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钓饵与陷阱———读古歌谣谚记(002):读《大风歌》
查看: 526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钓饵与陷阱———读古歌谣谚记(002):读《大风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09-11-28 12: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09-11-28 12:47 编辑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被击灭后,天下大定。志得意满的刘邦在总结自己能够得天下的经验时,很有自知之明的说了一段大实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这些人杰英豪被他搜罗驱使,成为他横扫天下的精锐之矛,助他走上了一生中最辉煌的颠峰,开创了汉室基业。
    但很快,颠峰之上的刘邦便如芒刺在背、骨鲠在喉,他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于是另一项更重要的工作便周密而迅速地展开了。他首先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擒拿功名赫赫、却有“震主”之嫌的楚王韩信,因杀之的条件不成熟,作为第一个阶段,韩信由王而被贬之为侯,事实上被严密控制起来。公元前196年,屠戮功臣的大规模行动开始了,他先是假装不知道,借内人之手以“谋反”的罪名诛灭韩信,夷三族;接着马不停蹄,又把梁王彭越枭首,夷三族,并把其尸身制成肉酱,送给各个异姓诸侯,那意思很明显,我刘某人要大开杀戒了。之后又击走淮南王英布。韩、彭、英三人曾被誉为“同功一体”,皆为一时之俊杰,在诸侯中威望甚高,对汉室基业功劳最大,他们之被击灭,不但为扫清其它英雄豪杰打下了基础,更使刘邦重重地舒了一口长气,此时他也许再想,没有英雄的大汉帝国该很容易收拾了吧,我老刘家的江山该固若金汤了吧。
    在斩杀了诸多精英,如释重负之后,这位流氓无产者出身的一国之主,踌躇满志地坐在了故乡亲戚邻里的大席旁,于山呼万岁的赞美声中,醺醺然陶醉其中,载歌载舞,喜不自胜。也许就在此时,一种寒彻透骨的感觉突然清醒地打入了他的意识,透过放浪形骸、醉意朦胧的人群,他努力在找寻,哪个是我足智多谋的张良,哪个是我保障有力的萧何,哪个又是我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韩信;也几乎在同时,他无着的思绪转回到现实之中:韩信族灭,张良远遁,萧何老矣。倘若此时有一位项羽式的人物带领一支人马向他杀奔而来,谁可为孤家披肝沥胆,斩将夺旗,他伤感之余也不禁冷汗浸浸,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注入心头。英雄,那个曾经围绕在他周围鏖战疆场的英雄群体,在他的眼前一一湮灭,留下的只是些跳动的记忆与零散的幻觉,他的手紧握冰冷的酒具,一种茫然的失落感涌上咽喉,一时间“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那首被后人称之为“大风”的歌谣便于此时,破喉而出了。
    这首看似渴求英雄的壮歌,其实是一曲无法再得到真英雄的挽歌,歌唱者自己非常清楚,那个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时代已被自己亲手扼杀了,真的猛士已经不可能再重新聚集在他的周围,他也决不会再允许那些真正的英雄闪烁光彩;同时,这首歌谣还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诱惑力,它使那些流落民间,而功名之心未灭的“猛士”心潮翻滚,跃跃欲试,自投罗网。网中的猛士是可悲的,他们被主子玩弄于股掌之中,主子可以让他们一展风彩,更可以让他们引颈黄泉,象郦食其、韩信那样真的猛士再也找不到一个生存的空间。牢笼之中,已没有施展才能的天地,更没有自由的声息,这些闻“风”而来的“猛士”最终便一个个沦为毫无理性的鹰犬,在主子为其提供的槽舍里,培养戾气,成为主子百依百顺的杀手。
    刘邦是需要猛士的,他需要有人为他的大汉王朝出力卖命,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根除真的猛士,因为他要确保他老刘家的统治,于是,一个没有个性,形同偶设的所谓“猛士”群体,便会根据他的设计与需求大量滋生出来。他需要的“猛士”是一种没有智慧与思想的泥塑,力大无穷,能够给他保卫四方,杀却强敌,同时又要唯命是从,一切唯他的马首是瞻,他还要充分拥有屠宰权,一旦稍不满意,便刀锯相加,大开杀戒。刘邦的企求英雄,实因他惧怕英雄,若是真的英雄闻“风”而动,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誓言所惑,向他靠拢,他是不会让这样的英雄走向辽阔的原野,施展才能的。这首大风歌实有网罗天下英雄而聚歼之之心,为的是让有碍于他刘姓江山的尘埃落定,为的是扫清一切有碍于独裁统治的隐患与障碍。基于此,“大风歌”只不过是有着美丽光环的钓饵,真的猛士来到了,便会一如韩信之辈跌入万劫不复的陷阱。
    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唐太宗李世民也想通过科举考试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他们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一个桃李满天下,一个开创了一代盛世;但刘邦给人的感觉就不是这样了,所以后人便屡屡对其一方面扼杀人才,一方面又假惺惺地招揽人才的流氓手段提出质问与揭露:如“本待山河如带砺,何缘菹醢赐侯王?”(王安石《读汉功臣表》)“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张方平《歌风台》)。当时头脑清醒的英雄大都隐遁而去,他们非常清楚,这是一个陷阱,犹张网捕之,守四方之猛士皆遭杀戮,还大唱要得猛士守四方,他真正搜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利欲熏心的狂躁浮薄之徒,这些人不会给他的统治带来危害,却能够成为他统治天下的御用工具。这才是他需要的所谓“猛士”,这才是他高歌大风的此中真意。
    明人李贽写过一首《歌风台》,结语四句对刘邦的涕泣给了另一个说法,也可谓一针见血:“今日歌《大风》,明朝歌《鸿鹄》。为语戚夫人,高皇是假哭。”是啊,那些猛士都是被你一个一个赶尽杀绝的,你还在这里哭什么没有人才呢?扯淡吗不是。
    刘邦在吟唱大风歌的半年后死去,他给他的子孙留下了一个自认为牢不可破的帝国,一个没有真的猛士的帝国。其后不久,匈奴,这个强大无比的游牧民族很快便让这个暂时缺少英雄的西汉帝国尝到了遭受打击的滋味,他的不屑子孙自我消耗的七国之乱,更使大汉帝国元气大伤。他的子孙对待匈奴的妙计似乎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和亲、纳币,在他死后的四十年里,几乎形成了一个无英雄的统治集团,其对待匈奴的态度除了与当时汉帝国所面临的具体国情有关外,其军事将领的无所作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好在时势是在造英雄的,到汉武帝时,一个由真的猛士组成的军事集团,终于打破了四十年匈奴武力的威胁,卫青、霍去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使大汉帝国的边疆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也许直到此时,刘邦所渴望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宏愿才真正变成了现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8 14:45 |只看该作者
认真读了
长见识
汉王朝多少年匈奴实行和亲纳币政策原来是缺少英雄所致,这个论点很让我玩味了一会儿。恰好正看到霍去病,卫青这一章节,对应楼主这篇文,实在是感触良多。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11-28 16:11 |只看该作者
欣赏坏菜的治学。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11-28 21:59 |只看该作者
窥此篇,便可谙熟一个时代,借楼主之功,巧读历史了,我。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1-29 13:40 |只看该作者
怎么都这么多学问呢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1-29 19:49 |只看该作者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的时候应该是真诚的。

可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