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摄影基础知识系列讲座(不断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0:34
标题: 摄影基础知识系列讲座(不断更新)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3 13:20 编辑

          感谢若轩版主的热情倡议,行摄天下论坛里开设了“摄影知识系列讲座”,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各位网友在摄影方面有什么专长或在摄影的某一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欢迎发到论坛与大家分享。
      本讲座支持原创,不支持转贴,希望看到网友自己写的文章。
      今天我先抛砖引玉,将一些摄影方面的基础性知识讲一下。以期引出高人高见。

      摄影术从1839年诞生走到今天,无论相机还是感光材料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备的程度,从胶片发展到数码,相机已经完全智能化了,也就是说不管你懂不懂摄影知识、成像原理,只要将相机设置成全自动,就能拍出成像清晰、曝光正确的照片。
      但这只是摄影的最低层面,清晰、漂亮的片子不是你主动参与的结果,而是相机生产厂商预先设计、安装到相机上的智能系统拍摄的。你除了构图和按快门,没干什么。
      如果你不满足于最低层面,而是要主动参与到照片的摄制过程,要把你自己的美学追求、个人风格都体现到照片里,那么就需要了解更多的摄影知识,把过去只知其然的东西变成知其所以然。为下一步提升自己,进行摄影创作做好准备。我以下讲的都是基础方面的知识,尽管只是基础,但它非常重要,是每一个摄影者都该了解的,如果你是资深影友,根本不需要这类知识,尽可略过。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0:39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3 11:03 编辑

什么是光圈?
    今天是第一讲,说说光圈。
    一说到这个问题,有朋友说了,这还不知道,不就是镜头里那一圈可以变大变小,可以调节镜头进光量的叶片吗。
    但你知道光圈除了能调节镜头进光量还有什么其他作用吗?调节光圈的那些数字5.6、8、11等等都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是2.8,4,5.6,8,11,而不是1,2,3,4呢?
    光圈的基本概念是:光圈是限制成像时光束大小和形状的装置,由一组光圈叶片共同组成了一个可以通过成像光线的光孔,这个光孔与镜头的主轴垂直,光孔中心位于镜头的主轴上。通过机械或电子装置控制叶片,改变光孔大小,所以光圈还可以叫可变光阑。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0:42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3 10:44 编辑

      要想搞清楚光圈的原理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相对孔径。
    相对孔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在选择镜头时常常提到F2.8、F4等数据,就是指该镜头的相对孔径。有人把这个简单地说成是镜头的最大光圈,这么说也没什么不对,但这是外行话,是不严谨的。
    什么是镜头的相对孔径呢,就是指该镜头的入射光瞳与焦距之比
    什么是入射光瞳呢?
    首先我们将镜头的光圈开至最大,在镜头的像方(也就是镜头后部,靠近机身的一端)焦平面,放置一个挡光的黑色薄板,薄板中间开一个针孔,后面放一个灯泡,并使镜头像方焦点刚好位于针孔处。灯光穿过针孔投射到镜头的后方镜片上,并通过镜片继续前行,通过前方各透镜从镜头前方射出。由于针孔相当于一个处于像方焦点的“点光源”,所以向镜头前方射出的必将是一束平行光束。在镜头前端靠近前镜片处垂直放置一块磨砂玻璃,透过镜头的光束会在磨砂玻璃上投射出一个圆形的亮光斑,此光斑的直径既为该镜头的入射光瞳的直径,也就是最大入射光瞳直径。该直径与镜头焦距的比值,就是这个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
    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一般标示在镜头的前镜片压圈上或镜头外圆周上,并与焦距值标示在一起。为了便于比较,一般把最大相对孔径化简为分子是1的比例数。例如标示为1:1.2或f/1.2时,即标示该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为1:1.2。
    镜头相对孔径的大小,决定着景物的光线在通过镜头时光通量的大小,也就决定着像平面处受到的照度的高低。相对孔径的大小所引起的像平面处照度的变化,可用“房间里窗户与被照射的墙壁”来比喻,入射光瞳的直径好比窗户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好比房间的深浅,显然,窗户越大,房间越浅,墙壁就越明亮。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0:46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3 11:07 编辑

    下面该说到光圈了,先说光圈系数,什么是光圈系数呢,简单地说,相对孔径的倒数就是光圈系数,如上面说的1:1.2的镜头,数值是1/1.2,倒数就是1.2,所以它的最大光圈就是1.2,也称F1.2。
那么1.2与后面的2、2.8、4、5.6等数值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通过计算得知,圆的直径每增大根号2倍(既1.4142136倍),则该圆的面积就增大一倍。作用于镜头上,通光量增加一倍,反之,圆的直径每减小1/根号2倍,则圆的面积就减小为原来的1/2,通光量也就减少一半。
    根据计算结果,于是获得了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f制光圈系数的系列:0.25,0.35,0.5,0.7,1,1.4,2,2.8,4,5.6,8,11,16,22,32,45,64,90。
这些数字其实很多都是小数点后面有很多位,为了便于刻在镜头上,就简化成了这些数字。
    f制光圈的特点是:相邻两档光圈系数之间在数值上相差根号2倍,曝光量相差一级,光圈系数的数值越大,镜头的照度反而越小;光圈系数的数值越小,镜头的照度反而越大。光圈系数每增大一级,像场的照度就减少一倍;光圈系数每减小一级,像场的照度就增加一倍,如f8就比f5.6的像场照度减少一倍。反之f5.6就比f8的像场照度增加一倍。
    有了f制系数,镜头的设计就有了标准,在f制光圈的镜头中,无论是碗口般粗细的长焦大炮,还是镜片只有指甲般大小的小型镜头,在同一光圈系数下,他们的通光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成像平面所受到的照度是一致的。
    某些镜头由于设计上的原因,其最大光圈系数不是f制光圈系数系列中的数值,那么该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和相邻的光圈系数之间的曝光量就肯定小于一级。如1:1.2,1:1.8,1:3.5等,与相邻的1.4,2,4之间的曝光量都要小于一级。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0:51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3 17:06 编辑

    以上讲的是光圈在调整镜头进光量方面的作用和f数的原理,下面讲一下光圈的另一个作用:改善镜头的成像质量
    我们知道,镜头的设计非常复杂,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选用什么样的光学玻璃,采用什么样的光学结构,用几组几片透镜等,最重要的是要面临各种需要克服的像差。
    世界上完美的镜头是没有的,每个镜头都是各种像差妥协的结果,最著名的六大像差:球差、慧差、像散、色散、像场弯曲、畸变,是横在镜头设计者面前最大的难题。要克服这六大像差就要在镜头结构,透镜曲率,光学材料上下功夫,但纠正这些像差很不容易,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克服了球差,色散严重了,克服了色散,又出现了慧差。而且口径越大的镜头越难以纠正,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以及采用萤石、超低色散玻璃等特殊材料以及非球面镜片,还要在镀膜上下很大功夫。这也是像差校正的好的大口径镜头价格昂贵的原因。
    但是,即使校正的比较好的镜头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成像也不是很理想,因为在校正像差时往往以镜头中心为首先考虑的对象,镜头的边缘比起中心来残余像差相对多一些。
    这时光圈就要发挥作用了,你可以缩小光圈,挡住存在较多像差的镜头边缘,不让边缘参与成像,从而大大地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是不是光圈开的越小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光圈如果开的太小,就会产生光的衍射,成像质量反而下降。
    所以每只镜头都有一个最佳光圈,这个最佳光圈是多少,每只镜头都不一样,这就要靠大家自己去试拍、测定了。要求用三脚架固定相机,采用同样的曝光量,用不同光圈拍摄同一景物,在电脑上放大至100%观察,从而确定该镜头的最佳光圈。如果不愿这么麻烦或要求不高,一般的情况下最大光圈缩小两到三档就可以了。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0:54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3 11:13 编辑

    下面讲光圈的第三个作用:改变成像的景深
    景深大家都知道,通俗地讲就是在影像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
    光圈开的越大,景深就越浅,反之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大。知道了这个原理,大家就可以根据所拍对象及想要达到的效果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光圈了。
    一般来说拍人像选择大光圈,可以利用镜头的浅景深来突出主体,排除杂乱的背景干扰;拍风光则要用小光圈,利用镜头的大景深拍出近处和远处都清楚的片子。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如果创作时追求特殊效果,那就又当别论了。
    景深还有一个特点,焦点前后的景深是不一样的,后景深大于前景深,这个前后指的是面向相机而言。而且拍摄距离越近就越明显。在手动镜头时代可以利用这一点做超焦距拍摄,拍出从很近到无限远都清晰的照片。现在的自动镜头上的刻度太简单了,做超焦距有困难。不过可以作为选择焦点的参考,想拍出大景深的片子,把焦点放在哪里就要考虑这一点了。
    镜头的焦距对景深也有影响,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鱼眼镜头的景深是最大的。
    拍摄距离和景深也有关系: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被摄物体越近,景深越浅。所以微距拍摄景深非常浅,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尽量不要用镜头的最小光圈拍摄,由于光波在通过小孔和狭窄缝隙时,有一部分光线会偏离光的直线传播定律,绕过障碍物进入阴影区,最后在像平面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由于存在光的衍射现象,如果我们拍摄时用了最小光圈,成像质量会明显下降,不信大家可以测试一下。

    关于镜头的光圈就简单地讲这些,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我讲的这些对大家的拍摄能有一点点帮助,就算达到目的了。

参考书目:
《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作者:沙占祥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0:59
下期讲一讲快门,资料正在编辑中。
作者: 宠民    时间: 2014-12-3 11:05
很好,季版上课,我来学习。
作者: 紫晶儿    时间: 2014-12-3 13:04
我占个前排,看得清楚!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3 16:42
有这样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解摄影知识课是最好的礼物。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3 16:44
我一定乖乖地认真地学习。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3 16:45
非常感谢季版百忙中抽空!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6:55
宠民 发表于 2014-12-3 11:05
很好,季版上课,我来学习。

谢谢宠版捧场!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6:56
紫晶儿 发表于 2014-12-3 13:04
我占个前排,看得清楚!

谢谢晶儿捧场!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6:58
若轩 发表于 2014-12-3 16:42
有这样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解摄影知识课是最好的礼物。

谢谢轩版倡议和支持,我也是有多少水和多少泥,就这点能耐,都使出来了。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6:59
若轩 发表于 2014-12-3 16:44
我一定乖乖地认真地学习。

我希望最好能和大家互动起来,展开讨论,这样受益更多。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7:01
若轩 发表于 2014-12-3 16:45
非常感谢季版百忙中抽空!

我现在和家人轮班在医院看护老爸,隔一天就能上网。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3 18:24
代问老爷子安,亦应注意自己的安康。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3 18:29
真过意不去要季版费时费力费神,谢过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9:39
若轩 发表于 2014-12-3 18:24
代问老爷子安,亦应注意自己的安康。

谢谢轩版关心!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3 19:40
若轩 发表于 2014-12-3 18:29
真过意不去要季版费时费力费神,谢过

谢谢轩版,不用客气,应该的。

作者: 基督山公爵    时间: 2014-12-3 23:29
季风 老师辛苦
作者: 死火    时间: 2014-12-4 00:04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4 02:58
感谢若轩感谢季版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4 09:55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4 02:58
感谢若轩感谢季版

光口头感谢,行动呢?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4 09:57
讲得细致入扣,有些虽然懂点,但也懂了点皮毛,但看了讲解更能深入了解。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4-12-4 10:23
这个好,一定好好学习下!
作者: 闻香入眠    时间: 2014-12-4 12:33
太好了,及时雨。正愁怎么入门,贝姐就发来此链接。季风版主辛苦了!
作者: 墓歌    时间: 2014-12-4 13:24
季版辛苦,有时间我也学学练练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09:34
基督山公爵 发表于 2014-12-3 23:29
季风 老师辛苦

谢谢公爵光临!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09:42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4 02:58
感谢若轩感谢季版

逍遥兄不必客气!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09:45
九天行舟 发表于 2014-12-4 09:57
讲得细致入扣,有些虽然懂点,但也懂了点皮毛,但看了讲解更能深入了解。

九天客气了,这些东西应该早就知道。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09:46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4-12-4 10:23
这个好,一定好好学习下!

谢谢烟云光临捧场!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09:49
闻香入眠 发表于 2014-12-4 12:33
太好了,及时雨。正愁怎么入门,贝姐就发来此链接。季风版主辛苦了!

谢谢闻香,这些东西对入门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提升对摄影的理解很有用。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09:52
墓歌 发表于 2014-12-4 13:24
季版辛苦,有时间我也学学练练

谢谢墓歌,老大不用练这个。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5 09:54
季风 发表于 2014-12-5 09:45
九天客气了,这些东西应该早就知道。

那里应该早就知道, 看你的讲座才知道。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0:28
九天行舟 发表于 2014-12-5 09:54
那里应该早就知道, 看你的讲座才知道。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5 14:49
季风 发表于 2014-12-5 10:28

睡醒了............季老师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6:51
九天行舟 发表于 2014-12-5 14:49
睡醒了............季老师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5 17:11
九天等着继续呢..............辛苦季老师了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7:46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5 17:47 编辑

关于快门
    谈完了光圈,咱们再来说说快门。
    摄影刚诞生的时候相机是没有快门的,那时的快门就是镜头盖,曝光时打开,曝光完毕盖上。因为那时的感光材料敏感度很低,曝光要很长时间,据说拍摄人像要有一个架子固定着被摄者,以免被摄者曝光时晃动,影响清晰度。我们在老电影里还能看到这样的镜头:摄影师摘下镜头盖数数儿,数够了数把镜头盖盖上,完成曝光。
    随着感光材料的进步,敏感度越来越高,要求的曝光时间越来越短,镜头盖显然是不行了,于是快门就应运而生了。
    现代的快门主要分两大类,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现在的数码卡片机和微单相机属于哪类快门,似乎各厂家都不愿多说,笔者也不得而知。希望有知道的朋友给我们讲讲。)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7:49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5 17:58 编辑

    镜间快门又分勃朗特快门和康盘快门,由于结构原理不同,勃朗特快门能达到1~300/1秒,康盘快门能达到1~500/1秒,都有B门,早期还有T门。
    镜间快门现在主要用在大画幅镜头上,还有一部分中画幅胶片相机也使用镜间快门,如哈苏的C系列镜头,玛米亚67系列镜头,双反相机全部是镜间快门。
    早期不可换镜头的135相机也大多采用镜间快门。如国产的海鸥、东方等相机。
    镜间快门是由一组(一般是三片)钢片组成,装在镜头的镜组之间,利用开合的不同速度形成长短不一的曝光时间。
    镜间快门的优点:一是所有的快门速度都可以和闪光灯同步,不存在最高闪光同步快门。
                    二是快门震动非常小,对于手持相机用较低的快门速度拍摄影响比较小。
                    三是声音小,适宜在比较安静,如剧院演出时拍摄。
    镜间快门的缺点:一、最高速度较慢,只能达到500/1秒,使拍摄受到限制,尤其是体育等高速运动的题材。
                    二、每只镜头都带有快门装置,加大了成本,而且互换镜头操作繁琐。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7:53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5 17:55 编辑

    焦点平面快门又称帘幕快门,是在相机的成像平面前面设两块帘幕,两块帘幕之间有可以调节宽度的缝隙,在曝光时,帘幕横向或纵向匀速扫过成像平面,实现感光材料曝光,由于两块帘幕之间存在不同宽度的缝隙,因而可以实现不同的曝光时长。
    帘幕是以多快的速度扫过焦平面的呢?现在各厂家都不说,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看过一个资料说是每秒2.5米。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技术上的进步使帘幕速度达到多少呢,还是个迷。
    早期帘幕是用丝绸加橡胶材料制成,横向运行。这种材料容易老化,而且快门速度最高只有2000/1秒。
    现代相机的焦平面快门都是金属材料制成,上下纵向运动。当年机械时代尼康FM2曾达到4000/1秒,是当时的最高速度。现在的电子快门已经达到8000/1秒,据说达到16000/1秒也不是问题,但已经没有实用意义了。
    帘幕快门的优点:一、可以获得较高的快门速度,最高可达8000/1秒。对于体育摄影等需要高速抓拍的题材非常有利。
                    二、只在机身上安装快门,而不必每只镜头都有快门,大大降低了镜头成本。而且镜头互换简单方便。
    帘幕快门的缺点:一、快门震动较大,在用较低的速度拍摄时,容易拍虚。
                    二、快门声音比较大,不利于在安静的环境中偷拍。
                    三、不能用高于相机指定的快门速度进行闪光摄影,由于帘幕快门是通过不同宽窄的缝隙扫过焦平面来实现不同的曝光时间。而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时间极短,大大短于快门缝隙扫过整个焦平面的时间,所以最佳的闪光灯快门就要求帘幕的缝隙要大于焦平面的宽度,也就是说在前面的帘幕已经通过焦平面,而后面的帘幕还没有到达焦平面的时候触发闪光灯,在这个前提下,速度最快的那一档快门就是这个相机的闪光同步快门。如果使用高于这档快门的速度拍摄,就会出现照片局部没有曝光的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闪光同步快门的速度也不断提高,由早期普遍采用的30/1秒、60/1秒提高到现在的200/1或250/1秒,但各品牌各型号的相机是不一样的,大家使用时一定要弄清自己的相机的闪光同步快门是多少,以免错过拍摄时机。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8:01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5 18:09 编辑

影友们使用的数码单反现在全部是采用帘幕快门,而且都是金属纵走式,也就是上下运动的快门。为了提高速度,快门的叶片都做的非常薄,请不要触碰叶片,以免引起叶片变形。
快门的速度:我们的数码单反上整档的快门速度一般是这样标示的:30〃、15〃、8〃、4〃、2〃、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从1〃往后的数字实际上都是快门时间的倒数,如60就是60/1秒,125是125/1秒,所以数字越大,也就是分母越大,曝光时间就越短。
每个整档的快门速度之间的曝光量相差一倍,如30/1秒就比60/1秒的曝光时间长一倍,60/1比125/1又长一倍,同时成像平面所受到的光照也增加一倍。
机械时代的快门速度只能整档地调整,现在的数码相机可以进行1/2、1/3档的调整,大大方便了拍摄。
快门的使用:拍摄时按快门要均匀用力,平稳按下,尤其是较慢的快门速度,一定要轻按,用力过猛会引起相机上下位移,影响清晰度。
选用快门速度的倒数不要低于镜头焦距的数值,如100mm的镜头,要用125/1以上的速度,低于这个速度,最好上三脚架,手持拍摄就会发虚。现在有些镜头带防抖装置,可以采用较低的速度拍摄。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8:11
下次谈谈曝光,文字正在赶写中。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5 18:30
收藏了,慢慢细看,细学,边看边学。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5 18:31
好了我们苦了季版,除了尽孝道还要抽空写讲座。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5 19:33
若轩 发表于 2014-12-5 18:31
好了我们苦了季版,除了尽孝道还要抽空写讲座。

谢谢轩版,不辛苦,这些都是多年积累的东西,不用查什么资料,写起来比较省力。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5 20:12
季兄辛苦!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5 20:14
若轩 发表于 2014-12-5 18:30
收藏了,慢慢细看,细学,边看边学。

小轩真好。
作者: 春子    时间: 2014-12-5 22:19
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谢谢季版!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7 09:45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5 20:12
季兄辛苦!

哈哈,没什么。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7 09:50
春子 发表于 2014-12-5 22:19
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谢谢季版!

谢谢春版光临,我这次不怕寒碜,硬要开讲座,肯定会有很多疏漏,望春版指正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9 08:13
季风 发表于 2014-12-5 09:52
谢谢墓歌,老大不用练这个。

对,老大不用练这个
多练酒就OK了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9 10:04
天天来看看有没有更新。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9 10:38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9 10:04
天天来看看有没有更新。

惭愧,这两天有点忙,还没更新。过几天就有新的。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9 11:11
季风 发表于 2014-12-9 10:38
惭愧,这两天有点忙,还没更新。过几天就有新的。

没事的啊,好饭不怕晚。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9 18:04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9 18:05 编辑

关于曝光的几个问题
    第一讲:相机的测光系统
    谈到曝光就离不开相机的测光系统,最早相机是没有测光系统的,那时的摄影师都有很厉害的目测估计曝光的本领,到了一个地方一看,心里就有了合适的曝光参数,拍出来八九不离十。但毕竟是凭经验估计,拍宽容度大的黑白片还可以,曝光差一点可以再暗房里找回来,人工估计曝光问题不大。但拍摄彩色反转片就不行了,彩色反转片宽容度相当小,有可能差半档曝光片子就废了,这时人工估计曝光就显得力不从心,一台精准的测光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手持式测光表在当时令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们如虎添翼,很多经典作品就是建立在精准测光的基础上才得以诞生的,精准测光还催生了著名的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咱们以后还要讲到。即使在数码摄影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台精准的手持测光表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9 18:06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10 16:34 编辑

    相机发展到今天,机内测光系统已经成为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标配,而且日益精准。具备了TTL(过去叫直读胶片表面测光,现在应该叫直读感应器表面测光了吧)功能、多点测光、可选择多种测光方式如评价测光、中心重点平均测光、局部测光、点测光等等。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个取得正确曝光重要因素是无可替代的,那就是选择正确的测光方式,你会用测光系统、善用测光系统的程度决定你的测光的准确程度,而不是这个测光系统如何先进。
    相机的测光系统能干什么呢?它就是能够计量照射到感光原件上的光照有多强,通过计算给出一个曝光参数,但是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就是你必须决定你的测光系统“看”什么地方,怎么“看”。譬如你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模特的脸测光,相机立刻就给出了一个参数,用这个参数你可以把模特拍的非常漂亮,但用同样的方法拍摄雪地或煤堆就不行了。
    问题来了,照相机的测光系统怎么知道你拍的是美女的脸呢,或者一片雪地或者一个煤堆呢?答案是它并不知道,甚至它连色彩都看不见,只看到黑白影像,测光系统就是个色盲。它的工作原理就是不管你把镜头对准什么地方,不管是美女的脸还是雪地或煤堆,它都要按照把他们都拍成反光率18%的灰调来给出曝光参数的。准确再现18%的灰调就是测光系统的任务
    为什么是18%的灰,而不是50%或者是90%的灰?这时根据色调比较平均的景物计算出来的,把这个景物的反光率综合起来计算,得出来的结果就是18%的灰。所以在拍摄一般的景物的时候对着反光率18%的标准灰板测光,都能得到正确的曝光。
    18%的灰是什么样子呢,除了器材店出售的标准灰板外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东西,就是柯达负片,也就是我们过去拍彩色照片的胶卷盒,它是一个黑色的圆筒上面有一个灰色的盖子,这个盖子的颜色就是18%的灰。18%的灰和我们亚洲人的肤色很接近,所以在没有灰板的情况下,对准我们的手背测光也可以得到近似18%灰的参数。
    但是这个比较平均的景物是什么呢?它肯定不能是一个煤堆,也不可能是一片雪地,也不能是逆光的景色或夜景。
    如果我们按照相机的测光系统给出的参数去拍摄一个煤堆,肯定拍出的煤不是黑色的,而是灰色;同样的方法去拍雪地,雪也不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的;逆光则是天空曝光合适,而逆光的景物全成了黑色;夜景则会使光源过曝,景物发灰。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9 18:09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14-12-10 16:38 编辑

    这时就出现上面说的如何选择正确的测光方式的问题了。
    首先要确定我们要表现什么,无论胶片还是数码感应器都不可能把人眼所看到的色彩或影调全部表现出来,他们的宽容度是有限的,只能把我们所看到的一部分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拍摄照片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把你所要表现的主体完美地表现出来,并同时兼顾周边景物。
    这里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白加黑减”,在拍摄大面积白的时候(这个大面积是指充满我们的取景框,而不是景物的实际面积有多大),要在相机给出的参数上适当增加曝光,就能把白色拍成白色而不是灰色。拍摄大面积黑色的时候,适当减少曝光就能把黑色拍成黑色而不是灰色。
    2.在逆光拍摄的时候,要贴近被摄物去测光,尽量让被摄物充满画面,避免周围光线的干扰。
    3.拍摄夜景的时候用手动曝光模式,也就是M档,通过实际测试找出正确的曝光参数,不要采用任何方式的自动模式。
    4.正确选用相机的测光模式,现代的数码相机可以提供多种测光模式,以佳能单反为例,说明书上是这样写的(遗憾只能录入文字,图形只能大家自己看说明书了):
      评价测光——这是一种通用的测光模式,适合人像甚至逆光主体。相机自动设置适合场景的曝光参数。
      局部测光——由于逆光的原因使背景比主体更亮时,该测光模式非常有效。局部测光覆盖取景器中央8%的面积。
      点测光——该模式用于对拍摄主体或场景某个特定部分进行测光。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覆盖了取景器中央约3.5%的面积。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然后平均到整个场景。
    面对四种模式我们如何选择呢?
    简单地说,根据不同的拍摄题材和拍摄目的选择,如拍摄纪实片,抓住精彩瞬间是第一要务,曝光的要求就不能太严格,所以选择评价测光比较靠谱。如果是想精雕细刻地拍摄或者遇到光线比较复杂而时间又允许的时候,建议采用点测光模式,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的曝光(如何计算请看下期),另外两种测光模式基本介于以上两种之间,就不一一赘述了。
    5.在高反差的环境下注意兼顾明暗两端,在拍摄反差很高的景物时,可以利用“向右曝光”的方法(以后要详细讲),尽可能地增加曝光,只要高光不溢出就行。然后在后期时将亮部压暗,暗部提亮,就能兼顾到明暗两端的细节。
    6.在选用光圈优先(即A或Av档)或速度优先(即S或Tv档)时使用点测光要注意选择测光点,首先心里要熟悉18%灰大概是一个什么亮度,然后寻找近似这个亮度的部位作为测光点。


参考书目: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跟亚当斯学摄影》作者:冯建国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9 18:16
下期讲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文字正在赶写中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10 11:20
本帖最后由 若轩 于 2014-12-10 11:29 编辑

一番心血化作字,尽孝之余为摄友。
但原讲座深入行,片片尽是好作品。

打油一首送季版,感谢之余尽努力。
行摄友人有福份,随讲随学得自然。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10 11:22
相当感谢季版,在父亲住院陪床之际,忙中抽空写讲座。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10 11:22
又收藏了.........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10 14:26
季版辛苦。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0 16:40
若轩 发表于 2014-12-10 11:20
一番心血化作字,尽孝之余为摄友。
但原讲座深入行,片片尽是好作品。

谢谢轩版赋诗,盛情心领了。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0 16:41
若轩 发表于 2014-12-10 11:22
相当感谢季版,在父亲住院陪床之际,忙中抽空写讲座。

好在今天老父出院了,以后就可以正常干事了。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0 16:43
若轩 发表于 2014-12-10 11:22
又收藏了.........

只要能对大家哪怕有一点点帮助,就算没白忙活。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0 16:45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10 14:26
季版辛苦。

谢谢逍遥,对讲座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或者想听哪方面的东西,希望能反馈给我,避免我在这里无的放矢。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10 17:33
知季版对行摄的倾心倾力,轩谢过
作者: 紫晶儿    时间: 2014-12-10 17:50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9 10:04
天天来看看有没有更新。

你命太好了!刚买了相机就赶上季哥开讲,你真是想啥有啥!


作者: 紫晶儿    时间: 2014-12-10 17:51
季哥讲得真细致!
我得把这个帖子推荐到首页去!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0 18:43
紫晶儿 发表于 2014-12-10 17:51
季哥讲得真细致!
我得把这个帖子推荐到首页去!

谢谢晶儿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10 19:33
季风 发表于 2014-12-10 16:45
谢谢逍遥,对讲座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或者想听哪方面的东西,希望能反馈给我,避免我在这里无的放矢。

哪里会无的放矢啊,全是宝贝。
当然,如有需要,我和季兄也会不客气地提出来的。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10 19:38
紫晶儿 发表于 2014-12-10 17:50
你命太好了!刚买了相机就赶上季哥开讲,你真是想啥有啥!

我想的东西多了。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10 20:14
季风 发表于 2014-12-10 16:43
只要能对大家哪怕有一点点帮助,就算没白忙活。

季版功德无理,岂会白忙活?
据我推断,不仅我们行摄众友喜欢这讲座,而且偷偷背后记着小笔记的别版会员也不少。


作者: 胡青牛    时间: 2014-12-10 21:07
来学习!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11 10:03
紫晶儿 发表于 2014-12-10 17:51
季哥讲得真细致!
我得把这个帖子推荐到首页去!

小晶儿呀.........推荐到首页去有银子吗?
有银子拿来给季版买点好吃的补补呀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11 10:04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0 21:07
来学习!

耗子哥也来听讲座,我去搬沙发-----------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11 10:05
紫晶儿 发表于 2014-12-10 17:50
你命太好了!刚买了相机就赶上季哥开讲,你真是想啥有啥!

天生好命.........虾命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4-12-11 10:07
紫晶儿 发表于 2014-12-10 17:51
季哥讲得真细致!
我得把这个帖子推荐到首页去!

值得推荐到首页去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11 10:11
平时想要听还无处可听,而且季版的讲座我都收藏了,比钱值钱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1 11:03
谢谢各位捧场,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作者: 水墨江南    时间: 2014-12-11 18:49
还有季版的讲座,久未来了,一来就有惊喜!
作者: 水墨江南    时间: 2014-12-11 18:50
由浅入深易懂能看,收藏了。
谢季版辛苦。
作者: 西陆的风    时间: 2014-12-11 19:25
来老实学习的,好讲座,主讲老师有水平
作者: 逍遥风    时间: 2014-12-11 21:30
季兄,一个星期一课就行了,别太辛苦了。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12 08:16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10 20:14
季版功德无理,岂会白忙活?
据我推断,不仅我们行摄众友喜欢这讲座,而且 ...

自己细看,那里错了去改去
作者: 若轩    时间: 2014-12-12 08:19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11 21:30
季兄,一个星期一课就行了,别太辛苦了。

大虾说得在理,季版别太辛苦了,你这样尽心尽力为摄友讲座,爱听要看想学的几位心里过意不去。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2 09:06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0 21:07
来学习!

谢谢青牛特派员捧场!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2 09:07
水墨江南 发表于 2014-12-11 18:50
由浅入深易懂能看,收藏了。
谢季版辛苦。

谢水墨捧场!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2 09:08
西陆的风 发表于 2014-12-11 19:25
来老实学习的,好讲座,主讲老师有水平

西陆也来了,请坐、上茶!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2 09:09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12-11 21:30
季兄,一个星期一课就行了,别太辛苦了。

好的,我努力!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2 09:12
若轩 发表于 2014-12-12 08:19
大虾说得在理,季版别太辛苦了,你这样尽心尽力为摄友讲座,爱听要看想学的几位心里过意不去。

有朋友爱听要看想学我就很知足了。

作者: 宠民    时间: 2014-12-12 10:36
季风 发表于 2014-12-5 18:11
下次谈谈曝光,文字正在赶写中。

季版知识丰富才学深,我好好学习。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2 10:57
宠民 发表于 2014-12-12 10:36
季版知识丰富才学深,我好好学习。

宠版过奖了,我和大家一样,都在学习中。

作者: 孙永华    时间: 2014-12-12 17:06
问好季老师!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2 17:43
孙永华 发表于 2014-12-12 17:06
问好季老师!

孙老师好,身体恢复了吗?期待您的大片!

作者: 仙童一世    时间: 2014-12-13 12:07
首版辛苦啦!聚拢人气,提升专业素养的好讲座!
作者: 季风    时间: 2014-12-13 16:04
仙童一世 发表于 2014-12-13 12:07
首版辛苦啦!聚拢人气,提升专业素养的好讲座!

谢谢仙童,好久不见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www.bdlxb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1