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求证《黄陵庙记》的真伪
查看: 24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证《黄陵庙记》的真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3-11 10: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求证《黄陵庙记》的真伪
                                                        作者:闻所欲闻大杠精

       诸葛亮之作《黄陵庙记》曰: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顺之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景见焉,鬓发鬚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以上《黄陵庙记》内容,明朝董斯张撰《广博物志》卷十四、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二、明周复俊编《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七、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五百六十三,以及清迈柱等监修《湖广通志》卷一百四,均有收录。明王冏伯、杨时伟亦有辑录在四库本《诸葛忠武书》。
      由于以上史料出现的时间(明朝)与作品《黄陵庙记》的写作时间(三国)时隔年代久远,又无记载史料的出处何在,因此许多后人怀疑《黄陵庙记》是伪作,挑出《黄陵庙记》的种种“毛病”,于是《黄陵庙记》的真伪,成了三国历史疑案之一。
      既然是疑神疑鬼的“疑似伪作”,不是证据确凿、板上钉钉的“铁证伪作”,说明后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亦不敢就此文的来源、出处给出定论。
       历史记载的训诂、解释、论证、评价等等,离不开对于史料文意甄别和对史料所表达的史实内容甄别的相结合。在不能以史料的出处和来源甄别史料真伪的情况下,对史料文意和史料所表达的史实内容的认识就更加重要,可以作为考证这段史料真伪的主要方法。
       所幸巧合,吾有破解《魏略》一段史料疑案的文章《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与破解曹操避战心理的文章《“老骥伏枥”不战而退》(均发表在本论坛)。回忆以上文章的某些内容分析,与认识《黄陵庙记》的某些内容具有种种内在联系,为侦破此段历史疑案提供了论证依据。于是成就此篇。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4-3-11 10:19 |只看该作者

                                               一、躬耕南阳遇刘氏
       据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记载:
       “诸葛亮本瑯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
        又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
       “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又据桐寨铺《乡地名志》记载:
    “诸葛庄位于桐寨铺西南三公里,在曲岗村北三百五十米处。原系诸葛亮在此置买的庄田,早已不存,现仅留遗址。”
       在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民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诸葛武侯躬耕歌》的内容如下:
       “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馀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浪荡嫖风与赌博,家也消磨,产也消磨。乞求邻家借升合,张也推托,李也推托,赤手空回泪如梭。妻也不乐,子也不乐,一家饥寒可奈何。冻也忍著,饿也忍著,亲朋看见无人作。你也改过,我也改过,沾体涂足甚快乐。吃也在我,穿也在我,不向旁人借升合,哪怕他张推托,李推托。 (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 尚书左仆射顾和浴手敬书)”

        以上史料说明,诸葛亮早年确如他自己所说:“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如没有后来刘备之类人登门二顾三顾茅庐,也许永无出头之日,趁手里有几两银子,何妨多搞几块田种种?或因战乱,流民抛荒,占荒田无需银子,盖几间田边茅庐即可。远田自己无法去种,租给入境流民之类人去种,做个南阳小地主,日子过得好些,岂不也算是识时务者?当地主总归是种田人的理想。诸葛亮以没文化的农民皆能听懂的,类似顺口溜的地方口语《躬耕歌》,教导、劝诫那些种田的、租田的,或许还有他自己——如何改正坏习、勤俭持家有方,小地主不是能坐收余利吗?
       然而诸葛亮又有“每自比於管仲、乐毅”之好。诸葛亮既好为管仲,了解和管理农桑经济、安置流民和租户之类事,这是当好“管仲”最基本的实践训练。这就为他后来为官逐步升级,管理各级政府经济,打下坚实的基层实践经验基础。

       我在《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文章中,论证了诸葛亮在刘备新野三顾茅庐后,没有立即跟在刘备身边。之后诸葛亮来到转屯驻扎樊城的刘备处,建议和帮助刘备征流民、组织军队(请回顾前文有关内容)。推论:刘备从新野转屯樊城在八月之前,由于刘表病重,诸葛亮此时回到刘备身边做事也就没有顾忌了,刘表在八月很快死去。
       诸葛亮躬耕南阳多年,知道有众多跑到荆州避难的流民人口,躲在各处荒山野地自种、自采、自食,因而建议刘备征聚流民,把安置流民徒众、流民部曲化为己用;从中选择,拉起军队;刘备把总揽政务、军务的重任交给诸葛亮,使得“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黄陵庙记》的文字则证明了以上之事:“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对“相拉总师”的分解释义:
       相。本义是察看、仔细看:“相,省视也。”——《说文》。辅佐、扶助:“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亲自观看:相媳妇。
       拉。牵,引:“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刘禹锡《花下醉中联句》。拉拢,联络:拉帮结伙。
       总。聚合,汇集:“总揽英雄。”——《三国志·诸葛亮传》。 统领,统管:“公受朝寄,总兵西下。”——《隋书·元谐传》。总揽 :总要(总揽政事);总务(总理各项事务);总揽(全面掌握;广为延揽)。全部、全面:总代理,总动员。为首的,担任较高级职务的,领头的:总制(总督),总河(总管治理河道事务的官员)。
       师。军队:“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泛指军队:“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民众,徒众:“师,众也。”——《尔雅》。
       相拉总师的训诂:辅助察看、选择、拉来民众,组织、管理军队。
       相拉总师训诂的具体解释:诸葛亮帮助刘备整治流民徒众,从中察看和选择、组织军队,总揽军务。
       不遇刘备或有可能成为小地主的诸葛亮,后来所写之《黄陵庙记》的首段:“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正是他这一段个人奋斗经历急遽变化历史过程的概括写照!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3-11 10:20 |只看该作者

                                                       二、“相拉总师”释疑
       “相拉总师”已经解释过了,还有什么可疑之处?不然,这里面有逻辑性的七拐八弯的许多可能性细节没有解决。
       历史作为科学,其特殊性、复杂性为其它科学所不能比,可以下这个断语:历史科学是以对事物特殊性的认识为基础的科学,并且是被掩盖事实最多的科学。
       除了论证历史过程的逻辑性、合理性之外,比较组成历史过程的片段(史实)存在的可能性大小;计算史实的盖然性和或然性,是历史研究非同于其它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历史研究对于认识事物的特殊性非常倚重。比如,这个“相拉总师”是指《魏略》里记载的“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那一段事情么?就算《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的论证有理,而“相拉总师”没有时间、空间的记载,你怎么把《黄陵庙记》记载的“相拉总师”,安排在刘备屯樊城时,诸葛亮向刘备献计那一段历史的时空之内呢?

       从《黄陵庙记》的文字分段来看,“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与后面文字描述的当前情境“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明显具有文意内容的转折性。
      前一段记述是诸葛亮对自身历史的回顾。而且“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这段文字一看便知是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之事。
      后面的“计事善之”,是指“茅庐对”建国方略,还是指“三顾茅庐”以后发生的事?比如是《魏略》所说的:“备从其计,故众遂强”那一件事?我以为主要是指后一件事。
       “计事善之”的“事”如是指“茅庐对”。而“茅庐对”严格来讲是“谋略”、“方针”、“路线”,刘备当时寄宿刘表,自己几乎无兵马,没有具体可行方法实现“茅庐对”。把“茅庐对”当成“计事”,则诸葛亮自己也不好意思说“善之”,因为那在当时只是为刘备设想的远景规划而已。另,“计事善之”文字安排在“势不可却”文字之后,按文意也是“三顾茅庐”的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势不可却”以后发生的事。
       “计事善之”一句之后,有根据“计事善之”而“于是”“情好日密”的文意转折。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语。如《黄陵庙记》为真,陈寿的记载用语却似袭抄《黄陵庙记》的“于是情好日密”!
       既然《三国志》和《黄陵庙记》的“情好日密”同样是指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不久的事,不久到什么时候?到“相拉总师”为止。就是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到“相拉总师”之前,是“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状况的历史时空阶段(或称历史过程片段)。

      讲历史事件,时、空准确定位的认识方法极为重要。破解历史疑案的线索,几乎十有八九出现在精确推论历史事实的时、空定位点之中(比如我在文章《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中,对魏延案件发生的精确时间、准确地点所在的种种剖析),因为这是还原客观事物历史发展过程的物理科学精确性所在。  
       诸葛亮曾经到过黄牛庙而为重建黄牛庙写《黄陵庙记》,是在什么时间?
       黄牛庙建在夷陵附近的长江边上。史料明确记载诸葛亮到达夷陵附近长江边的时间,只有这一次:
    “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三国志·刘备传》
    《黄陵庙记》有记述:“趋蜀道,履黄牛”(趋:走,向……走。履:走过。)。说明《黄陵庙记》是在刘备征诸葛亮等人入蜀时,诸葛亮带兵将援助刘备夺取益州,路过长江边黄牛庙时所写,其盖然性(最大可能性)指向明确。《黄陵庙记》对写作的时间、地点的动态性描述,与《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路过此地的时间、条件相吻合。

       因以上对于诸葛亮写《黄陵庙记》的时间、空间定位,或有人说:
       “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零陵先贤传云:亮时住临烝。”《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是不是诸葛亮为刘备“相拉总师”的时空定位?不是。此时刘备虽缺兵需扩充实力,更缺钱粮以为军实。“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是刘备的本意。刘备借孙权荆州之地,亦是有人多地少,军实不足的原因。且“相拉总师”主要不指征集钱粮,指得是总揽扩充兵力的军事要务。诸葛亮此时也并非总管刘备的荆州地盘,有一部分荆州地盘归关羽管辖。
       或又有此议:
       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蜀地,援助刘备夺取益州,不就是“相拉总师”,察看、组织、总管一路军队进军益州吗?这不是与诸葛亮领军到达黄牛庙时写《黄陵庙记》的时空更加接近、吻合?你说“相拉总师”是指诸葛亮在樊城献计后总揽刘备扩军之事,非也!《黄陵庙记》与《魏略》的记载无关!

       此语甚妙,不有一番精细的推导分析,此论难以辩驳。突破口在哪里?《黄陵庙记》就那么几句话讲述诸葛亮的历史,必然还要在其中反复侦察:“螺蛳壳里做道场”。
       “相拉总师”之前有“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于是”一词,是“计事善之”和“情好日密”的因果连接词。说明“情好日密”主要是因为“计事善之”,这符合刘备的思想性格。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大概刘备出道以后,吃了不少“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却不识时务者的“闷亏”,有苦说不出,化为经验之谈,告诫诸葛亮。
       “计事善之”,在刘备看来是办事的有效性、成功性。诸葛亮做到了,所以有“于是情好日密”,接下面就是“相拉总师”。如果说“相拉总师”是诸葛亮记述领兵进军益州一事,那“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是在什么历史时空形成的?指诸葛亮结好孙权,计事善之,因此打赢曹操后,“于是情好日密”?
       陈寿有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后,“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要到诸葛亮结好孙权、赤壁打赢曹操才“与亮情好日密”、“如鱼得水”?关羽、张飞到了打赢曹操后才接纳诸葛亮?道理说不通,哪能扯得那么远。陈寿记载这事虽无精确的时空定位,也讲滴是刘备寄寓刘表荆州时候的事,根本不在刘备败走樊城以后。
       古人写史论事,苦了今人。一无录像二无录音算了,三记事件发生、发展的时空关系也很不精确,大多只说类似于:“谁干了谁”。至于在哪干的?什么时候干的?怎么干的?常常一无所载,全凭后人寻找种种相关联的史料进行合理推论。只依史料记载说事,而无意于推论、或不善于推论者就“遭罪”了,极易东扯西唠、张冠李戴、指鹿为马。

       说到现在,我的前文《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又该登场了,摘录如下:
       【这一段史料(《魏略》记载诸葛亮建议刘备征流民扩军队),对刘备三顾茅庐时的主、客观环境认识;对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行踪的认识;对诸葛亮与刘备之间亲密关系如何发展的认识;都是极好的证明材料。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虽然应刘备之请,答应加入刘备集团,但并未立即跟随刘备出山。然而在他公开早已加入刘备集团身份之前的一年里,已经为刘备集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所谓“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使得刘备“与亮情好日密”。难怪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黄陵庙记》的“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是否与我在文章《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的论证得出的以上结论密切相关?“相拉总师”是不是指的是诸葛亮去樊城为刘备献计征流民、从中选择拉起军队的事?而且《黄陵庙记》的“相拉总师”,又倒过来证明了《魏略》史料记载的准确性:诸葛亮在樊城帮助刘备整治流民徒众,从中察看和选择、组织军队,统管、总揽军务。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3-11 10:20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在荆州樊城为刘备“相拉总师”这事,又另有几证:
       1、“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明何宇度·益部谈资》
       2、“献(张献忠)贼破荆州时,民家有汉昭烈帝借富民金充军饷券,武侯押字,纸墨如新。”《明吴梅村·绥寇纪略》
       3、“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三国志·诸葛亮传》
       4、“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三国志·关羽传》
       刘备寄宿刘表时,所带几千兵还是刘表给的。“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三国志·刘备传》。那么“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哪儿来的?不是诸葛亮在樊城向刘备献计征流民部曲,“备从其计,故众遂强”而来的吗?
       “羽乘船数百艘”,哪儿来的?因“备从其计,故众遂强”,但兵多钱少,所以“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借富民金充军饷券”等等弥补而来。
       诸葛亮在樊城献计后留在刘备身边为刘备相拉总师,1至2段的史料里也有证明:“诸葛亮担保”、“武侯押字”。史料里,刘备在荆州时非“先主”、“汉昭烈帝”。诸葛亮当时亦非“武侯”,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也未封武乡侯。
       “先主”、“汉昭烈帝”、“武侯”,皆为后人尊称也。
       “诸葛亮担保”、“武侯押字”。诸葛亮在樊城虽成为刘备的财政、军务总管,刘备借款要他担保,但诸葛亮此时还是“无名鼠辈”,身无余财,担保谁相信?当然荆州人是相信刘备:“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典略曰: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刘备传》。刘备在荆州多年,声望日隆。刘表一死,刘琮无能,刘备成为荆州人避祸曹操的指望,人心多有向刘备。“今人归吾”,——其中必有刘备的债主,你逃到哪就跟你到哪。“吾何忍弃去”,债主的饭总有得吃。人信刘备,指望刘备还款,诸葛亮签名担保等于是为刘备盖“橡皮图章”而已。

       故尔诸葛亮“趋蜀道,履黄牛”时,回想当年“躬耕南阳”,把刘备得意之作“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和自己得意之作“计事善之,……相拉总师”,和因此与刘备“情好日密”,写入《黄陵庙记》,顺理成章、顺理成章!
       《黄陵庙记》的论证到此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哪能呢,“鬼花样”还多着: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3-11 10:21 |只看该作者
                                               三、难言之隐一洗了之
       《黄陵庙记》“……相拉总师”的记述,如果是指诸葛亮在刘备寄寓荆州时的事,而不是指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州的事,那么一直到诸葛亮“趋蜀道,履黄牛”,怎么其中隔了这么长的历史时间?并且中间还有刘备败走结好孙权、赤壁打赢曹操、刘备打刘璋等等重大事件,诸葛亮在《黄陵庙记》里为什么不说?特别是路过黄牛庙,目的是去帮助刘备打刘璋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说?

       如果《黄陵庙记》是诸葛亮所写,这些重大事件理应一一指出,直到诸葛亮为什么目的到达黄牛庙之处,这才是“到此一游”的完整来由。有这么多后来出现的大事情不说,诸葛亮只是记述了早年自己和刘备在刘备寄寓荆州时候的故事,“隔空打穴”?这不是给人看出记事不完整,有很大漏洞吗?《黄陵庙记》一文是有人造假吗?如若是造假,这个造假者的完整思维性更应该壹壹叙述诸葛亮在路过此地之前经历的种种大事啊?造假者怎么会专挑诸葛亮和刘备在刘备寄寓荆州时候的故事说,而放弃数件诸葛亮和刘备后来所经历的大事、要事不说?吾左右思之,不得其解,忽然想到不久前我写的一篇《“老骥伏枥”不战而退》的文章……觉得有门!简要摘录于下:

       【“备欲自图蜀,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三国志·刘备传》
       (张松)“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璋率步骑三万馀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相之適,欢饮百馀日。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吴书曰: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三国志·刘璋传》
       “(刘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三国志·刘备传》
       “……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三国志·刘备传》
       “……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三国志·刘备传》
       “……张璠曰: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也。”《三国志·刘璋传》
       以上为刘备诈得益州的大致过程。三年之间,刘备信誓旦旦,说是为刘璋排危解难,收受刘璋兵马数千,米粮钱财无数却不作为。直到以“何患无词”之茬反噬并无过错的刘璋,不仅刘璋有受骗之感,蜀一般官吏、民众能无愤怒之心?钱财、兵马均出自于老百姓,蜀人添兵送马、纳款输粮,供给刘备,是为请你拒张鲁、抗曹操,免遭兵祸,过上一段安定的生活时光。不是为自引兵祸上门,“自埋地雷自己踩”!
       刘璋、刘备同宗。正因为是同宗更亲,除黄权、王累少数有识之士,蜀人一般官吏、兵将、老百姓更无戒心。刘备来则夹道欢迎,又送兵送钱,感觉有靠。而同宗更亲的刘备竟然“谋反”,蜀人更加感到上当受骗,道义上不齿刘备的行为,所以竭力抵抗刘备一年多。直到都城被围,败局已定,一般官吏、老百姓早应该东躲西藏,跑得无影无踪。但蜀中的官吏加上老百姓,对诈骗者耿耿于怀,痛恨不已,仍旧愿意保护刘璋死守成都:“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而逃到汉中的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刘备诈取益州,极为不得民心。】

       以上是我在文章《“老骥伏枥”不战而退》中,论证刘备诈取益州时的情况。而诸葛亮经过黄牛庙,正是刘备诈取益州遇到困难,调兵遣将围攻刘璋的关键时候!
       尽管打刘璋是诸葛亮本人的《隆中对》为刘备所设计的,“田鸡要命蛇要饱”,刘璋要命刘备要“吃饱”。但“主公在州一年多,无恩德以加益州百姓,百姓攻战一年多,肌膏草野者,以‘隆中对’故也,吾何心能安!(出处:我仿刘璋语而料想诸葛亮写《黄陵庙记》时的心理状态)”。假如,假如诸葛亮不是个“良心大大滴坏了坏了”的人,诸葛亮对此事自然应该有所自惭形愧,至少在其所作《黄陵庙记》里,面对与世无争、为民造福的禹王、神龙、神牛,有着无法诉求的难言之隐!
       因此,诸葛亮面对黄牛庙里为民造福的诸神而并非攻伐杀戮之神,自己可说是“来者不善”,所以只能说说刘备和自己“俺们小时候在荆州相好的故事”。至于以后与曹操攻战,夺城占地的所谓“丰功伟绩”,就不好意思说给诸神听了,神的造福为民之功不比这些杀人放火的所谓“丰功伟绩”正经八百多了?诈取刘璋的来由更是不能说!因此,《黄陵庙记》里“相拉总师”这一句,决不会是指诸葛亮“趋蜀道,履黄牛”增兵添将帮助刘备诈取刘璋之事!打刘璋的事只能一洗了之:不说不说不能说,免得诸神听了心里不快活,降祸于斯!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3-11 10:22 |只看该作者
       古人包括诸葛亮,信鬼神信得厉害:“军师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上言(刘备):‘……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三国志·刘备传》;“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黄陵庙记》。要不诸葛亮戎马倥偬,在短暂歇脚时,怎能有心思、有时间、有钱财为与民造福的大神们建庙刻碑写《黄陵庙记》?就是要为神做好事,向神祷告,要神保佑,像神龙帮助禹王治水一样,也能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成功么,至少不使大神们“疑神疑鬼”撒?
       以上就是我推论诸葛亮写《黄陵庙记》而“隔空打穴”,只写早年与刘备相遇之事,而不写今日从何而来、往何处去、要干什么事的缘故。
       “隔空打穴”——伪造者他哪能料到诸葛亮的这些心理?自然应该是壹壹叙功、娓娓道来,指出诸葛亮从何而来,为什么到此一游的完整来头。
      又,“相拉总师”是《魏略》史料所载诸葛亮在刘备寄寓刘表时征流民、管理军务之事,这个伪造者也不相信裴松之以“三顾茅庐”否决《魏略》史料的论述?而是和我一样相信鱼豢的记载,弄出个“相拉总师”的论调来(请见文章《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的论证)?
      “相拉总师”,这是一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没有和此言内涵相符、记忆深刻的特殊历史经历的人,无法这么写!《黄陵庙记》的前面所写史实部分,表达了诸葛亮的特殊性、个别性的行为经历和思想经历。连看过后深入理解都有困难,伪造成这样更是难于上青天!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3-11 10:23 |只看该作者
                                           四、称“氏”为刘备所称心
       诸葛亮的《黄陵庙记》有一句“遂蒙刘氏顾草庐”。
       明四库本《诸葛忠武书》卷首提要云:“《黄陵庙记》称昭烈帝为刘氏,亮之忠荩,断不敢轻蔑其主如是。”
      意思是《黄陵庙记》称刘备为“刘氏”是一种轻蔑的称呼,诸葛亮绝不会如此不敬其主刘备,所以《黄陵庙记》是伪造的,而非诸葛亮所作。此证伪之论的逻辑前提是:“氏”字只能为平头百姓和布衣草民所用,而不能作为高等姓氏的称呼。
       明四库本提要的作者必是史学家!怪事,这名史学家竟把“氏”字只解释成平头百姓、布衣草民的姓氏用语?“氏”字就没有其它字义解释了吗?
       诸葛亮早先虽是乡下人,游学时总得学点经、史,懂点文字训诂吧?写《黄陵庙记》时诸葛亮已为官,他能把刘备当成“躬耕南阳”时的隔壁邻居、平头百姓张氏、李氏或王氏而称呼?连战国有名事件“赵氏孤儿”的“氏”是指国君、贵族都不知道?史学家想证实什么,有令人拍案叫好的;想证伪什么,也有如此令人“拍案叫绝”的。
       诸葛亮途经黄牛庙时,离刘备称王称帝还早,咋个“《黄陵庙记》称昭烈帝……”?四库本提要作者在证伪时说话已经颇不自然了。史学家也有情绪,自我情绪的表达不能影响史学性表达。证伪时须严谨,不能依自我好恶情绪引导读者。
      这里可以说:“《黄陵庙记》称刘备(或主公或刘将军或刘豫州)为刘氏,亮之忠荩,断不敢轻蔑其主如是”。这样一说会使《黄陵庙记》看起来不像伪造?“称昭烈帝为刘氏”才会使人觉得《黄陵庙记》更像伪造?“称昭烈帝为刘氏”这句话本身就是伪言——“以伪证伪”。

       氏。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并非只能转原意用以解释普通百姓为张氏、李氏,代称平头百姓、布衣草民。这是后来字义的扩展、转化以后形成的。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氏”在这里的解释和张氏、李氏的称呼,意谓大不相同。“氏”的起源字义恰恰是只能用于贵族,不能为平民使用。所以:
       “氏”可称呼帝王、贵族:“赵氏孤儿”、三国时期的南阳邓氏、汝南袁氏等等。
       “氏”可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有巢氏。“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氏”可以是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宗教的称呼:“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三国志·杨仪传》。杨仪中军师闲极无聊,说要投哪个平头百姓的“魏氏”?这个“魏氏”只能是指魏国。
       “氏”字一出生就具有高贵、尊意的解释。后被转其原意,可用于指代普通百姓。人不会误以为诸葛亮在《黄陵庙记》称刘备为刘氏,而与平头百姓的张氏、李氏解释相同。且这么说,受众更加广泛,攀比更有高度,预示着刘备的未来前途高度无限。

      如果说这个“伪造”的人或者说诸葛亮很狡滑,用“父在母先亡”之类怎么讲都可以的说法称呼刘备,这倒有点道理。刘备本来就是“贩履织席”的布衣草民,后升级可称为刘贵人(“此家必出贵人”《三国志·刘备传》)、县尉、县令、别部司马、县相、镇东将军、左将军、“帝室之胄”、“刘豫州”、汉中王、昭烈帝,以上均可称为刘“氏”。或平称性地理解为刘备早年“贩履织席”的布衣草民,或尊称性地理解为刘备后来的“帝室之胄”、汉中王、昭烈帝。无论刘备后来能够达到多高的尊位,“氏”皆不辱没刘备身份,可进一步升级理解为一统天下的帝王、圣王,与黄牛庙里的禹王并尊、超越。
      称将军就差远了,顶多升级理解为大将军,诸葛亮知道刘备不是甘于当将军的人。称主公能有多大多尊?或以为是山大王!称刘豫州则升级无望,刘备永远是“州长”。碑记是要流传下去的,《黄陵庙记》“氏”的称呼或有人告知刘备,必为刘备所称心如意。
       诸葛亮于戎马倥偬之隙,花钱重建黄牛庙——建庙、塑像、立碑写《黄陵庙记》,为什么,不就是为刘备祷告神么?《黄陵庙记》的内容性质就是一篇诸葛亮为刘备在神灵面前所作的祷告文。祷告神保佑刘备像“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那样帮助刘备开疆拓土,“信不诬也”!显出诸葛亮当时迫切希望有神来相助刘备事业成功的真实心情,所以诸神“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这“马屁”拍的——巧妙无痕!
       《黄陵庙记》就“氏”字来说,不但用得不伪,反而更显诸葛亮预测、希冀刘备事业有成、前景远大的心态。或者说诸葛亮“太狡猾”、“拍马屁”也行,总之与造假没有关系。这造假者没看过《三国志》?如碑记需要写人的职位,造假者抄抄《三国志》中刘备的职务都不会?《三国志》里,陈寿记载的诸葛亮和群臣称呼刘备、刘备家族为“氏”之处有数次,并且有直接称刘备为备的。

       还有探察到这个蛛丝马迹的:诸葛亮不该称刘备为第三者“氏”,称第三者就是不尊。禹王是黄陵庙之主吧?诸葛亮面对的是禹王,禹王才是诸葛亮祭拜和求助的对象、第二者,禹王面前不可造次。“氏”将来或可与禹王并尊、超越,是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者都行。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3-11 10:23 |只看该作者
       有认为《黄陵庙记》里的句子“乱石排空,惊涛拍岸”,与后人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相似。我看过文化人流沙河的文章解释,和其它什么文章解释。随它,我不懂文学,不去凑热闹,以免弄巧成拙。除非有大段、多段抄袭后人的文字暴露出来有假——“发中见亮才算秃”。凭短句“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无法“见亮”而“算秃”,只能说是后人抄略前人,或巧合。

       又有人以诸葛亮的文学水平论证诸葛亮的历史经历,说“相拉总师”一句,听起来不象“白富美”或“高富帅”的言辞。难道诸葛亮要说出什么样的漂亮言辞才会为刘备相拉总师,说两句我看看?
      有诸葛亮从前邻居张氏、李氏(“氏”用在这里会不会被误认为是名人、贵族?)等,笑诸葛亮找媳妇不找白富美——“止得阿承丑女”,——诸葛亮不是言辞、行为华丽丽……华丽丽的人物。“相拉总师”是诸葛亮对自身历史重要事实的自述,不是面对大自然美景“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式的文学性描述。历史事实用“白描法”比用“彩绘法”更易表达事实真相。
       证完,结论是:《黄陵庙记》出自诸葛亮之手。

       从前,学者证伪或证实《黄陵庙记》的文章,大多从语言学和文学方面入手,如本文第四节所讨论。
      本文的论证则另辟蹊径:从分析诸葛亮的自述历史入手,又对诸葛亮具有的神性心理深入分析。特别是对诸葛亮“难言之隐”的特殊心理动机分析,如没有这个对诸葛亮当时特殊心态的分析认识,很难证明伪造《黄陵庙记》的困难性和不可能性。
       有感兴趣的读者能对我文章的具体分析提出商榷意见,非常感激,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3-11 10:4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黄陵庙  在哪里呢?

现在的地名是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3-11 10:5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大禹治水,什么时候治过长江?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3-11 11:2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趋蜀道,履黄牛,因……”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邀请入蜀。此前,刘家圈子里没有人知道日后什么时候会入蜀。诸葛亮在战略上知道取益州,在时间上却无法准确知道。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入蜀。


这满打满算三四年时间里,荆州人无法建造黄牛庙:


❶时间不够。战乱年代,匠人难找。
❷钱也不够。打仗的马和刀枪和粮食都缺的要命,哪有钱去年庙。
❸权也不够。诸葛亮这时候没有什么决定权,这种事情他做不了主。既然诸葛亮无法自己做主,他就不能以个人名义建庙。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事儿事关自己在刘氏集团摆不摆得正身份,不可能随便这么高调。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3-11 11:2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这都不成句子,怎么可能出自诸葛手笔?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3-11 11:2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陈寿花巨大精力编纂 诸葛亮集

当时主流非常认同

而集中不见此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3-11 11:2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你这是翻案上瘾抬杠成癖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3-11 13:05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1 11:29
你这是翻案上瘾抬杠成癖啊~~

【黄陵庙  在哪里呢?
现在的地名是什么?】
妮搜索百度就能看见。

【大禹治水,什么时候治过长江?】
各地都可建纪念大禹治水庙。

【“趋蜀道,履黄牛,因……”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邀请入蜀。此前,刘家圈子里没有人知道日后什么时候会入蜀。诸葛亮在战略上知道取益州,在时间上却无法准确知道。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入蜀。】
只要诸葛亮知道刘备是骗子就行了。

【这满打满算三四年时间里,荆州人无法建造黄牛庙:】
黄牛庙是老庙残破,诸葛亮重建,有3000年历史,不是新建。

【❶时间不够。战乱年代,匠人难找。】
不是皇家大庙,只是一小庙。会盖民房就行。

【❷钱也不够。打仗的马和刀枪和粮食都缺的要命,哪有钱去年庙。】
诸葛亮在荆州搜刮有盘缠,就盖一间庙房,无需大钱。

【❸权也不够。诸葛亮这时候没有什么决定权,这种事情他做不了主。既然诸葛亮无法自己做主,他就不能以个人名义建庙。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事儿事关自己在刘氏集团摆不摆得正身份,不可能随便这么高调。】
这种小钱,就跟小盆友身上有一分钱,还真要交给警察刘备叔叔?

【“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这都不成句子,怎么可能出自诸葛手笔?】
咋不成句?
“再建大禹治水庙,题字曰黄牛庙,以显大禹治水神功”——孙尚香感觉不好?

【陈寿花巨大精力编纂 诸葛亮集
当时主流非常认同
而集中不见此文
你这是翻案上瘾抬杠成癖啊~~】
诸葛亮集?诸葛亮放屁是不是也要入集?
马上我把以前一篇批评诸葛亮放屁也要入集的文章发到人命关天茶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3-12 11:58 |只看该作者
看这些,觉得追根究底很有意义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