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读书笔记 (《约翰 克利斯朵夫》) [打印本页]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9 16:21
标题: 读书笔记 (《约翰 克利斯朵夫》)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5-20 17:01 编辑

读这本书,是受《傅雷家书》的影响,喜欢傅雷对译文的严谨,以及他文字里那份澎湃的激情。去年去图书馆借书不得,年前订了没买成,春节回来,趁孩子买书一起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限量版,定价78元,实价178元。记得在图书馆看到1957年第一版,全册不到一元。半个多世纪的物价变化,在此得以体现。一九九六年的书,很旧,纸质不象现在的精美,字体也小,只是,人物的神采与气润并没有减去半分,就如封面上原作者罗曼。罗兰的头像,眼神还是那么深邃、犀利。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9 16:26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5-20 17:02 编辑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傅雷

(一)
新生命的诞生,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希望。投身于什么家庭,只能看运气。这么说来,克利斯朵夫的运气不算好。尽管他的祖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有教养,又是优秀的音乐家,真正的艺术家“,实际上,克利斯朵夫父亲的前程己被酗酒毁尽。而母亲是一个即没外貌又没文化的橱娘。关于这桩婚姻,作者说”或许我们除了头脑、心灵、感观以外,另有一些神秘的力量,在别的力量睡着的时候乘虚而入做了我们的主宰“,作者也觉得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但这是神的旨意。

西方作家似乎对神的力量怀有一种崇拜心理,记得米兰。昆德拉的《不能随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遇见特蕾沙时,也借用了神力,“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这也是对身份地位悬殊的男女。或许,在婚姻中这些不是全部,就如克利斯朵夫爷爷说的“人事情一经决定,也不用再翻什么旧帐,只要老老实实尽自己的本份就完了。”人生第一要尽本份。

克利斯朵夫的童年早期,和所有孩子一样,爷爷的陪伴,温暖而有趣。他第一次尝到人间的不平,在六岁那年。那时家里经济捉襟见肘,母亲己外出接活。大户人家的橱娘,在橱房有地位,但终是富家下人。去接母亲的某一天,与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大打出手。为此,母亲当场打了他嘴巴,回家后又被揍。这件事对孩子是一种撕裂,他心中高大的父母,在外面需得低头看人脸色,象一种耻辱。“他心中的一切动摇了:对父母的尊敬与钦佩,对人生的信心,希望爱人家,同时也受到人家的爱那种天真的需要,盲目而绝对的道德信仰,一古脑儿都给推翻了。”至于母亲为了生活和养活他而受的苦,不得不站在人家一边跟他为难的隐痛,他是不会理解的。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9 16:36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5-9 16:47 编辑

刚刚在刘创驾到的贴里看到,“读书如人行远,必假舟车。舟车之行,须由轨道,待人驾驶。驾驶之人,既须识途,亦要娴熟。不致迷路,不致颠覆,方可到达。”关于读书,我既不识途,又不娴熟,贴上这则笔记,是诚心向大家学习。这书两册共110万字,现读了40万,感觉读不下去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自己坚持。献丑需要勇气,该怎么读书,怎样写笔记,还望大家能给些意见,谢谢。
作者: 沈眉珊    时间: 2016-5-9 17:20
坚持吧,即使是断断续续的坚持,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9 17:58
这可是个大部头。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9 18:00
我在班上,回家再讨论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9 22:36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5-9 23:02 编辑

外国名著,没少肯,一些名著前后啃了十多年,到三十多岁才基本看明白了。

我是学中文的,在学校读了好多名著,都是当做作业读的,还有的是做样子给同学看的,特别是给女同学的。那时候学校9点就熄灯,为了读名著 ,我们就在熄灯前跑到寝室外,在操场的灯下看书。看一夜,到早上早操的时候宿舍没开了再回去睡觉。
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你要不捧一部《红与黑》、或者《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啥滴,你都不好意思在夏天的晚上,就着操场的路灯看书。

包括《约翰·克利斯朵夫》,《飘》,包括狄更斯的一些作品,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就是名著?看不懂啊。

不知道好在哪里。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9 23:00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5-9 23:09 编辑

1,我们读的外国名著的写作时间都很早。比如这部《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于一百多年以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加上历史的隔阂,让我们很难从作品中找到共鸣。

2,还有个阅读习惯和文化底蕴的问题,如果我们读的外国名著比较少,往往不大习惯外国名著中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读起来很乏味。

我就是一边读一边产生这种质疑的:这就是名著袄?不服啊。

比如《巴黎圣母院》,前面20多页都在描写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既没有人物,和没有故事性。烦死了。

还有就是西方小说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大段大段的对白,我们也不很习惯。

读的多了,慢慢也就习惯了。

通过了解名著所描绘的人物、事件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他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进入他们的“心境”和“语境”,再读起来就好些。

3,还有另一个问题:见识的拓展和生活的积累。96年我在沈阳某监狱待了两个多月,借到几部名著,都是以前读过但只读了“写的什么”,没读懂“为什么写”的。

其中一部《飘》,一个晚上通读一遍,读到天亮,豁然开朗。然后再去读《安娜卡列尼娜》,再读《双城记》,《悲惨世界》,融会贯通了,那种感觉是说不出的爽。

我们初读书,跟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品性,距离太远了,当然如读天书。
我读过次数最多的长篇小说,一个是《红楼梦》,一个就是《悲惨世界》,各不下十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渐渐就懂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9 23:11
哥另起一帖吧。写完睡觉。

明天天还得上24的班。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0 16:53
沈眉珊 发表于 2016-5-9 17:20
坚持吧,即使是断断续续的坚持,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谢谢眉珊,争取在暑假前完成:)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0 16:5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9 23:00
1,我们读的外国名著的写作时间都很早。比如这部《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于一百多年以前。东西方文化的差 ...

话说《飘》还是很喜欢的,《巴黎圣母院》真象你说的,硬没熬过前面二十页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0 16:5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9 23:11
哥另起一帖吧。写完睡觉。

明天天还得上24的班。

辛苦啦,我不读完这本书都不好意思了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0 17:00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5-10 17:05 编辑

(二)
六岁孩子接到的第二件打击,是父亲酗酒的事实。父亲一直是他眼中的英雄。直到有一天,看到醉酒的父亲傻掉的样子,他高大的形象轰然倒塌,那个心爱而敬重的人在孩子心中死去。受此影响,他厌学并最终弃学。

孤独,敏感,贫穷,小克利斯朵夫的世界是黑暗的。他害怕一切与黑有关的东西,怕暗物,怕夜晚,怕睡觉,甚至害怕死。他又是坚强的,隐忍的,不肯屈服的。他自有一套精神胜利法,比如富家女欺负他后,他想办法给自己减压,想象那个女孩爱上他,而他不理她,变着法子折磨她。这个带着孩子气的淘气办法果真令他平静。因没钱买更多食物,他挨着饿把食物让给弟弟。有一次看到父亲将他留给弟弟的食物吃掉,想说父亲,但是忍住了,不能挣钱的自己是没有资格说的,他要等到有资格的那一天。得知有个同伴得传染病死了的时候,很害怕,他不想死,他要活下去,要象爷爷故事里的英雄一样活下去。

祖父送的一架旧钢琴,拯救了他。他的手指第一次触到琴键,未名的旋律便给他开创了另一个世界。他偷偷地弹,从指尖流出的安详平和妩媚引诱甚至扭打搏杀,都令他着迷。知道他对钢琴的兴趣,失意的父亲,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给他上课,教他训练。但是,父亲教的全然不是克利斯朵夫心中的东西。父亲是刻板的表演,孩子心中的音乐,象莱茵河变幻莫测的水纹。孩子拒绝接受父亲的教导,故意弹错。戒尽之下亦不低头。教与学,拒与罚,正是天才与庸俗的对决。

文中有大量对音乐的描写,那是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感觉与想象,作者将听觉转换成文字,仿佛一幅幅应接不暇的美景,读来很是享受。

读童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有两处细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处在他们挨饿的日子,约翰克利斯朵夫忍住饿把食物让给弟弟,饿得还要死还装作若无其事。妈妈发现孩子这个行为,很揪心。有一天,她故意支开两个弟弟,把他拉在怀里,抱在膝盖上紧紧搂住。母子俩拥抱着哭,一言不发却心照不宣。这种温慰对孤独的孩子是一种力量,而孩子的懂事对母亲是一种安慰,亦是一种隐痛,让每一位身为母亲的女人都忍不住要在心里抱抱他。

另一处细节是写他怕黑。夜里的每一处暗影都令他怕,小小年纪饱受失眠困扰。不由想起自己一些经历。大约在他的年龄,我也经历了失眠。那时,姐妹们随父母去了城里,我留在老家与爷爷一起。我与爷爷同睡一床依然怕,冬天的夜里,用被子将头蒙住,狗的狂吠,由远即近又由近至远,想象着它们在追鬼。北风刮得窗子呼呼作响,仿佛妖怪在敲门。耳朵变得异常灵敏,每一次风吹草动都在心里引起巨大的恐惧与联想。极想睡,就是睡不着,满头大汗也不敢掀开被子,仿佛一掀开妖怪就伸出手来把我捉住。有时怕极了,便推醒爷爷,说要上厕所,其实是想听听爷爷的声音撞胆。很快爷爷又鼾声大作,而我又进入下一轮折腾,直到天快亮精疲力竭才沉沉睡去。这样的日子,象一场梦魇。因此,深深理解小约翰克斯朵夫的痛苦。作者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原始动物的遗传,另一方面是初生时期,生命与虚无接近,幻觉是恐怖的根源。我觉得还有一点,应该是孤独,对周围缺乏安全感,精神的极度紧张导致。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0 19:10
轻言 发表于 2016-5-10 17:00
(二)
六岁孩子接到的第二件打击,是父亲酗酒的事实。父亲一直是他眼中的英雄。直到有一天,看到醉酒的父 ...

加油
作者: 落花生    时间: 2016-5-10 19:41
这本书,曾经最爱,但已经很久很久没读了。且捧起再读一回。
作者: 沧浪之    时间: 2016-5-11 00:21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9 22:36
外国名著,没少肯,一些名著前后啃了十多年,到三十多岁才基本看明白了。

我是学中文的,在学校读了好多 ...

看明白了是个什么概念?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1 01:37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5-11 03:56 编辑
沧浪之 发表于 2016-5-11 00:21
看明白了是个什么概念?


嗯,这个问题提的好。
哥用十分钟时间回复你。然后去查岗。今天哥值班。
开始读的时候,字都认识呵呵,也大致知道书中的人和故事。
但看的很乏味。
比如《简爱》,写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在亲属家寄养,因为倔强的性格备受欺辱,后来在教会孤儿院长大,后来做家庭教师,后半部主要写她的爱情经历,情节上还好一点,前半部写她的成长经历,很枯燥,因为人和很故事都平常。
这部书为什么写这个人?这些事?文学史上提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必提《简爱》,都说这部书好,可是,好在哪里呢?
这就是没看懂。

后来才读出一点滋味,是这部书所写的这个叫“简妮.爱尓”的女人,一个社会底层的贫民女子,一生都在为争取自由、平等,争取平等幸福的爱情而奋斗。
她所争取的东西,现在看来似乎没什么意义,都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但在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刚刚走上历史舞台,封建贵族体制还没瓦解,势力还很强大,一个贫民女子而且相貌平平,要自由,要平等,是对传统意识和旧观念旧势力的一种挑战。
是的,她艰难的坚持,不妥协,坚持要与罗切斯特“平等相爱”,历尽百转千回,最终获得了幸福,获得了平等的自由的爱情。
简妮.爱尓代表着新思想与旧体制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这个质朴单纯的小人物身上,体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平等、自由和博爱的进步思想。这些东西后来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

简爱是那个时代第一批觉醒的女性的代表。
她经历的所有的坎坷和屈辱,都是在向读者揭示旧势力的丑恶、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而她的不屈,正表现了女性的自尊自爱,独立和坚强,表现l她与旧势力的抗争。

在那个时代,这是多么难得的多么鼓舞人心的人格品质啊。

艺术表现方面说起来比较复杂,而我读这部书也好多年了,很多细节已经既不清楚了。
没法详细总结。

艺术风格上简单说一句:《简爱》是近代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最完美的一部作品。
读出这些,就算读懂了。

半个小时了。

三更半夜,手机回复的。谢谢我。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1 01:46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5-11 03:44 编辑
沧浪之 发表于 2016-5-11 00:21
看明白了是个什么概念?


谢谢你看我的跟帖,提出问题的是好读者。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1 03:43
沧浪之 发表于 2016-5-11 00:21
看明白了是个什么概念?

这中间看了电影《简爱》,对读懂原著很有帮助。因为电影比原著浓缩了,直观了,主题突出了。比如《安娜.卡列妮娜》,也是看了电影才更理解原著的。


作者: 落花生    时间: 2016-5-11 06:4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1 01:37
嗯,这个问题提的好。
哥用十分钟时间回复你。然后去查岗。今天哥值班。
开始读的时候,字都认识呵呵 ...

但我一直觉得最后的结果,说明她和罗的爱情还是不平等。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1 07:33
落花生 发表于 2016-5-11 06:47
但我一直觉得最后的结果,说明她和罗的爱情还是不平等。

为什么?

他们最后的相爱,只因为爱情。
作者: 落花生    时间: 2016-5-11 07:5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1 07:33
为什么?

他们最后的相爱,只因为爱情。

罗眼睛瞎了,简才赢得他的爱情,是不是?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1 08:11
落花生 发表于 2016-5-11 07:57
罗眼睛瞎了,简才赢得他的爱情,是不是?

他们早已相爱,只是罗切斯特还没离婚,他还有个精神病妻子。简妮为了这个离开了他。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1 08:31
落花生 发表于 2016-5-11 07:57
罗眼睛瞎了,简才赢得他的爱情,是不是?

我还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力量呢。
作者: 沧浪之    时间: 2016-5-11 22:0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1 01:37
嗯,这个问题提的好。
哥用十分钟时间回复你。然后去查岗。今天哥值班。
开始读的时候,字都认识呵呵 ...

用这样方式来诠释名著比较直观,比起那些空洞的专业术语更能让人易于接受,所谓名著就是里程碑式的文学,并且在同一时期各方面都优秀与其他作品的文学作品。但有这几点还是达不到名著的标准,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受任何约束,譬如敷炎趋势之作仅属于徒有里程碑的外表,实质却是迎合大众的胃口或者是对当下执政者的附庸。
真诚的感谢你,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会过来叨扰请教的。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1 22:12
沧浪之 发表于 2016-5-11 22:07
用这样方式来诠释名著比较直观,比起那些空洞的专业术语更能让人易于接受,所谓名著就是里程碑式的文学, ...

互相学习。

每天上班。后天我争取找个时间跟刘创继续探讨这个话题:什么是名著?为什么要读名著?

欢迎一起交流。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2 16:2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0 19:10
加油

这都是先前写的,书太长,边看边写,不然会忘。不能指望这些字有多好,站不高看不远,还有,打字时间不多,每次打完连重读的时间都少, 语句不通顺是常态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2 16:24
落花生 发表于 2016-5-10 19:41
这本书,曾经最爱,但已经很久很久没读了。且捧起再读一回。

欢迎落花生,一起交流,多提意见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2 16:2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1 01:37
嗯,这个问题提的好。
哥用十分钟时间回复你。然后去查岗。今天哥值班。
开始读的时候,字都认识呵呵 ...

这书,感觉简知道真相从罗切斯特家出走后,就不如前面好看了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2 16:30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1 22:12
互相学习。

每天上班。后天我争取找个时间跟刘创继续探讨这个话题:什么是名著?为什么要读名著?

等看:)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2 16:38
(三)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天赋一旦开启,便象火山爆发般不可收拾。七岁半时,经亲王恩准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十一岁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第二小提琴手,成为父亲的同事。在最初的音乐道路上,父亲、祖父和舅舅给了他不同的影响。

父亲是庸俗的代表,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才,在庸俗的印衬下,显得卓尔不凡。父亲是那个富于音乐的民族的普通一员,演技即不准确也不越轨,对音乐从不挑剔,他们的音乐,指下冷淡寡情,胸中波平浪静。他认为演奏家的艺术地位高于作曲家。克里斯朵夫与父亲恰好相反,他心中的音乐是激越的海洋,是神秘的幻象,是奔流的思潮,是温柔的永叹,是狂风聚雨,是物我两忘。身体强大的父亲要求弱小的儿子按自己的套路来,孩子因拒绝吃了不少苦头。后听了祖父的话才顺从,祖父说“为着人间最美最高尚的艺术,为着安慰苍生,为人类增光的艺术而吃些苦是值得的。”

约翰克里斯朵的祖父曾是宫廷乐队的指挥,对孩子的音乐才华很赏识,认定他将来是了不起的音乐家。常带他一起听音乐会,歌剧,结识音乐界的名流。爷爷鼓励、教育,记录下孩子随口哼唱的乐谱,这些记录成为他第一部作品的原形,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的便是它。

如果说约翰斯朵夫是一股清澈的激流,祖父是宽阔的河床,舅舅便是两岸的河堤。当货郎的舅舅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很严谨。他看出祖父对孩子的纵容。他带约翰克里斯朵去野外,告诉他,“你在屋子里写的那些,全不是音乐。屋子里的音乐好比屋子里的太阳。”“你写许写得很好,可是没说出一点儿意思。”真正的音乐在大自然早己存在,不要为了作而作。舅舅是智慧之人,他明白方仲永的失落,懂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的话象牢固的岸堤防备了克利斯朵夫才情的泛滥,也深深影响了他对音乐的理解与态度。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2 17:49
轻言 发表于 2016-5-12 16:38
(三)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天赋一旦开启,便象火山爆发般不可收拾。七岁半时,经亲王恩准举办了个人音 ...

好极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2 17:52
轻言 发表于 2016-5-12 16:30
等看:)

我工作太忙太累了,休息时就睡一天觉,年龄大了缓不过乏。

互相鼓励,坚持。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12 17:55
沧浪之 发表于 2016-5-11 22:07
用这样方式来诠释名著比较直观,比起那些空洞的专业术语更能让人易于接受,所谓名著就是里程碑式的文学, ...

也写点什么吧。最近看什么书?推介一下。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19 16:44
(四)
随着祖父去世,家里经济状况更加糟糕。酗酒的父亲又被乐团开除,一家人的生活负担都压在了十四岁的克利斯朵夫身上。除了在乐团拉琴,他还给人上课,加上自己的学业,日日在紧张中渡过。内心孤独,精神压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东西,为生活打开一道出口。他遇到奥多,一位富商的儿子。他们性情迥异又一拍即合。类似爱情的友情,缓释了生活的空荡,填补了少年的迷茫。他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无论精神还是物质,有的只是对陌生情感的幻想与渴望。新鲜,厌倦,直至不见,就象青春的预演。

克利斯朵夫遇见了女孩弥娜。在生命里流星般划过的弥娜,让他明白,这个世界是低俗的,门第、金钱、名誉、光荣远在高贵的灵魂之上。他差点沉轮在 俗世的旋窝,父亲的死令他清醒了做人的使命:不屈服,不放弃。

文中有一段话很喜欢,摘抄于此。“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这段话真是深刻入骨,令人又爱又恨。放眼四周,这种人比比皆是,毕业结婚生孩子,生活再变不出花样了。今天不过是昨天的重复,而明天就是今天的刻板。岁月流失,消耗的除了强健的身体,更在内心的激情。越来越爱回忆,在回忆里咀嚼在回忆里感动,慢慢的回忆也失去味道,便真的老了。打量自己,不过其中一员。自以为掩得好好幔子,被人轻轻一挑便落了,好不懊恼。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0 17:01
(五)
自父亲去世,克利斯朵夫与母亲搬家租住到祖父的朋友于莱家。少年的他,经历了两次成长。一次精神,一次感情。

青春期的逆反,反世俗反成见。克利斯朵夫失去了信仰,世界陌生得与自己格格不入。仿佛是一种病,狂躁、骚动、灼热、野蛮,心里住着一头野兽,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他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另一个声音却说,他就生活在上帝身上。他看出人间的丑陋、虚伪、悲惨,试图与人争辩,一无所获。他觉得灵魂不死,可是没人告诉他是不是。他在自设的圈套里苦苦挣扎。没有救世主,精神的救赎只能靠自己。一次次头破血流,又一次次爬起来。当他终于在泥泞里站起来,一颗新的灵魂诞生了。“精神的巨变就象动物蜕变,克利斯朵夫旧的衰败憔悴的灵魂掉下来,蜕化出一颗新的,更年轻更强壮的灵魂。他发现生命是欢乐的,他看到自己就是上帝。”

书里这部分表达很抽象,边读边猜边想象,也不知理解得对不对。

克利斯朵夫己经十六岁,他那么脱俗,又那么孤独。作为读者,暗暗希望来一场恋爱,一场真正彻底的恋爱,拯救他或说陪伴他。作者的安排似乎不如人意,确实出现了恋爱,但对方是一个带孩子的寡妇邻居。前面,在克利斯朵夫最初一闪而过的恋情里,也是寡妇邻居带着一个孩子。当然那时的恋情要模糊得多,就象扮家家,带着游戏成份,带着试探性质.一度,他自己也不确定爱着的是妈妈还是女儿。

现在,他己经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他懂得精神的愉悦。他与她在一起,一句话也不说,甚至不看对方,只要感觉到对方的存在与气息,就是幸福的。要说这场恋爱的全部,也只限于精神依恋。离得最近的一次,他们因公事一起去女方哥哥家,晚了大雨无法回家,在哥哥家过了一夜。各住一房,有一扇相通的门锁着,锁在女方那边。那是燥动的一晚。克利斯朵夫摸黑到门,门竟然开了,女人就站在门边。他开了门又关上,几番重复,终始没勇气跑到对方房间。当他下定决定要过去时,门己关死。这是他们肉体走得最近的一次。是遗憾,又是多么宝贵。真正的感情,不只是肉体的纠结。他那样爱着她,直至她死。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座埋藏爱人的坟墓。他们在其中成年累月的睡着,什么也不来惊醒他们。可是早晚有一天,墓穴会重新打开。死者会从坟墓里出来,用她褪色的嘴唇象爱人微笑;他们原来潜伏在爱人胸中,象儿童睡在母腹里一样。”克利斯朵夫的心灵深处,牢牢地保存着那个叫萨皮纳的女人的影子。

作者: 花开富贵    时间: 2016-5-21 18:47
已跟读完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4 11:2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2 17:49
好极了。

如果你说哪里不好,我会更高兴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4 11:2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12 17:52
我工作太忙太累了,休息时就睡一天觉,年龄大了缓不过乏。

互相鼓励,坚持。

恩,注意身体。论坛只是生活的补充,不要太拼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4 11:25
花开富贵 发表于 2016-5-21 18:47
已跟读完

谢谢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4 16:30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5-27 16:40 编辑

(六)
青春的萌动,总要落到实处。一个偶然机会,遇见少女阿达。从世俗的眼光看,他们并不般配,一个店铺 服务员,一个音乐家。但青春不由理性支配,靠荷尔蒙。他们相爱,更象是爱上爱情本身。“这是青春时期的美妙的爱:虽然肉感很强,究竟不是粗俗的,因为其中一切都很年轻;这种爱是天真的,差不多是贞洁的,受过单纯热烈的快感的洗练的。”

阿达不能与克利斯朵夫在精神上并驾齐驱,他们本不属于一个世界。一个纯洁高贵深刻,一个粗俗污浊肤浅,他们的矛盾随着交往日渐清晰。庸俗女子,不过借爱情榨取感官与虚荣心的乐趣。当她对一切厌倦,便开始毁灭。也要感谢这场毁灭,让克利斯朵夫摆脱女人的羁绊。

毁灭后的复活是慢长的。恋爱,就象一条系在两人身上的绳索,如果齐心向上,当是满满的正能量。不幸一人故意往下坠,那么,站得高的一人必被拖着后退。受阿达的拖累,克利斯朵夫己回不到过去那种贞洁、坚强、安静的境界,他高傲隐忍的精神己灰飞烟灭。“情欲的危险不在于情欲本身,而在于它破坏的结果。”他瞧不起粗俗却一头扎了进去,欲罢不能。

克利斯朵夫明白自己入了歧途,却无法自救,是舅舅帮了他。舅舅说”“你得对着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对每一天都抱着虔诚的态度。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污辱它。便是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得虔诚,你得等待。“虔诚,等待,舅舅的话,如冬日阳光,他听见自己冷却的心慢慢醒来。

第一册完
作者: 沈眉珊    时间: 2016-5-24 21:10
祝贺读完了第一册。
坚持就是不负初衷。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5 16:40
沈眉珊 发表于 2016-5-24 21:10
祝贺读完了第一册。
坚持就是不负初衷。

谢谢眉珊,也就是坚持了,瞧瞧这都写的啥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26 23:42
轻言 发表于 2016-5-24 16:30
(六)
青春的萌动,总要落到实处。一个偶然机会,遇见少女阿达。从世俗的眼光看,他们并不般配,一个店铺 ...

这段写的太好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26 23:45
轻言 发表于 2016-5-24 11:23
如果你说哪里不好,我会更高兴

我读这部书已经是三十多年前了,而且捧着书摆样子为主,不是很认真,基本忘的差不多了。



再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什么好和不好。

读完,写完,就是好。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26 23:45
轻言 发表于 2016-5-24 11:23
如果你说哪里不好,我会更高兴

后来重读名著的时候,也没敢读这部,太长了呵呵。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16-5-27 06:4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9 22:36
外国名著,没少肯,一些名著前后啃了十多年,到三十多岁才基本看明白了。

我是学中文的,在学校读了好多 ...

狄更斯的作品,应该好懂。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5-27 07:14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6-5-27 06:47
狄更斯的作品,应该好懂。

当时看不进去。

酱油这么说,显然是看懂了。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7 16:36
(七)

十八岁,标志一个人的成年。摆脱爱情迷茫的克利斯朵夫,重新徜徉在自由的天地。灵魂极度伸张,创作的欢快与痛苦,象两把锤子轮番敲打他。灵感跑得太快,思想总赶不及。他象持枪的猎人,明明猎物就在前方,就是猎不着。

人格独立的克利斯朵夫,有一个新发现,发现以前崇拜的、尊敬的艺术,是虚伪的。“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把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还是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定。” “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是把宿食呕吐干净。”

克利斯朵夫变成了一名斗士。口诛笔伐,对经典作品,对时事潮流,甚至对整个日尔曼民族。
他向社会发起猛烈攻击,“但社会决不轻易让青年人说说大话就把它否定了。”他要做一个逆袭时代的英雄,却被时代撕得体无完肤。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变成整个小镇的敌人。因为他自不量力地揭开了蒙在社会头上那层虚伪与做作的面纱。

失去创作园地的克利斯朵夫象过街鼠,精神孤独生活窘迫走投无路。他想起自己七岁半在王府举办音乐会时,把他抱起来抛到半空的音乐家哈斯莱,曾经说过任何时候都可以去找他。他急切地奔向哈斯莱所在城市,沿途酝酿着希望与美好,却没料到时间己把人磨蚀得面目全非。盛名之下的哈斯莱,不过是他批判的众多艺术家之一。

哈斯莱对克利斯朵夫是个沉重的打击。回程路上,他临时决定去拜访一位陌生朋友苏兹。克利斯朵夫被赶出宫庭后,曾受聘于一间小学校,在那里结识了一对同样不被社会欢迎的夫妻。虽然思想差距甚远,同样的性情足以促成一段温暖的友谊。那时克利斯朵夫出版了一本乐集。那对夫妻,悄悄买了几十本寄出去帮他推广。寥寥回信中,一名叫苏兹的教授对乐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忙于现实的克利斯朵夫与他通了几封信后中断了联系。此刻,万念俱灰的克利斯朵夫,迫切需要同情的慰籍。

克利斯朵夫见到了苏兹,那是灵魂的相遇。他们在彼此眼中读到自己,读到温暖、安慰与勇气。苏兹不久后去世,他闪电般穿过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如黑夜里划过的一根火柴,虽然短暂,却是信念。

因没有足额车费回家,克利斯朵夫后半段路是走着回家的。在路上,意外碰到收留过舅舅的人家,看到了舅舅的葬身之地。

该遇的都遇到了,就象一场告别。这个国家,己无牵挂,除了同住的母亲。他们虽然有三兄弟,但两个弟弟猥琐无赖,克利斯朵夫早己不与他们交往,母亲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母亲不愿他离开,一桩意外,非离去不可。他在边境站收到母亲来信“我不该自私自利把你留在家里的。你上巴黎去罢。别管我。最要紧的是你能够幸福。”

巴黎。是另一个篇章。

这卷有两百多页,读得很艰难。作为一部批评现实主义的作品,这部分应该意义非凡。普法战争后至一战前的德意志、法兰西及整个欧洲的社会现状,日尔曼民族、犹太民族及高卢民族的习性风尚,要深入理解,得参考一些书藉。怕自己不能坚持,就囫囵吞枣往下翻了。有时候,读一本书,如一趟出行,艰难跋涉,为远处风景,或者,跋涉本身便是全部。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7 16:42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26 23:42
这段写的太好了。

看了你的话,我重读了这段,没看出哪里好,除了引用比较多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7 16:4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5-26 23:45
我读这部书已经是三十多年前了,而且捧着书摆样子为主,不是很认真,基本忘的差不多了。

说的是,我的追求也是读完就好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5-27 16:44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6-5-27 06:47
狄更斯的作品,应该好懂。

是么,读完这部试试,谢谢推荐。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6-16 11:33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6-21 16:43 编辑


初到巴黎的克利斯朵夫,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住在一间破旧的旅馆,生活窘迫,悲痛绝望。母亲的一本旧《圣经》给了他力量,不服输的英雄气概,一经启动神勇无敌。

走投无路的他偶遇同学高恩。身为书商的高恩帮他介绍家教,带他参加各种音乐文学沙龙。依旧贫穷,但克利斯朵夫借着这个平台,看尽巴黎上流社会的音乐文艺社交信仰。巴黎光鲜的皮囊下裹着的是粗野淫猥荒谬腐败,象在德国一样,他忍不住又发表自己的高见,当然,也象在德国一样栽了跟头。在自己作品演唱会上,因指责女演员失职得罪了举办方,他真是没长记性,在德国,正是在他作品的音乐会上指责女主唱,
令自己成为一座孤岛,整个音乐界报复的对象。只是,现在的他成熟了,受了打击没有以前的悲苦郁闷。“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做无谓的斗争。”他是矛盾的,又纯真率性,看出争斗无谓,仍忍不住说实话。

贫穷失业加上生病,他以为自己会死在那间无人问津的小旅馆。是楼上的小姑娘救了他,素未平生的姑娘,一位仆人,巴黎平民典型的代表。透过她,克利斯朵夫开始重新打量法兰西民族,不需要信仰不需要生活的意义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不需要依傍仍有坚强的道德意识,地处低位而不自暴自弃,隐忍又有骨气。这些推翻了先前他从书本小说理论中得到的法国形象。“这才是他第一次见到法兰西民族,见到那使人觉得不朽,跟他的土地合而为一,象土地一样眼看多少征服它的民族、多少一世之雄烟消云散而它始终无恙的法国民族。”

在巴黎开篇前,作者与克利斯朵夫有一段对话,以长者身份劝解冲动的小伙子,你在德国己吃尽苦头,到巴黎不要再批判了。克利斯朵夫说:“非跟它说实话不可,并且我越是喜欢它,越是非说不可。倘若我不说,谁会跟它说?”批判只因为爱。他们辩解争论直至合而为一,克利斯朵夫正是作者的灵魂,他们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共同走向和平的春天。

罗曼罗兰的小说特点是“用音乐写小说”。这节内容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描写,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在关键时刻,给克利斯朵夫精神慰籍与力量,还有罗浮宫的艺术作品。因水平有限,这部分精彩便无从体会了。无从体会的还有法国大革命后至本书发表的一战前夕,法国的社会现实。

说点题外话。克利斯朵夫的艺术灵感,很多时候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的。闲暇时逛罗浮宫,那些人类造型艺术的瑰宝,给了他极大的创作激情。再就是走出去,走进人群涌动的街头,自由的灵魂,从他们身上吸取艺术的浆液。这该是所有艺术的通道。记得傅雷在《傅雷家书》中,多次提醒傅聪,要走进大自然,要去大英博物馆吸取养份,谁能说这些经验不是从克利斯朵夫身上得到的呢。


第二册完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8 00:36
”他是矛盾的,又纯真率性,看出争斗无谓,仍忍不住说实话。
===========================================
这就是性格,或者说品质。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8 00:39
罗曼罗兰的小说特点是“用音乐写小说”。这节内容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描写,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在关键时刻,给克利斯朵夫精神慰籍与力量,还有罗浮宫的艺术作品。因水平有限,这部分精彩便无从体会了。
============================

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啊。

学啊。

有电脑啊,书中提到什么作品,就去找出来听,结合小说的介绍,描述。

学会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是很了不起的修养。受用一生。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8 00:40
好久没进来看你读书了。

惭愧。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6-21 16:5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18 00:39
罗曼罗兰的小说特点是“用音乐写小说”。这节内容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描写,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 ...

如果这么看,这套书明年也看不完。估计傅雷当年是这么读的。这里不得不提他的家书,书中表达的音乐理论与鉴赏力真是令人欽佩。
看你们在讨论民国热,比较喜欢看这个时期的作品,我的阅读没什么系统性,多去图书馆借,随手一拿,很多都是那个时代的。还有台湾一些作家,聂华苓,这个记忆比较深。她从大陆去台湾,后来去美国。记得在台湾时,胡适从美返台,当局让她去机场接,她客气地给领导留了张字条走人,字条大意:这是一件美丽的差事,也是件风光的事,我即不美丽,也不爱风光,请找别人去。



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个人喜好不沾功利,会纯粹很多。一位草根读者的心得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6-21 16:55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18 00:40
好久没进来看你读书了。

惭愧。

我也好久没读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21 18:25
轻言 发表于 2016-6-21 16:55
如果这么看,这套书明年也看不完。估计傅雷当年是这么读的。这里不得不提他的家书,书中表达的音乐理论与 ...

傅雷受翻译这部书的影响,应该是懂音乐的。

傅聪学音乐,会不会也受此影响?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21 18:27
轻言 发表于 2016-6-21 16:55
我也好久没读了

读完吧。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6-24 11:28
(九)

      第二册读得勉强,大量关于德国、巴黎的社会现象分析,关于音乐的鉴赏体验,枯燥得很,读来只想睡。翻开第三册,是有些怕惧的。

      事实并不如所料,第六卷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令人几度落泪。
      安多纳德是作者放的一条长线,她数次出现在克利斯朵夫面前,每次出现,电影似的镜头一闪而过。

      第一次出现克利斯朵夫还在德国,因对现实失望,己不听音乐会。朋友临时送了音乐会包房套票,他想去不想去,差不多开演才到。在剧院门口,遇见一位想进没票的女孩,便把她顺带进包房。整场演出,克利斯朵夫故意大声与女孩交谈,以反对现场的艺术精英。他差不多是自言自语,女孩窘得一句话也说不出。直至散场,除了知道女孩来自巴黎,其他一概不知。

      女孩因此被雇主辞退。他从朋友处得知消息,她准备离开德国。克利斯朵夫想对她说声对不起,但朋友也说不出更多信息,只知她是某权贵的家庭教师。

      克利斯朵夫找哈雷斯未果,沮丧地坐在回小镇的火车上。停靠的小站,他看到一双熟悉的眼睛,她也认出他,都想讲话,但火车迅速地擦肩而去。

      巴黎街头,各行一边的他们认出彼此并竭力靠近,却被满路马车泥泞和人流冲散。

      谜样的女子,在这篇揭开面纱。她是法国中部某省银行家的女儿,十六岁时父亲还把她颠在膝上唱山歌。差不多同一年,父亲被骗破产自杀。生活从此分裂。

      走投无路的母亲带着她和弟弟逃去巴黎。巴黎,等待他们的不是亲情,是脏乱落迫困顿无望。在一间破旧的旅馆,母亲很快病逝。她带着弟弟,八年时间,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待弟弟进巴黎大学,神便把她接走了。这个孱弱的女子,用二十五年生命体会了人世间的富贵贫贱人情炎凉,也用人格书写了义气和善傲然不屈。

      安多纳德是作者酿的一壶酒,因之酿得用心,揭开来浓香扑鼻。父亲自杀前夜对人世的留恋,读来令人垂泪。母亲死后,安多纳德用三年时间,积攒了三百英磅,当她拿去还给姨妈时(钱是母亲刚到巴黎时找姨夫借的),让人不觉为她的傲骨折服。姐弟俩没钱一同去听音乐会,便只买一张票让弟弟去听,弟弟走到半途又回来,他觉得不跟姐姐一同分享很痛苦,这日虽然浪费了钱,但姐弟俩看着各自脸上快乐的光采,便觉甜蜜。这种亲情,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全篇克利斯朵夫出场极少,几乎可以单独看作一个故事。不得不说,更喜欢罗曼罗兰不渗音乐的小说。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6-24 11:33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21 18:27
读完吧。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恩,坚持。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16-6-26 01:39
轻言 发表于 2016-6-24 11:33
恩,坚持。

轻言同学。坚持读完,写笔记只是督促自己的一个办法。

可以简单记录进度。


我会来看。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6-28 10:45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6-6-26 01:39
轻言同学。坚持读完,写笔记只是督促自己的一个办法。

可以简单记录进度。

恩谢谢。好象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怎样,希望你一直在书房。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16-6-28 20:16
轻言 发表于 2016-6-28 10:45
恩谢谢。好象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怎样,希望你一直在书房。

哥在六星。
一直在。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7-1 11:41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6-6-28 20:16
哥在六星。
一直在。

你在,,,,,在哪里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16-7-1 11:52
轻言 发表于 2016-7-1 11:41
你在,,,,,在哪里

我们对着高山喊:醉笑----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步步紧跟毛主席!

我们对着饭店喊:醉笑----
老板哭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四个小菜一壶酒,丫跑了还没给钱呢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7-1 17:15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6-7-1 11:52
我们对着高山喊:醉笑----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步步紧跟毛主席!

我哪去那些地方喊了,只在书房轻声说,醉笑,你的民国风雅写了没

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时间: 2016-7-1 19:50
轻言 发表于 2016-7-1 17:15
我哪去那些地方喊了,只在书房轻声说,醉笑,你的民国风雅写了没

懒。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7-4 16:28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7-4 16:29 编辑

(十)
      克利斯朵夫在巴黎结识一位真正的朋友,他从那人眼里读到了熟悉的气息。友情饥饿,心灵孤独,以至于在识得的第二日就去旅馆找他。那人正是安多纳德的弟弟奥里维。耶南。

       奥里维是识得克利斯朵夫的,他在一书册里看到姐姐生前写给克利斯朵夫的未完的类似情书的信稿。他偷偷地去听过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会,对他即敬爱又佩服。奥里维娇弱、单薄,不能跟人生的艰苦搏斗,遇到阴碍,会退缩、害怕、胆怯,不肯用暴力与粗鄙的手段去克服困难,但“在扰攘不息的心头始终保持着一片平和。”他们是互补的,奥里维头脑清明,身体虚弱,克利斯朵夫元气充沛,精神骚乱。一个是瞎子,一个是瘫子。合起来,就是完美。他们互相从对方身上吸收养份。

      克利斯朵夫从奥里维那里,更深刻地认识了法国。其中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摘抄于此。

    “可怜的朋友,“奥里维回答,“关于法国,你知道些什么呢?”
  克利斯朵夫拿他从前为了要认识法国而耗费的精力作为辩论的根据;他把在史丹芬与罗孙家中碰到的法国人一个一个的背出来,都是些犹太人,比利时人,卢森堡人,美国人,俄国人,甚至也有几个真正的法国人。

      “我早料到了,”奥里维回答。“你连一个法国人都没见到。你只看到一个堕落的社会,一些享乐的禽兽,根本不是法国人,仅仅是批浪子,政客,废物,他们所有的骚动只在法国的表面上飘过,跟法国连接触都没接触到。你只看见成千成万的黄蜂,被美丽的秋天与丰盛的果园吸引来的。你没注意到忙碌的蜂房,工作的都城,研究的热情。”

      “对不起,“克利斯朵夫说,”我也见过你们优秀的知识阶级。”

  “什么?两三打文人吗?那才妙呢!在这个时代,科学与行动变得这样重要,文学只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最浮表的思想。何况以文学而论,你也只看到些戏剧,所谓高级的娱乐,替国际饭店的有钱的主顾定制的国际烹调。巴黎那些戏院吗?一个真正工作的人根本不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巴斯德一生也没看过十次戏!象所有的外国人一样,你太重视我们的小说,太重视大街上的戏院,太重视我们那般政客的掀风作浪了……要是你愿意,我可以让你看到一般从来不看小说的女人,从来不上戏院的巴黎姑娘,从来不关心政治的男子,——而这些全是知识分子呢。你既没看到我们的学者,也没看到我们的诗人。你既没看到我们没世无闻的孤高的艺术家,也没看到我们革命志士的热烈的火焰。最伟大的信徒,你一个没见过,最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你也一个没见过。至于平民阶级更不必谈了!除了那个看护过你的可怜的女人,你对法国的平民又知道些什么?你哪儿看得到呢?住在二三层楼以上的巴黎人,你认识几个?你要是不认识那般人,你就不认识①法兰西。在可怜的公寓中,在巴黎的顶楼下,在静悄悄的内地,有的是善良,真诚的人,庸庸碌碌的过着一辈子,老抓着一些严肃的思想,每天都作着自我牺牲。——法国无论哪个时代都有这小小的一群人,数量是不足道的,精神是伟大的,差不多没人知道,没有一点儿表面的行动,然而的确是法兰西的力量,默默无声而持久的力量。至于自命为优秀的阶级却在那里不断的腐烂,不断的新陈代谢……你一朝看到一个法国人不是为了追求幸福,不是为了以任何代价追求幸福而活着,而是为了完成或是效忠于他的信仰而活着,你便觉得奇怪。可是有成千成万的人,象我这样,比我更有价值,更虔诚,更谦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了一个没有回音的上帝服务,为了一个理想而服务。你不认识那些卑微的人,省吃俭用,按部就班,勤劳不倦,安安静静的,心中却藏着一朵没有燃烧起来的火焰,——这是为了保卫乡土,跟自私的贵族抗争而牺牲的民众,是蓝眼睛的老伏朋一流的人。你②既不认识平民,也不认识优秀阶级。象我们忠实的朋友一样,象支持我们的伴侣一样的书,你有没有看过一本?你根本不知道,我们以多少的忠诚与信心培植着一批年轻的刊物。你可想到有些正人君子是我们的太阳,它的光华使无赖小人畏惧吗?他们不敢正面相搏,只有对它低头,以便用手段去暗算它。无赖小人是奴隶,而所谓奴隶倒是主人。你只认识奴才,没认识主人……你看着我们的斗争,以为是胡闹,因为你不了解它的意义。你只看见太阳的反光和影子,可没看见内在的太阳,没看见我们几百年的灵魂。你有没有想法去认识它?有没有窥见我们英勇的行为,巴黎公社时代的十字军?有没有把握到法兰西精神的悲壮的气息?有没有对巴斯加心中的深渊探着身子看过一眼?对于一个一千年来始终在活动在创造的民族,把它哥特式的艺术、十七世纪的文化、大革命的巨潮、传遍全世界的民族,——一个经过几十次磨练而从来没死灭、而复活了几十次的民族,怎么能横加诬蔑呢?你们都是一样的。你所有的同胞,到这儿来都只看见腐蚀我们的寄生虫,文坛、政界、金融界的冒险者和他们的供应商,他们的顾客,他们的起妓:你们把这批吞噬法兰西的坏蛋作为批判法兰西的根据。你们之中一个都没想到被压制的真正的法国,藏在内地的那个生命的储藏库,那些埋头工作的民众,根本不理会眼前的主人怎么喧闹……你们对这些情形一无所知也是挺自然的,我不怪怨你们:你们怎么会知道呢?连法国人自己都不大认识法国。我们之中最优秀的都给封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人家永远不会知道我们的痛苦:我们顰E而不舍的抓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把从它那儿得到的光明当作神圣的宝物一般储存在心中,竭尽心力保护它不让狂风吹熄;——我们孤零零的,觉得周围尽是那些异族散布出来的乌烟漳气,象一群苍蝇似的压在我们的思想上,留下可恶的蛆虫侵蚀我们的理智,污辱我们的心灵;——而应当负责保卫我们的人反而欺骗我们;我们的向导,我们的非愚即怯的批评家,只知道谄媚敌人,求敌人原谅他们生为我们的族类;——民众也遗弃我们,既不表示关切,甚至也不认识我们……我们有什么方法使民众认识呢?简直没法跟他们接近。啊!这才是最受不了的!我们明知道法国有成千累万的人思想都和我们的一样,明知道我们是代表他们说话,而竟没法教他们听见!敌人把什么都霸占了:报纸,杂志,戏院……报纸躲避思想,要不然就只接受那些为享乐作工具,为党派作武器的思想。党派社团把所有的路封锁了,只许自甘堕落的人通过。贫穷和过度的劳作把我们的精力消磨尽了。忙着搞钱的政客只关心那批能够收买的无产阶级。而冷酷自私的布尔乔亚又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死。我们的民众不知道我们:凡是和我们一样斗争的人,也象我们一样被静默包围着,不知道有我们,而我们也不知道有他们……可怕的巴黎!固然巴黎也做了些好事,把法兰西思想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处。可是它作的坏事至少不亚于它作的好事;而且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便是善也会变成恶的。只要一个冒充的优秀阶级占据了巴黎,借了舆论大吹特吹,法国的声音就给压下去了。何况法国人自己还分辨不清;他们噤若寒蝉,怯生生的把自己的思想藏起去……从前我为此非常痛苦。现在,克利斯朵夫,我可是安心了。我明白了我的力量,明白了我民族的力量。我们只要等洪水退下去。法兰西的质地细致的花岗石决不会因之剥落的。在洪水带来的污泥之下,我可以教你摸到它。眼前,东一处西一处已经有些岩石的峰尖透到水面上来了。”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7-4 16:31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6-7-1 19:50
懒。

都差不多。前几天读《傅雷传》想写篇关于他的文字,终于了了,看看我现在读书,变摘抄了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3 16:22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11-4 16:13 编辑

十一

      卷七《户内》内容枯燥。大量关于诗歌、音乐、教会、政治现状社会风尚的描写,似乎要把读者带到1870年普法战争后三十年的法兰西现实中去。受战败影响,暴力的威胁始终压在这个民族身上。政客玩他们的政治,完全不把百姓放在心上。上层社会享受着鄙俗,虚伪、浮夸、荒谬、麻木。下层民众关在家里,种自己的土地。每个人都活在互不相干的世界,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孤独。

      内容与卷五《节场》有些相似,但表达完全不同。卷五,是克利斯朵夫自己观察,并对看到的丑行进行猛烈的批判。本卷,他通过与奥里维的交流进一步认识法兰西。这种认识是动态的,深入的,随时可修正的。奥里维,就象作者安排的导游,将流在自己血液里的法兰西民族展示给他看。

      奥里维将他引到法国思想的高峰,“克利斯朵夫从山顶上向脚下的山坡瞧去,只看见一群英勇的人为着一种活泼的信仰,,,,在那里奋斗,永远想攀登高峰;在山坡上比较低一些地方,一群静默的,意志坚强的男男女女,善良而谦卑的心灵,千辛万苦才爬到半山坡因为不能再往上,只能抱残守缺,过着平凡的生活,暗中还是非常热烈的抱着牺牲精神;山脚底下,多少偏执狂的人,多少盲目的本能,为了一些抽象的思想拼命扯做一团;再往下去是一带卑湿的池沼和在污泥中打滚的牲畜了。”这便是法国现状,社会各色人等在在自己的阶梯上,互不交流,各行其事。这个民族不缺乏优秀,只缺乏生命的热情。

      克利斯朵夫成熟了。他看到法国现实泛滥的泥渣,亦看到这个社会的精华。他不再抨击,竟生出一份责任感。
克利斯朵夫与奥里维租住的六层阁楼,正是社会的缩影。住户之间毫无关联,一切似乎井井有条,却又象那座老房子,摇摇欲坠。充满力量的克利斯朵夫,通过努力,改变了邻居们老死不相往来的的状况,让他们相亲相爱。就象译者在序里说的:“在此德法两民族底比较与解剖下面,隐伏着一个伟大的方案:就是以德意志的力救济法兰西的萎靡,以法兰西的自由救济德意志的柔顺服从。”
      这对朋友,随着精神的深入,友谊愈加坚牢。他们共同创作,一个写诗,一个作曲,大获成功。克利斯朵夫的母亲去世,也是这段友谊支撑着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他们相持相携,走进下一个春天。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3 16:28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11-3 16:32 编辑

这卷,作者在序里说了一些说明。

既然《克利斯朵夫》是属于读者的,我就应当向他们对这一卷有所解释。如在《节场》中一样,读者在此找不到小说式的情节,而本书主人翁的生涯似乎也中途停顿了。

因此我得说明这部作品是在什么情形之下着手的。

我那时是孤独的。象多少的法国人一样,我在一个精神上跟我敌对的世界里感到窒息;我要呼吸,我要反抗一种不健全的文明,反抗被一般俗称的优秀阶级毒害的思想,我想对那个优秀阶级说:“你撒谎,你并不代表法兰西。”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必须有一个眼目清明,心灵纯洁的主人翁,——他又必须有相当高尚的灵魂才能有说话的权利,有相当雄壮的声音才能教人听到他的话。我很耐性的达成了这样的一个主角。在我还没决定开始动笔以前,这件作品在我心头酝酿了十年;直到我把克利斯朵夫全部的行程认清楚了,克利斯朵夫才开始上路;《节场》中的某些篇章,《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书最后的几卷,都是在《黎明》以前①或同时写的。在克利斯朵夫与奥里维身上反映出来的法国景象,自始就在本书中占着重要地位。所以,主人翁在人生的中途遇到一个高岗,一方面回顾一下才走过的山谷,一方面瞻望一番将要趱奔的前途的时候,希望读者不要认为作品越出了范围,而认为是一种预定的休止。

显而易见,这最后几卷(《节场》与《户内》)跟全书其他的部分同样不是小说,我从来没有意思写一部小说。那末这作品究竟是什么呢?是一首诗吗?——你们何必要有一个名字呢?你们看到一个人,会问他是一部小说或一首诗吗?我就是创造了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决不能受一种文学形式的限制。它有它本身的规则。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界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象沉静的湖,有些象白云飘荡的一望无极的天空,有些象丰腴富浇的平原,有些象断断续续的山峰。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象一条河;我在本书的最初几页就说过的。——而那条河在某些地段上似乎睡着了,只映出周围的田野跟天色。但它照旧在那里流动,变化;有时这种表面上的静止藏着一道湍激的急流,猛烈的气势要以后遇到阻碍的时候才会显出来。这便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书中这一卷的形象。等到这条河积聚了长时期的力量,把两岸的思想吸收了以后,它将继续它的行程,——向汪洋大海进发,向我们大家归宿的地方进发。

                                                                                                              罗曼·罗兰一九○九年一月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11 17:08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11-21 16:54 编辑

十二
克利斯朵夫以惊人的速度红起来。他能“红”,除了音乐天赋,与奥里维不无关系。他在杂志上写文章时,和许多批评家和爱好音乐的人接触时,一有机会就介绍克利斯朵夫。更深层的原因,是巴黎需要名人,报纸需要明星。恰好,克利斯朵夫踩在了点上。


报刊杂志面目全非的吹捧,他们是倦怠的。但是出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约稿、请贴、沙龙应接不暇。克利斯朵夫开始热衷沙龙,“他到沙龙去不是为了培养名声,而是为了添加他生命的养料,搜集一些新人的目光,举止,语声,以及种种的形式,声音,色彩:因为一个艺术家每隔多少时候就得把他的调色板充实一次。一个音乐家的营养决不能以音乐为限。一句说话的抑扬顿挫,一个和谐的笑容,都可以比一个同业的交响乐给你更多的音乐感应。”


某次沙龙,他们遇到雅葛丽纳。都有些动心,但克利斯朵夫看到奥里维与她更投情,退出了。他们婚后,克利斯朵夫又回归到一个人。他与媒体冷淡了,觉得“这种声势赫赫的名气,会使自己在人群中迷失。”


当红明星法朗梭阿士走进克利斯朵夫的生活。她是戏剧演员,比他略大,是一个放浪、大胆、有魄力、有野心的女子。私生子。见过世间一切丑行。通过出卖自己的身体,从侍从一步步走向艺术的顶峰。他们并不合适,两颗孤独的灵魂,只在彼此身上找到艺术的共鸣。“他们的爱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求参预一分的深刻的友谊。”


法朗梭阿士不懂音乐,但她重视他的天才、慈悲、人格。她以自身的经历教会他关于人生和人的知识。她觉得“一个演员的声音便是无声无息的千万人的心声。当然,这种感觉是间歇的,极难得的,从来不会在同一出戏同一个段落上出现。其余的时间,只有演员个人的没有灵魂的演技,巧妙而无热情的呆板功夫。但值得注意的就是例外的情形:那时仿佛电光一闪,一刹那间照出了深渊,照出了由一个人来表白实际是千百万人的共同的灵魂”,“她使他深深体味到这个一切艺术中最完美,最朴实,最丰满的艺术的精神。”“戏剧象壁画一样是最严格的艺术——是活的艺术。”


她告诉他不应该为自己一个人写作,要摆脱自我,“把那股吹遍人间的集体的热情放入心中,大艺术家的责任就在于把这共同灵魂具体表现出来。”此时克利斯朵夫的艺术生涯所达到的阶段,“正倾向于一种和人类沟通的集体艺术”。她对艺术的理解与克利斯朵夫不谋而合,他以她为雏形,开始更高层次的创作。风格都是简单的,平民式的,诉之于大众的心灵的,对无穷生命表示虔敬与热爱的题材。


法朗梭阿士有理想,有才华。但因生世经历,敏感脆弱,喜怒无常。克利斯朵夫的热情,难抵她内心的绝望。这对心灵贴得最近的人,站在性格的两端,最终流泪拥抱着分手。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16 17:13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11-21 16:57 编辑

十三

卷八 《女朋友们》,写了众多女子,法朗梭阿士是唯一一位与克利斯朵夫产生爱情的。另一位着重写的是与奥里维结婚的雅葛丽纳。

雅葛丽纳出生于富贵家庭,和她那个年代的少女一样,天真,早熟,自恋,对爱情抱着美妙的幻想。绝无信仰,是一个住在凭想象营造的幸福里的人。她与奥里维相遇,相爱,是青春的萌动,亦是感情长久压抑的喷发。

有爱情滋养,最初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但生活不只有爱情。婚姻需要经营,需要同甘共苦的创造,需要强大的内心适应激情消退后的平淡。说白了,爱情是个短命鬼,想依靠它来支持婚姻是不可靠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葛丽纳,这个以为生活永远只有爱情和幸福的女人,对着依然爱着的奥里维,竟生出一股悲哀。她变成了母亲那样的人,定期去教堂,不为信仰,只是仪式。当生活变成一种仪式,婚姻己是僵尸。为追求理想的幸福,她抛夫弃子,投入别人的怀抱。

作者通过雅葛丽纳展现了那个时代巴黎女子的生活状态。克利斯朵夫的邻居亚诺太太,一位善良的老人,在与他聊天时流露出对雅葛丽纳感同身受的理解。她说婚姻中的男人不理解、不重视女人,放任她们的寂寞孤独,那种歇斯底里的孤独,足以致命。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从童年、少女、处境、婚姻等方面论述了那个时期女子的生活状态。她们从小象公主,却从属于家庭与父权。少女时期陷于幻想,迷醉于自己的孤独,感到自己与众不同。“她相信魔力:相信她身体的魔力,这魔力把男人置于她的枷锁之下,,,,,,她不用做什么事,命运就会满足她。至于现实世界,她想把它忘掉。”“婚姻的悲剧性,不在于它不向女人保障它许诺过的幸福——没有幸福是可以保障的——而是因为婚姻摧残她,使她注意要过重复和千篇一律的生活。”她们不幸,是因为太自由又不够自由。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顽强的人选择独立,软弱的人走向另一重循环。雅葛丽纳是后者。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的口批判雅葛丽纳,因为她不只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奥里维。又让亚诺太太来替她辩护,一切都是社会的错。

优秀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可贵的人生经验。

作者将奥里维与雅葛丽纳的婚姻置于放大镜前,从鲜活至死亡,徽毫毕现,读来触目惊心又令人感概,美满的婚姻不是想象出来的,需要坚强、隐忍,付出心血。

克利斯朵夫在信中鼓励奥里维进行文学创作:“对普通的人就要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它比海洋还要深,还要广。。。。。你写这些简单的人的简单生活罢,写这些单调的岁月的平静的史诗罢,一切都那么相同又那么相异,从开天辟地起,一切都是同一母亲的子女。你写得越朴素越好。切勿学现代艺术家的榜样,枉费心力去寻求微妙的境界。你是向大众说话,得运用大众语言。。。。无论你做什么,得把自己整个儿放在里头:保持你的思想,保持你的感觉。文字应当跟从你心灵的节奏。所谓风格是一个人的灵魂。”文学家对文学的理解,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11-20 10:15
大四那年读了一半,后来参加工作撂下了。
向轻言学习,我准备啃啃《尤利西斯》,如果能坚持的话
作者: 花开富贵    时间: 2016-11-20 21:01
轻言 发表于 2016-11-11 17:08
十二
克利斯朵夫以惊人的速度红起来。他能“红”,除了音乐天赋,与奥里维不无关系。他在杂志上写文章时, ...


很奇怪,这层楼的帖子编辑不动

作者: 九弟    时间: 2016-11-20 22:32
我就表示旁观了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1-20 22:50
我家里也有,一直没读呢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21 16:58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1-20 10:15
大四那年读了一半,后来参加工作撂下了。
向轻言学习,我准备啃啃《尤利西斯》,如果能坚持的话

等着你开楼,一起走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21 16:58
花开富贵 发表于 2016-11-20 21:01
很奇怪,这层楼的帖子编辑不动

估计这楼认生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21 16:59
九弟 发表于 2016-11-20 22:32
我就表示旁观了

我们互相旁观吧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1-21 17:02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6-11-20 22:50
我家里也有,一直没读呢

这书值得读,你也开贴读吧,虽然长,有人陪着定能坚持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11-24 16:44
轻言 发表于 2016-11-21 16:58
等着你开楼,一起走

忙过这阵就开读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2-26 11:38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6-12-26 11:47 编辑

      赶在2016年结束前读完了《约翰 克利斯朵夫》。自三月翻开第一页,中间停,断断续续读了六个月。实际上它整整控制了我一年。即便不读,心中的牵挂从未断过。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它序言有三,一译者献辞,是傅雷先生对全书的总括。二是译者弁言,从章节内容上引导读者如何去阅读,如何从迷宫式的作品中,把握克利斯朵夫的精神内涵。三是作者罗曼 罗兰原序,有定刊的解释和简短的内容说明。正如译者在扉页献辞所言:《约翰 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交响乐。

      我是以虔敬的心来读的。六个月里,我把最好的时间与心情交付与它。它无愧于我的虔敬。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这战斗不是单纯的生死之战,作者将他置于十九世纪未法国及至欧洲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的背景中,战斗纷繁复杂顽强艰巨,克利斯朵夫的精神如凤凰涅槃,耀眼而令人惊叹。这是罗曼 罗兰式的英雄。但他不是神,他会犯错,从错误的深渊出来也需凭借外力。年轻叛逆,中年吸收,晚年恬静,他的生命历程与普罗大众没有两样。他唯一的优点是不肯屈服。内心的使命感令他一次次从失败的泥塘爬起,站成一个大写的人。正如他头像下的铭文,“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从他身上读到什么,取决于每一颗独立的心。

      除了克利斯朵夫,书中的奥里维,安多纳德,葛拉亚齐也令人印象深刻。
      朋友是一面镜子,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母亲去世,职场受挫,饥寒交迫流落于巴黎,是奥里维陪克利斯朵夫渡过了人生最惨淡的时光。性格上,奥里维的深刻弥补了克利斯朵夫的浮躁,克利斯朵夫的力量拯救了奥里维的萎靡。这种互补使两颗灵魂日臻强大。“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以斯室而同怀。”如此情谊令人称羡。

      男女之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安多纳德与葛拉亚齐分别出现在克利斯朵夫生命的青年与晚年。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含蓄。在巴黎这样一个追求自由的天堂,含蓄多么难得。安多纳德暗恋他时,克利斯朵夫并不知情,一朵隐忍的花,羞怯比张扬美上百倍。这朵未曾开放的花,如一页书签带着岁月的尘香,静静躺在克利斯朵夫的皱纹里。她的弟弟奥里维似她的化身,陪伴了他一生。葛拉亚齐有着亚平宁半岛的气质,澄明,恬静,是洞悉一切的通透,也是千帆过尽的淡然。葛拉亚齐年轻时也暗恋过克利斯朵夫,老年重逢,他们的爱情己与追求激情的年轻时代不同,更倾向于精神的融合。他们身居异地,很多时候靠通信保持心灵的相通。这种感情,如夕阳下的柔波,宁静中有一股独特的动人气质。

      这部书,近一百贰拾万字,全文如行云流水,流淌着诗意激情,充满了艺术美。书中有大量关于古典音乐的赏析内容,可惜知识不够,无法领略它的魅力。边读边写了一万多字笔记,终因能力有限,只部分体会了克利斯朵夫精神,这是一种遗憾。

      有人说,读《约翰 克利斯朵夫》一定要读傅雷译本。“傅雷先生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和中国古文功底,以及对艺术的领悟和见解,没有哪个译者可以赶得上”。他对译文极严谨,作品成稿前至少要修改三次,日译字不超过二千。这部书最早译于三四十年代,书中收录了他与原作者罗曼 罗兰的通信文字,于五十年代重新修改出版。“赤子孤独了,能创造一个世界”。感谢先生,将这部伟大的作品带给读者。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2-26 11:43
还有两部分内容提要没写,先把总结作了,不然会透不过气。谢谢一路陪着读下来的朋友们。

特别感谢榆园书话,虽然你不来了。你是六星第一个与我交流的人,还是好友,可惜我们没怎么交流你就走了。在此,祝你新年愉快,工作顺利。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2-26 16:41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6-12-26 16:44 编辑
轻言 发表于 2016-12-26 11:38
赶在2016年结束前读完了《约翰 克利斯朵夫》。自三月翻开第一页,中间停,断断续续读了六个月。实际 ...


我家里的就是傅雷译本,等我读完国语,有时间也读一读。轻言能坚持写读书笔记,相当佩服。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2-26 16:49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6-12-26 16:41
我家里的就是傅雷译本,等我读完国语,有时间也读一读。轻言能坚持写读书笔记,相当佩服。

逼着自己写一写,不然扔书就忘了。期待你的笔记:)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2-26 16:51
轻言 发表于 2016-12-26 16:49
逼着自己写一写,不然扔书就忘了。期待你的笔记:)

这种书我比较喜欢快读,可能没有你感受深呢。估计到时就懒得提笔写了。
作者: 轻言    时间: 2016-12-26 16:56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6-12-26 16:51
这种书我比较喜欢快读,可能没有你感受深呢。估计到时就懒得提笔写了。

如果不给自己压力,其实很难读下去

作者: 花若叶    时间: 2016-12-26 23:37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6-12-26 16:51
这种书我比较喜欢快读,可能没有你感受深呢。估计到时就懒得提笔写了。

这书可好看了,虽然我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个大概其。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