了些作用。
  我发现,小屁孩儿对奶奶越来越依恋,出门时看不见奶奶他会问奶奶哪里去了,晚上睡觉时更是黏着奶奶,不是搂着奶奶的脖子就是双腿压在奶奶身上,不时还要伸手摸一摸奶奶是不是在身边。
  最近天比较热,老妈想自己睡一个床,但小屁孩儿不干。等到他睡着了,老妈转移战场到别的屋睡觉,小家伙儿准会迷迷糊糊地跟着来回换床。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20日06:51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2-7-22 22:15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静水流深的帖,把溶于生活细节的亲情描写的如此自然又感人,难得。
“老妈在沈阳之57: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让人落泪的同学聚会”
让人动容。想起龙应台的《目送》,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切场面。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2-7-23 06:03 |只看该作者
刺儿梅 发表于 2012-7-22 22:15
这是一个静水流深的帖,把溶于生活细节的亲情描写的如此自然又感人,难得。
“老妈在沈阳之57:听妈妈讲过 ...

谢谢您的关注。其实,我是在用记流水账的方式记录生活中与母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以此留下一段可忆的岁月。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2-7-23 18:5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2:把儿媳当女儿疼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持续闷热   难熬周末

  我得承认,老妈在处理与我老婆的关系问题上,确实很有一套。
  概括起来,老妈的招法倒也不那么高深,无外乎贯穿一个“真”字:真关心,真爱护,真体谅,真把儿媳当女儿疼。
  先来说说真关心。
  因为不用那么早起来上班,邻家女孩一般晚起一些,而我和儿子则需要在早上七点左右吃早餐。每天早上开饭前,老妈都会把饭菜留出一些温在锅里,生怕儿媳饿着肚子出门。
  而家里什么好吃的,老妈一般都要放到晚上做。因为邻家女孩中午不在家吃饭,因为老妈总担心自己的小儿媳妇吃不着。
  只要不出差,我每天中午都回家陪老妈和儿子吃饭。没特殊情况,老妈午餐准备的下饭菜大多是这样的:一盘孙子百吃不厌的西红柿炒鸡蛋,外加一盘青菜,别无其它。
  也就是说,只要小儿媳妇不在家,我家餐桌中午不会出现丁点肉食,全是素菜。不巧和我和小屁孩儿又是标准的肉食动物,一顿不吃肉就心里发慌。于是我们两个数次抗议,但老妈就是不接招,一次又一次地对孙子讲:中午你妈妈不在家,晚上再做。
  再来说说真爱护。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老妈总站在邻家女孩一边。尤其是当儿媳不高兴、不满意的时候,不管跟我有没有关系,老妈总会第一个拿我是问:你又惹人家了?
  也就是说,在老妈那儿,只要涉及到她的小儿媳妇,我这个小儿子永远都是错的,永远都应该受到批评甚至谴责,鲜有例外。
  掌握了老妈这个心理,邻家女孩经常拿我开涮。比如晚上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明明是她偷摸掐我,我刚要动手反击,还没行动,邻家女孩就十分夸张地叫喊起来。老妈不知是计,拿双眼瞪我:你掐人家干啥?有时还扬手打我几下。
  我愤愤不平,邻家女孩却得意的在一旁偷笑。
  最后说说真体谅。
  这一点,老妈毫不含糊。邻家女孩稍稍遇到点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老妈都会给予充分而及时的体谅、关心和帮助。
  三个月前,邻家女孩需要一笔钱,东凑西拉的,仍然有缺口。看到小儿媳愁眉不展,老妈开口了:我这里还有点儿钱,你先拿去用。
  邻家女孩不同意,说不能用老人的钱。老妈有点生气了:我是你妈,你有困难我应该帮你。一家人哪有那么多说道?拿去用了再说。
  有一段时间,老妈听说邻家女孩天天中午吃方便面,担心她身体受不了,每天清晨早早地起来煮饭炒菜,要小儿媳用饭盒带去,中午用微波炉热一下再吃。邻家女孩怕老妈太累,再三说自个儿中午不带饭了。可老妈说总吃方便面啷个得行,于是继续做下去。
  当然,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邻家女孩对老妈也是疼爱有加,比对她亲妈还亲。而我,自然乐于看到这种良好的婆媳关系。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21日6:47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2-7-23 18:51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3:母亲节轶事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阴沉着的天  下不来的雨

  5月13日母亲节那天,我们家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
  刚过“五一”,我就不止一次提醒儿子和小舅子家的一对儿女:平时妈妈、奶奶和外婆对你们不错,快过母亲节了,你们三个是不是应该出点血啊?
  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大的是姐姐,今年13;两个小男孩都不到12岁,我儿子最小。从前年开始,我就有意识引导他们在过节或大人过生日时买礼物,孩子过生日或过与孩子有关的节日时,我们这些大人也会适当表示,以形成良性互动。
  对于我们这些成人来说,不是真想得到孩子的什么礼物,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回报。这一点,对于他们的成长异常重要。
  在全家人的努力下,三个孩子养成了在特殊日子给大人们送礼物的习惯。比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三个小男孩给家里的两位老人和两位还算年轻的妈妈每人送了一个小礼物,丝巾或是梳子,没花多少钱,但很让大人们很感动。儿子的舅妈一高兴,直接给了三个孩子一百元。用孩子们的话说:这次赚了。
  哈哈,有意思。不过不能让孩子形成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思维定势,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感情互动,让孩子们懂得亲情也需要经营这个道理。
  所以,母亲节来临之前,我再三对三个孩子讲:平时奶奶或外婆给你们做了饭洗衣服,妈妈挣钱供你们读书,母亲节应当花钱买点礼物。
  对我的提议,三个小孩是认可的,聚在一起嘀嘀咕咕商量着,但不告诉我具体方案。
  母亲节那天下午,小舅子他们早早地回了家,等着晚上的家庭聚会。
  晚饭由我和邻家女孩安排,地点在奉天街上的北京羊蝎子。到了吃饭时间,一家10口人三三两两地往饭店走去,加上刚到沈阳的、弟媳的二妹和妹夫,12口人浩浩荡荡,颇有气势。
  我和三个孩子走在一起,看见他们每人拎着一个经过自行加工的纸袋子。不用问,这是给母亲们准备的节日礼物。
  我自然还是要问问的。他们不告诉我里面是什么,但儿子告诉我了一个让我很吃惊的消息:三份礼物,分别是给儿子的妈妈、舅妈和二姨准备的。也就是说,孩子们没给奶奶和外婆准备礼物。
  我问什么,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差点没把我气抽:母亲节,我们给母亲和姨妈买礼物,没错啊。
  我问儿子:那奶奶和外婆呢?平时那么心疼你们,你们就一点血也不出?
  儿子倒也不含糊:奶奶和外婆的礼物,应该由你和舅舅他们买。
  这群白眼狼,分得还挺清楚。可我不能生气,开始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讲道理:平时谁给你们做饭?谁给你们洗衣裳?还不是奶奶或外婆?再说,没有她们,哪有你们的妈妈?又哪来的你们?两个老太太要知道你们孙儿孙女没给她们买礼物,一定会很生气。
  我这么一说,三个孩子紧张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异口同声地问我怎么办。我说赶紧补救呗,时间还来得及。
  侄女摊开双手向我求援:没money啊?两个小男孩也在一旁帮腔:要不你先借点给我们?
  情况紧急,我还有啥说的,赶紧掏出一张百元交给侄女。三个孩子拎着纸袋子,飞一般地往前面跑去。
  老妈和岳母见状,问我小孩儿们跑啥,我说没事,他们在锻炼身体。
  等我们赶到饭店,三个孩子也到了,跑得满头大汗。
  开饭了,孩子们也开始给母亲和奶奶、外婆送礼物:三个年轻的母亲每人一件体恤衫,分别用一个纸袋装着,外出贴着手工写上去的祝福语;送给两位老人的礼物,则是每人一束鲜花。
  孩子们写给我老婆、弟媳及其二妹的祝福语非要搞笑。比如,他们希望邻家女孩别总生气,希望弟媳再温柔一点,希望二姨越来越漂亮。
  见孩子们这么懂事,大人们都很高兴。让三个孩子深感意外的是,二姨和二一高兴,每人发了三百元见面礼。
  老妈和岳母也很高兴,捧着孙儿们亲手献上的鲜花,脸上乐开了花。这是她们有生以来收到的第一束鲜花,她们确实有理由感到高兴或是幸福。
  当然,除了我,全家人没有知道孩子们送给老人的鲜花是后买的,至今我也没告诉过老妈和岳母。
  那天,老妈和岳母很高兴,都喝了点酒。从饭店出来时,两位老人的脸红扑扑的,与捧在胸前的鲜花交相辉映。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22日7:11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2-7-23 18:51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4:雨中的花折伞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温情往事  感动犹存

  6月15日,星期五,农历4月26日。
  这天清晨5时许,我照例被手机闹铃吵醒,起床换上短衣短裤,穿上运动鞋,拿着手机,戴上耳机,边听音乐边往楼下走去。
  到了室外,发现天阴沉沉的,满天乌云,偶尔还有飘来几滴雨水。我没有在意,以为大雨一时半会下不来,出了小区铁门,迈开双腿,绕过高登酒店,沿着青年大街右则人行道,不急不缓地往青年公园的方向跑去。
  跑到市委附近时,雨点开始密集起来,继而大雨倾盆。我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前跑去。我估摸着这就是阵雨,一会儿就能过去。再说,都已经跑出来了,哪有回头的道理?除非下刀子。
  事实证明,老天爷并没有给我自圆其说的机会,雨越来越大,青年大街瞬间有了积水,还腾起水雾。等到我跑到紧邻青年公园的凯宾斯基酒店附近时,马路上的积水已能没过脚踝,我的身上、脸上水流成溪,双眼也被不停涌下来的雨水挡住,视线变得有些模糊起来。
  雨势越来越猛,全然没有停歇的意思。见此情景,我决定放弃跑进青年公园溜达一圈的惯例,趁着绿灯,我越过凯宾斯基酒店跟前的十字路口,从青年大街右侧转到左侧,调头往市府广场方向跑去。
  刚调整路线,耳机里的音乐变成了《秋天不回来》的来电铃音,一看是老妈打来的,赶紧接通。
  “小儿,这么大雨,你在哪里?!别急,我给你送伞去。”听得出来,老妈很着急。电话里风声雨声连在一起,老妈的声音愈发显得急促和不安。
  我自然不能让老妈送雨伞来,何况雨这么大,雨伞根本发挥不了遮风挡雨的作用。于是,我对着手机大声喊:“我正往回跑。雨太大了,您别送了…”
  我还想说点什么,那头老妈已经摁掉电话。我知道,老妈正冒雨往这边赶,无论如何,她都会为我送来雨伞。
  心里顿时觉得不安。一则担心雨太大,会淋湿老妈;二则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自责。如果我及时选择回头往家跑,哪能让老妈为我担惊受怕呢?
  我加快了脚步,发疯一般往家的方向跑去。
  雨越下越大,青年大街人行道上的积水越来越深,过往的车辆纷纷打开急行灯,风驰电掣般地从我身边飞过。
  跑到大西路与青年大街道交叉口时,原本已经亮开的天变得昏黄,瓢泼的大雨让整座城市陷入混沌和迷茫之中。我正担心冒雨送伞的老妈哩,《秋天不回来》的电话铃声又响了。
  “小儿,你到哪儿了?”风雨中传来老妈焦急的声音。
  对于我的跑步路线,老妈是了解的。有一天早上,我从青年公园往加跑,过了百联购物中心,离国贸大厦50米左右的人行道上,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我早起遛弯的老妈。有轻手轻脚地跑过去,轻轻在老妈右肩拍了一下。老妈猛地回头,看见是我,顿时笑了:“吓我一跳!我以为是哪个…”
  听着老妈焦急的声音,我也更加着急了。因为从我家出来拐到青年大街,需要过一个十字路口。雨这么多,还伴有阵风,我担心老妈会有危险。
  “妈,你在十字路口等我,我马上就到!”
  摁掉电话,我发疯一下往前冲去。1500米,1000米,500米,300米,100米,50米…
  等我冲到高登酒店跟前的十字路口时,透过越来越急促的大雨,越过青年大街,我看见老妈右手打着一把雨伞,左手拎着一把雨伞,和一群行人一起站在酒店跟前的十字路口,昂着头,焦急地往我这边探望。
  此时正是红灯。我停下脚步,站在风雨中,不停地向老妈挥手,还大声地喊着。风雨淹没了我的声音,但没能阻挡住我挥动的双手。老妈也看见了我,试着往前冲,被一个中年妇女拉住了。
  这个红灯信号出奇的漫长。风雨中,我在这头,老妈在那头。老妈心急如焚,我泪流满面。
  终于到绿灯了。我猛地冲了过去,老妈也迎了上来,把已经撑开的花折伞递到我手里。
  我看到,老妈的全身已经打湿,满脸的雨水,满脸的焦急。
  我听到,老妈在责怪我:“真是的,这么大雨还跑什么步…”
  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我鼻子一酸,双眼一热,视线模糊起来。
  风雨声声,不绝于耳,我的耳边却固执地响起阎维文深情演绎的那首经典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伞有人给你打…”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23日07:07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12-7-29 06:36 |只看该作者
竟然被推荐了?谢谢哈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2-8-2 06:1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5:两个母亲有竞争  比比谁更会疼人
2012年7月24日星期二告别家人再次出差
  
  昨天吃中午饭时,我告诉老妈明天又要出差了。
  老妈照例要感慨一下:怎么又出差哟?好久回来?我说不知道。
  我确实是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何时会出差一样,我同样不知道何时结束出差回家。出差对于我,何止是家常便饭,简直就如一日三餐般寻常了。
  今晨5时许,我出去晨跑,老妈去早市买菜。开饭的时候,老妈准备的是我爱吃的热汤面,还有用精肉做成的臊子,美味无比。
  这是老妈的习惯。每每我出差离家前的那顿饭,或是出差归来的第一餐,老妈都会做我爱吃的饭菜,是迎送,更是割舍不断的绵绵牵挂。
  和老妈一样心疼我的,还有我那已经白发苍苍的岳母。
  岳母今年61岁,比我老妈小11岁,可她身体没有我老妈棒,头发几乎合白了,心脏也不好,也比我老妈爱生气。这也可能是岳母显老的原因之一吧。
  岳父岳母比我老妈早来沈阳两年多。在过去的近三年时间里,岳父岳母真我这个女婿当成了宝,他们家里有好吃的,十有八九都要等到我在沈阳时再做。每每我出差回来,不是当天,就是次日,岳父准会在我下班前打来电话:下班了去我家,你妈妈把饭菜都做好了。
  不用说,岳母又会做我爱吃的饭菜,并且一个劲儿地劝我吃。岳母总讲:在外面出差,吃不好睡不好,回家了好好吃顿饱饭。
  每每这时,邻家女孩就会怪她老妈偏心,说她就知道心疼女婿。内弟也经常拿我开涮:你不在家,老妈天天用白菜土豆对付我们;你一回来,有鱼有肉,我们也跟着改善一下伙食。
  面对岳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我倍感温暖,也从不客气,到她家随便得很,不管是主食还是零食,逮啥吃啥,简直比在自个儿家里还放得开。
  于是,岳父父母经常夸我不挑食,说我这个女婿好招待。哈哈,除了好吃的就是好喝的,我哪还有挑食的机会?
  其实,老妈和岳母比着心疼人,还不只体现在对待儿子和女婿上,更多的,是比着谁更心疼孙子或外孙。
  两个老人比着心疼孙子,最受益的那个小家伙,自然是我和邻家女孩的宝贝儿子。
  奶奶没来沈阳之前,小屁孩儿已在尽享受外公外婆的宠爱。
  对这个唯一的外孙,岳父岳母真是有些宠过了头。无论是好吃的还是好玩的,排在第一个的肯定是我儿子。
  对此,内弟和弟媳的一对儿女很有意见,经常说他爷爷奶奶偏心。岳父岳父也不避讳:就这一个外孙,不心疼他心疼谁?
  老妈来沈阳之后,儿子更加受宠了。老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孙子的日常起居和饮食,生怕他去外婆家不回来。
  老妈刚来沈阳时,儿子不怎么回家,有点空闲就往外婆家跑,天天和表哥表姐腻在一起,吃住都在那里。
  对此,老妈很有意见,总是检讨自己的饭菜没做好。岳母有些小得意,不止一次对我老妈讲:你这个孙子养不家呀。
  这是我们老家的土话,意思是说没有拢络住人心,孩子连家都爱回。
  对此,老妈很不服气,也有些生气。但老妈也不服输,细心照料着小屁孩儿的生活,连早餐的面包和牛奶也经常换来换去,不怕不对孙子的口味。
  时间一长,加上天天晚上赖着和奶奶睡觉,祖孙俩的感情越来越深,小家伙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
  哈哈,问题又出现了。如果小屁孩儿有几天不去外公外婆家,岳父岳母就会追问是怎么回事儿。尤其是岳母,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有时候,觉得老人们很可爱,和孩子一般可亲可乐。
  
  天高云淡2012年7月24日7:14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2-8-2 06:1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6:爱的存款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静美净月坛 绿色在长春
  
  一个多月前,一年一度的高考没过几天,老妈便和我商量:我是不是把那一千块钱给李进寄过去?
  李进是我大哥大嫂的独子,也是老妈的第二个孙子,现居合肥,今年参加高考,成绩还不错,过了安徽省文科二本线,上大学已无悬念。
  老妈要寄给李进的一千块钱,既是给我家第一个大学生的奖金,也是为她的其他孙子树立榜样: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谁都有份。
  老妈存了一笔钱,暂且叫做奖学基金吧,专门用于奖励考上大学的4个孙儿和两个外孙。
  严格地讲,这笔奖学基金,是老爸在世时和老妈一起积攒下来的。
  前些年,老妈在老家养猪种菜,和老爸两人省吃俭用,一分一分地抠,一厘一厘地攒,硬是从牙缝里挤出七千块钱。
  两位老人商量好了:这笔钱谁也不能动,哪个孙子考上大学了,奖励一千元。老爸去世前还叮嘱老妈:我走后,你要把这笔钱看好,谁考上给谁;如果你快不行了,就交给小儿,让他奖励考上大学的侄儿们。
  那天晚上,老妈向我说起老爸的这段叮嘱时,我的双眼顿时模糊起来,老爸的身影又在眼前浮现,那么清晰,挥之不去。
  可敬的老爸,可敬的继父!虽然没有自己的骨肉,他却把我们兄妹5个及儿媳女婿看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包括我们兄妹的6个孩子,他一样视为己出,决无亲疏之分,只有一视同仁。
  我没问老妈是谁提出设立的奖学基金,但我深知这满含着老爸老妈对后人的殷切期望,彰显着二老那份管了一辈又一辈的强烈责任感。
  我知道,除了这笔钱,老妈并没有别的积蓄。她没想过要存钱为自己养老,而是一心想着后人的福祉。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上过高中的老妈,有一位重视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老妈。如果不是她苦口婆心地从小叮嘱我们好好读书,我们家现在肯定会是另一副场景。
  说真的,老爸老妈设立奖学基金这事,让我倍感意外。
  老爸去世前,患病13年,天天吃药或是打针,天天需要花钱,在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情况下,竟然还攒下一笔钱,委实不易。
  老妈对我讲:这些钱不是你们几兄妹寄的,你们寄的都给二叔治病了。这些钱是那两年我种菜卖,再就是养猪卖掉存下来的。二叔和我商量,我们不能总用孩子们的钱,得想办法为孩子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笔钱。
  说起这笔钱的用途,老妈说孙子们谁考上大学给谁,其他人想都别想。
  那天,我笑着问:大侄儿呢?他已经不念书了。
  老妈笑了:那怎么办?
   我给老妈出主意:等他结婚时,你包一个红包不就行了?

  老妈开心地笑了:这样挺好,省得别人说我分彼此。
  
     天高云淡2012年7月25日06:44于长春净月坛大街5678号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2-8-2 06:1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7:沈阳还有个老同学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不一样的海滨 不一样的湿热
  
  虽然年过古稀,可老妈不是一个唠叨的老人。相反,她是那么安静,说话细声细语,不急不缓,显得很有修养。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说起她的那些初中和高中同学,老妈总是有些兴奋。
  我想,人都是怀旧的。关心老同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既是对对昔日同窗的怀念,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追忆,谁都会有那么一天。
  所以,当老妈提起她在沈阳还有一个高中女同学时,我一点也不意外。尤其是从盘锦看完老同学回来之后,当老妈一次又一次提起沈阳的袁阿姨,我就莫名其妙地想乐:瞧瞧,老妈又在回忆青春往事了。
  “五一”从盘锦回来后,老妈不止一次和我商量:等你不忙了,我们去看看袁自仪。我给她打过电话,她家也在沈河我,军区总医院附近,离我们这儿不远。
  我满口答应着,可一直没有时间。“五一”过后,手头的工作一件接一件,一件比一件急,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加班,确实忙得够呛,但我没忘记对老妈的承诺。
  为了弄清袁阿姨家的具体位置,6月中旬的一天,我按老妈同学通讯录上的电话,用老妈的手机拨通了袁自仪阿姨的手机。
  我当然很热情,也很真诚,问她是不是袁自仪阿姨。不料对方却有些冷淡,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用带有明显四川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你有什么事?
  我连忙换四川话,自我介绍了一番,说了我老妈的名字,还搬出了她们的老同学、盘锦的卿昌福叔叔。
  听我这么一解释,电话那头的袁阿姨乐了:对不起啊,我以为你是推销药品的。随即,声音也变得热情起来,详细给我讲了她家的住址及行车路线。
  我倒,我啥时改行卖药了?哈哈,真是乐死个人。
  在电话里,袁阿姨告诉我,非常欢迎我们去她家作客,但她老伴晚上睡眠不好,每天中午12点以后才起床,所以最好下午1点之后再去。
  回头老妈告诉我,袁阿姨的老伴比她大十多岁,八十出头了。他们应该是二婚,袁阿姨的前任留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去了美国;袁阿姨和叔叔生了一个女儿,现已结婚,定居沈阳。
  弄清了这些基本情况,我和邻家女孩寻找着带老妈去看袁阿姨的机会。
  7月1日,星期天,好不容易在家休息,上午打电话和袁阿姨约好,午后去她家拜访。
  终于可以见到同居一城的老同学了,老妈自然很高兴,穿上了干净的衣裳,还给袁阿姨带去了一顶用毛线手工织成的帽子。
  毛线帽子是我二姐织的,带辙,六角,相当漂亮。老妈让二姐织了三顶,她和袁阿姨、卿昌福叔叔的爱人每人一顶。
  午饭后,我到超市买了一点东西,邻家女孩开车,不一会儿就到了袁阿姨所在的小区。
  远远地,就看到一个烫着卷发的老太太向我们招手。不用说,她就是袁自仪阿姨。
  可能是长期在城里生活的缘故,和我老妈比起来,袁阿姨年轻了许多,腰不弯,背不背,显得非常精神。
  我们下车,袁阿姨迎了上来,和我握手,和老妈拉手,和邻家女孩打着招呼。随即,我们上楼进了袁阿姨家里。
  袁阿姨家在二楼,房子客厅很大,光线良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看就是预有准备。
  袁阿姨的爱人迎了出来。这个八十出头大学退休教授除了动作有些迟缓,其它一切都好,尤其是精神头,非常不错,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和打着招呼。
  袁阿姨从冰箱里拿出饮料,非要我们喝几口解渴。
  刚进家门时,袁阿姨一直热情地叫我老妈为“小谭”。一会儿,她主动提到明年她过七十大寿。我忍不住乐,告诉袁阿姨我老妈今年72岁了。
  袁阿姨也乐了,笑着对我老妈讲:搞一半天,原来我还没你大啊。
  坐了一会儿,我和邻家女孩起身告辞,让老妈在袁阿姨家一直呆到晚饭后,再开车把她接了回来。
  
  天高云淡2012年7月27日05:54于浪漫之都大连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2-8-2 06:14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8:葫芦岛之行01——陪着仨老太   一起看大海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滨海记事 其乐融融

  老妈来沈阳之后,我一直琢磨着抽时间带老人家四处走走看看。
  没有别的想法,只希望老妈在有生之年可以更多地感受山川大河的壮美,了却心中的诸多期盼和愿望。
  我是个喜欢旅游的人,愿意在山水的浸染和人文的熏陶下去思考历史、现实和人生。我也一直相信老妈也有这个爱好,只是她老人家没有比我更好更多的机会罢了。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太太,在公元2000年之前,老妈并没有走出大山和出远门的机会。那一年夏秋之交,因为我的邻家女孩怀孕,老爸老爸走出大巴山余脉,走出我重庆开县的四川老家,第一次坐了火车,第一次走出四川盆地,第一次路过北京城,第一次进山海关,第一次走过东北三省的山山水水,第一次到了茫茫兴安岭。
  那一大半年,在那个叫加格达奇的林区小城,老爸老妈感受到了东北的极寒和别样的寂静,也感受到了出远门的快乐。
  2001年4月份,儿子将近半岁时,老爸老妈启程去安徽合肥我大哥家里小住。那时,尽管经济拮据,我还是坚持把老爸老妈亲自送到北京,并陪他们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仪式,亲眼见让了二老在毛主席水晶棺前虔诚的怀念和泪水,还陪他们参观了恭王府、八达岭长城、三十陵等知名景点。
  那一次,老爸老妈很高兴,尤其是在长城好汉坡的那张合影,他们记忆尤为深刻。当时,老爸已经患了尘肺,无力登上长城的顶端,可当年已近60岁的老妈却精神抖擞,跟着我一口气爬到顶部,手脚比我还利索。
  正是通过这一次带父母旅游,我确认我继承了老妈喜欢旅游的特点。所以,年初老妈来沈阳定居之后,我总想着创造机会带老妈出去走走看看。
  考虑到老妈没有近距离看过大海,或者说我没带过老妈带过大海,我策划的第一个出游项目,就是带老妈去看大海的辽阔与壮观。
  其实,早在今年“五一”,我送老妈去盘锦去看望她的高中老同学时,她已经看过大海。但这并不影响老妈再看一次大海的浓厚兴趣,我提出举家出游葫芦岛的计划时,老妈依然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个计划,我至少合计了三个月。直到半个月前,也就是7月13日,这个计划才得以落实。
  当天,我还在大连出差,早饭后才坐火车往沈阳返,午后才能抵达目的地。可以欣慰的是,这并没影响我带老妈出行的计划。
  早在7月10日,在我同学王世文的精心安排下,我就敲定了去葫芦岛的行程,也早早地向领导请了假,说好从大连返回的当天即带家人旅游。
  7月9日,刚好邻家女孩81岁高龄的外婆从重庆开县老家飞到沈阳,岳父岳母也没看过大海,和老婆一商量,便决定带外婆和岳父岳母出行。可岳父说啥不去,只能把外婆和岳母临时添加到出行名单里。
  外婆其实是邻家女孩的姑婆,也就是我岳母的亲幺姑。岳母的父母去世得早,是姑婆将我岳母一手养大,不是亲生胜过亲生。
  姑婆虽然年过八旬,牙齿也没了,但腿脚利索,耳聪目明,身体素质和各项机能堪称优良,对我们带她旅游的安排一点不惧,愉快地答应了。
  于是,7月13日6时30分许,我、邻家女孩和我们两个的宝贝儿子岩哥,陪着81岁的姑婆、72岁的老妈和61岁的岳母,在我同学王世文的陪同下坐动车往葫芦岛进发。
  这一次,我、邻家女孩和岩哥真是陪三位老人前往。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三个已经先后两次到葫芦岛。对于这个滨海城市,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新鲜感。
  当晚,在主人的热情安排下,我们吃了一顿烧烤,之后入住紧靠葫芦岛新区海滨浴场的海景房,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刚好可以住下我们一家六口。
  三位老太太兴致很高,入睡前一直兴致勃勃,丝毫不见倦意。
  7月14日清晨5时刚过,一家六口早早地起了床,相约去海滩上散步。
  近海里游泳的人不少。我们没有下水,而是在海边吹着海风,唠着闲嗑,打着水漂,不紧不慢地散步前行。
  我、邻家女孩和岩哥不时捡一起石头往大海里扔水漂。老妈也过来湊热闹,给岩哥讲着动作要领,还扬起一块薄薄的石头做示范,可效果不好,是个典型的理论家,动手能力极差,引得笑声一片。
  在海边散步时,老妈突然想到她在沈阳家里阳台上种的蔬菜,想到菜盆里被大雨冲跑的泥土,并萌生了在沙滩上捡石头带回沈阳铺在菜盆里防止雨水冲涮的想法。
  老妈个说干就,姑婆和岳母也在一旁帮忙捡稍稍好看一些的石头。
  在清晨的大海边,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28日6:19 于浪漫之都大连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2-8-2 06:14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69:葫芦岛之行02——探访举华岛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阴天  沉闷  盼雨

  葫芦岛之行,姑婆、老妈和岳母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与大海有关的一切。
  三位老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大海,那个兴奋劲,难以言表。
  与初见大海的高兴劲比起来,对葫芦岛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乡、碣石所在地等事实,三位老人并没有多大兴趣,只想尽情感受大海的无穷魅力。
  7月14日早饭后,我们一行7人驱车直奔兴城码头而去,从那里坐船去号称辽东湾最大岛屿的觉华岛感受海岛风情。
  觉华岛也就是当地人口中所称的菊花岛。事实上,如果不是这次觉华岛之行,我也不知道菊花岛其实是觉华岛的别称,有点谐音的意思。
  到码头看了简介,才知道觉华岛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上面有大龙宫寺,在佛教界素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觉华岛”之誉。尤其在辽金时代,这里是很有名气的佛教胜地,辽代名僧司空大师就曾居住在岛上。因为这些缘故,觉华岛素有“北方佛岛”之称。
  觉华岛呈长葫芦形,两头宽阔,中间窄细,斜卧海中,南北长一公里,东西宽半公里。如果猜得没错,葫芦岛这个地名就应该取自于此吧。
  在码头,三位老太太喜逐颜开。我以大海和客轮为背景,抓紧给她们照相留念。
  对于去海岛游玩,我、邻家女孩和岩哥并不陌生,2005年曾经去过大连的大长山岛,而我更是数次上岛。尽管如此,岩哥依然难掩兴奋,忙着给三位老人介绍着坐船的注意事项。
  去觉华岛旅游的人很多,码头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上船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船项带篷甲板另外收费,每人5元,之后就可以尽揽大海美景。
  三位老人手脚麻利,上船时嗖嗖的。当我们坐在客轮甲板上的塑料凳子上时,三个老太太顿时觉得眼睛不够使,东看看西瞅瞅,看啥都新鲜。
  码头离觉华岛并不远,五六十海里的样子。但客轮的速度确实慢得可以,慢腾腾的,像是生怕游客错过海上的景致。
  三位老太太紧挨着坐在一起。岩哥在一边捣蛋,以自个儿屁股下面的凳子为依托,一会儿躺在外婆的怀里,一会儿又在奶奶那里耍赖,一刻也不消停。
  在海上航行的50多分钟里,我偶尔给三位老人照张相,或是录点视频,尽情收藏她们的快乐。
  客轮终于靠岸了,迎接我们的是正在施工造成的浮尘和混乱。
  岛上乱成了一锅粥。正在进行的开发,蜂拥而至的游客,稍显忙乱的管理,让这个有些名气的岛屿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一点也找不到佛教胜地和旅游名胜区的感觉。
  与人的渺小比起来,觉华岛显得很大,需要坐车游览。路是破路,车是破车,到处都在施工,给人的感觉总是不那么舒服。
  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大龙宫寺,附近还有八角井、唐王洞等景点。
  八角井是当年僧吕们取水的地方,距潮水直线距离不过30多米,但井里打出来的却是淡水,甜甜的,有些神奇。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游客们争相打水品尝的地方。
  我们一行人没去凑热闹。岳母说了一句话:“在我们老家,泉水到处是,肯定比这好喝。”姑婆和老妈在一旁附和,我和邻家女孩在一旁直乐。
  到了唐王洞,只见从里面不断流出清洌的淡水,很少见人进去。一看洞口的说明,才知道这个洞的来历有些混乱:一说是李世民东征时,可能曾在此洞避雨;同时又说燕太子丹可能在此洞避难,又称“藏王洞”。
  老妈看了说明,问岩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岩哥给奶奶的答案倒也非常经典:“都是瞎编的,就是为了吸引游客。可能当年这里什么也没发生过。”
  随后,我们进了大龙宫寺。里面也正在施工,乱糟糟的,没什么意思,转一圈就出来了。
  下一站是位于海边的奇石林。原本离大龙宫寺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因隔了一个缓坡,便有开电瓶车的工作人员在那里揽客。我们没理会,选择了步行。结果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几百米的距离,实在用不着坐车。
  因为感觉岛上过于混乱,我们没有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逛下去,原路步行和坐车返回码头,坐船离开觉华岛。
  这一次,姑婆、老妈、岳母她们三个老人没上甲板,而是选择站在客轮二层的栏杆前,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包括在岛上游览的时候,三位老人手脚敏捷,走路很快,弄得我们另外5个很是狼狈。
  连不到12岁的岩哥都感慨:她们也太厉害了吧?
  
     天高云淡  2012年7月31日13:45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2-8-2 06:14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0:葫芦岛之行03——尽享海鲜美食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我们的节日  自己的节日

  说到海鲜,不得不旧事重提。
  2011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到大连过年,不能说顿顿有海鲜,但天天都在吃倒是不争的事实。吃来吃去,甚至觉得鲍鱼不如土豆好吃。从那以后,邻家女孩和岩哥对海鲜的兴趣大大降低。
  因为有这个缘故,这次葫芦岛之行,娘俩儿不怎么提海鲜的事儿。不仅如此,从觉华岛坐船回葫芦岛市区的时候,岩哥对水煮的玉米棒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啃了两棒,依然觉得不过瘾,甚至声称自己不吃海鲜了,就想用玉米棒子解决午饭问题。
  当然,对于爱吃海鲜的岩哥而言,两棒水煮玉米自然无法抵挡海鲜美食的诱惑。当我们进入一家海鲜自助餐厅就餐时,他那超强的战斗力再次让三位老太太叹为观止。
  这家海鲜自助餐厅收费还算合理,每位80元,限时两个钟头,各种鲜活的海鲜摆在那里任由客人挑选,之后自行用清水煮熟,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我们一行7人,要了两个清水锅,三个老太太和岩哥坐在一起。我们几个先为三位老人备足了海鲜,随后各自为战,尽享海鲜的鲜美。
  吃起海鲜来,81岁的姑婆显然有些吃亏。因为老人家的牙齿全掉光了,只能吃一次松软的食品。于是,岳母和老妈负责为她老人家挑选咬起来不费劲的海鲜,邻家女孩也弄来一些蛋糕之类的食品供老人食用。
  如果说过瘾,吃自助海鲜确实很爽,想吃啥吃啥,想吃多少吃不少,不用担心吃光了没有了,也不用担心兜里的钞票不够花。
  看得出来,自助餐厅里的客人吃得都很尽兴,服务员来回倒掉各种海鲜食用过后剩下的硬壳。
  我们这两桌也很有战斗力,硬壳倒了一盆又一盆,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吓人。
  清水煮海鲜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煮熟之后泥沙不断。尤其是贝类海鲜,如果去壳之后不细心清洗,吃起来总有硌牙的感觉。
  刚开始,我们没在意,因为早已过了午餐时间,大伙儿都饿得够呛,于是狼吞虎咽的,根本没顾那些细小的泥沙。后来意识到了,开始互相提醒,并有意选择那些泥沙很少或没有泥沙的贝类煮熟食用。
  虽然有此类麻烦,但这顿饭总体上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三位老人,从来没见过那么多海鲜,虽然吃得不是很多,但心情很好。
  有开心的就有难受的,有快乐的就有忧伤的。当天晚上,同行的王世文同学开始肚子痛,之后是剧烈腹泻。
  我们都笑他战斗力不行。没想到到第二天下午,我也开始拉肚子;随后不久,邻家女孩也加入到这个行列。
  所幸三位老人安然无恙,包括岩哥也始终活蹦乱跳。要不然,这海鲜后遗症就有些搞大了。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31日06:34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2-8-2 09:39 |只看该作者
哈哈,都是乘客,我咋就没这待遇?看来还是老妈有吸引力嗬。
______说不定就是因为师父有吸引力。军人一出场,谁都行注目礼{: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2-8-2 09:44 |只看该作者
般若山人 发表于 2012-8-2 06:14
老妈在沈阳之70:葫芦岛之行03——尽享海鲜美食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我们的节日  自己的节日
  说到 ...

清水煮海鲜啊,不好吃。要是我,拿来油炸油焖,洒上胡椒粉,既去腥又美味,还保准不会拉肚子{: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2-8-5 16:37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8-2 09:39
哈哈,都是乘客,我咋就没这待遇?看来还是老妈有吸引力嗬。
______说不定就是因为师父有吸引力。军人一出 ...

如果有行注目礼的,恐怕只有你。还是同机才行{: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