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榕树下 美是天马行空
查看: 37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是天马行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4-7 21: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沛然有雨 于 2021-4-7 21:29 编辑

█   托尔斯泰艺术观

我很久就听说过大文豪托尔斯泰有一本《艺术论》,或者一定有相关的艺术理论,一直想拜读,前段时间才下载到,今日拿来一读,深感遗憾,自以为并不是我想要的那一种美学理论,尤其是我在刚刚阅读了克罗齐直觉美学理论之后,对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心中有很大的距离。

托马斯·莫尔写了《乌托邦》,而托尔斯泰无疑为这个乌托邦写了相应的艺术论。托尔斯泰是信仰基督教的,应该是东正教,有强烈的宗教情感。首先他区分艺术的好坏高下,在于所反应的宗教情感。宗教情感体现在对上帝的爱和对普罗大众兄弟般的友爱。

此外,艺术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感染力,因为在他看来,艺术绝非是个人的,它必须拥有共享的特质,就是“俱有荣焉”。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表现在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艺术家情感传达给受众,引起相同的感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这篇不足三十页的《艺术论》中,“全体人民”“共同”“感染”等字眼频繁重复,可见托尔斯泰对艺术的感染力高度重视。相信他若拿到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一定对其直觉美学嗤之以鼻。

艺术要表现宗教情绪这个首要标准,这是托尔斯泰定下的大方向,如此在托翁眼中,艺术重新沦为宗教的婢女,艺术服务于大众。托尔斯泰一定有仇富心理,在回顾了西方的艺术史后,他总结就是艺术一直是服务于小众,服务于有钱阶层,服务于教皇、信徒、贵族、富商等等,他现在就是要把艺术这头骡子的辔头抢过来,拉到劳动人民这一边来,服务于全体人民,当然最好是东正教的信徒。

除了艺术要表达宗教情感的独特性,托翁对于艺术还有几个要求,第二个就是表现力度上,要能够清晰、完整,这体现在媒介--艺术形式、艺术技能的掌握。光有充沛的情感意蕴,是不足以传达给受众的,这需要技艺的磨炼,克罗齐反对艺术的传达功能,这一点托翁也是与之相反,承认艺术在物质表现形式方面的重要性,光有崇高的艺术情感,能清晰的表达出来,让受众准确的感受领悟才是好的艺术。第三点是艺术创作的真挚,这无疑说的很对。

在托翁的眼中,艺术的终极目的不是个人生命境界的升华,首先带着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艺术的感动人心的力量和性能就在于这样把个人从离群和孤单之中解放出来,就在于这样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艺术成为乌托邦的宗教,将世间黎民都推拥到上帝(天父)的怀中,感受宗教的温暖。“感情通过艺术而有同样的发展,即善良的、为求取人类幸福所必需的感情,代替了低级的、较不善良的、对求取人类幸福较不需要的感情。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此,所以就内容来看,艺术越是能完成这个使命它就越是优秀,越是不能完成这个使命,它就越是低劣。”无疑,这样看来,艺术背负起了人的解放的崇高使命(这跟高尔泰有点类似)。

那么这样一来,有一点必须掰清楚。艺术家首先度己,然后度人,让艺术家首先去感染民众,唤起崇高的宗教情怀,对于艺术家是否不堪重负?艺术家感染受众的驱动力何在?以感染全体民众为艺术作品水准优劣的唯一标准,那么只会让艺术家沦为艺术的囚徒。柏拉图反对理想国中有艺术,是害怕艺术渲染情感,败坏城邦的民众,托翁让艺术成为培育宗教情怀的工具,他们笔下的艺术其实都不算真正的艺术。


█   最小公约数---谈丹纳的艺术哲学

鲍桑葵要写《美学史》,目的并不想为一群艺术家列传,而是表现出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而审美意识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区域里面都有不小差异,所以鲍桑葵的任务很多,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说:“哲学见解只是审美意识或美感的清晰而有条理的形式,而这种审美意识或美感本身是深深扎根于各个时代的生活之中的。”这个观点与《艺术哲学》作者丹纳是不谋而合,丹纳就认为,就象植物庄稼受到自然气候、环境的影响一样,人类文艺也存在一种精神气候,艺术家、艺术品的产生深受种族、时代、环境的影响。

对丹纳的批评无疑有很多,总的说来丹纳是秉持孔德实证主义一脉的治学理念,此外也收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这可以视为一种理性的自负,“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傅雷)不过傅雷先生批评丹纳艺术哲学一个短板是缺乏经济基础,就是没有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也不免迂阔。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包含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已经极为宽泛,再加上经济生活、生产关系,艺术哲学成了一个筐,已经啥都能往里装了。

果然,丹纳虽然总结艺术有五大类:绘画、音乐、建筑、诗歌、雕塑,但全书中他只介绍了三样:意大利、尼德兰的绘画和古希腊雕塑,略去了音乐和建筑,量来丹纳大师是心有余力不足,我读后对书中对时代、环境、种族三要素的描绘,总觉有点杂乱,有人就批评:“丹纳走到了反面的极端,他把大量令人疲倦的文献资料塞进书中,让他们完全彻底的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使结论显得再充分不过,……”

我困惑的是丹纳为什么执着于找寻艺术的规律,以科学实证的模子往艺术上硬套?仿佛经过这模具的规范,一切文艺都可以量化生产一样,可是,就好比植物,即使是在同样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下,未必就象庄稼一样整齐划一地生产出水稻、小麦一样。傅雷就说过:“拉封丹的时代固然产生了拉封丹了,鲁本斯时代的弗兰德斯固然产生了鲁本斯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时代的意大利也固然产生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了,然而与他们同种族、同环境、同时代的人物,为何不尽是拉封丹、鲁本斯、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呢?”俄国涅克拉索夫把陀思妥姨夫斯基《穷人》稿子塞给别林斯基,兴奋地说:又一个果戈里产生了。结果别林斯基生气道:“你以为果戈里象林中蘑菇一样随便长出来吗?”丹纳通过科学精神试图以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充当艺术家、艺术品的最大公倍数,我总感觉有点过于托大,不免以偏概全,就象周琳莎在《丹纳的美学思想反思》论文中说的:“……但科学实证的精确性和严密性要求使丹纳对种族-时代-环境的现象考察过于具体化、简单化,这种简单的嫁接移植反而忽略了他们各自宽广深邃的内涵。”

我觉得似乎更有必要去找寻艺术的最小公约数,无疑,时代文化环境确实对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譬如古希腊雕塑都是光屁股男人,文艺复兴画的无非是天使、圣母和一堆宗教徒,印象派的绘画研究自然色彩,每一幅艳丽得足以亮瞎人的眼睛……太多了,但艺术家、艺术作品中又有一种共通的地方,无论是仰头绘制西斯庭教堂壁画的米开朗琪罗、或忍受贫寒创作曲谱的莫扎特,或在富春江边泼墨的黄公望,或勾勒鱼鸟怪石的八大山人,他们的精神中必然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最小公约数,这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艺术之花是怒放的,艺术精神应该搏击飞纵(傅雷语),刺破苍穹。《傅雷家书》中有一段转载莫扎特艺术评论,“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来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心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绝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绝不让眼泪把它沾湿。”所以我希望每一个阅读《艺术哲学》的人书桌旁再放一本《巨人三传》,丹纳错误在于把艺术家当成了一群工匠,柔顺地服从时代环境,忽略了他们精神的独特性,艺术家应该是时代的主人,就象罗曼罗兰《巨人三传》里的贝多芬:“……他依然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一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苦痛的战胜者!”


█   美是天马行空----浅谈克罗齐、科林伍德和鲍桑葵的美学

在西方美学领域有三个大师观点最为接近,就是克罗齐、科林伍德和鲍桑葵。他们都强调美在于主观的感受,审美体验的形成基本靠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内在的直觉、想象。过去我在灵谷寺问一个老和尚极乐世界在哪里,是不是在西方,他告诉我在心里。现在这几个美学大师也一样,美在心里。打个比方,艺术家内在的直觉、想象是一匹马,那么看看他们是怎么谈这匹马的。

克罗齐看来,这是一匹天马。美不具有物质的形式,不需要通过媒介形式表现的艺术,就像这匹马不需要地面的摩擦力,四蹄凌空而起,如乘奔御风,遨游天际。美不出于任何功利目的,所以这马不要辔头、缰绳,更不应该拉上马车。美不含道德,不涉及概念,不需要种类划分。所以这匹马不需要区分什么白马黑马,不需要区分是草原种马还是阿拉伯血马,直如天马行空,自由不羁。

在克罗齐看来,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基本在主观世界里完成,不需要付之实践感染他人。不过他也可能感觉有点极端,留了个口子。他说:“艺术家造了一个意象和幻影,而喜欢艺术的人则把他的目光凝聚在艺术家所指示的那一点上,从他打开的裂口朝里看,并在他自己身上再现这个意象。”那么艺术家怎么给大众指点迷津的呢,艺术欣赏者有从哪里找到这裂口的呢?克大师没有明说。

鲍桑葵在后期著作《美学三讲》中是反对克罗齐轻视艺术媒介的,但在早期《美学史》中,还是与克罗齐保持一致,他认定美是一种体现在感官知觉和想象力中的特征。在克罗齐看来,作为美的素材---自然事物--虚幻的只有淡淡的影子,本身不具有美。鲍桑葵也认为自然美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自然美,这是心灵的一种反应,是一种不完善的美。”必须从自然美过渡到艺术美,而完成这个过渡也有赖于人主体的审美欣赏力。“美的具体内容就是特征,而这种特征形成的条件是主体的想象力和知觉。”就像一锅水能被烧沸,全靠的是这一口锅,底下燃烧的木柴没有任何功劳。

科林伍德同样认为,它区分了真正的艺术与伪艺术的差异,将模仿的、再现客观的艺术都撵出艺术大门。艺术只在想象中完成。“艺术作品作为被创造的事物,只要它在艺术家的头脑里占有了位置,就可以说它被完全创造出来。”这匹天马真的是一骑绝尘,照此看来,不要说观众,那些艺术品收藏者都要以头抢地了。不过科林伍德也没有完全否定艺术作品,不过,艺术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品就是放在你面前,也要靠你自己的想象力来领受。就象蝇附骥尾,艺术家的作品就象那匹天马尾巴的一根毛,本没打算给你带来什么益处,艺术受众就象苍蝇,附着在马尾巴上,跟着风行万里,遨游天际。“在每一种场合下,我们从中汲取某种东西,都必须凭借我们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头脑中把它们重新建立起来。”这就是想象的力量,不过科林伍德有专用名词:“总体想象性经验”。所以苍蝇不必感谢天马,应该感谢自己这种与生俱来的附着力,得以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观众若听了二泉映月不觉心潮起伏或看了一幅画顿感心旷神怡,这都不必太感谢作者,是艺术家的表演和自己敏锐充沛的艺术想象力共同完成这场精彩的审美体验。“对一个真正具有评定艺术价值资格的人来说,任何特定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实际构成艺术作品感觉因素的愉快效果,而在于这些感觉因素在他身上唤起的想象中体验的愉快效果,艺术作品不过是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目的就是作品使我们能享受到总体想象性经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1-4-7 21:34 |只看该作者
先沙发。回头还要来细读消化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4-7 23:00 |只看该作者
也打卡,明天细读
沛然兄这一系列有关艺术有关美的文字,一路读下了,收获蛮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4-8 12:08 |只看该作者
以我嗨歌的心得来看,他们都说的对,也不完全对。
倘若没有娴熟的技巧,便不能准确传达情感。
艺术在悦己的同时,顺便也会悦它,因为感染力是自然而然舒展的。

他们强调的,都是艺术的一面,合在一起,缺一不可的任意一项。
但又无法在创作时面面俱到,只会在共存的前提下,侧重某一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